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8北京市西城区初二(上)期末历史含答案
2023-05-26 | 阅:  转:  |  分享 
  
2018北京市西城区2018.1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两股列强势力的钳制。南方列强势力强调扩展商务与经济特权,北方列强势力更注重领土扩张。其中北方列强势力主要是指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3.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 永安封王 B. 定都天京 C. 天京事变 D. 安庆陷落

4. 某校历史小组作题为“甲午中日战争英雄人物”的报告。报告中应该出现的英雄人物是

①左宝贵 ②林则徐 ③邓世昌 ④谭嗣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6.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7. 下图是著名历史时事漫画《时局图》,该漫画反映的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B.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D. 巴黎和会拒绝归还中国山东主权

8. 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俄国

9. 义和团的揭帖中写道:“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与此内涵相符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A. “自强”“求富” B. “扶清灭洋”

C. “德先生”“赛先生”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0. 1901年以后更多的人认同孙中山提倡的武力推翻清王朝的主张。此时孙中山革命思想得到支持的原因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义和团运动失败

C.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同盟会成立

11. 孙中山撰写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纪念的辛亥革命烈士是

A. 秋瑾 B. 邹容 C. 陈天华 D. 徐锡麟

12. 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其中包括

①武昌起义 ②二次革命 ③护国运动 ④广州起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3. 状元实业家张謇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社会热潮是

A. 变法图强 B. 民主共和 C. 民主科学 D. 实业救国

14.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A.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辛亥革命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5. 下侧这本杂志发行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国共对峙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16.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三民主义 C. 新三民主义 D. 建设共产主义

17. 很多国民党将领称呼蒋介石为“蒋校长”,称呼周恩来为“周主任”,自称“学生”。这主要源于他们曾毕业于

A. 京师大学堂 B. 北京大学 C. 工农革命学校 D. 黄埔军校

18. 小明在学习某一段历史时,提炼出“除军阀”“铁军”“攻克武昌”三个词语,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19.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20. 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序幕的是

A. “一二·九运动”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建立敌后根据地 D. 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21. 下图是三本连环画的封面。对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A. 民族抗争 B. 列强侵略 C. 近代探索 D. 思想启蒙

22. 毛泽东指出《双十协定》“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

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定签署相关的事件是

A. 国民党一大 B. 中共七大 C. 抗战胜利 D. 重庆谈判

23. 1949年,北京城及众多文物古迹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得益于

A. 东北全境解放 B. 淮海战役胜利

C. 北平和平解放 D. 渡江战役胜利

24. 下图是民国时期新式婚礼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

③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④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5. 1905年的北京,一个谭鑫培的戏迷来到前门大观楼看电影,他最有可能观看的是

A. 《歌女红牡丹》 B. 《定军山》 C. 《渔光曲》 D. 《马路天使》

二、综合题(26题12分、27题10分、28题14分、29题14分,共50分)

26. 中国社会各阶层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将下列观点与对应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连线。



(2)请将以上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四个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历史事件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据此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特点。

27. 历史遗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材料一





(1)依照范例,从图①、图②、图④中任选一个历史遗址所反映的事件进行介绍。

[范例]图③: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1935年1月15日的夜晚,在这间并不宽敞的小屋里,坐在这里开会的人们正在召开一次对于红军和共产党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全力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这就是后来被认为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摘自百家讲坛解说词



遵义会议旧址

(2)结合所学,指出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8. 同学们分组开展了“抗日战争”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 研究“抗战报刊”



(1)请你依据报刊影印版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表格。

反映的历史事件 标志意义 报刊①



报刊②



报刊③





第二组 研究“抗战家书”

四川青年教师王建堂,在抗战爆发后请缨杀敌,其父致其家书一封:“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率部渡襄河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时年49岁。在东渡襄河之前,给五十九军诸将领写了一封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家书”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第三组 研究“抗战数据”

数据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的起止时间



数据二 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抗战军民伤亡数据

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兵力为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

(3)阅读以上数据,结合所学,说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29. 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方法一学会看历史地图并制作完成年代尺



(1)判断以上三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将事件名称填写在年代尺的空白处。



方法二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诛,杀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洗)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模仿示例,任选一则史料进行分析。



方法三辨析观点,并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



(3)八年级同学在课上讨论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你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讨论的是谁?这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正确吗?结合所学,阐述理由。

北京市西城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的大门从此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符合题干,BCD 都不是近代史的开端,所以答案选A

2. 【答案】D



3.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达到鼎盛时期的事件是1856年完成西征后,永安封王和定都天京均发生在1856年之前;天京事变指的是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的领导集团内部政权夺利和猜忌导致的内乱,内乱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是为天京事变,此时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安庆陷落是天京事变之后的1860年;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左宝贵是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役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爆发前领导禁烟和鸦片战争中的第一阶段抗击英军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在甲午战争的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谭嗣同是在戊戌变法中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因此,符合提议的是①③,故选B。

5.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倭人指的是日本人,台湾归与日本指的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在内的领土割让给了日本,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条约内容中均没有与台湾有关的规定,故选C。

6. 【答案】B

【解析】根据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没有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不涉及教育发展的内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 【答案】B



8.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为了便于侵略中国,提出了此政策,美国便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照会,A项符合题意;英法俄三国都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的瓜分,不符合题意,故选A。

9.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口号可以,义和团对外国势力采取的是抵抗态度,对清朝采取扶持的政策,体现题意的口号是“扶清灭洋”,B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则学习科学技术,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的口号;“德先生”“赛先生”是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题干无关;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指的是推翻满清统治,杀鬼子、扶清朝不符。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1年的清朝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所以要推翻,C项符合题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义和团运动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时间是1900年,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侠女”可知,孙中山纪念的辛亥革命烈士是秋瑾,她在1907年的皖浙起义中被捕遇难,A项符合题意;邹容和陈天华的活动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且均为男性;徐锡麟是也是在皖浙起义中被捕遇难的,但他是男性。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时应抓住“愧我今招侠女魂”这一句中的侠女,判断为革命牺牲的革命烈士是女性,分析相关事件即可得出相应的人物。也可分析选项,排除不是女革命者的选项。

12.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指的是袁世凯上台后建立的封建专制政府,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首义,其作用是推翻了清朝统治,与北洋政府无关;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镇压国民党的革命;护国运动时孙中山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采取的斗争举措;广州起义发生在清朝被推翻之前。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目的是通过兴办实业达到抵御列强侵略,挽救国家民族命运的目的,体现了他的“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D 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相关活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分别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与题干班实业无关,故选D。

14.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工业产生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政府奖励兴办实业,出现了兴办实业的热潮,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即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青年》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于上海的一份杂志,它和北京大学都是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B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宣扬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且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前后;国共对峙时期指的是第一次国共破裂之后的十年内战时期,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内容不符;抗日战争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与该杂志宣传的思想不符;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党一大标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C项符合题意;建设共产主义是中国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分析各选项相关的历史事件,排除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的选项即可。

17.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与题干中人物无关,AB两项排除;工农革命学校从校名可以判断,应属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学校,而蒋介石是国民党领袖,C项排除;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的,其中,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8.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可知,除军阀指的是为了打倒军阀,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铁军是北伐战争中叶挺的第四军独立团,攻克武昌是北伐战争中的著名战役,C项符合题意;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均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战争;南昌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会议,大会内容没有提及取得政权的方式是出自与枪杆子里,即武装斗争,A项排除;八七会议是在南昌起义后在汉口召开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B项符合题意;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与武装斗争无关,C项排除;中共七大是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中国面临两种前途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是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与题干无关,D项排除。故选B。

点睛:逐项分析选项事件内容,排除与题干主题即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政权无关的选项即可。

20.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二·九运动”的背景是日本策动的华北事变,其主要内容是抗议日本侵略,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两党从内战到联合没有直接关系;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是与中国共产党与各方的努力分不开的,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重要影响是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B项符合题意;建立敌后根据地是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的事;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是两党开始正式合作的过程。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虎门销烟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高潮部分,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活动。因此,三个历史事件都与反抗外来侵略有关,A项符合题意;题干是从中国人民角度来说的,所以,题干虽有列强侵略的史实在其中,但角度不同;近代探索活动是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不包括题干中的事件;思想启蒙属于思想领域,题干三件事均与思想无关。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依次分析图片相关的事件,从中总结出其共同点,如,抗击日军侵略和反抗鸦片走私都是属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做出的民族抗争之举。

22.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双十协定》是1945年10月10日国共重庆谈判签订的,D项符合题意;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主要内容是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七大召开于1945年,主要内容是制定党的政治路线,与国共谈判无关;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且《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谈判签订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北全境解放是辽沈战役的结果,辽沈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9月到11月,且北京城也不在东北,A项排除;淮海战役解放的是长江以北的地区,涉及地区也不包括北京,B项排除;北平和平解放是在平津战役期间,北平守卫司令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北京城才免于战火,C项符合题意;渡江战役的结果是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与北京无关,D项排除。故选C。

24. 【答案】A

【解析】从图片可知,图中婚礼采取的西式婚礼,说明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图中老者的服饰仍是中国传统服饰,说明中国新旧事物同时并存;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说法从图中无法得到证实。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选A。

点睛:分析图片主题是近代中国的婚礼,从人物装束分析得出结论,如,婚纱代表的西式的文明婚礼;长辈衣着说明了新旧事物并存,西式婚礼的出现说明传统习俗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不能从图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社会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25.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歌女红牡丹》拍摄于1931年,A项排除;《定军山》是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B项符合题意;《渔光曲》和 《马路天使》是30年代拍摄的电影,CD两项排除;故选B。

二、综合题(26题12分、27题10分、28题14分、29题14分,共50分)

26. 【答案】(1)

_____洋务运动

_______戊戌变法

________辛亥革命

________新文化运动

(2)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 新文化运动

(3)特点:历经学习西方器物(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民主科学)的过程,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特点。

【解析】(1)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第一个观点中提出的“自强”,“学习外国利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因此,对应的事件是洋务运动;第二个观点中强调的是变法思想,符合这一主张的是戊戌变法运动,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因此,与之对应的事件是戊戌变法;第三个观点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这一纲领被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因此,对应的事件是辛亥革命;第四个观点中的了“两位先生”指的是陈独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故对应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

(2)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事件是19世纪的60到90年代,戊戌变法是以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为序幕的,正式开始变法是在1898年;辛亥革命的事件是1911年前后;新文化运动开始于辛亥革命后,开始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因此,近代化探索事件的先后顺序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从各阶层近代化探索的内容可知,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即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即思想文化。从探索层次来说,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特点:从学习西方器物(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民主科学)的过程,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特点。

27. 【答案】(1)

图①: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图②: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图④: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背景:红军长征初期损失惨重,为了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而召开的。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写出两点即可,4分)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1921年的上海,结果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以,按范例可以表述为: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根据图二南昌起义可知,南昌起义的时间和地点是1927年的南昌,此次起义的重大影响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因此可以表述为: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根据图四“南京总统府”可知,此总统府是蒋介石所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而南京国民政府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随着南京解放被推翻。因此,可以表述为: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1月正处于红军长征途中,召开背景是长征初期,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损失惨重。为了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在听取毛泽东建议会,向贵州进军,强渡乌江后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28. 【答案】(1)

反映的历史事件 标志意义 报刊① “九一八事变” 抗日战争的起点

(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报刊② “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报刊③ 日本战败投降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2)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言之有理即可)

(3)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1)根据报刊①上的“日军于昨晨突占领沈阳”可知,报纸反映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沈阳乃至东三省迅速沦亡。该事件是日本局部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因为日本是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成员。根据报刊②中提及的日军炮轰宛平城,炸毁卢沟桥可知,这是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根据报刊③中标题“日投降协定作签字”可知,报纸报道的事件是1945年9月2日,在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该事件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应为日本是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中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

(2)根据材料可知,王建堂的家书中提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体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张自忠的信中提到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体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体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3)通过两个数据可知,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的3500万多人的军民伤亡,民族牺牲最大,所以,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相应的,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入手,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判断出相关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标志性意义;通过分析材料二书信中的关键句,总结相对应的民族精神;通过分析材料三数据,中国抗战开始和持续时间,消灭敌人数量和自身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等信息,总结出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29. 【答案】(1)



(2)



(3)人物:孙中山。

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

理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以维护革命成果,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维护专制统治的法案,与孙中山无关。

【解析】(1)根据地图一中地名“天京”和“三河”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都天京;三河是天平天国后期三河镇大捷发生地。其他地点,如青浦和慈溪也与太平天国后期的战役发生地,太平天国的时间是1851年到1864年,故第一空应填太平天国运动;根据地图二和所学可知,地图中提到北京天安门开始的学生游行示威,以及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由此可知,此事件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第二空应填五四运动;根据地图三可知,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是1948年9也到1949年1月期间进行的三大战役,第三空应填入三大战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可知,“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说明了市民对电灯和自来水的恐惧,而后的变化说明人们开始接受电灯和自来水,结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新事物的传入发生了改变,观念也随之改变;材料三中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这反映的是民国政府下发了剪辫子的强令,辫子是旧时代的产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革除旧社会的风俗习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第一小问,根据题干可知,“三民主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均与辛亥革命有关,而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由此可知,讨论的人物是孙中山;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孙中山把中国同盟国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革命的思想;说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原因是他最先提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并且首先创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后又组建中国同盟会,领导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领导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孙中山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

点睛:解题时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三幅地图中的重要地名或文字信息,时间轴上的时间点,时间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分析出变化,材料三图片信息,分析相关史实并得出结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关于历史人物,也是从材料中人物对话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三民主义,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等,判断出相关人物。



















1 / 15







献花(0)
+1
(本文系大高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