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刘向军:多元思考必须是民主的——朱绍禹先生报告笔记20050531
2023-05-27 | 阅:  转:  |  分享 
  
多元思考必须是民主的

——朱绍禹先生的报告笔记

(2005-5-29于山西师范大学的报告)

刘向军



虽然新课标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但是“知识”实际上被新课标轻视。

“过程和方法”中的“过程”不能作为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不能并列。

接受学习中也有自主。

自主是不分条件、场合的,语文的阅读、写作,绝大部分时候是自主学习、排斥合作学习的。

“探究”被重视,接受学习放什么地位呢?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和写作中分层次、多角度,这是课标中的最大亮点。能分层次即表明可达到最高层次,是时间,是纵;多角度是空间,是横。

赞科夫:“对于至今尚未被人注意的思维的一个特点,即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要特别注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正是多角度。

多角度比多层次更难,要常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这就是好教师,好课。

多角度看问题可以彻底批判知识的单一性,可以引出文化的多元性。学生可以多角度看问题,将是教学的历史性突破。

多元思考必须是民主的。我对此看得很重。

如何多角度思考,课标只是考虑到而不彻底。

不相信,是有主见,这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语文中充满了哲学,充满了哲学思维。语文包括了哲学的全部。数学是辩证法。语文教师必须有哲学头脑。

七种多角度看问题的思路:

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而形成的多角度。可以从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角度看课文。如江泽民的《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这是编者的意思。

美学、价值观、意识、结构层次等角度。如读《荷塘月色》。又如可以从刘邦、张良、项羽等的角度看“鸿门宴”。可以从导演、作者的角度来看影视作品,而不只是写读后感。

转换时空形成的多角度。《内蒙访古》可从古代、现代不同角度看问题,可以从散文、历史、地位、建筑、民俗等多角度看问题。

设计假定性问题引导多角度阅读。如《鸿门宴》假设项羽听从范增建议,历史会如何发展?又如《愚公移山》,如不移山,可搬家,或是旅游。

从怀疑的角度引导多角度阅读。这本书是真实的吗?是否故意想把读者引向迷途?是否是作者臆造?

从事物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多角度。如文章学(题材、体裁、语言等)、语言学、哲学、文学等。要注意哲学的辩证法: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一般与特殊,偶然与必然(《桃花源记》中就充满了偶然与必须性。)

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理念。认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强的教师只占5%,这种观念很危险。

向孩子们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在互动中成长。

(2005-5-31于临汾。)























1









献花(0)
+1
(本文系三驾马车19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