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9北京人大附属中学初二(上)9月月考物理含答案
2023-05-26 | 阅:  转:  |  分享 
  
2019北京人大附属中学初二(上)9月月考物 理 2019年9月28日一、下列各小均有四个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意1.(3分)在国际单
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A.mB.m/sC.sD.km/h2.(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
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3分)婴儿从
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
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
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4.(3分)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钢尺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B.乙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C.丙实验: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
,音调越高D.丁实验:小明轻声说话,通过“土电话”小丽可以听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5.(3分)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次,
两次发出声音的(  )A.音调不同B.频率不同C.响度不同D.音色不同6.(3分)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
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7.(
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C.道
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8.(3分)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
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的小球运动得越来越快(  )A.B.C.D.9.(3分)关于声现象,下判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10.(3分)如
图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C.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D.
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11.(3分)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声聚焦”装置,它是一个像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如图所示。当小明将耳朵靠
近装置的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变大了,这是因为“声聚焦”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结果改变了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音调和响度12.(3分)为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噪声干扰,下列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A.给老师配
备扩音设备B.给学生配备防噪声的耳罩C.给教室内安装监控摄像D.保持教室周边环境的安静13.(3分)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
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运动员、汽车、羚羊B.汽车、
羚羊、运动员C.羚羊、汽车、运动员D.运动员、羚羊、汽车14.(3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B.全新的2B铅笔长约20cm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15.(3分)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
,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16.(3分)在
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
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二、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17.(
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
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18.(3分)下面哪一个数的单位是cm(  )A.一本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B.教室宽约为60C.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8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19.(3分)如图是汽车上的速
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到贵阳约为3.2×105m,则(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
驶速度是80m/h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20.(3分)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车,在水平路面
上做直线运动,两车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A.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5m/sB.通过3
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C.第4s时,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小D.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人是以甲车为参
照物的三.实验与探究21.图1中,物体A的长度是   cm;图2中,物体A的长度是   cm。22.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外婆,
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23.下面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还需要   、   ;(2)实验
的原理是   ;(3)如图所示,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   
m/s,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24.如图所示,用手   (选填“轻”或“
重”)划桌面,使坐在桌子左侧的小华在空气中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划桌子声;控制声音的大小和声音传播的距离,小华把耳朵贴
在桌面上,能够听到划桌子声,证明桌子能够传声。25.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
由于物体   产生的;显著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度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能听出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26.如
图1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2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
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27.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斜面长1.2m,用来计时的秒表每格表
示1s。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秒表指针如图(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周)。小车经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小车从顶端到达底端所用时间是   s,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cm/s。28.请你补充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
均速度》的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测量运动小车的全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2)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小木块、刻度尺、停表
(3)实验步骤:实验步如下,请完成填空。①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   (填“较大“成“较小”)的斜面如图所示。②把
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用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击金属片的时间t1,并
将s1、t1记录在表格中。③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车放在斜面项端,用   ,用   ,并将s2、t2记录在表格中。④.
根据公式   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并将   。⑤根据公式v
3=   (请用“s1、t1、s2、t2表示”)及测量数据,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并将v3记录在表格中。29
.如图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当音箱发出声音时,烛焰被音箱所发声音吹得来回摆动。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30.在中国
科学技术馆2层的“探索与发现”展厅中,有一组体验声音聚焦的装置。它是由两个具有抛物面的圆形物体组成,如图所示为其中的一个。小莉和小
刚分别站在两个抛物面的焦点处,小莉小声说话,小刚可以清晰地听到小莉的声音。这是因为小莉发出的声音先后在两个抛物面上发生   ,并使
声音   于小刚所在区域。31.控制噪声的措施有很多,其中一个是戴耳罩,一般在耳罩中会填入填充物,那么泡沫塑料、纸巾、棉布三种材料
,哪种材料填充入耳罩中,能更好的减弱噪声呢?请自选器材设计实验判断。写出选择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判断依据。四、科普阅读题32.阅读《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问题。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
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
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
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
“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
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
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
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
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
流跟电压有关吗?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请根据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
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D.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2)请根据“两灯泡并联在电路中
,一盏灯较亮,另一盏灯较暗”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五、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33.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
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m/s)34.汽车
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2km。
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5.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96cm的引火线引爆
,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0.8cm/s,点火者点燃引火线后,以5m/s的速度向安全区跑去,问他能否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
区?2019北京人大附属中学初二(上)9月月考物理参考答案一、下列各小均有四个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意1.【分析】在国际单位制中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常用单位还有km、dm、cm、mm、nm、μm。【解答】解:A、m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符合题意;B、m
/s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不符合题意;C、s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不符合题意;D、km/h是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不符合题
意。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属于基础题,难度很小,容易解答。2.【分析】此题涉及了声音的传播、产生
等内容。【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介质不同,速度不同。故A错误。B、人的声音是靠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
、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就不会听到声音。如:宇航员在真空中交流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故C错误。D、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故
选:D。【点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不一定产生声音。3.【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
传声。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解答】解: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雷
声就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所以选项A正确;B、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在岸上的说话声先通过空气传播到水里,然后再由水传给鱼,鱼听
到声音被吓跑,所以选项B正确;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钢管是固体,所以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
的,所以选项C不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选项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要掌握声
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4.【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
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3)明确声音的诸
多实验中,分别是用来探究声音哪方面的知识(如产生、传播、特征等)。【解答】解:A、影响音调高低的是频率,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
调越高,故A错误;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影响响度大小的
因素是振幅,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D、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细线传播的,这说明固体能传声,故D正确。故选:D。【点评
】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明确声音的几个实验所探究的内容,可做出选择。5.【分析】轻敲和
重击鼓面,振幅不同,可根据振幅与响度的关系进行解答。【解答】解:轻敲鼓面和重击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而响度和振幅有关,故两次发出的
声音的响度不同;故选:C。【点评】应该掌握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别;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
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听声辨人”指的就是音色。6.【分析】防治噪声可以从多种方面进行,例如在声源
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等等。从防治的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A、C都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B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是为了减小空气
的污染,和噪声无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多种防治噪声做法的了解,同时要判断出保护空气的做法与防治噪声的做法是不同的。7
.【分析】(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
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4)超声波
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杀菌消毒等。【解答】解:A、因为月球上是没有空气的,需要靠无线电来对话交谈,说明真空中不能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音
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琴弦绷紧的音调高,松弛的音调低,不断用手指改变对小提琴琴弦的控制,是用手指改变琴弦的松紧,从而可
以控制琴弦的音调,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B超是
利用超声来工作的,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传播、声音的特征及应用的掌握情况,需要联系实例来解释
其中的原理。8.【分析】物体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逐渐变大,可根据这个特点来进行选择。【解答】解:A、相邻小
球的间隔时间相同,但距离先变大后变小,故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也相同;
故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逐渐增大,则说明小球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D、相邻小
球的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在减小,则说明小球做减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打点计时器的题时,一定要注意隐含
的条件是相邻两点间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9.【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
度是340米/秒,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比空气中快,故A错误;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C错误;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声音
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10.【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
以在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在介质中是以声波形式传播的。【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不
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B正确;C、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和空气传来的,故C不正确;D、医生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时,从身体到听诊器通过鼓片收集振动产生的声音,利用的是固
体传声;然后通过橡皮管里空气传达到双耳听孔,利用的是气体传声。所以听诊器同时利用了固体和气体传声两种方式。传声筒的原理与此相同,也
是利用的固体和空气传声,故D不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是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容易解答。11
.【分析】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将声聚焦就是使声音增大即改变响度。【解答】解:由题知,声聚焦装置,使远处传
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声音听起来变强(大)了,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而声音的音调是固定不变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故A
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之一。属于基础性习题,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12.【分析】减弱噪
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解答】解:A、给老师
配备扩音设备,可使老师的讲课声音增大,但不能起到减弱周围噪声的作用,不合题意;B、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
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合题意;C、给教室内安装监控摄像对噪声没有影响,不合题意;D、保持教室周边环境的安静可在声源处有效减
弱噪声,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防治噪声的具体做法的理解情况,是中考的常考题型。13.【分析】先由速度公式
求出运动员的速度,然后统一运动员、汽车、羚羊的速度单位,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三者的速度。【解答】解:运动员的速度:v运动员==
=10m/s;汽车的速度:v汽车=54km/h=54×=15m/s;羚羊的速度:v羚羊=20m/s;因此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运动
员、汽车、羚羊,故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速度大小问题,要比较物体速度大小,要求出物体的速度、统一速度单位,然
后再比较速度大小。14.【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
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不
符合实际;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0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
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略大一些,在
100μm=0.1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评】对物体长度、质量、重力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
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楼梯阶梯数、物理课本长和宽、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
判断。15.【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解答】解:A、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
化,所以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A错误。B、D、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飞机模型和空气之间
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运动的。故B正确,D错误。C、风迎面吹来,风和地面之间的位置发
生了变化,所以风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故C错误。故选:B。【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
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6.【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解答】解
:敲击大钟后,大钟振动发出声音,但敲击停止后,大钟的振动却没有停止,所以会有“余音未绝”;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是由发
声体振动产生的,属于基础知识。二、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17.【分析】(1)(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我们的说话声,通常是通过空气传播的。(2)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4)声音在
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解答】解:A、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正确;B、蜡焰“跳舞”,是因为它获得了能量,它所获得的能量是
由后面的喇叭发出的声波传递来的,由此可以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C、课堂上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耳朵里的,故C
正确;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最快的是固体,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故D错误;故选:ABC。【点评】此题通过实例考查了
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能传递能量的理解,同时也考查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实验方法的考查也是中考的热点。18.【分析】此题考查对
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解答】解:A、中学生的食指宽约1cm,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教室的宽度在6m=60d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成年人的身高
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8cm左右。故C符合题意;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
m,一支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左右。故D符合题意。故选:CD。【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
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
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19.【分析】从汽车上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80km/h,
由公式t=可求得从玉屏驶向贵阳所需要的时间。【解答】解:由汽车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v=80km/h,故A、B、C都不正确。已
知从玉屏到贵阳的路程s=3.2×105m=3.2×102km,所以从玉屏到贵阳的时间t===4h,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
查的是速度公式的应用和里程表的认识,关键要学会认识里程表和单位的换算,这是本题的难点。20.【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车7s通过的路程为50m,甲车的速度v甲==≈7.14
m/s;故A错误;B、由图可知,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故B正确;C、由图可知,乙车4s通过的路程为10m,乙
车的速度v乙===2.5m/s;计算可知,v甲>v乙,两台电动车完全相同,则质量相等,所以,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大。故C错误;D
、因为v甲>v乙,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所以,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故D正确。故选:BD。【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
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
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三.实验与探究21.【分析】(1)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的数据记录是有规定的,要有准确值和估读值两部分组成。估读值
要估读到刻度尺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不从零刻线开始,被测物体长度等于物体末端所对刻度与始端所对刻度
之差;【解答】解:(1)图1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cm,因此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可以读为3.3cm。(2)图2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1mm,左端示数2.99cm,右端示数6.15cm,物体长度L=6.15cm﹣2.99cm=3.16cm。故答案为:3.3;3.1
6。【点评】长度的测量数据要分准确值和估读值两部分,估读值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22.【分析】解决此题要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乐音的特性去分析解释。【解答】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
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答案为:振动;液体;
音色。【点评】此题型是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分乐音的特性问题。23.【分析】(1)(2)根据公式v=,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
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3)要测出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应测出小车通过的总路程和时间,用公式v=计算;小车上半段
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上半段路程除以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解答】解:(1)(2)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要测出平均速度,应测量出
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3)由图知,全程长s1=90cm=0.9m,图中秒表每格为1s,则通过全程的时间:
t1=5s,全程的平均速度:v1===0.18m/s;上半段路程为s2=×0.9m=0.45m,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t2=3s,
则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15m/s。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v=;(3)0.18;0.15。【点评】“测
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计算过程中注意路程和时间的统一。24.【分析
】贴近桌面听到声音说明桌面(固体)可以传声;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的传声效果差;根据以上知识可解答此题。【解答】解;声音
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故应用手轻敲桌面,使坐在桌子左侧的小华在空气中不能听到划桌子声,而当
耳朵贴近桌面时,声音通过桌面传入耳朵,效果好便清晰听到声音。故答案为:轻;不能。【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科学探究,
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5.【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音调与与刻度尺伸出的桌面的长度
有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刻度尺,刻度尺振动,会听到声音,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时,声音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故音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振动
;音调。【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影响音调因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动的幅度有
关。26.【分析】本题是通过音叉进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解答】解:(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
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
说明空气能传递声音;故答案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空气能传递声音。【点评】此题型是把物体的振动转化为塑料泡沫小球的运动,把微小的振动
转换为可见的小球运动。27.【分析】(1)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根据小车运动状态即可判断经过前半程和后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2
)根据图确定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下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解答】解:实验中小车沿斜面从顶端滑到底端,运动由慢变快
,则经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由图知,小车从顶端到达底端,表针转过了5个小格,所以t=5s;则平均速度v===0.
24m/s=24cm/s。故答案为:小于; 5; 24。【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
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并掌握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方法,最后一空注意单位的换算。28.【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量运动小车的全
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但在实验操作中,测量的量分别是小车的全程的、上半段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因通过下半段起始点的速度不0
且运动时间较上半段时间短,下半段路程和通过的时间是通过上面测量的相关数据计算出的。(3)①若要计时方便和准确,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②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③测量小车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s2所用时间t2④根据v=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
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有关数据填入表中;⑤根据v=,用上述测量的相关数据求后半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解答】解:(3)①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使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方便计时和提高测量的准确
度;②用刻度尺测出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击金属片的时间t1,并将s1、t1记录在表格中。③将金属片
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车放在斜面项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s2,用秒表测出所用时间t2,并将s2、t2记录在
表格中;④根据公式v=,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并将测量的数据
记录在表中;⑤根据上面测量的相关数据知,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距离为s1﹣s2,所用时间为t1﹣t2,根据测量原理,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
平均速度v3=;故答案为:(1)较小;②刻度尺;秒表;③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s2
所用时间t2;④v=;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中;⑤。【点评】本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查实验的原理及操作过程、减小误差应注意的问题
和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后半段的距离与时间不是直接测量出来的。29.【分析】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烛焰在摇晃说明它获得了能量,因为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由于音箱的纸盆振动,带动空气振动,故发现烛焰随着声音来
回摆动,表明了声波能传递能量。故答案为:能量。【点评】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要留心观察,多联系所学知
识。30.【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可以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回声如果与原声混在一起,可使原声加强,响度增大。【解答】解:由
题意可知,小莉发出的声音经过圆形抛物面物体先后进行两次反射,从而形成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并使声音于集中小刚所在区域使原声加强
,使响度大于原来的声音。故答案为:反射;集中。【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反射现象,知道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可以使原声加强。
31.【分析】此实验是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所以需要有稳定的声源,隔音材料,并且要能够正确的设计实验。【解答】答:(1)器材:闹钟的
声音稳定且有规律,所以可以选择闹钟作为声源较为合适;(2)步骤: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
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3)判断依据:在短的距离内就听不到声音了,表明隔音效果最好。【点评】此题结合具体
的实验考查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会结合物理学中的比较法分析设计实验。四、科普阅读题32.【分析】(1)把疑问陈述出来,
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2)解答此题应该围绕影响功率的因素提
出问题;影响功率的因素有两个﹣﹣﹣电压和电流。【解答】解:(1)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属于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B
.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属于科学问题。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属于科学问题。D.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属于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故选BC。(2)根据并联电压相同,电路一个亮,一个暗,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灯泡的亮度与电流有关吗?②灯泡的亮度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的吗?以上答案任选其一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BC;(2)灯泡的亮度与电流有关吗?【点评】(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围绕影响功率的因素提出问题,只要合理均是可以的。五、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33.【分析】先求出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变形公式s=vt求海洋的深度。【解答】解: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3s=1.5s,由v=可得,此处海洋的深度:s=vt=1540m/s×1.5s=2310m。答:海洋的深度是2310m。【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和回声的应用,弄清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单趟距离)是解题的关键。34.【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山路行驶的路程;(2)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求出汽车在模拟公路行驶的时间;求出山路上与公路上的总路程和山路上与公路上总时间,即可利用v=求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已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速度和时间,v1=8m/s,t1=500s,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1=v1tl=8m/s×500s=4000m;(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s2=2km=2000m;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由v=,得t2===100s;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路程:s=s1+s2=4000m+2000m=6000m。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10m/s。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是4000m;(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可加起来被2除,这是此类题的易错点。35.【分析】已知引火线长和引火线燃烧的速度,可求爆炸的时间,又知人跑的速度和离安全区的距离,算出时间,比较即可。【解答】解:,,100S<120S,所以能跑到安全区。答:能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区。【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及其速度公式的应用。 1 / 1
献花(0)
+1
(本文系大高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