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7-2021北京重点校初三(上)期中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章节综合
2023-05-28 | 阅:  转:  |  分享 
  
2017-2021北京重点校初三(上)期中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章节综合一.翻译(共2小题)1.(2017北京?北京二中九年级期中)用现代汉语翻
译下列句子。(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2017北京?北京二中九年级期中)解释下列加点词的
意思。(1)庶竭驽钝  (《出师表》)(2)一板已自布字  (《活板》)(3)擅齐之强  (《读<孟尝君传>》)(4)因起舞  (
《祖逖》)(5)所罾鱼腹  (《陈涉世家》)(6)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文言文阅读(共16小题)3.(2020北京?
北京八十中九年级期中)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以下各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
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甲】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乙】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
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节选)(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日出而林霏开/茅塞顿开/大开眼界B.薄暮
冥冥/日薄西山/厚此薄彼/待人不薄C.春和景明/触景生情/景色宜人/景行行止D.宠辱偕忘/白头偕老/与时偕行/偕同好友(2)翻译文
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翻译:心神愉悦,受
宠和受辱一并忘记,端着酒杯,迎着风,内心充满了喜悦。理解:这句话集中展示了天气晴好之时登楼者超然洒脱和挥洒自如的喜悦心境,与上一段
观景者的“览物之情”构成鲜明对比,一悲一喜之间人生境界尽出。【乙】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呢?理解:
范仲淹在展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之后,又赞扬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表达了向他们
学习的强烈愿望。(3)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文人“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
,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②常平米,多作稠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
,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集官银二千两,复发囊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注】①
僧牒: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能够免地税、徭役。②粜:音tiào,意思是“卖米”。4.(2020北京?北师大附
属实验中学九年级期中)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以下各题。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
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
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硕师名人齐师伐我出师表B.计日
以还计日而待数以万计C.微不足道咨诹善道益慕圣贤之道D.鄙夷不屑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2)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
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文:抄写完毕,跑着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理解:由于
家境贫困,宋濂只能向他人借书来抄录阅读,因为别人催促要求归还很急,所以宋濂只得赶紧抄完送还,本句重在体现宋濂的诚实守信美德,不让“
藏书之家”催促太久。本句重在体现宋濂的勤奋刻苦。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译文:(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理解:宋濂
自幼就热爱学习,长大成人后,学习的愿望更加热切,所以之后才会劳苦奔波,去百里之外向“先达”请教学习。本句重在表现宋濂对学习的热爱。
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文: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只略微有一点羡慕的意思。理解:宋濂把学习看作是人
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和衣着华美的“同舍生”相比,穿得很破旧,但他也没觉得自己特别辛苦。本句重在表现宋濂对学习的热爱,只要能学习,物质
条件的艰苦不在他的关注中。(3)选文中的宋濂和下列材料中的李密、贾逵三人,最后都学有所成,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
这三人身上分别体现出来的?材料一 它日,(帝)述谕密①曰:“君世素贵,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②间哉!”密大喜,谢病去,感厉读书。闻包
恺(kǎi)在缑(gōu)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③乘牛,挂《汉书》一帙(zhì)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④
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选自《新唐书》①密:即李密,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
。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四世三公,为高门士族。②三卫:唐袭隋制,设有亲卫、勋卫、翊卫三卫,负责宫廷禁卫。③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
。④按辔:扣紧马缰,使马慢步前行。蹑:紧随在后。材料二 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
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②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
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④,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①贾逵
,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②“三坟”“五典”:文中是泛指古书。③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④扉
屏:门扇屏风。5.(2019北京?北京四中九年级期中)下面几则语录均出自《论语》,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1)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子曰:“父母为其疾之忧也。” (3)子夏问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不敬,何以别乎?”以上四则语录都提到了“孝”。孔子认为“孝”就是不仅要让父母  ,更要从内心深处“ ”父母,和颜悦色服侍他们,
以礼待之,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忧。(第一条横线用自己的话,第二条横线用原文。)6.(2019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期中)阅读下
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之为,何哉?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
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卧薪尝胆B.或异二者之为或多或少C.不以物喜以身殉国D.是进亦忧,退亦忧各
行其是(2)翻译文中两处划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
的人们的心思。理解:作者虽然肯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但更追求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 达情怀和高尚情操。B.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理解:表达了作者要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对朋友的慰勉之情。(3)结合上面选文和【链
接材料】,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链接材料】清白堂记范仲淹 嘉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统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
饵②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③。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④之规⑤,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有删
改)【注释】①统(tǒ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②饵:吃。③襟灵:心灵。④师:效法。 ⑤规:楷模。⑥忝(tiǎn):玷污。7.(
2018北京?北师大附中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个题。【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耀 一作:隐曜;淫雨 通
: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馑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
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
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③叙:所
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蚜,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
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注释】①殍馑(piǎo jǐ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
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则有去
国怀乡 ②至若春和景明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②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3)范仲淹被
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 ”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 , 组
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8.(2017北京?北京五中九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甲】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
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
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
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
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
,吴广为都尉。(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 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
之实,赋十一以自奉③。或不给,则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④?”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⑤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⑥,众狙皆寤⑦。其夕,相与伺狙公之
寝,破栅毁柙⑧,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⑨。郁离子⑩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
旦有开之,其术穷矣。”(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二《郁离子》卷上)【注释】①狙:猴子。②部分:安排。③赋十一以自奉:征收十分之一用来供
自己享用。④公所树与:狙公所种吗?树:与,同“欤”。⑤假:借,依靠。⑥既:尽,完。⑦寤:同“梧”,觉悟。⑧柙:木笼。⑨卒馁而死:终
于饥饿而死。⑩郁离子,作者假托的人名。?道揆:道义、法度。(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尉果笞广  ②其术穷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
下列句子。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②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3)陈胜振臂一呼,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小猴子幡然醒悟,使自己和
同伴获得了自由。他们的处境、做法类似,并最终都取得胜利,试分析他们能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9.(2021北京?北师大附中九年级
期中)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问题。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
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
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乙】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负者歌于途负隅顽抗负荆请罪如释重负B.名之
者谁名落孙山不名一文名过其实C.朝而往朝晖夕阴朝秦暮楚朝花夕拾D.佳木秀而繁阴秀外慧中山清水秀后起之秀(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
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饮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理解:这句话点出醉翁之“醉”的深意,作者陶醉于滁州的自然美景中。可见他虽遭贬谪,却能寄情山水,心境恬然。【乙】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翻译: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降,
石头露出来。理解:这些句子描绘了山间早晚和四季的不同风光,正是这些优美多变的景物给作者带来了无限乐趣。【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翻译:山间的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宴席啊。理解:这句话写太守宴席上的菜肴虽然都是就地取材,却丰盛而
充满野趣,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更是别有滋味。(3)“心系天下”是中华传统美德。欧阳修做太守,心里想的是百姓,治理滁州有方,而后与民
同乐。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心系天下”在苏轼和于成龙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一】 (苏轼)徙知徐州①。河决②曹村,汇于城下,
城将败③。轼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轼诣武卫营,筑东南长堤。轼庐④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⑤其城,安⑥其百姓。
(取材于《宋史?苏轼传》)【材料二】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授⑦广西罗城知县。到官,召吏民拊循⑧之,申明保甲。盗⑨发即时捕治,民安
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⑩。(取材于《清史稿?于成龙传》)注
: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决]决堤。③[败]冲毁。④[庐]搭起茅屋。⑤[全]保全。⑥[安]使(百姓)平安。⑦[授]被任命。
⑧[拊(fǔ)循]安抚。⑨[盗]强盗。⑩[大治]政治修明,局势安定。10.(2021北京?人大附中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
成问题。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B】晦明变化者,山间
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
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乙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②米,多作饘粥③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美缗得二千④,复发橐⑤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
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⑥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
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⑦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
②常平:地名。③[饘(zhān)粥]稀饭。④[裒(póu)羡,缗(mián)得二千]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缗,穿铜钱用的绳子。⑤[橐
(tuó)]口袋。⑥[荮]一种水生植物。⑦[芟(shān)]割草。(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亭翼然临于泉上把
酒临风身临其境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与日去出其不意C.望之如画图两狼之并驱如故势如破竹D.植芙蓉、杨柳其上亭亭净植植善倾恶(2)下列
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理解
:欧阳修陶醉于山水,借饮酒寄托情怀。因为饮酒之乐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B】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翻译: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是
山中的早晨和晚上。理解:山中景色随时间而变化,日出时雾气散开,傍晚烟云聚拢时山洞变得昏暗。【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翻译: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把酿泉当作酒,泉水甜,酒清亮。理解:肥鱼、美酒和野味野菜,宴席丰盛,太守感受到滁州百姓设
宴待客的热忱。(3)欧阳修曾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施设何如,但民称便,即是良吏。”他的学生苏轼被贬杭州,也成为了“良吏”。请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欧阳修和苏轼是“良吏”的理由。11.(2021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期中)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
问题。【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
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
九月十五日。【乙】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
竞渡,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④,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⑤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
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
,有删改)【注释】①殍殣(piǎ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荒政:古代在
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⑤条:分列项目、条目。(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吴中大饥阿爷
无大儿B.日星隐曜日役千夫吾日三省吾身C.满目萧然两浙唯杭州晏然欣然起行D.是进亦忧,退亦忧是时范文正领浙西斯是陋室(2)翻译文中
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翻译:沙洲上的鸥鸟飞
翔了一段时间就会在树上聚集,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白芷与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理解:作者浓墨重彩地去写沙鸥、鱼儿、
水草兰花,描摹出一幅“洞庭春晴图”,读之如在眼前。B.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翻译: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理解:范
文正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并出资大肆兴建粮仓官舍和寺庙。这种做法看似荒唐,但却是颇有实效的救荒措施。(3)短文中的范文正,字希文,即北
宋政治家、文学家A  (填人名),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这种情怀既体
现在【甲】文“B  , ”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文正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C  ”和“D  ”两项措施
,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12.(2020北京?北京四中九年级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
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
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怨天尤人山行
六七里/绿水青山B.名之者谁/莫名其妙作亭者谁/属予作文以记之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醉翁之意/意气风发D.往来不绝/沿溯阻绝饮少
辄醉/浅尝辄止(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理解:这句话写出了醉翁的“醉”不在酒上,而在于优美的山水中。他就是因山水而陶醉。这句话
同时也是全文的主旨句,后面写的就是醉翁和朋友乐在山水,乐以忘忧。【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翻译:一天中四个时间段的景色都不
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理解:这句话既小结了本段的山水之乐,也是文章第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
喜爱之情。【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者,太守醉也。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理解:这句话既与第一段的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又写出了太守不胜酒力,还写出了他与百姓、宾客们同游山水,同乐而醉,可谓含义丰富。(3)欧阳修的《醉
翁亭记》和苏轼的《喜雨亭记》都写到了自己的欢乐,请你依据文章和下面材料分析他们的欢乐分别来自哪里。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
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
占③为有年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
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既以亭名。﹣﹣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①志:记。②扶风、岐山:均为地名,
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此指农历四月初二。后文甲子指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指
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biàn):高兴,快乐。13.(2017北京?北京二中九年级期中)阅读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 左师触龙言
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
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
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
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
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
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乙】 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
陵②,秦军氾③南。 佚之狐④言于郑伯⑤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⑥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⑦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⑧,行李⑨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⑩,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
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秦伯
:指秦穆公。②函陵:地名。③氾:水名。④佚之狐:郑国大夫。⑤郑伯:指郑文公。⑥烛之武:郑国大夫。⑦越:越过。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
者之间,所以说秦是越过一个国家。⑧东道主:以郑在东,故说。⑨行李:外交使节。⑩焦、瑕:均为地名。?版:这里指防御工事。?厌:满足。
?杞子、逢孙、杨孙戌:皆为秦大夫。?子犯:晋文公舅父。(1)下列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卫王宫以其无礼于晋B.虽少,愿及
未填沟壑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C.持其踵为之泣邻之厚D.没死以闻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至而自谢 ②恃鬻耳  ③晋军函陵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②父
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夫晋,何厌之有?(4)触龙与烛之武都凭借高超的游说技巧取得了成功。请结合两个
文段,分析二人的相同之处。(至少从三个方面回答。14.(2017北京?北京八十中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
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乙】及沛公①至高阳传舍
②,使人召郦生③。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④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⑤见长者。”于
是沛公辍洗,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节选)注释:①【沛公】即汉高祖刘邦。②【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③【
郦生】郦食其,人名,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④【倨】通“踞”,叉开双腿坐着。⑤【倨】傲慢。(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美:认为美丽B.故诸侯相率而攻秦故:所以C.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道:道义D.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方:正在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于是沛公辍洗,延郦生上坐,谢之。(3)【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郦生采
用不同方式进行劝谏。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邹忌和郦生是怎样劝谏的。15.(2017北京?北京八中九年级期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
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
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
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
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选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1)解释下列加字点的意义。①度已失期 ②楚人
怜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失期,法皆斩。(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
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都积蓄着反抗的力量。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
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4)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
】,回答下面的问题。【链接材料】(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
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选自贾谊《过秦论》【链接材料】的内容印证了上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对于起义形势
的预测,陈胜的预测是“① ”。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节选的《陈涉世家》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
策划的经过,而【链接材料】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② 。16.(2017北京?北京四中九年级期中)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 开张圣听,以光先帝
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
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
;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 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
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 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 识治⑥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⑦
矣。(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 输情:认罪
并表示悔改。⑤物:事物。 ⑥识治:懂得治理国家之道。⑦亚匹:同一 类人物。亚:同类。(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B.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C.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D.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诸葛亮之为相国也(2)翻译下面句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 (3)下列对“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行不小就不去奖赏,错误不小就不去责罚。B.小的善行不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受到惩罚。C.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
被惩罚。D.小的善行却不被奖赏,小的错误却不被责罚。(4)古人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甲文中诸葛亮
在 北伐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 ①和 ②两条建议。乙文中,诸葛亮在担任 相国之时,同样做到了这两点。从两段文字中诸葛亮的表现可以看出诸
葛亮是一个“③”。(①②用自己的话概括;③用原文回答。)17.(2017北京?北师大附中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
完成下列各题。【甲】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
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
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
二千余人而后进。(选自《祖逖》)【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
,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
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选自《陈涉世家》)(1)解释加点字。①
自相鱼肉 ②纠合骁健 ③发闾左適戍渔阳 ④楚人怜之 (2)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愚以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B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C吴广以为然望之蔚然而深秀者D扶苏以数谏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翻译划线句子。①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②等死,死国可乎?(4)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陈涉与矢志北伐的著名将领祖逖,他们
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在他们两人身上的具体体现。18.(2019北京?北京四中九年级期中)阅读
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
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
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小大之狱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望其旗靡 ④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属予作文以记之B.皆朝与齐╲于是入朝见威王C.一鼓作气╲而或长烟一空D.望其旗靡,故逐之╲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以下选项对于原文划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小的信用不能被神灵
所信服理解:这时曹刿和庄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第一次击
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会减弱;第三次就穷尽了。理解:这句话强调了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如今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
来形容做事时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C.王之蔽甚矣。翻译: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理解:这时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
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以此来讽谏齐王。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翻译: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
他,觉得徐公不如自己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理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邹忌对自己的形貌非常满意,有自恋倾向。(4)曹
刿和邹忌的劝诫都是成功的。曹刿入朝见国君,以“ ”引导国君一步步思考,逐渐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邹忌则用了
类比的方法,让国君形象地认识到  的重要性。(第一空用原文,第二空用自己的话。)参考答案一.翻译(共2小题)1.【分析】本题考查对
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
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解答】(1)重点词:所以,用来;职分,职责本分。句意: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2)重点词:左右,指身边的近臣;私:偏爱。句意: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答案:(1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2)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点评】翻译句子,要做到正确和通
顺,还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
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1)句意: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庶
:希望。(2)句意: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自:别自,另外。(3)句意:拥有齐国强大国力。擅:拥有。(4)句意:于是起床舞剑。因:于
是,就。(5)句意:(放在)用网捕的鱼肚子里。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6)句意:(邹忌)仔细地看他。孰:同“熟”,仔细。答案:
(1)希望(2)别自,另外(3)拥有(4)于是,就(5)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6)同“熟”,仔细【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
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二.文言文阅读(共16小题)3.【分析】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
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
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
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
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
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
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
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
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链接材料: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
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
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
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
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放晴/消散/打开/扩展;B.不同,迫近/迫近/轻视/不厚重;C.不同,日光/景物/景物/
大道;D.相同,一同。故选:D.(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内容理解。甲,正确;乙,有误,“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
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3)本题考查主题理解和人
物评价。根据语段和理解材料内容来分析概括即可。根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稠粥药
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乃集官银二千两,复发囊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我国古代文人“家国情怀”不仅表
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在社会实践里,他们为官一任都能造福一方,能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答案:(1)D(2)甲(3)我国古代文人“家国
情怀”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在社会实践里,他们为官一任都能造福一方,能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
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
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
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
,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4.【分析】参考译文:送东阳马生序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
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
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
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
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
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
,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
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
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
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材料一 有一天,字文述告诉李密说:“你们家中向来显贵,应当凭自己的才学扬名,何必到三卫之中来谋差呢!”
李密听后十分高兴,于是称病辞别离开了,感奋激励开始读书。(他)听说包恺在缑山,于是前往拜会。他坐在牛背上面的蒲垫上,在牛角挂上《汉
书》,一边走一边读。越国公杨素正好在路上碰见他,勒紧马缰慢慢地跟在他的后面,(杨素)说:“是哪个书生竟然这样勤奋?”李密认识杨素,
连忙下拜行礼。(杨素)问(李密)读的是什么书,(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交谈,对他的才学十分惊异。材料二 贾逵五
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贾逵到十
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
得一句不漏呢?”贾逵回答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的全记得。”他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
字,有时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有所不同,因此理解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A.意思不同,“硕师名人”中的“师”是老师
、师傅的意思,“齐师伐我”和“出师表”中的“师”是军队的意思;B.意思相同,三个“计”都是计算的意思;C.意思不同,“微不足道”中
的“道”是说的意思,“咨诹善道”中的“道”是方法的意思,而“益慕圣贤之道”中的“道”是学说的意思;D.意思不同,“鄙夷不屑”中的“
鄙”是轻蔑、看不起的意思,“肉食者鄙”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都是见识短浅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对于重点句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更准确地理解。A.翻译正确,理解有误。“逾约”是约定的期限,这是宋濂在借书时与别人约定好的,并不是“别人
催促要求归还很急”;B.翻译和理解都正确;C.翻译有误,理解正确。句子中“略无”不是“略微有一点”的意思,而是“毫无”的意思。故选
:B。(3)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原文中的重点词语“勤且难”,写出了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是“行且读”
,李密骑牛觅师时,将书挂下牛角上,边走边看,突出了李密的好学;材料二中的贾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突出他爱好学习,而“剥庭中
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则表现了贾逵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所以三个人能学有所成,离不开喜爱学习和刻苦勤奋。答案:(1)B。(2)
B。(3)示例:勤或好学。宋濂家境贫困,为了学习,冬天辛苦抄书不懈怠等;李密在路途中,把书挂在牛角上,边行边看;贾逵幼时被抱去听邻
家读书,静听不语,又在桑皮和门扇屏风上记录经文进行诵记。【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
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3)结合词语所
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5.【分析】参考译文:(1)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2)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
们的疾病担忧。”(3)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
,难道这样就是孝吗?”(4)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就对他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孝,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赡养父母。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
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解答】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生,事之以礼”“有酒食,先
生馔”“是谓能养”等语句可知,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赡养父母,让他们衣食无忧;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知,孔子认为,
孝顺父母不仅要赡养,还要内心恭敬,即“敬”父母。答案:衣食无忧 敬。【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6.【分析】参考译文:
【选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
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链接材料】这泉
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
冷爽口。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铸、卧龙、龙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
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叫“
清白堂”,又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解答】(1)本题
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
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尝:曾经。/尝:品尝。B.均为“或许”的意思
。C.以:因为/以:用。D.是:这样。/是:对的、正确的。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和理解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
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
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A.理解有误,作者没有肯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而是肯定古仁人的悲喜观。
B.正确。故选:B。(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
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从【链接材料】“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
名哉!”可以看出范仲淹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答案:(1)B(2)B(3)范仲淹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又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点评】“以”的用法: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介词,把)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因为)③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来)④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以致于)⑤咨臣以当世之事(以:用)7.【分析】译文:甲文:像
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
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
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
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
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
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
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
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
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
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
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
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
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
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解答】(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
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①句意为: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去:离开;②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
媚的时候。景,日光。明,明媚;(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
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句意: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
游去。②重点词语:这是判断句,在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流徙,流动迁移。句意: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3)本
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甲】考查的是对作者思想、文章主题的理解,做此题可根据“居庙堂之高则忧共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
话理解范仲淹忧国忧民之情,便可找出关键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考查的是对人物主要事迹和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注意抓
关键词句,如“希文乃纵民竞渡”“居民空巷出游”及“又召诸佛寺…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来概括,并且要从范仲淹的角度去理解。答案:(1)①
离开②景,日光。明,明媚。(2)①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②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 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
【点评】去: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②<动>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
而葬焉。”③<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④<动>除去;去掉。《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⑤<动>舍去;舍弃
。《五蠹》:“去偃王之仁。”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⑦<动>
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8.【分析】参考译文:【甲】 陈胜、吴广于是就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
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了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压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被立
为皇帝,被立者应该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大多听
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亡了。现
在如果让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应该会被天下所倡导,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这样是对的。……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
,士兵们多愿听(他的)差遣。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亡,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来激怒那些士兵。将尉果然用竹板打吴广。将
尉拔剑出鞘,吴广起来,夺过剑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将尉。陈胜佐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
“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必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
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
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乙】 楚
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
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如果猕猴不给狙公,狙公就生气地鞭打它们。猴子们都害怕,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
,是狙公的吗?”众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
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醒悟了。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
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舍弃狙公,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
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没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解答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将尉果然用
竹板打吴广。笞:用竹板打。②句意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穷:穷尽。(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以,因为。故
,缘由。使,派。句意为: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②句中重点词:畏,害怕。弗,不。违,违背。句意为:猴子们
都害怕,却不敢违背。(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从陈涉(小猴子)和统治者(狙公)的两个角度
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结合乙文
内容可知,狙公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据此回答即可。答案:(1)①用竹板打;②穷尽。(2)①扶苏因为屡
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②猴子们都害怕,却不敢违背。(3)不屈服于被奴役的命运,具有反抗精神,卓越领导才能,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
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
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
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
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
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9
.【分析】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张开翅膀
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
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
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
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
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在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肉肥美;用泉水酿酒,泉水香,
酒水清;野味野菜,交错地摆在面前,是太守在举办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
坐,大声喧哗,是宾客们在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材料一】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
,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即将被冲毁。苏轼说:“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苏轼到武卫营,
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苏轼在大堤上搭起茅屋,天天住在那里,即使经过家门也不进,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使那里的
(百姓)获得平安。【材料二】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
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他放宽徭役制度,兴建学舍,创立养济院,
凡是应当兴办和去除的事情,都按次序一件一件实行,罗城县政治修明,局势安定。【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
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A.句意: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负:背着。/词意:依靠险要的
地方顽固对抗。负:倚靠。/词意: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负:背着。/词意: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子。负:担子。B.句意:给它取名的是谁呢?
名:取名。/词意:名字落在榜末的后面。名:名字。/词意: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词意:名声超过实际才能。名:名声。C.句意:清晨
前往。朝:早晨。/句意: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朝:早晨。/词意:早晨倾向秦国,晚上而倾向楚国。朝:早晨。/词意:早晨盛开的鲜
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朝:早晨。D.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词意:容貌清秀,内心聪慧(多
指女子)。秀:清秀。/词意:形容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秀:秀美。/词意: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秀:优秀,表示后辈中的优秀
者。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及理解。【甲】【丙】正确;【乙】有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
出”只描绘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没有描绘了山间早晚不同风光。故选:【乙】。(3)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材料内容,再结
合人物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材料一】中,苏轼做徐州太守,洪水围城,他心系百姓安危,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号召大家共战洪水,筑
建堤坝,自己建茅屋,守护大堤,并“使官吏分堵以守”,保一城百姓平安。【材料二】于成龙做罗城知县,心里想的只有百姓疾苦,到任“盗发即
时捕治,民安其居”“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罗城得以政治修明,局势安定,安乐祥和。答案:(1)C(2)【乙
】(3)示例:苏轼做徐州太守,心里想的是百姓安危,黄河决口,号召大家共战洪水,合理布置,筑建堤坝;自己建茅屋,守护大堤,保一城百姓
平安。于成龙做罗城知县,心里想的只有百姓疾苦,到任缉捕盗贼,百姓安居乐业;之后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罗城得以政治修明,局势安
定。【点评】在平常的学习中要积累注意文言词语,并有意识地进行复习。10.【分析】参考译文:【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
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
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
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
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
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
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
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
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
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
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
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苏轼到了杭州,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
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
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
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白居
易又疏通西湖,引运河水灌溉农田,灌溉农田广达千顷,百姓因此很富裕。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宋代兴起后,废弃
不管,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湖水浑浊多淤塞,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
几乎废弃无用。苏轼看见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两条河来通航,又建造坝堰水闸,用来控制湖水的储蓄与宣泄,于
是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他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间,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吴地人种菱,到春
天常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募农家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和请
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长堤筑成后,在长堤上又种了木芙蓉、杨柳,远望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解答】(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居高面下\面对\到,靠近;B.意趣,情趣\意志\意料;C.如同,好像\好同,好像\如同,好像;D.种植\竖
立\扶植;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A.有误,“因为饮酒之乐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有误,应为:因为与民同乐是
他心中最大的快乐。B.正确。C.有误,“把酿泉当作酒”有误,应为:用泉水酿酒。“滁州百姓设宴待客”有误,应为:太守设宴待客。故选:
B。(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甲文:根据第三段中的“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和“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滁人跟随太守一起出游,尽情享受山水美景。和太守欢宴畅饮,非常的欢乐。由此
可以看出,滁人在太守治理’下,安居乐业。而太守也能做到与民同乐,所以欧阳修称得上是一个良吏。乙文:根据乙文中的“轼请于朝,免本路上
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鱣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可知:苏轼为了抗旱抗疫筹集米、药、钱,给百姓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还修建苏公堤,造福百姓,所以苏轼
称得上是一个良吏。答案:(1)C(2)B(3)欧阳修治理滁州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他能与民同乐。苏轼为了抗旱抗疫筹集米、药、钱,给百
姓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还修建苏公堤,造福百姓。【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
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
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
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11.【分析
】参考译文:【甲】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
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
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
,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
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
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
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
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
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
】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
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
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
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
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
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打开司农寺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
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此机会为民间兴利,这时是古圣先王的美德啊!【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
多义。A.大:雄伟/大:很,太,非常/大:年长。B.日:太阳/日:每天/日:每天。C.然:??????样子/然:??????样子/
然:??????样子。D.是:是:代词,这,这样/是:代词,这,这样/是:判断动词,表肯定。故选:C。(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
分析。A.有误,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B.正确;故选:
B。(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短文中的范文正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发司农之粟”和“募民兴利”两项措施,后来这
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答案:(1)C(2)B(3)A.范仲淹;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点评
】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
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
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
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12.【分析】【参考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
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
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
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
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
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
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
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
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
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
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
阳修吧。【链接材料】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
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
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
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
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
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尤:尤其/尤:埋怨 山:沿着山路/山:山脉;B.名:命
名/名:说出 作:建造/作:写作;C.陈:摆放/陈:陈旧 意:情趣/意:意志;D.绝:断/绝:断
辄:就/辄:就。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和理解能力。A.有误,“这句话同时也是全文的主旨句,后面写的就是醉
翁和朋友乐在山水,乐以忘忧”错误,文章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后面写的就是醉翁与百姓游玩、宴饮,表现他与民同
乐的思想。B.有误,“一天中四个时间段的景色都不同”和“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之情”都错误。翻译应为:一年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理解应为: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之情。C.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链接材料的能力。从
《醉翁亭记》中“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可以看出,他的欢乐来自于他的与民同游,与宾客同宴、同欢、同醉。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以知道,欧阳修以民之乐为乐。从【链接材料】中“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
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既以亭名”可以知道,苏轼的
与民同乐表现为久旱之后,天降大雨,百姓喜乐,苏轼也与之喜乐,并且为纪念这一乐事,把所建的之亭命名为喜雨亭。答案:(1)D(2)C(
3)欧阳修的乐来自与民同游,与宾客同宴、同欢、同醉;苏轼的欢乐来自久旱之后,天降大雨,百姓喜乐。【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
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13
.【分析】【甲】 左师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
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
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
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
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
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
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
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
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
;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
。”(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侯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
“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
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
)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
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乙】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
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
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
,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
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
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
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
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
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
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以:来/
以:因为。B.虽:虽然/虽:即使。C.之:她/之:的。D.闻:使听到/闻:使听到。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①句意为:
到(太后面前)谢罪。谢:谢罪;②句意为:就靠喝点粥罢了。恃:依靠;③句意为: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④句意为: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
量,就没有我的今天。微:如果不。(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窃,私下。以为,认为。贤,超过。句意为:我私下认为,
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②句中重点词:子,这里泛指子女。为,替。计,打算,考虑。深远,长远。句意为: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
虑得长远些。③句中重点词:急,情况危急。过,过错。句意为: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④句中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厌
,满足。句意为: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他们游说艺术有相似之处。为达目的,并不是一开始就
表露心迹,劝说较为迂回委婉。烛之武是从存郑之利和亡郑之弊作比较分析给秦王听,再历数晋言而无信之事,让秦伯真正认识到灭郑无好处,只会
增加晋的实力。触龙一开始也并未直入话题,一开始说闲话,近似于拉家常,拉近与太后距离,让她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认识,文中就说到“太后之
色少解“,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引得太后驳斥,再趁机表明自己的观点,达到了劝说目的,使得太后说出“
恣君之所使之”的话。另外他们的劝说用语都较为委婉,烛之武说话谦虚,体现处处为秦考虑的假象,比如“敢以烦执事““唯君图之”等,让人易
于接受。触龙一开始的嘘寒问暖消减了太后怒气,徐徐图之,自然聊及话题。他们都擅长使用攻心之术,表面上都是为对方考虑,不动声色地就达到
了劝说的目的,烛之武对秦王以利相诱。触龙由自己爱子为引诱,谈及太后爱子就应为之计长远,动之以情,使得她自然答应以长安君为质的请求。
答案:(1)D(2)①谢罪;②依靠;③驻扎;④如果不。(3)①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②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
虑得长远些。③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④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4)①替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先讲
明秦晋围郑,于秦并无多大裨益。同时分析晋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晋言而无信,欲壑难填。这让秦伯觉得枉费心机,又倍感危险将至。不动声
色间,达成游说目的。触龙首先变相息怒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鱼饵,引之上钩,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
”的结论。②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等婉言相劝。触
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利于接受。③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
长于外交辞令,他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
、怜子之心,便将心比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了太后心结。【点评】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4.【分析】参考译文:【甲】于
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
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乙】沛公(刘邦)到了高阳(地名)驿馆,派人去召郦生(郦食其)。郦生到了,进来拜见,沛公正坐在
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这样会见郦生。郦生进来以后,只作长揖(行礼的一种动作)而不跪拜,说:“您打算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吗?还是打算率
领诸侯推翻秦朝?”沛公大骂说:“书生小子!天下人受秦朝统治的苦难很久了,所以诸侯结盟争先攻打秦朝,怎么说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郦生
说:“如果您一定要召集众人组成义军推翻无道的秦国,不应该傲慢的会见贤明的人。”于是沛公停止了洗脚,起来穿上衣服,请郦生上坐,并向他
谢罪。【解答】(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A.有误,句意: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美:美丽;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
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观,看;蔽,蒙蔽。句意为:由此看来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②中重点词语有:辍,停止;谢,谢罪。句意为:于是沛公停止了洗脚,起来穿上衣服,请郦生上坐,并向他谢罪。(3)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概括分析。邹忌委婉劝谏齐威王,结合“臣之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以看出他从妻、妾、客赞美自己比徐公美这件生活小事说起,“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以此类比国家大事,启发齐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委婉劝说齐威王要
广开言路,纳谏除弊。郦生直言不讳劝说沛公,结合“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可以看出他义正词严,直言劝说沛公做大事者,结
合“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可以看出郦生认为不应该用傲慢不礼的态度接见长者。从文中“于是沛公辍洗,延郦生上坐,谢之”可
以看出,沛公立刻明白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并真诚地向长者道歉。答案:(1)A(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②于是沛公停止了
洗脚,起来穿上衣服,请郦生上坐,并向他谢罪。(3)邹忌委婉劝谏齐威王.他从妻、妾、客赞美自己比徐公美这件生活小事说起,以此类比国家
大事,启发齐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委婉劝说齐威王要广开言路,纳谏除弊。郦生直言不讳劝说沛公。他义正词严,直言劝说沛公做大事者,
不应该用傲慢不礼的态度接见长者。使沛公立刻明白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并真诚地向长者道歉。【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
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5.【
分析】参考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
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
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
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
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于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
,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将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
威服众人罢了。”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
,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叫喊道:“大
楚复兴,陈胜为王!”戍卒们夜里都惊慌恐惧。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
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估计已经误期。度,估计。②句意为
: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怜,爱戴。(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
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
完整。重点词有:失,耽误。句意为: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
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正确;B.正确;C.错误;陈胜打出扶苏
、项燕的旗号,希望得到天下人的响应。D.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先要理解《过秦论》句意: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
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紧紧跟着。 明确了意思再根据问题回答。【链接材料】
的内容印证了上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对于起义形势的预测,陈胜的预测是宜多应者;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
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答案:(1)①估计 ②爱戴(2)误了期限,按照秦朝法
律都应该被斩首。(3)C(4)宜多应者 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点评】一词多义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
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
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16.【分析】
参考译文: 甲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啊。不过宫
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
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
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
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
不同。 乙 诸葛亮作为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
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
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
际,贪慕虚荣的事为他所不齿;终于使全国上下的人都敬畏并且爱戴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
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
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结合自己对词语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A项第一个“以”
的意思是来;第二个“以”的意思是因为。B项第一个“而”的意思是表并列;第二个“而”的意思是表转折。C项第一个“者”的意思是…的人;
第二个“者”的意思是…的 人。D中第一个“之”的意思是的;第二个“之”的意思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所以选C。(2)本
题主要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臧否:善恶。句意:奖惩功过
、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重点词有:微:小句意: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
罚。故选:C(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识治”的意思懂得治理国家,而 甲文中能够体现这一点就是诸葛亮在出师前给刘禅所提出
的三条治国建议。结合【甲】文加以说明: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
亮治国的雄才大略。从甲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为国尽忠、敢于直谏的国相,从乙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做丞相,清正廉明,体恤百姓,开诚布公,实
事求是,赏罚分明,全国上下都敬畏他,爱戴他。作者认为他是治国良才。从两段文字中诸葛亮的表现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识治之良才,管、萧之
亚匹矣。答案:(1)C(2)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C(4)开张圣听、严明赏罚 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矣。【点评】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
文章;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17.【分析】译文: 甲: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
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等到渡江以后
,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
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
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
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
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
,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乙文: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九百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去驻守的人临时停驻
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王朝
的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
)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皇帝,该立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
,扶苏无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他已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
的很对。【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
自相残杀。鱼肉:残害,残杀。②句意: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骁健:勇猛健壮的人。③句意:朝廷征发九百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適戍:强迫去
守边。④句意:楚国人很爱戴他。怜:爱戴。(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以:让/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以:认为。B.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诚:如果;/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诚:如果。C.吴广认为他讲的很对。然:对/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然:…的样子。D.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数:多次,屡次/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数:几十。故选:B。(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重点字词:济,渡过。清,肃清。句意: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②重点字词:等,同样;死,为…而死;国,国事。句意为:同样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你看)怎么样?(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即可。选文中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陈涉与矢志北伐首付中原的著名将领祖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分析准确独到:陈涉指出发动起义“宜多应者”的根本原因是“宗师争夺,自相鱼肉”,祖逖分析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又如对未来行动有着合理的设想:陈涉制定的起义策略是 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倡导天下,祖逖对北伐的建议是 派出大将统兵出师北伐。这些都体现出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与英明的决策力。答案:(1)①残害,残杀②勇猛健壮的人③强迫去守边④爱戴(2)B (3)①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②同样是死,为国家(国事)为死,可以吗?(4)祖逖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晋室之乱的根源是由于宗族之间的自相残害,从而导致外敌入侵。同时也能觉察到沦陷区的人民人人想要反抗外敌,可以利用民心发动北伐。陈涉能够敏锐的觉察到天下人民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利用人心所向推翻秦朝的统治。同时也能感受到百姓对扶苏、项燕的爱戴,可以利用这一点,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倡导天下百姓加入起义。【点评】“诚”的解释:1、帝感其诚(诚心)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3、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8.【分析】参考译文: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案件;②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美,以……为美;③句意: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靡,倒;④句意:让我听到的。闻,使……听到。(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以:凭借/来;B.朝:朝拜/朝堂;C.一:第一次/全;D.故:因此/因此。故选:D。(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和理解。A.有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应翻译为“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这是曹刿和庄公关于作战条件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B.有误,“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表述有误,这不是成语故事,而应该是“经常用这个故事中的成语‘一鼓作气’“。C.正确。D.“自以为不如”应翻译为“自认为不如徐公美”,“邹忌对自己的形貌非常满意,有自恋倾向”理解有误,这里表现出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故选:C。(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曹刿和邹忌的劝诫都是成功的。曹刿入朝见国君,以“何以战”引导国君一步步思考,逐渐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邹忌则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国君形象地认识到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的重要性。答案:(1)①案件;②以……为美;③倒;④使……听到。(2)D(3)C(4)何以战 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1 / 1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