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9-2021北京初二(上)期末生物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2023-05-27 | 阅:  转:  |  分享 
  
2019-2021北京初二(上)期末生物汇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一、选择题组(2020·北京丰台·九年级期末)鲸类是哺乳动物中高度特化的类群,
现存约98种。其陆生祖先约在5300万年前由陆地重返海洋,在此过程中其形态结构、行为及生理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改变。请回答
下列小题。1.据图分析,与座头鲸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蓝鲸B.灰鲸C.长须鲸D.小须鲸2.关于鲸类的演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鲸类演化的最直接证据B.鲸类生理功能改变是定向变异的结果C.鲸类形态的改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鲸类能够重返海洋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二、单选题3.(2019·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桑尺蠖身体细长呈灰褐色,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
伸直,像一节树枝,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桑尺蠖的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桑尺蠖的拟态行为属于防御行为C.桑尺
蠖的形态特征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桑尺蠖运动离不开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4.(2020·北京通州·九年级期末)原鸡每年产卵8~12枚,而
现在许多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枚,这种进化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B.人工选择的结果C.食物不同的结果D.生存环
境的不同5.(2020·北京平谷·九年级期末)下列8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如下表所示,请你据表判断与人亲缘关系最
近的生物是(?)生物黑猩猩狗马鸡果蝇向日葵链孢霉酵母菌差异011121327384344A.酵母菌B.向日葵C.马D.黑猩猩6.(
2020·北京西城·九年级期末)在植物进化的历程中,水生的单细胞藻类逐渐演变为陆生的种子植物。这一过程不能说明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A.从少数到多数B.从低等到高等C.从简单到复杂D.从水生到陆生7.(2020·北京石景山·九年级期末)考古人员在甲、乙、丙三
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其中:甲地层有马、象牙;乙地层有三叶虫、珊瑚;丙地层有恐龙蛋、始祖鸟。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的排列
应是(?)A.丙、甲、乙B.乙、丙、甲C.甲、乙、丙D.乙、甲、丙8.(2020·北京通州·九年级期末)某地原为森林时.山清水秀,
这里的桦尺蠖大多是浅色的,约占总数的99%,深色桦尺蠖仅占1%;建成工业区后,工业黑烟导致树皮上的地衣大量死亡,树皮被熏成了黑褐色
,深色的桦尺蠖反而成了常见类型,统计结果显示深色桦尺蠖占99%,浅色桦尺蠖占1%。对这种变化的解释,你认为最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环境对桦尺蠖的变异类型定向选择的结果B.桦尺蠖产生不定向变异的结果C.桦尺蠖代代都有遗传的结果D.污染的空气使桦尺蠖体内产生
过多的黑色索而造成的结果9.(2020·北京门头沟·九年级期末)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长颈鹿经常
伸长颈去吃高处的树叶,从而使颈变得越来越长B.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经过定向变异形成了适应生活环境的白色体色C.曼彻斯特桦尺
蠖的体色由灰色变为深色是环境对其不定向变异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D.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最终获得匍匐的生活习性10.(20
20·北京门头沟·九年级期末)养鸡场饲养员用杀虫剂杀苍蝇,第一次使用效果显著,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药效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
,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药效下降是因为苍蝇体表产生了保护膜B.苍蝇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苍蝇对杀虫剂有应激性,趋利避害11.(2019·北京昌平·九年级期末)导致生物进化的因素不包括()A.上帝的作用B.生物的变异
C.环境的因素D.生物的遗传12.(2019·北京昌平·九年级期末)下列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从早到晚的顺序依次是()①蕨类植物
?②苔藓植物?③被子植物?④裸子植物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13.(2019·北京门头沟·九年级期末)下列
各项中,与自然选择无关的是(?)A.一窝小猫的体色有黑色、白色和黄色B.螳螂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十分相似C.鲫鱼的背部是深灰色、腹
部是乳白色D.草原上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14.(2019·北京西城·九年级期末)下图为某马铃薯甲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
验结果曲线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开始的1-2年效果较好B.甲虫具有抗药性,这是在使用杀虫剂之后才产生
的C.杀虫剂I和Ⅱ对甲虫来说是不同的环境D.生存下来的甲虫个体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15.(2019·北京西城·九年级期末)下图
为在我国发现的“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复原图,它们虽然看起来接近鸟类,却是“笨拙的飞行者”,具有更多恐龙的体形特征,如具有牙齿、翅膀上
长有爪子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推断出()A.爬行类可能是由鸟类进化而来的B.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C.鸟类与爬行类相互进化D
.鸟类与爬行类并没有关系16.(2019·北京顺义·九年级期末)“超级细菌”是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
对合理利用抗生素的关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普通细菌都能变异成超级细菌B.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耐药性增强C.超级细菌的耐
药性可以遗传D.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医嘱使用17.(2019·北京平谷·九年级期末)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B.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出现抗药性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
展了自己的特征D.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三、资料分析题18.(2020·北京门头沟·九年级期末)中国科学院
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通过对“杨氏鱼”等肉鳍鱼类化石创举性的研究, 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并提出了“一种接近古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共同祖先的鱼类是四足动物的祖先”的假说。凭借这些研究,张弥曼获得了 2018 年的“世界杰出女
科学家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杨氏鱼”化石是由“杨氏鱼”的______在地层中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
供了______证据。 (2)“总鳍鱼”生活在泥沼中,具有肉质鳍,能用肺呼吸,这个特点与______类动物接近,且其体温不恒定,
属于______动物。 (3)张弥曼院士对肉鳍鱼类化石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生物进化由______的趋势。19.(2020·北京门头沟
·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有关生物的多样性的问题。饲养家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中华人民取桑椹,去果皮,用种子繁
殖桑苗,采摘桑叶喂养家蚕,用蚕宝宝吐出的丝织成美丽的丝绸,骆驼驮运丝绸制品穿越茫茫戈壁滩,开辟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建设“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让家蚕和桑树这两个小小的物种所演绎的人类文明史诗,以及
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又仿佛回响在人们的耳畔。(1)桑树属于被子植物,依据是其种子外面有包被着______。(2)家蚕的发育过程要
经过卵、幼虫、_____、成虫四个时期。(3)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是长期______的结果。
(4)生物圈中生活着包括家蚕、桑树和骆驼在内在数百万种生物,每个物种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意
义。______。20.(2020·北京西城·九年级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和甘
肃的山区。大熊猫吃竹子,有着刁钻的聪明。竹笋最有营养,所以从初春开始,大熊猫会一路追着竹笋,从低海拨吃到高海拔。夏天竹叶营养最佳,
就紧着竹叶吃。冬天营养跑到竹竿,大熊猫就啃硬货。它们可以一直分布到竹子生存的 3500 米左右的海拔高度,来满足自己对营养的需求。
但竹子热量低,营养少,所以野外的大熊猫每天要花10~14 小时进食。它们腕部籽骨特化成第六指“伪拇指”,能像人一样抓握住竹子。它们
齐齐整整地咬断竹子,留下的平整食痕,是野外鉴定大熊猫的标志之一。竹子富含纤维,大部分会被排出,所以大熊猫的粪便非常易于辨别——梭子
形,里面还可以清晰看到竹竿和竹叶。粪便中也会有部分被竹纤维刮掉的细胞,让研究者能够提取 DNA以便开展大熊猫个体识别的相关工作。大
熊猫的繁殖时间也和竹子的生长有密切关系。它们的生殖方式及性别决定类型都与人相同。每年 3~5 月,是大熊猫的交配季节,它们的胚胎发
育所需时间不足两个月,但大熊猫的产仔日期却距离交配时间将近半年,这是因为卵细胞受精后先处于休眠状态,直到满足特定条件(有研究者推测
,是母亲从采食竹笋转向采食富含钙的竹叶),才开始发育。出生后的幼崽依靠母乳生活,6 个月大开始练习吃竹叶,等到了春暖花开的四五月,
正好赶上取食富含蛋白质的竹笋。这样的繁殖周期让下一代总能赶上最好的时节。我国是唯一一个有野生大熊猫的国家,目前已经为大熊猫建立了
67 个保护区。在过去的 10 年中,虽然大熊猫数量有所增加,但也只保护了它们 54%的栖息地。野外大熊猫具有高度局域灭绝风险:倘
若竹子因为开花等原因死亡,而另一片竹林即便就在不远处,如果没有连接两片地区的生态廊道,大熊猫也无法过去取食;倘若一种传染性疾病突然
来袭,很快就会在大熊猫群体内传播扩散。如何保护大熊猫,我们任重道远。(1)大熊猫虽然喜欢吃竹子,但其实它们属于哺乳纲食肉_____
___熊科动物,但没有 复杂的胃和盲肠能长时间储存食物。 (2)大熊猫吃竹子时,伪拇指能够配合五指进行对握,这种五指弯曲的动作是肌
肉收缩牵动指骨绕_____运动的结果。 (3)根据文中信息,野外鉴定大熊猫的标志或方法有(至少答出 2 种)_____。 (4)大
熊猫性别决定类型与人相同,它们的体细胞中有 21 对染色体,则其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精子和
卵细胞在________处相遇形成受精 卵。胎儿通过_____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 (5)大熊猫生存的范围与竹子的分布相同,其繁
殖周期也与竹子生长密切相关,这是经过长期的_____过程进化形成的。 (6)除了保护栖息地、建立保护区之外,根据文中提到的野外大熊
猫的灭绝风险,请你为保护大熊猫提出合理建议。_____21.(2019·北京西城·九年级期末)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赏秋无须恋
红叶,京郊藜麦俏田野”。藜麦不仅是景观植物,还是一种粮食作物。它们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这里独特的海拔和温度情况,使其具有500
0~7000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一年生双子叶植物,与
菠菜、甜菜同属于苋科,而常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高粱等是禾本科植物。藜麦种子呈扁圆形,直径约1.5~2mm,颜色主要有白、红、黑
三色系。表皮有一层水溶性的皂角苷,味道苦涩,食用时用清水淘洗就可去掉。藜麦种皮虽有不同颜色,但营养成分却相差不大。种子中的主要成分
是淀粉,占其干重的58.1~64.2%,也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将藜麦与几种作物所含蛋白质进行比较后发现,藜麦的总蛋白质含量和小
麦相近,高于其它种类。更难得的是,藜麦作为植物,却具有接近人体氨基酸组成的优质蛋白质,且含量高达16~22%(牛肉为20%),品质
与奶粉及肉类相当。早在1980年,美国宇航局的“闭合式生态生命支持系统”项目就将藜麦选为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理想食物。藜麦不仅营养丰
富,而且耐一定程度的盐碱。目前,全球25%的土地面积受盐渍化影响,并且由于人为不合理灌溉、过度使用化肥以及破坏植被导致的气候变暖等
因素,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藜麦最先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开始尝试引种。20年前我国西藏开始引种藜麦。北京东部及东南部郊区土壤多为盐湖
土,是盐碱地集中地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自2015年开始陆续在京郊的山区、浅山区引种藜麦。藜麦有希望成为适应盐碱环境、符合绿色健
康饮食的优良之选。(1)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在平原地区推广种植的进程比较缓慢,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
____。下列与藜麦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是_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a. 小麦 b. 水稻 c. 高粱 d. 菠菜(2)藜
麦种皮有白、红、黑等几种色系,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多样性,种皮味道略苦,可以保护其不受昆虫和鸟类的滋扰,这是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经过_________形成的。(3)根据文中信息,藜麦曾被选为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理想食物,除了含有淀粉、维生素和矿物
质等营养成分外,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4)藜麦耐盐碱,在一定盐度范围内其根尖的_________区细胞依旧可以从土壤
中吸收水分,所以它有希望推广成为适应盐碱地种植的粮食作物。(5)结合文章,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 黎麦的营养价值较高,可以完全代替其他食物b. 黎麦是外来物种,引种时需要我们谨慎对待c. 黎麦的耐盐碱程度有限,不适合在所有
的盐碱地推广种植d. 黎麦的引种需要经过长期选育改良,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参考答案1.C2.B【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
、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
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
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据
图分析,与座头鲸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长须鲸。故选C。2.A.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
,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所以化石是研究鲸类演化的最直接证
据,故A正确。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而鲸类生理功能改变是不定向变异的
结果,故B错误。C.鲸类形态的改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被淘汰,故C正确。D.鲸鱼用肺呼吸,生活在水中,是
适应环境的结果,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
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所以鲸类能够重返海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达尔文的自
然选择学说内容,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3.D【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很多生物在
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例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详解】A、桑尺蠖的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桑尺蠖的拟态行
为属于防御行为,B正确;C、桑尺蠖的形态特征是适应环境的表现,C正确;D、桑尺蠖运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而桑尺蠖属于无脊椎动物
,没有骨骼肌,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认识和对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的认识。解答此类题目的
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4.B【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1.自然选择(1)概念:自然界中
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2)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积累、适者生存。(3)自然选择的过程
图:任何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被称之为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只
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逐代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2.人工选择:在
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例如:各色菊花、肉鸡的培育和信鸽。据此答题。【详解】经过
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
就是自然选择,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个,现在每年产卵200--300个,产卵数量大增,这不是生存环境不同和食物不同的结果,这是
人工选择的结果。故选B。【点睛】掌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是解题关键。5.D【分析】(1)细胞色素C是生物细胞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
一种蛋白质,进化速度比较缓慢。据科学家推算,它的氨基酸顺序每2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故细胞色素c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
成的差异越大。【详解】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如狗和马
;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则越大,如酵母菌和黑猩猩。由表可知,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黑猩猩。故选:D。【点睛】理解
掌握细胞色素C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是解题的关键。6.A【分析】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
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因此,在植物进化的历程中,水生
的单细胞藻类逐渐演变为陆生的种子植物。这一过程不能说明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少数到多数。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进化的规
律。7.B【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
,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
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详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
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
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甲地层有马、象牙,马、象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有恐
龙蛋、始祖鸟,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有三叶虫、珊瑚,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珊瑚
属于腔肠动物,动物较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故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乙、丙、甲。【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化石的
分布规律。8.A【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桦尺蠖随机产生不定向的变异,出现深色桦尺蠖和浅色桦尺蠖,建成工业区前,深色桦尺蠖因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而逐渐减少,经过长期的自
然选择,浅色桦尺蠖占主要;建成工业区后,由于环境污染,周围环境变得灰黑,浅色桦尺蠖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而逐渐减少,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深色桦尺蠖占主要。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桦尺蠖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建工业区前后桦尺蠖的数目的变化因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通过生存竞争
实现,故A正确,B、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9.C【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
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
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详解】A、拉马克认为变异是按需要向一定的方向发生的。“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去吃高处的树叶,从
而使颈变得越来越长。”正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
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C、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桦尺娥的后代个体中,体色存
在着深色和浅色的变异,其天敌小鸟对桦尺娥的体色起着选择作用;当桦尺娥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时,不易被天敌发现,能够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
,当桦尺娥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时,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吃掉,失去了产生后代的机会,因此后代个体与环境颜色不一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少。
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曼彻斯特桦尺蠖的体色由浅色变为深色是环境对其不定向变异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D、蛇的四肢由
于不用而退化属于错误的用进废退的学说原理,而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生物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C【点睛】此题
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难度适中。10.C【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
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随着杀虫剂的使用,苍蝇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苍蝇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可见C
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11.A【分析】自然界中生物进化
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详解】生物在繁衍
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
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变化的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外因,而上帝的作用不是
导致生物进化的因素。A符合题意。【点睛】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环境的变化)。12.C【分析】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详解】藻类植物结构最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比藻类植物高
等一些,有了茎、叶的分化,但是无根,只有假根,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
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生殖离不开水。裸子植物有种子,适于在干旱的陆地上生活,无花,种子外
面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是植物界中最具优势的一
个类群。可见各类群植物,从低等到高等依次是藻类植物→②苔藓植物→①蕨类植物→④裸子植物→③被子植物。C正确。【点睛】掌握植物分类的
依据及各类植物的特点。13.A【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即性状的差异。自然界中的生
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
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小猫的毛色不同,体现了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性,这是一种变异现象,与自然选择无
关,故A符合题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鱼的背部是深色、腹部是白色,螂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草原上野兔的保护
色和鹰锐利的目光,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过程,过程的结果
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14.B【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
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
,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A正确;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
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B错误;杀虫剂Ⅰ和Ⅱ对甲虫来说是不同的药物环境,C正确;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
。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
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
;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害虫与农药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D正确。【点睛】此题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学说解释了抗药性害虫产生的原因。15.B【分析】1986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的辽西鸟和孔子鸟等化石又进一步证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爬行类。【详解】辽西鸟化石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发现的鸟类化石,孔子鸟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中发现,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
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点睛】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
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16.A【详解】超级细菌是由普通细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
改变而变异来的一种细菌,但不是普通细菌都能变异成超级细菌,A错误;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发生变异,耐药性增强,B正确;超级细菌的耐药性
可以遗传,C正确;抗生素是处方药,需遵医嘱使用,D正确。17.C【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
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详解】A、春小麦冬种能活下来的并开花结果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不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故不
符合题意;B、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
,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
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而不是细菌出现抗药性。故不符合题意;C、鹿和狼
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
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故符合题意;D、长期不用眼而失去视觉,是环境改变引起的,是对黑暗环境的一种适应.不是长期不用眼
而失去视觉.因此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盲视的形成是对环境是一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点睛】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18. 遗体(或“遗物”) 直接 两栖 变温 由水生到陆生【分析】(1)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
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2)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
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解答即可。【详解】(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
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
因此,杨氏鱼”化石是由“杨氏鱼”的遗体(或“遗物”)在地层中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2)由题干知,
“总鳍鱼”生活在泥沼中,具有肉质鰭能用肺呼吸,这个特点很接近现在脊椎动物中的两柄动物。“总鳍鱼”的体温不恒定,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
,与现在的鱼类一样同属变温动物。(3)分析资料,张弥曼通过对“杨氏鱼”等肉鳍鱼类化石创举性的研究, 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
了化石证据,并提出了“一种接近古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共同祖先的鱼类是四足动物的祖先”的假说。以上研究说明生物演化的趋势之一是从水生到陆
生。【点睛】熟记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认真阅读短文是解题的关键。19. 果皮 蛹 适应
自然选择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分析】(1)种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2)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
等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
还要影响环境。(4)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5)自然界中
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1)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因此桑树属于被子植物,依据是其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2)家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过程要经过
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耐饥耐渴、善走沙漠,这
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由此可见,骆驼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生理功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生物圈中生活着
包括家蚕、桑树和骆驼在内在数百万种生物,每个物种都有存在的价值。说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经济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20. 目 关节 平整的食痕、梭子形粪便、提取 DNA 进行个体识别 20 条常染色体+X输卵管
胎盘 自然选择 建立连接竹林的生态廊道、预防在大熊猫间传播的传染病、人为提供或补充食物等【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
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
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体细胞中除 1 对为性染色体外其余为常染色体,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X,卵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体细胞数量一
半。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
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
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详解】(1)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中介于“纲”和“
科”之间的是“目”。因此,大熊猫虽然喜欢吃竹子,但其实它们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动物,但没有 复杂的胃和盲肠能长时间储存食物。 (2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
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因此,大熊猫吃竹子时,伪拇指能够配合五指进行对握,这种五指弯曲的动作是肌肉收缩
牵动指骨绕关节运动的结果。(3)大熊猫齐齐整整地咬断竹子,留下的平整食痕,是野外鉴定大熊猫的标志之一。竹子富含纤维,大部分会被排出
,所以大熊猫的粪便非常易于辨别——梭子形,里面还可以清晰看到竹竿和竹叶。粪便中也会有部分被竹纤维刮掉的细胞,让研究者能够提取 DN
A以便开展大熊猫个体识别的相关工作。因此,根据文中信息,野外鉴定大熊猫的标志或方法有平整的食痕、梭子形粪便、提取 DNA 进行个体
识别。(4)体细胞中除 1 对为性染色体外其余为常染色体,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X,卵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体细胞数量一半;人体精细胞
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相遇,形成受精卵,之后胚胎在子宫中发育,靠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因此,大熊猫性别决定类型与人相同,它们的体细胞
中有 21 对染色体,则其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20 条常染色体+X。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处相遇形成受精 卵。胎儿通
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 (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大
熊猫生存的范围与竹子的分布相同,其繁殖周期也与竹子生长密切相关,这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进化形成的。(6)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
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
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除了保护栖息地、建立保护区之外,根据文中提到的野外大熊猫的灭绝风险,保护大熊猫提出合理建议是建立连接竹林的
生态廊道、预防在大熊猫间传播的传染病、人为提供或补充食物等。【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胚胎发
育的过程,受精的概念,动物的性别决定,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生物分类的等级。21. 温度 d基因 自然选择 含有较多接近人体氨基酸组
成的优质蛋白质 成熟(根毛) a【分析】(1)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都会有影响。(2)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如图: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详解】(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在平原地区推广种植的进程比较缓慢,主要受温度的制约。藜麦(Chenopodium quinoa)是一年生双子叶植物,与菠菜、甜菜同属于苋科,而常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高粱等是禾本科植物。可见d菠菜与藜麦的亲缘关系较近。(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资料中藜麦种皮有白、红、黑等几种色系,主要是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种皮味道略苦,可以保护其不受昆虫和鸟类的滋扰,这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藜麦作为植物,却具有接近人体氨基酸组成的优质蛋白质,且含量高达16~22%(牛肉为20%),品质与奶粉及肉类相当。早在1980年,美国宇航局的“闭合式生态生命攴持系统”项目就将藜麦选为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理想食物。(4)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水的主要部位。(5)a、食物要多样化,尽管黎麦的营养价值较高,但是可以完全代替其他食物,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容易破坏生态平衡,所以黎麦是外来物种,引种时需要我们谨慎对待,b正确;藜麦耐一定程度的盐碱,不适合在所有的盐碱地推广种植,c正确;目前,全球25%的土地面积受盐渍化影响,并且由于人为不合理灌溉、过度使用化肥以及破坏植被导致的气候变暖等因素,土壤盐碱化曰益严重。藜麦最先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开始尝试引种。20年前我国西藏开始引种藜麦。北京东部及东南部郊区土壤多为盐湖土,是盐碱地集中地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自2015年开始陆续在京郊的山区、浅山区引种藜麦。可见黎麦的引种需要经过长期选育改良,以适应当地的环境,d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16 / 16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