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2)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宀一口百家传统文化申的人生智慧史飞痼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
深人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之中。在古代,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总是从儒家开始,“大济苍生"、“为民请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然而,当他真正踏人仕途后往往又事与愿违了。于是,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难免心灰意冷,便退隐林泉,正所谓瑛雄到老尽归佛"。中国人得
势时都是儒家,摩拳擦掌,积极人仕;不得意时都讲佛道,退隐林泉、寄情山水。究其实,读书人无论是否人仕,都离不开佛道思想的。一个文人头
脑中,究竟是“儒"的成分多还是“佛"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其出身和经历的影响外,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得是否顺利。南宋初
临清宗宗杲禅师曾说:“今时士大夫学道,多是半进退,于世事不如意,则火急要参禅;忽然世事遂通,则便要罢参(禅)。"士大夫们得意时就去
做官,把禅书放在一边;不得意时再拿出来,姑且又将做官放在一边。正因为拥有儒释道的完美结合,中国的文人才能够过着一种进退自如、游刃有
余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宝库。儒家刚健有为,积极人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倡“正心诚意,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万事看空,讲的是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儒家思想有利于进取,是处
身顺境的支撑力量;道家思想适合处于逆境或赋闲时,是命途多舛者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则是人生经历大挫折时的精神安顿剂。“以佛修心,以道
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修行处世之道;而“人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则是中国古代士人极具艺术性的精神生活。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笔者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
,以庄禅思想修心。对此,南怀瑾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一一没有精神食
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
的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对待儒释道三家我们的态度应是“破门人户,兼容并蓄"。胡适以“本是一家"论儒道共源林语堂以“中庸"论儒道调和;梁漱溟以“了解自己"
论儒道之共性;闻一多以“偷"过骗"论儒道交融;英人韦尔斯以“斗争"论儒道之合伙。其实何止儒道,佛教也是如此。佛教虽说产自印度,属外
来文化,但佛教从它踏上东土的第一天起,就无时不在寻求“中国化"、“本土化"。禅宗的创立便是最好的证明。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
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人生的关注,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人生
哲学。可以说,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就已经具有非凡的人生智慧,就基本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后来,关于人生的各种著述,大
多是对先哲的阐释与补充。梁先生乃一代宿儒,此话当是见道之言。慊自2011年5月27日《中国审计报》)党 政 干 鄔 参 考201
7 70 0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
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