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现代意义”研讨会综述
2023-05-24 | 阅:  转:  |  分享 
  
108“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现代意义"研讨会综述王艳华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建筑在重新辨识和激活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而现代性对当代中国社
会的全面渗透,则为我们重新辨识自身传统,敞开自身文明的新可能性提供了最重要的视角。以此为背景, 20巧年9月12一13日,由东北师
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哲学动态》编辑部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现代意义"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
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 、反思传统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认为,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在于“以文化人",即:培育人
之为人的文化自觉,在英雄主义隐退的时代坚守英雄主义的精神,在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以文化认同来强化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开显中华传统文化的
人类性意义,并用中国特色的“普照光"去照亮人类文明的新形太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立足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指出,讨论传统文化需要关注两个方
面:一是要把文化发展看作类似于自然生命基因演化的自然过程,破除对文化建设的过于急切的功利主义态度;二是适当拉开与传统文化的间距,以
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开展一种无功利的、审美态度的文化反思。《哲学研究》编辑部鉴传今编审通过总结学界近年来的研究
动向,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和认识应当立足于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避免作抽象的价值评判,防止文化研究沦为抽象的 “观念论再造
"。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认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旨趣,在于把握那些将历史、现代和未来联系在一起的鲜活的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
在对人精神生命"的把握和提升方面具有深刻、独到的地方,这为当代中华民族创造出一种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孤独、平庸和功利主义取向的新文明样
式奠定了文化根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崔唯航副所长指出,在当代,研究传统文化必须以古今中西之争为背景,应避免盲目效仿西方学术而
丧失自身的学术自主性,避免封闭中国学术通向社会现实的道路。东北师范大学魏书胜教授认为,研究中西方传统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统
领,从而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自发性和资本逻辑的统治,创造更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社会生活。、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品格与精神特质复旦大学
吴晓明教授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应当以西方哲学已经开始的自我批判为契机而深人到中西哲学的实体性内容中去,从根本上把握它们之间的
差别,即西方哲学是形而上学,而中国传统哲学在形而上学之外。中国哲学的特点是“道器不分"、“体用不二'',这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极高明
而道中庸"、“天人合一"的实践智慧的关键。辽宁大学陆杰荣教授认为,神圣形而上学与概念形而上学的渐次消解是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在这方
面,中华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和而不同"、“体用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现代意义"研讨会综述109的思想风格和注重“修养身心
"、“知行合一"的实践立场,为建立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吉林大学邴正教授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也是融合过
程,它具有多元复合性的特占。中华文明复兴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不断回溯自身传统,明确自身多元一体的文化走向,以包容的心态应对和吸收古今中
西的优秀文化成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邵汉明研究员认为,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儒家对人伦道德的精进追求、阳刚的事功态
度与道家守柔处弱的自然境界和社会批判意识,共同为当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确立了典范。儒道兼修、儒道并举仍然是中国人修身、齐家和治国理政
的智慧之源。吉林大学张连良教授认为,中国古人的社会和谐智慧建立在其宇宙论观念之上,《周易》、《中庸》、《大学》共同奠定了使人的认识
、言行、制度合于天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东西乃是它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以仁心道体为
本,并由此开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民主、科学之用,现代文明基于此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根本的矫正机会。、现代性困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吉林大学张盾教授认为,传统文化的衰落,衍生出了现代人类生存的一系列困境。当今中国农村的落后和社会矛盾,真切地暴露了现代性、特别是现
代“发展"理念的局限。中国人传统的“循环"理 ,不仅具有审美乌托邦的意义,更是人类走向真正幸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道路。中山大
学刘森林教授提出,现代性困境的重要体现就是形而上学文化的没落与现代虚无主义的兴起,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点就在于克服已经与西方现代
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合流的“下坠"的虚无主义,复兴道家所谓的虚静以待万物的自我澄明。南开大学李淑梅教授认为,社会不公平问题可以说是每
一个向现代转型的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中国古代社会中关于公平的思想智慧能为当代中国解决社会转型难题提供重要参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文化
观念的力量,才能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复兴找到最合乎人心的道路。黑龙江大学隽鸿飞教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与现代社会格格不人的、对
个人造成压抑的要素,又包含着建构现代共同体所必需的原则。吉林大学王庆丰教授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使东西方的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彻底瓦
解,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现代性危机。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精神文化建制,以此规训市场经济。四、传统文
化的复兴与当代中华文化的建构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认为,在当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着两种极端性的思维模式,即文化普遍主义和文
化相对主义,当代文化建设对两者不应过分推崇,而应着力培育一种有利于文化健康成长的中性智慧,以包容的心态促成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互养
相成。南开大学王南浞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复兴或重建,需要在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精神观念的基础上完成,这需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找到能为民族国家建构奠基的核心理念,并通过这个理念来统摄和引领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指出,中国哲学传统与马克思哲学
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生生互动,共同汇聚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中国哲学传统。只有在这一传统中,我们才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
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庞立生教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语境,更离不开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文化自觉。东北师范
大学韩秋红教授认为,西方哲学的中国化是现代中国哲学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索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道路,也必须对西方哲学在中国
的传播和影响进行深人考察。黑龙江大学樊志辉教授指出,谈论中华文化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复兴传统、简单地走西化道路或者走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道路,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精神的前提下,让不同的文化各安其位,以此增进当代中国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当代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贵任编辑贾红莲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