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专题08 精选素材,翻新激活-2023中考语文考场作文增分策略
2023-05-25 | 阅:  转:  |  分享 
  
专题八:精选素材,翻新激活有人把文章的立意、结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喻为灵魂、骨架和血肉,没有丰厚的血肉,无论灵魂多么高尚,骨架多么匀称,永远不
会有亭亭玉立。选材之重要,非同一般。而考场之上作文的选材,更是显山露水,引入注目,可以说,独特别致新颖的素材,永远鲜活时尚,耳目一
新,也决定着考场作文品位高下。然而,部分考生常常觉得只有那些虽显陈旧却典型的材料才切合题意,由此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陈旧无新意。阅卷
老师评改同一道作文题,若考生总是使用同几则材料而无新意,这样的作文无疑就会被打人冷宫。所以不妨“旧曲翻新”,以另外全新的角度去驾驭
材料,不仅会使阅卷者欣然愉悦,也会使自身的作文境界为之一新。【常见失误】从考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在素材运用方面存在三种典型失误:
1.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材料,空论空议,有“码字儿”之嫌。2.材料陈旧——以常识性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深度的材料。3.材料选用
趋同——一窝蜂选择同样的材料,对材料挖掘过浅,致使文章千人一面,面目可憎,令人生厌。【增分技法】一、选材“翻新激活”的重要性素材,
以新鲜为佳,而这个“新”与“旧”是相对的,“故纸堆”中翻出新意,更加令人击节赞叹;当下时事,众人泛泛而谈,依然难掩陈腐浅陋的气息,
所以,决定素材的新鲜新颖的,不是时代,不是热度,而是写作者的运用智慧,放出眼光,把素材翻新激活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强化“翻新激活”的
意识,养成“翻新激活”的能力,考生才能从“千人一面”的陷阱中跳出,在考场上展现技高一筹的风采。中学生因阅读面狭窄,知识储备不足,选
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文章的材料多是见于各类文章的“陈旧”事例,这些旧例要翻出新意,写出深情,就更需要“翻新激活”。
二、选材“翻新激活”的方法1.横看侧看——“单素材”的“散处理”面对考场作文材料,考生要用发散思维去多角度阅读,深挖掘。同一个作文
素材,考生可以根据作文的不同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和运用,进行“发散”处理。阅读下面一段经典文字材料,采用“单素材的散处理”方法
提炼其主题: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面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马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
交汇,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白天强烈的光照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殆尽。一直以来,这片干涸的土地一直被人们认定
为绝境。有一天,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来到这里,发现这里蛛网密布,说明蜘蛛在这里繁衍得很好。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
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蜘蛛网上。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丝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
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根源。罗伯特想,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于是,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选
择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被反复拦截,形成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水槽里,就成了新的水源,这不仅满足了
当地居民的生活之需,还可以灌溉土地。如今,这里已经长出了鲜花和青绿的蔬菜。分析:面对这则作文材料,考生要把握其内涵,然后从多角度去
发散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寓意,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从事情转机的过程角度立意。考生可根据材料所揭示的事情转机的关键点——“发现这里蛛网密
布”,“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根源”,提炼出“学会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善于发现,价值无限”“细节造就成功”等哲理性观
点。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角度立意。考生可根据材料故事所显示的结果——“人们认定为绝境”,最终却“长出了鲜花和青绿的蔬菜”,提炼出“‘绝
境’中获‘生机” “‘绝境’中思考‘出路”’等主题,确立正确的立意:①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②从绝境中寻机遇;③学会把“绝境”变成“
绿洲”。2.万类归宗——“多材料”的“合处理”与“一材多用”相反,“万类归宗”指从众多的材料中找出有相同之处的几则材料,或根据一个
中心筛选几则同质的材料。这种“合处理”,关键在于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进行归纳、整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备选的材料可以来
自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但必须用一个观点进行统辖。下面是有关“感动中国”人物的三则事迹材料,看看如何“万类归宗”。①医生王万青,19
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
机会,心中怀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以藏乡为故乡,视
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②辽宁鞍山工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
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
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选
。一家三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③安徽颍上县农村姑娘刘丽,多年外出打工
,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只有2000元一3000元。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想
不到的是,为“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 大部分积蓄都捐给了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从2006年起,
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52个。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捐给了贫
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3. 入木三分——“热素材”的“冷处理”“热素材”指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运用
“热素材“的好处是新颖、富有时代感。不足之处是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左右。 对于“热素材”,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冷
静分析,深入挖掘,力避庸常,是谓之 “冷处理”。能让热点素材折射出新颖而智慧的光芒,体现作者冷静而深远的思考,能启人心智、促人警
醒、引人共鸣,是“冷处理”的最佳效果。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为了战疫,我们保持距离,这是爱的距离。疫情期间,人们自觉居家隔离,坚持“能
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原则。大人在家办公,学生在家上网课,尽力维持日常的生活节奏。公共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人们外出时都有意识地相互
保持距离。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别人的健康安全,戴口罩、减少外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为抗疫做出一点一滴的贡
献。为了战疫,我们保持联系,这是爱的联系。使命在心、责任在肩。看,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用生命和病毒抗争;看,是医学专家为研制
病毒疫苗殚精竭虑;看,是站岗值守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以责任之心勇担当;看,是顶风冒雨的快递员以奉献之心保正常;看,是奔赴一线的新闻工
作者以敬业之心细报道。不怕困难、团结作战是中国人一贯传承的民族精神。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我们创造的奇迹
,让世界惊叹。社会各界人士,鼓足劲,不怕苦,全身心投入抗疫之中,一封封充满铁血意志的请战书,一辆辆载满物资和温情的运输车,中国用实
际行动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杀出了一条血路。——选自高考山东佳作《爱的距离,爱的联系》在这里,作者将疫情中的热点素材分为两类,放在一起
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反思现状,深化立意,突出观点,使得文章极富说服力和表现力。如此处理热点材料,就能够跳出“跟着感觉走”的窠臼,写
出新意。4.小切深挖——“大素材”的“小处理”“大素材”指的是古今中外的大人物、大事件。运用“大素材”的好处是典型而有说服力,不足
之处是容易宽泛空洞、被前人的观点束缚。对于“大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小切口,深人挖掘,是谓之“小处理”。诸如关注生命、和谐发展
、教育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等,这些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巧妙地选择小的切人点,深入挖掘,以小见大,才能写出新意。请读一篇题目为
“墙”的作文的精彩片段:新学期伊始,教学楼被粉刷一新,尤其是面向球场的那面墙,雪白明亮。一个月后,墙,依然雪白,只是需远远观望。走
近一看,墙上满是足球印,大小各异,深浅不同,印连着印,印套着印,好一幅风景。又一个月后,墙又被粉刷一新,在球印最集中的地方,挂上了
一块小黑板:“请遵守公德,保持墙面清洁!”再一个月后。远望,墙依然雪白,走近一看,黑板上的感叹号没了——“请遵守公德?保持墙面清洁
?”放假了,墙面的涂料被刮掉了,漆上了墨绿色的油漆……分析:作者对“教育改革”之类的“大素材”,没有以大写大、空发议论,而是从学校
一面墙的几度变化这一小的切入点,来反映校园现象,揭示问题本质,收到了以小见大之功效。5.联想转化——“虚素材”的“实处理”“虚素材
”指并非实际存在的人或事,如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科幻故事等,也有部分素材为虚实结合的素材,比如人与其他事物结合的素材也可归入此类
。对于“虚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联想、转化,化虚为实,让其反映现实生活,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如林清玄的寓言式散文《心田上的
百合花》(片段):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
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
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
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于是,山谷里到处都开满了洁
白的野百合。分析:“执著与坚忍”是人们追求理想的性格表现,文章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的野百合的
形象,而“野百合”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作者将“虚”的素材进行了“实”的处理,让人们看到一个充满禅意的特殊境界,启迪人生。
6.独辟蹊径——“老素材”的“新处理”“老素材”主要是指那些陈旧的人、事、箴言、警句等。运用“老素材”的好处是典雅而有文化品位,不
足之处是容易导致老生常谈,被旧论及其思维牵制,难出新意。对于“老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弹琵琶,推陈出新。比如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传统观点认为东郭先生太善良,才使狼有机可乘。而有位同学却把东郭先生的行为定位为“滥施慈悲的书呆子”行为,而非传统观点中的“善良”,
因为东郭先生“不辨是非,偏袒坏人,又怎能配得上‘善良’这个字眼?他充其量是一个不分善恶、滥施慈悲的书呆子,认为“将狼打死的老翁却不
失善良,除恶务尽,不让那只凶残的狼再去伤害其他人”,两相对比,凸现了善良的真正含义。7. 水乳交融——引用性材料的巧组合有的材料与
文章中的其他语言环境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这类材料只限于名人名言等理论性材料。如《潇洒独行》一文中的片段:可曾记得东坡?“竹杖芒鞋
” “一蓑烟雨”,在政治上失意、惨遭贬谪之时,他不曾怨天尤人,痛斥命运的不公,却在那“回首萧瑟处”,淡淡轻吟了一声:“谁怕?”悠然
转身,纵情于山水。用手中的笔阅尽千般豪情,在那沙鸥翔集、碧波万顷处潇洒独行,凭借自己的满腔才情与壮志,书写一段人生的传奇。怎能忘了
司马迁?惨遭宫刑,受尽凌辱,在一个铁血男儿最痛苦最失意的时刻,他没有任何人可以求助。一句“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饱含了多少坚忍
和决绝。在绝望的深谷中,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 一腔血泪,一缕哲思,依靠自己,他向世人低俗的眼神投出了利刃;
几番徘徊,几度奋起,潇洒独行,他用生命的绽放成就了灵魂的崇高,以及那一段“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奇。分析:作者采用“融合”的
方式,将大量的名人名言、诗词,如“竹杖芒鞋” “一蓑烟雨”“回首萧瑟处”“谁怕?”“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等,与自己的语言融合在一起,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8.近水楼台——经典性文本的巧链接中学语文课本是考生写作取之不竭的宝库,每
年都有一些考生因灵活运用课本素材而获得满分。因此,考生应有利用课本素材进行写作的意识,通过对课本素材的演绎,使作文与课本精华内容完
美链接,华章诞生则水到渠成。如满分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就是这样链接文本经典《项脊轩志》的: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
,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簇着的幸福;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往,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捋下袖子,挥手撒出谷子,引来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个静谧的小院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 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大自然的和谐。分析:本文作者巧妙地将考场作文与课本内容自然融合、灵活表达,令人情不自禁地回味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绘的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意境,那“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画面。灵活地运用课本素材,可以为考场作文增色,又何乐而不为呢?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