配色: 字号:
《离骚(节选)》课件5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离骚》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_______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____
___”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学
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教学重难点1、
比喻、对偶。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3、背诵。 屈原与楚词 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
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
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
“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
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节的由来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
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
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
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背景链接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屈原被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时被疏以后,有说
作于顷襄王时被放逐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
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
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做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
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解题诵读指导 《楚辞》以
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
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
兮,偭规矩而改错。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薰草佩带重复采集香草神仙,这里指
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造谣淫荡本来善于取巧背向、违背通“措”措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
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
圣之所厚。墨斗,指准则苟合取容准则忧闷通“郁悒”失意的样子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突然通“圆”合责骂侮辱忍受保持悔相道之
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回回原路缓行,使动用法长坐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通“罹
”未出仕前服装,指原先志向荷花荷花不知吾完只要确实美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
词用做动词高耸的样子修长的样子芳香光泽光明纯洁的本质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香浓烈更加明显。章,通“彰”美好受创而改变《离骚
》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
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
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
”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
,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
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
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
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
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
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
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赏析课文第一自然段]3.屈原一生“好修姱以 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请结合文章回
答。提示: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4.屈原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采取了什么态度?(用原文诗句
回答)提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赏析课文第二自
然段]7.“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
构上有何作用?提示: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示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
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8.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中“芰荷”“芙蓉”喻指什
么?诗人为何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提示:(1)高洁的德行。(
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了自
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人形象
)或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 指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
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
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
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及诗中作者的评论。 (4)答案构成: 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应用:请
你根据本处的提示,尝试解答[落实应用板块]中第10、13题。四、行文脉络本文节选了52句,每4句为一节,共13节。 三、主旨
领悟 课文通过回顾自己因辅佐楚王改革弊政而受馋被疏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表现出作者
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对美德的追求和决不改变报国情志的思想。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
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诗歌语言的韵律感
、音乐性 这首诗为了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性,主要运用了以下手法: 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
如“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中,“替”“茝”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 “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
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 如“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
芙蓉以为裳”。 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 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
词。2.浪漫主义风格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高洁,感情的强
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了俗流和现实。它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最后还表达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定决心,这些都体现了
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 同时,《离骚》还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首先表现在诗人驰骋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
人物和自然现象来编织幻想的境界。其次,诗人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使诗句富有优美的想象;而集中的夸张描写,则把诗人的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3.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比兴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比兴形象丰富而又相互关联,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如用“蕙
”“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小;用“初服”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用“鸷”比喻自己刚烈
不群。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用“芰荷”“芙蓉”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境界,则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 汨罗江畔,滔滔
清浪重重碰撞着岸边,意欲紧拥着碣石,无奈却溅落,坠去,随滚滚江水东逝大海。浪声铿锵,执著也毅然,不仅使人浮想翩跹想到你,屈原。你与
激浪一般想攥住荆楚的疆土,楚地的鼎盛,故都的繁荣,但你找寻了一辈子,却伴着你的绮梦葬身汨罗。 淌过亘古的江水溯游而上,在黯淡
的烛光中望见了你。你无奈地脱去三闾大夫的衣袍,恨得咬牙切齿,扬起笔锋疾书,狂啸出你满腹的怨恨与牢骚。昔日任左徒图议国事,接遇诸侯的
年华不再,你粲然笑颜亦鬓微霜,大楚联齐抗秦的修明盛世渐渐地也被一心贪享贵族特权的投降派的排挤谗言所腐蚀、吞噬。回首有恨无省的往事,
你便怒火中烧,恨彻心扉。但写完横世的《离骚》后,你却问天长叹,热泪纵横凄然望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清楚,为了找
寻理想的美政,“亦余心之所善”,它必将履行,“虽九死,其犹未悔!” 历史重重地行进着,不曾停辍,无论多少横尸碾死在它的车辙上
。那一年,怀王听信奸言,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而爆发了又一场杀戮。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大厦将倾。数十万的将士
血洒战场,载着猩红的幽叹汇成了贲张的波涛。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潸然涕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目睹了遍野衰颓后,羸弱的你掩面低泣,一腔热忱苦心化作篇篇祭文,“魂魄毅兮为鬼雄”以奠国殇。秋冬之绪风,蔽日之旌旗,在你痛碎了的心上
刻尽伤痕,但你对荆楚富强的赤诚,对庶民安泰的追寻却在累累伤痛中潜滋蔓延,汩汩喷涌。痛哭数日,你炯然的瞳仁依旧如炬,“吾不能变心而从
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帝王朝代的更迭并没使你还官,在顷襄王的残杯冷炙旁,你找寻的梦想更像那浮浪激起的金辉薄雾,缥缈得虚无
,美好得令人心碎。“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你深知仕途无望,仍死死坚守着平生找寻的绮梦,行吟江畔如坠痛渊。有人劝诫你要与
世推移,你却笑笑,笑颜如苏世独立的清溪,在浊水中亦不濯足而苟活。是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
埃乎! 最终,你还是怀石孑立于汨罗江畔。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汨罗清清清几许,你,屈原,
找寻了一辈子清白与安泰却终究不得志,在这汨罗清水的荡涤下,夙愿得以在理想中彰显,人格得以在长眠中永生。 屈原,你找寻了一辈子
,虽只展现坠江时的绚烂芳华,只泛起清漪,只留下轻息,但也足够了,毕竟江岸的青草知晓,毕竟后代的世人为你叹息,毕竟举世的志士向你景慕
。勿需颂“魂归来兮”的悲吟,只求你在江底静静安睡,梦中一享找寻一世的歌舞升平的颂歌。选自《美文选粹》 皎洁的月光下,波潮汹涌
。 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 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
把,纵身一跃,竟然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您的颀长的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
独醒”的长叹,还有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愁! 才华超人又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但
是您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古之后的今天,多少人的脸上滑 过冰凉的泪滴! 但是,
您的离开又确实在情理之中。 您是一杯清水,清得似山涧小溪,洁白如玉。但是, 您所面对的整个朝廷,包括那个
您景仰并爱戴的怀王, 却是一沟污浊的泥淖。一杯清水,一沟泥淖,相遇是什么结果? 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清水被泥淖吞噬! 那个王朝,封建昏庸的王朝,充斥着一群小人,一群善于拍马逢迎的小人,他们对上阿谀谄媚献笑脸,对下横眉立目使绊子,残酷无情,更容忍不了您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排除异己,哪管江山社稷之重。您两次被贬,就是小人们精心设计的杰作。这虽然没有浇灭您心中的斗志之火,但您却无法在浑浊的官场上施展才华。 尽管横遭遇贬谪,您还是寄希望于楚王。当希望破灭时,您用结束生命来告诫世人,您的离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选自《高考满分作文》 您总希望在阴云密布的楚国,能射来一束阳光,给您施展抱负的空间。 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只要那一沟泥淖没有变化,您这杯清水就只能淹没在泥淖之中。一杯清水,面对的却是一沟泥淖,您的离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精于国家治乱之道。您一身正气,一身傲骨,欲使国家内则民安,外可御敌。但是,这恰恰预示了您的失败,预示了您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因为,您的一杯之“清”面对的是整个官场广阔无边的“浊”。
献花(0)
+1
(本文系中书令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