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2小题)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 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在哪个朝代?(1)秦 朝。 (2)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请简要概述鲜卑族孝文帝改革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的重 大贡献。(2)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3) 唐朝时,哪位皇帝被称为“天可汗”?唐朝有两位女生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她们是 ______ 和金城公主。(3)唐太宗;文成公主。 (4)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4)回族。 (5 ) 西汉政府为加强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机构是什么(5)西域都护。 (6) 元朝为加强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 6)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7) 填写图片说明。 如图1人物: ______ 事迹:抗击倭寇。 如图2人物:郑成功事迹: ___ ___ 。 如图3人物: ______ 事迹: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7)戚继光、收复台湾、康熙帝。2.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 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与创新】 材料一 中 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 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 这个始终维持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制度是谁创立的什 么制度? 【小题1】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沿袭与发展】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 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2) 汉武 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小题2】政治上:颁布推恩 令;经济上: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治理与巩固】 材料三:清军入关后……西北地区的新疆行政因 民族杂居,故行政制度不一、乌鲁木齐、巴里冲等地实行郡县制,蒙古族住的地方实行盟旗制,天山南路实行伯克制。整个西北地区也实行军府制, 设置管理机构,西北驻防八旗兵18000人。 ——摘自网易(3) 清朝设置管理整个西北地区的机构是什么?根据材 料三,概括清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理的特点。 【小题3】伊犁将军。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意思相近也可)【总结与感悟】(4) 综合上述材 料,归纳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小题4】制度创新;发展经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的处理;思想的统一 等。(开放性的题目)3.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右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 示意图》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吐蕃是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 【小题1】①主要形式是和亲; ②藏族。材料二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 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 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 点?原因是什么? 【小题2】①特点: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从而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②原因: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材料三 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 ,建立割据政权。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接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摘编自中学 历史课本(3) 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没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小题3】原因:乾隆帝顺应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材料四 1683年6月中旬,……清军三路出击,经一场激战,大败郑军(台湾郑氏政权军队)。郑军见大势已去,只得向清军投降。8月,清军进驻台 湾。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军进入台湾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有何 意义?【小题4】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②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 的东南海防。(5) 通过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小题5】西藏、新疆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 展的主流,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言之有理即可)4.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 交往与团结一直是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于494年将都城从平成迁到洛阳。迁都 以后,……要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在我国民族友好交往历史上写下 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通史》材料三?元朝 的统一为中外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各民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 史下册请回答:(1)依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该事件对当时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迁都的主要目 的。(1)名称: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唐朝的民族 政策。材料二中的“吐蕃”指现在哪一少数民族?该事件对这一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2)政策:开明的政策;民族:藏族;作用:促进了吐蕃的 发展与进步。(3)依据材料三,写出元朝时期国内民族联系与交往加强的重要条件。(3)重要条件:元朝的统一。(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 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认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5. 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 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 请求通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应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的请求,送金城公主入藏成亲,尺带珠丹高兴地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 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材料二? 历史学家曾经认为,宋朝乃是历史上中国受外族侵犯较多的软弱王朝。其实,有宋一代,汉人汉文化面临 强盛崛起的北方和西部民族,宋朝不仅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而且还不断四出开拓和传播了汉人汉 文化。北宋中原地区汉人汉文化,更是与进入中原的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密切往来、频繁交融,在吸引和凝聚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使一批又一批 来到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和中原汉人汉文化发 展》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如图)。材料四 ?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 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 策》?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哪种方式?(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和亲或订立友好盟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争斗 ”的一例史实。宋朝时期的汉文化发展有什么特点?(2)宋辽;宋夏;宋金;宋元的战争。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中。(3)材料三反映了 元朝的疆域有什么特点?观察材料三的图片,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叫什么?(3)元朝的疆 域辽阔;宣政院;回族。(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清初统治者加强对西藏管 辖的措施。(4)原则:尊重民族差异。措施: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帝时期)设置驻藏 大臣,1793年(乾隆帝时期)确立金瓶掣签等。(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5)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 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 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集团之间的和亲现 象不胜枚举,唐朝的和亲具有典型意义……在唐帝国存在的近三百年里,唐朝与少数民族正式和亲共有二十三次。 --崔明德《对唐朝和亲的一 些考察》材料三 宋朝先后与多个北方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形成对峙。与这些政权的和、战关系,也成为贯穿两宋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 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1) 材料一中指出的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 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小题1】事件:丝绸之路的开通或张骞通西域。民族:匈奴。(2 )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唐蕃和亲的具体事例(写出一例即可)。唐蕃和亲有何意义?【小题2】事例: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意 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与宋对峙的政权名称两例。历史上灭亡南宋的是哪一王朝?【小 题3】政权:辽、西夏、金、元。王朝:元朝。(4) 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 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它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小题4】方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 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噶厦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 建省等。(各朝代任答两条即可)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民族交融。(言之有理即可)7.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 切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 管理民族事务。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材料二 隋唐时期,负 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西北 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材料三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 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中断过。 材料四 中国 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 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答出三点)【小题1】方式:政治上设机构管理;和亲政策;军事上攻打、经济上屯戍政 策(开发)(答出三点)。(2)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列举一具体事例。【小题2】主流:各民族间友好交 往交流交融;事例: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点即可)。(3) 阅读材料四,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实行的主要民族政策是什么 ?【小题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时期存续时间民族时代特征① ______ 公元前221~220年汉族、匈奴、西域各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与初步发展西晋时期266~316年汉族、鲜卑、氐、羯、羌等短暂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280年、317~589年汉族、鲜卑 、氐、羯、羌等② ______ ③ ______ 589~907年汉族、突厥、吐蕃、回纥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开放五代十国、宋、 辽、西夏、金、蒙古时期907~1271年汉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等民主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元明清时期1279~1912年汉族、 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等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巩固材料二: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 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 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有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材料三: 地区史实新疆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藏唐朝: 与……结亲。元朝:设……,统辖西藏事务。清朝:册封……;1727年设置……(1) 结合所学,将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内容补充完整。( 1)①秦汉时期;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③隋唐时期。 (2) 请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2)地域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经济文化面貌的差异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 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3)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 材料三,结合材料省略内容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对西藏地区实施的政策及其作用。(3)西藏地区:唐朝时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联系,元朝时通过设宣 政院统辖西藏事务,清朝时通过册封宗教首领与设专职官员,其共同作用是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9. 民族团结、民族友好一直是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有这些国家中,以唐朝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 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和平友好局面。(1) 材料一中“松赞干布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的相关历史 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小题1】文成公主入藏;设立机构管辖 、和亲、册封等。材料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2) 材料二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图中统一全国的政 权是谁建立的?在这一政权统治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小题2】赵匡胤;女真族;忽必烈;回族。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轼:《栾城集》(3) 材料三中“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概述这一事件的 影响? 【小题3】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材料四: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府。乾隆(年间) ……清政府大力整顿西藏行政事务,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 员,事无大小都要禀命驻藏大臣办理。 ——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央政府强化驻藏大臣权力的举措。【小题 4】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员,事无大小都要禀命驻藏大臣 办理。(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重要结论。【小题5】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等 。(言之有理即可)10. 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其演变与发展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城文化带具有中国古代“内边疆”的形态,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带,又是农、牧经济的自然过渡带……民间自相往来、平 等互利的民族互市贸易兴起,结束了明代中前期长城内外的抗争,带来了长城地带经济的飞跃发展……在此基础上,长城文化带发展并发挥过渡功能 ,将中原文化过渡到塞北。正是由于这样深入的民族融合,才有了清代“内边疆”(内边疆:中国范围内各个政权的边疆)的最终消失。 ——摘 编自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材料二: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 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 根据材 料一,概括从秦至明后期长城主要功能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中国能修建长城这种大型工程的主要制度因素是什么?【小题1】变化:由军事 防御设施变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制度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2) 结合史 实说明清代在西南边疆管理上是如何贯彻“因俗而治”这一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的?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在边疆治理上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为 应对这一新问题,清末哪位湖湘人物在迟暮之年毅然出兵西北,维护了祖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小题2】贯彻: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乾隆 时期实行金瓶掣签制。(任答一点即可)新问题: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人物:左宗棠。11.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和交 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 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点。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 ——《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 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成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 新高潮。 ——左颖《北魏孝文帝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三:胡服服饰盛行,与初唐、盛唐时期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关,各种穿着的服饰必然 影响唐代的社会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氛围中,男人们由于战争和武备的需要,率先使用胡服服饰,使胡服服饰在唐代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 基础;两京、大都市中的皇帝国戚无不竞相模仿,上行下效,胡服、胡妆便成为时世风尚,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特有现象。 ——程旭《唐韵 胡风》材料四: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 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 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 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的原因。【小题1】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 布更为广泛。(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小题2】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迁都洛阳,汉化政策。(3) 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胡服服饰成为时尚的因素。【小题3】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社会基础,皇帝国戚竞相模 仿。(4) 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民族众多及各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小题4】地域辽阔,产生自然因素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地区 、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 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互动与交融的认识。【小题5】各民族间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民族交融日益紧密。12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整体来考 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 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友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友好的活动。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材料二:清朝在康熙、雍正、乾 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材料三: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落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不是中国人被 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 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一例秦汉时期民族关系“阶段性的战争”和隋唐时期民族关系“阶段性的友好”的史实。【小题1】战争:派大将蒙恬北击匈 奴(或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或漠北之战)。友好: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太宗时文成 公主入吐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吐蕃。(任一)(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一例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斗争”和“同内部民 族分裂势力斗争”的史实。【小题2】外部: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内部: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3) 材料 三有两个观点:一是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二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并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两个史实 说明之。(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并且史实能够说明观点)【小题3】观点一: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论据: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 裂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元朝结束辽宋夏金元的分裂局面 ,完成统一。(任二) 观点二:入侵者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论据: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实行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元朝统一后,参照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清朝确立全国统治后,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清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实行八股取士。(任二)专题04 中 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参考答案1.【答案】【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北魏是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 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 、通汉婚。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被称为“天可汗”的是唐太宗;唐朝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向唐 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带去先进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 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从而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统一,增进了民族之间的联 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为加强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机构是 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加强对 台湾管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这标志着台湾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为管理西藏,元朝设置了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成为中央的正式行政区。 (7)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戚继光抗倭,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初,康熙帝 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的侵略。 故答案为: (1)秦朝。 (2)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3)唐太宗;文成公主。 (4) 回族。 (5)西域都护。 (6)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7)戚继光、收复台湾、康熙帝。2.【答案】【小题1】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 【小题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专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小题3】伊犁将军。因地制宜,因 俗而治。(意思相近也可)【小题4】制度创新;发展经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的处理;思想的统一等。(开放性的题目)【解析】本题以三则文 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清朝设置管理整个西北地区的机构、清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 理的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3.【答案】【小题1】①主要形式是和亲;②藏族。【小题2】①特点: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 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从而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②原因: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 供了有利的环境。【小题3】原因:乾隆帝顺应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小题4】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②台湾府的设置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小题5】西藏、新疆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言之有理即可)4.【答案】(1)名称:孝文帝改革;影响:促 进了民族融合;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政策:开明的政策;民族:藏族;作用: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3)重要条 件:元朝的统一。(4)认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的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关系、元朝的统一,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5.【答案】(1)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亲或订立友好盟约。(2)宋辽;宋夏;宋金;宋元的战争。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中。(3)元朝的疆域辽阔 ;宣政院;回族。(4)原则:尊重民族差异。措施: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帝时期)设 置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帝时期)确立金瓶掣签等。(5)认识: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 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和亲或订立友好盟约的方式,如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和唐蕃会盟。(2)本题考 查宋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文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宋朝与势如疾风暴雨的北方和西部游牧民族文化,作顽强坚毅地抗拒和 争斗”指的是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如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元等。第二小问,据“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人汉文化,从而 逐步融合于汉人汉文化”即可归纳得出特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中。(3)本题考查元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据“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 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 的统一、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 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 、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4)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雍正皇帝曾经 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可知,清朝加强 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民族差异;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包括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帝时期)确立金瓶掣签等。(5)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族关 系的认识,要求综合分析归纳。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是主流等。 6.【答案】【小题1】事件:丝绸之路的开通或张骞通西域。民族:匈奴。【小题2】事例: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意义:唐蕃和亲促进 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小题3】政权:辽、西夏、金、元。王朝:元朝。【小题4】方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噶厦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等。( 各朝代任答两条即可)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民族交融。(言之有理即可)7.【答案】【小题1】方式:政治上设机构管理;和亲 政策;军事上攻打、经济上屯戍政策(开发)(答出三点)。【小题2】主流:各民族间友好交往交流交融;事例: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北魏 孝文帝改革(一点即可)。【小题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8.【解析】(1)据所学知,公元前221-220是我国的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是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与初步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开放 时期。 (2)由材料二“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 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 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 古以来的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冲破山河阻隔,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可知,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有地域辽阔,产生自 然因素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 有无,所以要进行交往与交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省略内容可知,古代中原王朝对西藏地区实施的政策有唐朝时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联 系,元朝时通过设宣政院统辖西藏事务,清朝时通过册封宗教首领与设专职官员。其共同作用是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 (1)①秦汉时期;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③隋唐时期。 (2)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经济文化面貌的差异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 众多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3)西藏地区:唐 朝时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联系,元朝时通过设宣政院统辖西藏事务,清朝时通过册封宗教首领与设专职官员,其共同作用是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 固和发展。9.【答案】【小题1】文成公主入藏;设立机构管辖、和亲、册封等。【小题2】赵匡胤;女真族;忽必烈;回族。【小题3】澶渊之 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小题4】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 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员,事无大小都要禀命驻藏大臣办理。【小题5】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等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的史实、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的建立与 回族的形成、澶渊之盟以及影响、中央政府强化驻藏大臣权力的举措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0.【答案】【小题1】变化:由军事防御设施 变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制度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小题2】贯彻: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乾隆时期实行金瓶掣签制。(任答一点即可)新问题: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人物:左宗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秦至明后期长城主要功能的变化、古代中国能修建长城这种大型工程的主要制度因素、清代在西南边疆的管理、清朝在边疆治理上遇到的新问题及管理措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的相关史实。11.【答案】【小题1】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小题2】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小题3】少数民族大量涌入或定居,有社会基础,皇帝国戚竞相模仿。【小题4】地域辽阔,产生自然因素的差异与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小题5】各民族间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民族交融日益紧密。【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的原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唐朝胡服服饰成为时尚的因素、中国民族众多及各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对中国古代民族互动与交融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2.【答案】【小题1】战争: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或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或漠北之战)。友好: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吐蕃。(任一)【小题2】外部: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内部: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小题3】观点一: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论据: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元朝结束辽宋夏金元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任二) 观点二:入侵者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论据: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实行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元朝统一后,参照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清朝确立全国统治后,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清朝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实行八股取士。(任二)专题0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第14页)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