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中国传统协商文化与协商民主建设的结合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论中国传统协商文化与协商民主建设的结合刘纪敏(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摘 要:协商民主理论最早是由西方传来的,是一种
典型的舶来品。如何使协商民主更好地应用到中国的民主政治中,使其本土化倾向日益突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
传统协商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协商民主的历史资源与思想基础,从而更好地把中国传统协商文化融入到协商民主建设中去。关键词:中国传统
协商文化;协商民主;人民群众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5)19- 0041- 0
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1]。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协商民主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在中国政治文
化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虽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不存在协商民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协商文化,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协商文化,吸取其精
华,抛弃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消极成分。从而更好地把中国传统协商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一、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正确
认识协商民主的内涵ZhengZhiYanJiu☆政治研究☆《说文解字》中对“协”和“商”是分开解释的,将“协”解释为“众之同和也”
,将“商”解释为“从外知内也”。所以协商就有商量、商讨之意,就是表示主体之间在相对和谐的气氛中通过商洽、辨析,使得事理更加明白、明
了,达成共识,同心同思同力,以求得利益一致。而在政治学中,国内外学者持有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大卫·米勒和亨德里克斯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
决策机制,通过公共商讨问题、交换意见和包容异见,形成一个合法的决策的过程。科恩和库克将协商民主视为一种政治理想,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
政府或团体主导下新的民主形态。国内学者陈剩勇则将协商民主定义为一种参与机制,公民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影响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以上
学者对协商民主的解释虽各有千秋,但在本质上差异不大。概括地说,协商民主是一种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结构中,公民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进行协商
和讨论的民主决策程序和机制。协商民主的基本特征首先,协商民主是一种通过平等主体之间的讨论交流,并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少数人意见的基础上
,做出决策的过程。这是与以投票为主要手段、以尊重多数人意见为原则的票决民主不同的。票决民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民主最基本、最重
要的体现,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全收稿日期:2015- 04- 17 面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快
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票决民主的弊端和局限日益凸现出来,面对这一刻不容缓的问题,协商民主也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如何
应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等多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对此做出新的主张,他们认为应当从“以投票为中
心”的民主转变为“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他们认为“参与者应该在充分掌握信息,拥有平等发言机会和决策过程公平的条件下,对公共政策
进行公开讨论”[2]。笔者认为,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最新发展理论,主要是因为协商民主比票决民主更符合马克思
主义民主理论,更能实现主体的平等,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其次,协商民主的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大到广大人民群众,让广大公民也可以对国
家的政策方针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合理有序的政治环境下为社会主义发展建言献策,这一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西德尼·
维巴曾经指出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政府人员做出的决定以及采取的行动,这一民主精神更加突出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
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公民的协商水平高低的问题。所以必须着重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培育公民的协商意识与
民主精神,这样才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二、继承中国传统协商文化遗产是搞好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条件协
商民主是西方学者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民主形式,是一种典型的舶来品,这样就存在一个如何把协商民主融入到中国的政治
制度当中去的问题。众所周知,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重作者简介:刘纪敏(1990-),女,山东临沂人,法学硕士,从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1重阻碍,最突出的就是制度的异化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比较政治学视野的角度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项新兴的制
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但是当发展中国家照搬照抄后,却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这一制
度异化现象表明,制度本身不存在问题,它只是一个框架结构,要想实现它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从本国文化价值观中找到
与其相适应的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协商文化,让协商民主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一片肥沃的土地,在中
国传统协商文化中生根发芽。虽然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协商文化与协商制度,这为协商民主在中
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将传统协商文化融入到协商民主建设中。中华协商文化历史悠久,协商现象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古人在处理治国理政、市场交易、文化发展和其他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协商文化这一智慧,这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实践形态。中国传
统协商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以商谈、包容、谅解等内容来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利益问题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协
商文化的基本轮廓从思想层面上来看,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和” 就是和谐、协调、协同,“不同”就是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多元
性,因此,“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协商民主把人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为贵”思想契合
,强调君主在治国理政时要善于听取民众的意见、进行妥善沟通和认真协商。儒家思想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仁政”,这与协商民主也不尽相同。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的观点反映了民主协商的观点。古代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逐渐形成了和气生财的经商观念,为后来人们所崇尚,从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贵在和谐的商业精神。在婚姻嫁娶领域中,人们所熟知的“六礼”中有“纳采”“请期”等各个环节,需要男女双方及其各自的家庭进行沟
通、商量婚姻中的具体事宜。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曾经设立了言官这一职位,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各级官吏,以及在君主出现过失
时能够直言不讳,并帮助其改正。这样一来可以克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同时为言路的畅通以及信息的传递提供良好的平台。历代贤明的君主
能够任用贤臣,虚心纳谏,与下属协商从事。《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舜能从善如流,“善人以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黄帝建立明
台协商议事制度,就是为了采纳贤者的意见。采风制度,也是为了获取民间信息,客观上起到了与民沟通协商的作用。诗经三百篇,其国风就是采自
民间,采风主要是为了把握民心向背,“知兴替,明得失”。这就很有今日的群众观点意味。中国古代的这些协商制度虽然不够成熟,但是为今天的
协商民主建设奠定了基础。★★ ★ ★中国古代城市的工商业行会产生于隋代,随着商品经 42济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这一行业组织逐步完
善。工商业行会在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纠纷、协调行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代以后,皇权不下县,许多地方都实行自
治,虽然作为封建专制的基层体制的保甲制度在乡村社会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控制作用,但是在处理一些重要的事务时,会由许多德才出众的乡绅出面
进行协商解决。在这一基础上,宗族组织又开始复兴起来。虽然由此带来了不同宗族之间因利益纠纷而发生械斗的隐患,但是,为了实现加强团结的
目的,在族规中强调同宗之人同本同源,在彼此关系的处理上应该相求相应、相问相亲。因此,在同族之中有一定的协商处理与宗族成员有关的重要
事务的机会。中国传统协商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协商文化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理论渊源,存在诸多值得我们学
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当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把这一传统协商文化中积极合理的部分融入到协商民主建设,使中国传统协商
文化在协商民主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凝聚智慧,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传统协商文化根源于中国古代社会
,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专制政治与宗法社会的基础之上的。现如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法治社会正在逐渐完善与巩固。新的历史条件要求我
们处理好中国传统协商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问题,吸取其精华,抛弃其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消极成分。其次,处理好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的关系
。主张以对话、商谈达成共识来解决主体间的分歧的协商民主,相对于以否决少数人意见来解决主体间分歧的票决民主,更体现了公平性。在现行政
治体制中,票决民主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少数人的意见,但其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因此,在体制设计上,要将协商民主与票决
民主两者结合起来,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最后,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基础。法治社会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而传统协商文化中不足之处正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落后。因此,在继承传统协商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协
商民主不能与法律精神相违背这一问题,强化法治意识。参考文献:[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高建,佟德志.协商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3]何包钢.民主理论:困境和出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姚 丽)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