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智慧城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动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智慧城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动李林,吴田田,杨诗婕(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智慧城市是世界各国推动经
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之一,推进智慧建设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之一。而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最本质的文化基因,是城市的根脉
和灵魂。但是受 “技术主导论"影响,优秀文化精神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被忽视,致使我国智慧城市文化缺失现象突出。我国应加强智慧城市与
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动,以传统文化之“慧"引领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城市之“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实现智慧城市与传统文化的互
动共赢。关键词:智慧城市;传统文化;文化缺失;耦合互动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74一5450(201
7)04一0057一04沈阳师范大学学 110一七年第四期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演变的高级形态,正成为当今世界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2
014年国家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数量大规模增长,对
经济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已达 7 000亿元,“十三五"时期对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将超过5 0
00亿元,市场规模可达4万亿元左右近年来,国内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文化缺失现象却极为突出,各地智慧城市“不智慧"、智慧城市
“没文化"现象比比皆是。为此,2015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的战略目标。那么,如何让
智慧城市“回归"文化本质,如何让“中国智慧"推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使得探究智慧城市与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动、和谐共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一、智慧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突出(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顶层设计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和水收稿日期:20
17一一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巧BH118)平。顶层设计要从全局出发进行整体架构设计。基于国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
计非常关键,顶层设计中需要全方位的综合考量,既要考量技术因素,同时也要涉及人文因素,以及政府刚性约束等有机夕士一合智慧城市的顶层设
计以实现城市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为最终目的,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以经济发展、产业促进、文化发展、环境保护、民生幸福等为指标,综合考量智
慧城市的建设对民生、政务和产业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实践看,顶层设计往往将城市定位于经济、产业、信息的载体,忽视了生态、传
统文化等要素,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以产业、信息作为智慧城市发展侧重点,可见国
家层面顶层设计中明显的倾向性。而在各地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中,则多把城市整体发展中所蕴含的生态、传统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简单地以经济
、技术所代替,使智慧城市中的文化定位明显不足,缺乏人文关怀的引领。本应以“智"与作者简介:李林,女,云南普洱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智慧城市与传统文化研究。058 “慧"耦合互动、和谐共荣的智慧城市,却
变得缺乏沈 “智慧"何谈以“中国智慧"推动“智慧中国"师 一)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范大 在智慧城市的生态建设方面,我国
缺乏将传学 统的生态伦理思想运用于城市整体环境塑造之擢 中。在我国城市整体建设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生态社 消费观,难以将保护环境全方位
深人到人口、思科 维、行为方式等较深层次,智慧城市建设未能形成统一的“生态平等观、生态整体观、生态爱护观"上。生态保护中传统文化的
缺失往往使得环境治理一直治标不治本,制约了智慧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智慧城市的经济建设方面,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多
集中于旅游开发、动漫形象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而在跨界融合、技术创新、创意设计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力
度不够,致使很多珍贵的文化资源被闲置甚至被损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不足,致使物联网、大数据、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应用比例仍
然很低,这也不利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文化缺失体现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明显不足。例如传
播传统文化的各种机构和文化活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占份额较少,实证分析发现,大部分智慧城市都存在公共文化经费基数偏低的现象,此方面的
相关支出在城市财政中的规模绩效水平均低于0.5囝,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智慧城市建设对“人"的教育有缺失,缺乏传统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前的智慧教育领域偏向于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育手段以及学习方式,未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相融合,不利
于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与文化涵养。(三)智慧城市相关研究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在理论探索方面,我国学者在智慧城市领域同样取得了相当丰硕
的成果,并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包含基础设施、评价标准、建设模式、实现路等内容的研究体系,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却鲜有涉及。目前学
术界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一是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智能服务的角度对智慧城市进行研究。李德仁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
物联网+云计算" [.3」。王家耀强调城市信息化的过程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必然,大数据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售二是从城市管理、
形态等方面分析智慧城市。张云霞、来勐等提出智慧城市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满足城市各领域的智能需求,以实现绿色、安
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5 ]。三是从人文理念人本要素关注智慧城市的发展。单志广认为“人" 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建设的目的应当是
服务于人的利益,满足人民在经济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可见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下学术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主导性,对文化尤其
是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极其有限,制约了智慧城市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二、以传统文化之“慧”引领智慧城市建设从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来
看,智慧城市将逐步经历从重视科技智慧、强调物质文明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一一到重视管理智慧、强调制度文明的 “管理型智慧城市"一一再
到重视人文智慧、强调精神文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之精髓可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治理,提升城市软实力和促进智
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传统文化推动智慧城市治理传统文化对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古人结绳而治,后人易之以书契",“不战而屈
人之兵"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与社会治理方面的智慧,而如今构建智慧型城市更需要将文化与治理结合融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以实现城市智慧
治理传统文化推动智慧城市治理中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参与共治;对象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治理过程是智慧城
市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借助和融合传统文化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在实践中,则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作出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又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并且在思想上有一定高度、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文化作品,
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载体。二是努力实现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平、高效、智能的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三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的文化丨Ij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智慧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四是
保护智慧城市刂一啲文化遗产:,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式,促进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亿[的以传统文化提升智慧
城市软实力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教育认知和精神塑造功能,其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是智慧城市软实力提升的有利因素,是增强城市核心
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人挖掘与传播,增强智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促进城市中各个群体、阶层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加深智慧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型发挥和创造式应用,以现代化的思维观念和表达方式提升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与传播力
度,进而在社会各领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与主动传承,以社会整体的力量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以传统文化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引领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以传统文化为灵感来源,塑造具有高辨识度和感召力的城市区域形象、特色品
牌,显示智慧城市的形象差异化和文化独特性,有效提升智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无形之中推动城市软实力的增长,进而提升智慧城市的综合
竞争力。以传统文化促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智慧城市建设中可将“天人合
一" “道法自然" “为政以德"的传统思想,融人政府施政理念,树立城市工作者的可持续发展观,将以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逐
步转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健康方式,注重提升人口素质、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以“与人为善" “刚健自强"的优秀品格规范
市民行为,促进人与人的和谐,逐渐形成谦让、和谐、互助、仁和的人文精神,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状态。通过传统文化的融人,有利于
提升市民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相一致的人口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以智慧城市之“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对智慧城市治理,提升智慧城市软实力、
促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智慧城市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时代机遇。随着智慧城市3 ·0时代的到来,城市各领
域的互联共享、移动泛在化等正以全新的理念、智能的技术、智慧的应用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智慧城市理念更新传统文化观念智慧城市的
创新性思维将深刻影响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运用智慧城市的共享性思维,构建包含社会各阶层、群体参与的全领域开放平
台,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和信息的公开化、共享化,使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属,更是社会大众的日常。以智慧城市的互动精神促进传统文
化由静态的保护利用至动态的传承创新,在相关的文化领域,运用技术、产品、市场实现传统文化“活起来" “动起来",推动传统文化与“物"
“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在时代前沿,转变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传统文化“过时无用"的刻板印象。积极运用“文化+
"战略实现传统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融合进步,满足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融为一体。最后,专统文化观
念由创新上升至“智"与“慧"和谐,以整体观、持续观推动传统文化与智慧城市、和谐社会的互动共赢。以智慧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
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信息感知、保护研究、环境控制活动中完成对文物周边环境、信息采集,并将数据反馈进行研究分析、处理
;还可以通过物联网与地理遥感技术,建立区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可视监控系统和“同心圆" 式的保护体系在非遗保护方面,则可运用数字技术实现
场景和差异性角色的三维建模、个体运动的获取与编辑、基于智能个体的群体文化活动复原等。同时,通过云平台建立数据的使用、共享、服务平台
,使一些珍贵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云技术,更全面真实地向观众展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十"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
平台,以专业的APP和社交媒介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率,以智能设备、网络视频等更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模式,促进人们对传统
文化的了解与传承。以智慧应用推动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智慧应用作为智慧城市实践的重要方面,在 “互联网+ " “文化+ "的双重战略之下
,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产业之间的桥梁。企业通过智慧应用,整合资源、市场、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智慧城市中的产业、技术对可资开发的传统
文化资源进行生产、市场化宣传和产业化运作。在这之中,以智慧应用促进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通 059师大学0七060 过跨界
融合加强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传统文沈 化与制造业、批零业等传统产业和服务业、高新产师 业等的多元融合。还可通过“创意产业+传统文
大 化"的发展模式,以智慧创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学 化,完成传统文化从资源到资本再到产业的转变;同时要以“创意+传统文化"形成“反传
统"的发展社 理念,用反传统的思维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化与时科 代接轨、与现代人审美情趣相一致。智慧城市中,版政府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
力、规划调控能力对本区域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梳理,通过PPP 的合作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下放给有实力的企业,相关
企业则以智慧应用为基点,对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包装与营参考文献:销,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四、结语先进的科技
并不能替代“文化"在城市命脉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城市走向“智慧化+人文化"是必然发展趋势,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既要满足
民众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正如芒福德批评城市建设中的“罗马化"现象,有学者指出:今天的城市建设“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
城一个样",传统文化的缺失正使城市陷人“千城一面",因此,我们更应加强智慧城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耦合互动,以传统文化之“慧"引领智慧
城市建设,以智慧城市之“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实现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 0李林冱动共赢一一一智慧城市与传统文化[ M
上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84一88 ·[ 2 ]杨林,许敬轩·公共治理视域下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规模绩效评价[
J ] ·东岳论丛,2016(3):1巧一116·[ 3 ]李德仁·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 J ] ·中国新通信,2
011(10):46 ·[ 4 ]王家耀·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 J ] ·测绘科学,20 ] 4(5):3一7·[ 5 ]张云霞
,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J ].电信科学,2011(12):86一88 ·[ 6 ]丁吉林,武琪冲国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任
重道远一一一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 0财经界,2013(7);12一巧.[ 7
]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 J ] ·学术月刊,2m2(5):28一3上[ 8 ]李亚娟·现代城市治理与城市文
化建设研究[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巧:307一310·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m
art Cit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 Lin,Wu Tiantian,Yang
Shijie(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Industries,Central Chi
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Abstract:Smart city,which
is a crucial engine for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
pdating the industries,has become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a.
As the intrinsic gene for human civiliz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root of an ordinary city. It is also an indispen
sable element for building a smart city. However,under the influe
nce of Technology—oriented Theory,the missing Of traditional cult
ural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smart city has become commonplace
. This suggests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not been given due a
ttention during the practice and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spirits
has been ignored,thus givmg rise to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e
fault in our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a
nce and innovation,we should promote the coupl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mart c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idea Of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with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intelligence of smart city.All this has been done to further achieve the win—win interaction between smart ci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smart city;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e default;interactions〖责任编辑:王凤娥 责任校对:张立新〗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