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2技 等闲识得东风面——审题立意技巧-中考语文作文写作36技精讲课堂
2023-05-25 | 阅:  转:  |  分享 
  
中考写作36技系列课件中考写作36技02等闲识得东风面审题立意技巧目录 在作文评分中,“切合题意”是获得高分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切合题意”呢?审题就是关键。只有审题准确,才能保证切合题意。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
的一步,是写作文前首先要做好的事。否则,就会出现“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问题。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
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而考试作文则要求在两三分钟之内完成审题任务,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
求速度要快,不能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   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所谓“立意”,“立”就是确立,
“意”则指文章的主题(也叫中心);“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就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情节的叙述、描写和议论所表现出来
的一种思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表达,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
束。所以,一篇文章立意的成败或质量高低,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成败或质量优劣。因此,下笔前一定要在立意上下一番功夫。  经典解读
◎王鼎钧是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曾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他著有《作文十九问》《作文七巧》《文学种子》《讲理》《灵感》等
书,在指导青少年如何写作文,指引文学爱好者如何开始创作方面富有经验。比如他在其中提到“审题”的要求。学生一开始觉得“审题”很简单,
毕竟给出的那些题目,通常每个字都是认得的,好像比起写作文来说要容易很多。老师说可没有这么简单。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经典解读
①刚从银行取了钱,走到门口有人用枪指着,命你放下包、向后转不许回头。几分钟后回过头装钱的包已经不见了。这是“抢劫”。  ②取完钱
,走到人比较少的地方,有人趁你不注意,抢了装钱的包撒腿就跑。这是“抢夺”。  ③取完钱,去奶茶店歇一歇,顺手把装钱的包放在旁边座位
上。喝完奶茶才发现包不见了。这是“偷窃”。  尽管都是钱财损失,但是“抢劫”“抢夺”“偷窃”三者性质完全不一样,法官给出的量刑也是
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审题”多么重要啊。经典解读 ◎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
兵,谓之乌合。”这句话是说,诗文以意为“统帅”。一篇文章就像一支军队,文章的立意就象这支军队的“统帅”,没有这个统帅,这支队伍就是
“乌合”之众。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经典解读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
材于1940年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可以利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
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者们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这一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恰切地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量。二、关于立意一、关于审题一、关于审题
(一)考场作文类型及构成 1.类型: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大都以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也有不少地区是话题作
文和材料作文(含漫画材料作文)。  ①命题作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②半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只给一半(一部分),另外一半(一部分)需要考生自己去填补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③话题作文:以所给话题为中心
,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④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 2.构成:
  ①命题作文  构成一:标题+要求  构成二:导语/提示语+标题+要求  构成三:材料+标题+要求  构成四:材料+提示语+标题
+要求  ②半命题作文  构成一:半个(部分)标题+空格+要求  构成二:导语/提示语+半个(部分)标题+空格+要求  构成三:材
料+半个(部分)标题+空格+要求  构成四:材料+提示语+半个(部分)标题+空格+要求 ③话题作文  构成一:材料+话题+要
求  构成二:导语/提示语+话题+要求  构成三: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  ④材料作文  构成一:材料+要求  构成二:材料+提
示语+要求 (二)审题方法  1.明确审题步骤  (1)扫视  快速扫读文题,以明体裁,找重点,求范围。扫读的内容为:  
①看文题的类型——看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要求自由拟题;看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  ②看文题的内容——是记事,还是写人;是议论
,还是说明;是写学校,还是写家庭;是写文,还是写信……  ③看文题的表达——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是简单的
,还是复杂的。  ④看文题的多少——是一个题,还是两个题;是独立的两个题,还是一材两题。 (2)品析  根据不同的情况,
有不同的重点:  ①理解完整命题的含义,明确重点,确立中心。  ②分析半命题的表达形式,理解要求,仔细斟酌之后再进行“完形填空
”。  ③阅读文题中的材料,从提炼观点、改写续写、其它用途三个角度判定其作用。  ④体味材料的含义,初步提炼观点。  ⑤观察
文题中的图画,品析含义,提炼主题,确立立意角度。  ⑥品读话题作文的材料与要求,确定自己的作文内容。 (3)补读  审读
构成文题的其它因素,着重查看:  ①关于材料处理的要求。  ②关于拟题、取材、格式方面的要求。  ③文章体裁和字数的要求。 
 ④作文过程中不容违反的规矩。  ⑤其它特别的要求。 (4)深究  ①对看不懂的材料再从头读过,仔细推敲。  ②细读
文题中的解释、举例、说明与提示,看其中隐含有哪些对写作构思有用的信息。  ③研究文题前后附加的成段的语言文字,看其中是否隐含有对文
题写作构思的一些暗示。   以上“扫视”“品析”“补读”“深究”四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步的“品析”。品析文题时,速度不妨
放慢一点,时间不妨拉长一点,以确保真正地理解题义。 以上四步,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实际上在操作上是揉为一体的,只不过是审题中要
注意的四个侧面,我们在考场上一定要为自己负责,细心审慎地“步步到堂”。 为了理解的准确,除了从字面意义上直接体味之外,还可以
运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增删。或在文题中增加字词,或从文题中减少字词,从增删之后变化中体会文题的表达重点,从而强化对文题的理解。
  ②对比。将卷面上的文题与平时见过的或考前训练过的文题进行对比,从中体会到大的差别或细微差别,以防止草率套用原先熟悉的材料。
   2.品味文题“导语”  作文题目之前,一般会出现一段语言优美精粹的富于理性或激情的导语,非常类似于语文课中教师设计的“
开讲语”。作为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着导入话题、开拓思路、暗示立意及限定内容、角度等作用。这类“导语”种类有很多,包括:  ①寓
言故事类(对话型和叙述型)  ②叙事情节类  ③时事热点类(新闻类和评论类)   ④诗词歌赋类  ⑤名言警句类(含多则类) 
 ⑥哲理思辨类  ⑦观点态度类(含多则类)  ⑧漫画材料类  既然“导语”作为某些文题的组成部分出现,那么就必然有其独到的作用。品
味“导语”的语言,揣摩其蕴含的意图,也就成为审读中考作文题的必要过程。 (1)弄清提示语  提示语是对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
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作文思路的方式,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并审清提示词,明确题目内涵,获取选材信
息并注意作文该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例如2011重庆中考作文题目:病中的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阿长
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快乐了鲁迅的童年;信客忍受风霜苦旅的艰辛,传递着城市和乡村的期盼。善良犹如三月的春雨,在岁月的长河里浇
灌出生命的花朵。请以“善良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温暖了……岁月”,“快乐了……童年”,“忍受……艰辛”,“传递……期盼”
,这就是在提示我们,什么样的所作所为可称得上是善意,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与人为善,替人分忧,勇于担责,理解了提示语中的这些信息,就不
会跑题。 再如命题作文“丢掉”,试题提示语是这样的:“俗话说‘有舍才有得’,但丢掉什么总是不易,因为这需要觉醒,需要勇气,
需要毅力。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学会舍,才能得。”  怎样审读题目“丢掉”理解才算“到位”?这里至少要注意这样三点:一是“
丢掉”的应是自己不舍得丢的,而不是本该不具有的东西;二是“舍”不是目的,“舍”是“得”的手段;三是“舍”不是随心可为、唾手可得,须
有勇气、毅力。如果作文写丢掉“自卑”“幻想”一类词就偏离题目了,写丢掉“光环”就比较符合主旨。 (2)辨识标志语  辨认标志语
就是通过辨识题目中标示文体的词语来明确作文的体裁或人称。如题目中标有“记”“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
记叙文;出现“评、析、读、感、谈、说、议、辨、启迪、启示、体会、感想”等字眼的,一般要写成议论文;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等字
眼的,一般要写成说明文;若文题中有象征性、形象性、抒情性意味的词语,多写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议论的散文。如审读中考命题作文“我们这
帮人”,我们从人称标志和文体标志这两方面进行审题,就会得出:此题目要求我们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我们”来写一篇记叙文(包括记叙性散
文)。 (3)寻找中心词  中心词就是命题作文题目中给我们确定了写作内容的关键性词语,找关键性词语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些偏正
短语题目就应重点关注中心语,如2008年江苏南通中考作文题目是“一道风景线”,此题目的中心词是“风景线”,它要求我们围绕能构成风景
线的人、事、物或某一现象来写。   主谓短语的题目就应重点关注一下谓语。2008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为“下雨天真好”,它的中心
词是“真好”(也有限制的成分),即要我们写感到的确好的与下雨天相关联的人、事、物、理,等等。再如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题“我做主
”,写作时要重点强调“做主”。“我做主”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增强,可见,文章的重点应放在:自己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增强自强自立的意识上。
反之,如果重笔浓墨写“我想做主、我渴望做主”等就偏离题意了。   如果题目是整句形式,更要认真剖析。例如:2010年江苏南通市
“让我悄悄告诉你”。这个题目稍显复杂,须剖析解读。首先,我们可以按照语法结构分析句子成分。“我”是主语,是写作对象,是叙述的主体,
你是叙述的客体;其次,谓语部分“悄悄告诉你”是偏正短语,用“悄悄”作为修饰语加在“告诉”前,“悄悄”的含义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强调这是一种情态,倾诉的语气要轻柔而动情。第三,我倾诉的一段心旅历程,犹如河出伏流,所写事情一般是不为你知,或虽知而不便公开的心
中秘密。经过以上逐层剖析,可见“悄悄”一词是题眼,是写作的重点,有不慎,就会大意失荆州。 (4)细品修饰语  审题时最重要的是
咬文嚼字,抓住题眼和重点,才能有效地防止离题。修饰、限制的词语一般由命题作文题目的定语、状语、补语构成。这些修饰词语,常常是文章的
表意重点。比如“一次不平常的经历”这个标题,重点在“不平常”上。“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重点在“希望”上,不能把“希望有这样一个
暑假”混同于“现有的一个暑假”。再比如“难忘的决定”,文题的中心词是“决定”,题眼是限制语“难忘”,应重点写难忘的缘由、难忘的故事
以及难忘的感慨。 对于复杂的问题,更要谨慎地细品修饰语,如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这个标题所界定的范围有相对的限制
性,要注意修饰性词语“那一刻”和“我”。“那一刻”,它是一段很短的时间,事情是“那一刻”间发生的,不能写成一天或几个小时内的事情。
“我”是事件的主体,也是事件的见证者、感受者、受益者,所以写作时要着眼“我”的体验,抒写“我”的感受。当然,这个题目更要审准比喻性
短语“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意为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形容春景的美好,也比喻从逆境进入顺境,事情得以顺利发展的良好环境或际遇
。很显然,在“我的世界”里更强调的是其比喻意,它更应该是指一种发自“我”心底的温馨与感动、温暖与阳光、放松与释然、微笑与风景……
(5)研习含蓄语  独词与虚题,语意往往含蓄,需要仔细品读,审准题意。  对于只有一个字或一个词的作文题目,我们在审题时除了理
解题目的字面意思外,还要注意领会题目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其它含蓄意义。如“手”这个题目,我们在审题时可以由此引申为“帮助”“
合作”“关爱”“引领”等意义,再围绕它们来选材和构思。如“在乎”这个动词性题目,我们可以采取扩展法,即在“在乎”前后添加词语:(谁
)在乎(什么),添加的词语就是文章的重点,据此就可以迅速捕捉到你感慨深刻的立意角度和写作素材了。 所谓“虚题”,是指比喻象征
类词语或有虚实结合特点的命题。这类作文题目含蓄蕴藉,寓意深刻,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窗”“蜡烛”等等必须读懂文题的寓
意。否则,望文生义,如雾中看花,文章就会写得平淡直白甚至跑偏。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
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
,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再如命题“给他人一朵花”,我们要从“花”中读出题目
含义:“让绚丽的心灵之花为他人开放”这一寓意。这“花”可以是一句衷心的祝福,是一声真心的问候,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可以是一次慷慨的
捐助等。再如虚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我们可分四步走审题:①找出关键性“虚”词——“乌云”“阳光”;②发散思维,列出“虚”词的
比喻义或象征义,此处的“乌云”喻指气馁自卑、郁闷迷茫、艰苦困顿、坎坷险阻等等,“阳光”喻指自身的顽强自信、执着坚守、勇于担当、积极
乐观等等;③审“穿过”:有“战胜”“消除”等意,表示有变化过程;④审“绚丽”:成长更快,收获更大。 3.领会文题要求  为
了严谨和科学,也为了考生尽量少失误,中考作文题的命题者总是要在文题前后交代几点,并冠以“要求”、“注意”等提示语。在这简短的文字中
,有着丰富的、指令性与指导性兼容的信息。若不细细咀嚼领会就匆忙着笔,可能会给考场作文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作文应试中,不可不
仔细研读文题的“要求”。 文题的“要求”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交代  每个文题之后必有此项内容。综合起来看,大
致包括如下若干方面:  ①书写的要求;  ②字数的限定;  ③取材的范围;  ④表述的对象;  ⑤文体的类别;  ⑥拟题的方式;
  ⑦写作的禁忌;  ⑧违规的处理。  这方方面面的“要求”,具有明晰的、干脆的指令性,只能遵从,不能违反,否则会影响得分。
如某地中考作文题“告诉你我的一件新鲜事”中,有如下的作文要求:①内容具体。②以记叙为主,不能用书信的格式。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④字迹清楚,标点占格,卷面整洁。⑤全文不少于600字,不超过800字。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内容不具体者
,要扣分;不写记叙文的,要扣分;写成书信了的,要扣分;写了真名的,要扣分;书写不整洁的,要扣分;字数超过限制的,也要扣分。倘若粗心
大意,或以为这些规定只是小事一桩,也许就会糊里糊涂地丢分。 (2)解释  这较多地用于半命题作文、拟题有特别要求的作文、记叙
对象可以变换的作文以及文体不限的作文。拟题者往往用一两句话进行解释或例说,以指导考生对作文题准确把握,灵活处理。   如中考
作文题“我和××”的要求中说道:题中的××可写人和物,如妈妈、老师、同学、猫、花、邮票、足球等。此解释意在给考生开拓思维空间,告诉
我们要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中撷取材料。又如中考题“一个我最 的人”,要求“要用一两个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面貌,要有生动的描写
”,这是在告诉考生如何组织材料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取得较高的分数。再如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中,其“注意一”为:也可以帮爸爸、帮爷爷
、帮奶奶做家务。此解释既点示文题中的叙述对象可以改变,又暗示“帮”的对象是自己家中的一位长辈,而不是几位或者其它。 (3)提
示  主要用于较为强调写法的作文。命题者用很简炼的语言,通过文题的要求,或提示写法,或指导构思。考生对此多加品味领悟,必有好处。
  它们之中,有的提示比较直露,如中考题“微笑”,要求写成记叙文,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或接触过的人,在记叙中适当穿插抒情或议
论。这个要求直接指导怎样取材,提醒考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的提示则比较含蓄,有“暗示”作用。如中考题“家庭的乐事”,要求以“乐
”字贯穿全文,写一篇反映家庭生活之乐的记叙文。这个要求既明示“乐”是文章的线索,又暗示要记的不只是一件乐事,而是几件乐事。又如中考
题“这是真的吗”,要求中说“可以加副标题”,这即是暗示考生利用副标题将写作对象具体化,使写作集中目标,集中力量。 由以上所
述,我们知道,在中考作文时,一定不要淡漠了对文题“要求”的审读。  二、关于立意  我们先来看两篇同题作文,题目都是《难忘的
第一次》,有两篇作文写的都是暑假外出打工的题材,叙写同样曲折生动。一篇文章是这样作结的:  “当我手里攥看刚领到的几张百元大钞时,
我心头一阵狂喜,我还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钱,这下可够我花一阵子的了。”     另一篇文章则是这样写的:  “我手里攥着刚领到
的工钱,尽管只有几张,可我却感到沉甸甸的,这是我这个假期的血汗换来的啊!现在我才深深体会到了爸爸妈妈挣钱供我们读书是多么不容易啊!
我为自己昔日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感到深深的惭愧;但同时我的心底也涌出了一份自豪和欣喜,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我的体魄和意志,我长大了!”
很显然第一篇文章没有深刻揭示材料本身所蕴涵的积极意义,所表现的情趣也比较庸俗,因而立意不高;第二篇文章则在结尾部分水到渠成地
点明题意,而且体验深刻,情趣健康,富有积极意义,可谓是画龙点晴,升华了主题,激活了全篇,立意的深邃使文章升了格。 (一)立意的
要求  可简括为“五要”: ①方向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
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
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
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②主题要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不能
同时表达两个意思;否则,就会让别人听得糊涂,摸不着头脑。一篇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但表
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立意集中,就是要把中心思想突出;越突出,文章就越有感染力。有的同学作文时,又想写这
,又想写那,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是漫无中心,就是几个中心,实际上还是没有中心。作文题《习惯》,有个学生在写作时,选取了经常从电视里看
高水平足球赛这一习惯,表现通过观看足球赛培养爱国情操这一主题,但在记叙这一“习惯”时,中间穿插了一大段中日争夺奥运会出线权的足球大
赛。这样,原主题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新主题,反而冲淡了主题,使人不知所云。 ③情感要鲜明。好的文章,作者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孰美孰丑,谁是谁非,态度必须明朗,旗帜必须鲜明。例如《火刑》一文,无论记叙还是描写,无论抒情还是议论,都饱含了对布鲁诺
为坚持科学、捍卫真理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的热情赞颂,使人读后感受鲜明,印象深刻。 另外还要明白,立意要求
鲜明,但表达时却要注意“含蓄”,就是说,主题要蕴涵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中,一般不宜用明显的话语揭示出来,如表现人物勤劳的品质,要通过
具体的事和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不宜将“勤劳”二字当成标签贴在人物的身上。又如要记叙一件有意义的事,也不宜空洞抽象地把其“意义”说一大
通,而应在具体的情节中自然地显示出来。至于在记叙中适当地插人一些抒情和议论也是必要的,它可以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
种“龙睛”的数量和位置是有限的,决不能胡点滥点,否则,周身是“睛”,便不成其“龙”。 ④思考要深刻。所谓“深刻”,指是文章的
立意应该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能使读后深受启发、深受教育的,或可能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不平凡的思想光辉的,是有深度,有层次性的,等等。如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情感顿然升华,这样的立意就是深刻的。 ⑤思维要新颖。
一是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你看,一写蜡烛,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
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而立意真正要作到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 二是立意新
颖,莫忘了求“异”。求异思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花朵。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
不要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根据“近墨者黑”翻出“近墨者未必黑”等等,都是求异思维的奇葩。 三是立意新颖,莫忘了变“
角”。变角就是变化一种切入的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就为之一新。如2005年湖北武汉中考话题作文《感恩》,一位考生没有老生常谈的写学
生应该感恩于老师,而是提出老师应该感恩于学生,因为学生帮助老师实现了人生价值。观点挑战了传统说法,开辟了认识的新天地,给人耳目一新
的感觉,自然也就获得了满分。 (二)立意的方法  ①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作文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
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如:   巴西足球名将
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
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
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②主旨领悟法。主旨
领悟法,是作文最常用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就是切题的。如果作文材料
中没有关键词、关键句,可以根据材料提炼中心。分析材料,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概括中心。如: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净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
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
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
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③大题小做法。标题上的限制越少,留给人的思想空间就越大;标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必须对标题或由材料引
出的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作,大题小做,否则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如“理想”——崇高的理想,
卑微的辉煌,平凡的理想,父辈的理想,90后的理想,难以启齿的理想,哭笑不得的理想,等等;也可前后都加上中心词,如理想的价值,理想的
确立,理想的实现、理想的坚守与变通,理想是树起的一面旗帜,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文章的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任何题型
的作文,都有若干写作的角度,我们写作时只取一个角度即可,从一个具体的、较小的角度切入,化大为小,大题小做,这样文章就容易写深、写透
、写实。 ④独辟蹊径法。独辟蹊径,是指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抛开审题立意的第一思维,换一
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做到浅中求深,旧中求新,正中求反。如:
雪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爱物,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雄奇,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
纷纷”的苍凉等等。这些诗句都是从视觉角度对雪进行描绘。而有位同学却独辟蹊径从听觉角度写雪,可谓别开洞天: “屋外雪下起来了!
小雪簌簌,像小溪在呜咽,像柔风拂过琴弦,像蚕宝宝在吞食桑叶……一切那么宁静安详,好像一只小手在挠你的心,怪痒痒的。‘沙沙——’雪大
起了,它们欢笑着,嬉闹着,在半空中你拉我扯,我拥你挤,一团团,一簇簇,纷纷而下。你能想象出那高贵的白天鹅轻轻抖动翅膀,一片片小小的
羽毛,飘飘悠悠落下来的美丽情景。‘咦,梨树开花了!’一个稚嫩的声音从隔壁传来。我不觉笑了。” 你看,这段如歌似画的文字,从新
的角度进行叙写,描绘雪的空灵,文章就新意盎然了。 ⑤反弹琵琶法。所谓“反弹琵琶”,就是逆向思维的具体运用,即思考问题时,不
拘泥于传统的题材或见解,而是有意识地从反向方面思考问题。利用反弹琵琶这种创新技法,往往会使你的文章别有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
,熠熠生辉,在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等方面得到阅卷者的青睐。“反弹琵琶”运用得法,另辟蹊径,确能收到醒入耳目的良好效果。 如一篇
关于老师带病坚持工作的习作这样写到: “在社会和公众的眼里,您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好楷模。您经常放下家务,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您
还拖着病体,带病上课。那天,看到您满脸苍白地走进教室,大汗淋漓地开始讲课,中途差点倒下却不肯离开教室,我们的心都无比感动。  可是
,冷静下来想一想,老师,您这么做值么?假如,您的身体受到摧残因此再也站不起来;假如,病魔真的就此夺去了您的生命,老师,您因为这一节
课或这几天的课,就此离开了您心爱的事业、可爱的学生和美满的家庭,您值得么?老师,我们的课可以由别的老师来代,即使无人来上,以后也可
以补起来,但是,您的身体,真的再也耽误不得了!”   这段话以老师带病上课为话头,不否认“无私奉献”,但重在写“对身体不负责
任”,提出善意的批评,入情入理地劝诫老师善待自己,从长计议。  一句话,因为逆向解读、反弹琵琶,使得陈旧、老套的材料焕发出新的异彩
。 ⑥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
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如: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
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
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
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
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
代气息。 ⑦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
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如:  “驴子驮盐渡
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
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
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⑧倾向揣摩法。有些材料作文
,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
立意角度。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
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
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如果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⑨互补完善法。组合性材料,若几则材料
提出的观点本质都是积极的且没有冲突,在立意时可以将几则材料的观点结合起来。如:  例1: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
人去说吧。”  例2: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例1“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例2“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是讲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
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⑩多向发散法。有些作文的材
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
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
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
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求同存
异法。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
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如: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
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当然
,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真题解
析写作导引范文展示名师点评 这一题目既面向全体学生,选材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又看护学有所长的学生,让平时有思考有积累的学生可
以脱颖而出,且有利于反映努力向上的价值观。 1.聚焦“动力源”精准定位,精要选好生活的慢镜头。 能够成为自我发展的“动
力源”很多:一本书、一部电影等,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感悟,汲取力量;父母长辈的谆谆教导、殷殷嘱托,可以让我们心怀感恩,获取前进的力量
;名人名家的奋斗故事、励志金句等,可以激励我们不畏惧艰险,永葆信念的力量;景物的特殊属性、特殊精神,可以勉励我们保持自我,不断奋进
;某件事情的荣辱、成败等,可以激发我们内心不服输、立志改变现状的斗志…… 凡是能够让“我”获得鼓舞、重拾信心的材料,
都可以进入写作的范畴。要想胜人一筹,立意就要追求真切,思想的深远,情感的真切,舍弃旧、老、套、过微的题材,力求向新、大、表现力强的
材料开挖。 2.围绕“我”真诚的情感表达,让深刻的成长感悟自然流淌。 这一题目从内涵上看仍是“青春励志类”作文的变种。
纵观近几年的深圳中考作文题,大多体现了这一点。题目的主语是“我”,这就要求写作时以“我”为主体对象,回忆自己的经历,书写自己内心的
情愫。当然,如果是别人的事,要转为第一人称去叙述,或者嫁接在自己身上。 3.立意与抒情,不妨从以下关键词切入:
爱,让我重拾信心,从泥潭里走出来,步入爽朗的天地;名言,给我力量,古往今来,名人名家,或是凡人朴素的话语,让人心生力量;名人的
奋斗激励我,无论是白手起家的马云,还是身残志坚而成就赫然的霍金,其血泪史、成功史,让人沸腾;著名电影,让我感悟哲理,感受人生百态;
名师名家,为我指点迷津,豁然开朗。 独特即风景。关注自我,关注成长,这是题目的核心。写作本文务必注意立足自我,我手写我心,写
自我的故事,抒自我的情感,将自己人生的长度拓展,深度拓深。我的动力源 借你一双隐形翅膀,我才飞得更高。 夜色拧开了大地
的灯盏。夜光从雨中探出来,母亲开车带着我,从广州回来。大雨,瓢泼;大风,肆虐。母亲带着我飞翔,这样的场景已经太多。 五一期间
,别人沉浸在假期中,我却选考全省最好的高中——广州华附。“稻草扔在路上就是垃圾,拿来捆青菜就是青菜价,拿来绑大闸蟹就是大闸蟹价。”
母亲很唠叨这句我倒是记住了。初二时,她问我要否选择省第一高中广州华附高中?我咬咬牙,我选择了坚持——左手学校教育,右手超前自学。当
然,母亲请家庭教师。我知道只有杀入市中考前几名才有希望。一路走来,母亲就是不断升值我这根稻草的平台,或说动力源之一,让我尽情去飞。
   夜雨中,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以前。我的文学梦是被母亲点燃的。记不清楚多少回在月色如水的庭院里,母亲用甜美的声音给我讲述
格林童话、民间传说;记不清楚多少个睡前的朦胧时光,母亲会模仿大灰狼的声音,哄我入眠;记不清楚多少次作文修改,母亲会一词一句让我琢磨
汉字的诗意缱绻。因此,我九岁即发表豆腐块,诗歌获奖了,作文全校范读了,被称为美文小王子。我热爱方块字,它们的神奇排列让我徜徉在幸福
的理想国。初中学习任务繁重,我对文字逐渐麻木了。母亲对我说,冬儿请保持内心的柔软与感动,你会长出翅膀。我略有所悟,在母亲清澈的眼睛
里又找到了天空。 阅读文字之书外,母亲又引导我阅读无字之书。放眼国内,那些天山笛声,大理雨点,母亲充当我的导游,要用心倾听
,心灵长出翅膀。去年,我们沿着留学之父容闳的足迹,飘洋过海——华盛顿的蓝天,建筑井然,繁华之外有说不出的宁静;白宫、国会近在眼前,
踩在绿绿的草地,枝头的鸟儿与人互动,不得不佩服美国的环保;走过费城独立宫,倾听哈佛讲座,游览自由女神,漫步西点军校,硅谷,我似乎听
到了美国的心跳。一路走着,我写下了《美国游》,洋洋洒洒三万字,在汉字的河流里,我仿佛一条游弋的鱼。 此刻,考场寂静。
室内,我在奋笔疾书,信心百倍;室外,母亲双手合十,为我祈祷。沙沙的书写声如命运走动,无声而残忍。我知道,我已经开始飞翔。 因
你的动力源,我磨练了一对隐形翅膀。 选材精要且厚重,呈现生命飞翔的蜕变。考生立意聚焦于母爱,却表现得富有深度,是因为考生将母
亲放在自己生命蜕变、拥有隐形翅膀让生命飞扬的高度去考量,这胜出了很多考生。另一个动力源,是自己的文学梦,对文字的柔软感悟,平添一份
别样的文采、唯美。 全文以磨练隐形翅膀为线索,选取了广州考试的详例,文学梦的连串略例,阅读无字之书的系列旅行,详例与略例结
合,材料厚重,语言灵动,不时冒出的金句增添了文章的深度。真题解析◆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作文题◆根据要求作文。 地球上只
剩一个人? 把自己的生活投进艺术世界中? 这个暑假,我独自背包去旅行? …… 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以“这,可能真的会发生!”为开头进行写作。  材料的第一种情景是“地球上只剩一个人”,为什么会
是一个人,可能是一场自然灾难,可能是一场核大战,需要考生去作合理的想象。审题时也可以化实为虚,把“地球上只剩一个人”理解为自己或某
一个人的孤独,不与任何人交往,没有朋友,甚至也没有敌人,于是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种情景可以理解为针对“艺术盲人”而言的,平时
只关心考试,只会作题目,不读任何课外书籍,对艺术一窍不通。某一次经历使自己认识到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于是艺术有了向往,这就有可能把
自己的生活投进艺术世界之中。 第三种情景,可以将“独自”作为关键词理解,据此设置情景,如父母溺爱,自己自我娇惯,从来不敢独自
外出,自己终于认识到襁褓中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于是有了这个暑假独自背包去旅行的打算。 三种情境不过是对“这”的一种提示罢了,考
生完全可以置三种情境于不顾,而根据自己的经历重新设置“这”的内容,三种情境后的省略号就是留给考生的巨大空间,任凭考生自由驰骋。可以
写青少年的奋发有为,可以写当前诚信教育的缺失,可以聚焦三农,写城乡建设失衡,等等。 “这,可能真的会发生!”题目似乎跟具体,
其实写作的空间很大,可以写出若干主题的大文章。 立意的角度举例: 1.表达一种担忧。可以写一篇科幻小说,展现人类过度开
发的恶果。地球上人满为患,无论如何也不会只剩一个人。但是过度开发,地球上森林萎缩,水资源枯竭,几个大国为了争夺资源,战争不断,从陆
地打到天空,地球上瘟疫泛滥,人们不得不乘宇宙飞船到其他星球上去逃生,只留下一个弱智的阿三…… 2.书写一种愿望。我是一个很现
实的人,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一概不学,可同学们说我要是能成为班级的文艺范儿,代表学校参加歌咏比赛,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我作文少灵气,
深感人文缺失的害处,我要痛改前非,分出一些精力多读书,积极投入文艺活动,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到时候代表学校参加歌咏比赛的事情,可能
真的会发生。 3.演绎一种推测。特朗普不按规矩出牌,动不动就退出各种国际协定,任意挥舞经济制裁的大棒。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特
朗普的倒行逆施给美国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起,极力反对特朗普,特朗普遭到国会的弹劾,灰溜溜地下台。这样的事情真
的有可能发生,因为社会要发展,历史容不得倒行逆施。 4.歌颂一种精神。“这,可能真的会发生”,其中包含着一种敢想敢干、勇往直
前的精神。有三分可能,就要用十分努力,将可能变为现实。前人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成功是拼搏出来的,敢为才能有所作为。遇到困
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不会有扭转乾坤,不会有逢凶化吉和转危为安。无根的城市孤儿温州考生 这,
可能真的会发生! 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可能的事实:故乡从人类记忆里消失,我们将成为无根无靠的城市孤儿! 那天,我回了一趟故乡,这样的担忧越发强烈。 我站在老屋门前远望,淡蓝色的天空紫燕呢喃,梧桐叶落,翩跹着,投入流水的怀抱。桂树满是繁花,恣意盛放。景物依旧,唯独难觅我期待的那个人。 眸光黯淡了,我失落地坐在麦场的石磙上,无聊的将石子掷向流水中,一圈圈的圆晕漾开水面,往事连成一片。   幼时,在村中最常听到的便是口哨声。吹口哨的是一位老人,他擅长于各种声音的模仿,哪怕是一片青翠的叶子,也能被他吹成悠扬的一曲。那时我最喜欢围在他的身边,给他递这样那样的东西,让他吹曲儿。 老人的身上总带着一只曲笛,短而细,青竹做成,我却从未听他吹过。 那一次,我见到了老人。他似被岁月无情地碾过,黝黑的脸上陷满条条沟壑,手上的老茧,愈发显得清晰。唯有那只笛子还和以前一样。“这个笛子能吹一下吗?”我向他恳求道。他点点头,颤抖的双手,再也不复从前的灵活,他小心地将笛子凑到嘴边,“噗”的一声闷音。“这个笛子是不是吹不响了?”我问道。他摇了摇头,“是笛子总能吹响的。” 他用手抚了抚短笛,再没吹响它。他又抬手摘了一片叶子,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有些间断,却依然让我终身难忘。 “人老了,吹不动啦!”。 “为什么不收些徒弟呢?” 他苦笑道:“现在谁还愿意学这个了,没人学,也没人听,你看村里还有几个青年?”浑浊的双眼,望向天空。 “唉——”他转身离去时,我看到的是一个无助而又无奈的老人的背影,影子在夕阳下拉的很长,很长…… 饭桌上,外婆告诉我,那个老人走了,随着儿女去了外地,怕是不会再回来了。奶奶还说,她也要随大伯到扬州去,那里是全国的宜居城市! 诗人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乡无故事,故乡无故人,故乡将从人类记忆里消失!年轻人只识霓虹,不识乡情,将成为无牵无挂、无根无靠的城市浮萍! 不是危言耸听,这,可能真的会发生。 1.立意深刻,忧思深沉。文章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真的会发生”的情况:故乡无故事,故乡无故人,故乡将从人类记忆里消失;年轻人只识霓虹,不识乡情,将成为无牵无挂、无根无靠的城市浮萍。城市化建设将淹没农村,不见乡情,难觅乡愁,足见作者之情怀,亦见其忧思之深沉。 2.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篇首写下规定的句子“这,可能真的会发生!”之后,紧接着以“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可能的事实”来揭示篇首句的含义,明确篇首句中“这”的具体所指,然后开始讲述故事,最后引王维的诗句,抒发感慨,并以“不是危言耸听,这,可能真的会发生”强调“可能”,照应开头。 3.语言隽永,耐人寻味。文章以“无根无靠的城市浮萍”为题,形象地说明年轻人精神家园缺失的情状。“故乡无故事,故乡无故人”“只识霓虹,不识乡情”等语形象精炼,意涵丰富,耐人寻味。谢谢观看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