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民族中学八下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2023-05-26 | 阅:  转:  |  分享 
  
久仰民族中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天安门广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3课 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③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

(2)制订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性质: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6、三大改造的完成:

时间:1956年底

② 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为社会主义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时间和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第9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影响: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3)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重要会议的主要内容:

(1)1982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中共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199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①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1、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实行“一国两制”原因: “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5、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6、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我国的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③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汪辜会谈使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④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⑤2000年3月以来,中共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

⑥20多年来,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2、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863计划”:1986年3月提出,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









献花(0)
+1
(本文系教育启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