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8北京市鲁迅中学初三(上)期中化学含答案
2023-05-29 | 阅:  转:  |  分享 
  
2018北京市鲁迅中学初三(上)期中化 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1.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倡议的是(  )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B.使用一次性餐具C.自带水杯出行D.
对垃圾进行分类2.“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  )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有
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红磷B.木炭C.铁丝D.酒精4.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A.H2B.O2C.N2D.C
O25.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B.密度C.可燃性D.沸点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由
空气分子构成B.N2、O2等均匀混合C.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D.N2、O2的体积比约为5:1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
是(  )A.汽油挥发B.灯泡发光C.燃放烟火D.蜡烛融化8.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氧气B.糖水C.食醋D.大理石
9.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用淘米水浇花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D.洗手打肥皂时暂
时关闭水龙头10.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  )A.2HB.2H2C.H2D.2H2O2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
质的是(  )A.铝压成铝片来包装食品B.能闻到花香C.深海潜水时携带氧气D.氦气用于制作霓虹灯1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这
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电子数不同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13.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B.能闻到花香C.氧气用于炼钢、气焊D.铜线用于制电缆1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OB
.2HC.H2D.H2O1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C.分
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D.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16.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A.炒菜时闻到香味B.
压缩空气C. 干冰升华D. 湿衣服晾干17.下列各图中“〇”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
合物的图是(  )A.B.C.D.1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称取氯化钠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点燃酒精灯D.读取量
筒的读数19.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伸入燃着的木条C.闻气体的气味D.倒
入澄清的石灰水20.最近科学家制造出原子序数为112号的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7721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B.C.D.2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氧
气中燃烧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雾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
气体D.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2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A.氧B.硅C.铝D
.铁24.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
质子数相等⑥Na+比Na稳定。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④2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选择发生装置,一般根
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B.选择收集装置,一般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C.氧化反应只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D.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共同点是:都
有氧化反应、都放热26.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钢铁生锈B.汽油燃烧C.食物腐败D.葡萄酿酒27.对于
SO2、CO2、MnO2三种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气体B.都含有氧元素C.都含有氧分子D.都含有两个氧原子28.如
图为尿素[CO(NH2)2]中各元素质量分数的示意图,其中表示氮元素质量分数的是(  )A.①B.②C.③D.④29.虾青素(C4
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的物质,可增强动物的免疫力。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虾青素由96个原
子构成B.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C.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30.如图所示装置可
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C.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
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D.打开弹簧夹,最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二、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0分.【生活现
象解释】31.(4分)电解水实验如图1所示。(1)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 。(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名称下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为 。
(3)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图2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A.
分子质量B.分子种类C.分子间隔32.(3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结露法空气取水器可用于野外获取淡水,工作原理如图所示。(1)蒸发冷凝
器中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吸附剂中主要物质为SiO2和CaCl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CaCl2
中钙、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33.(2分)生活中离不开化学,小玲和同学们进入博物馆。她看到了许多矿石标本,其中的4种矿石及其主要成分
如下:(1)上述矿石标本的主要成分中,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是 (填字母序号)。(2)她依据化学式计算出Cu2(OH)2CO3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222,计算式为 。三、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回答问题34.(5分)判断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
在相应的横线上①2O、②O2、③2CO2、④a、⑤2SO42﹣;(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2)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3)表示离子所带
电荷数的是 (4)表示原子个数的是 (5)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 35.(4分)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氮气 
、氯化钠 。36.(4分)(1)金属铁是由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下同)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2)原子得到或失
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①当a= 时,该粒子是原子。②当a=8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
符号为 。③当a=13时,该粒子是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37.(4分)有下列八种物质
:①液氮、②冰水混合物、③过氧化氢、④水银、⑤二氧化硫、⑥洁净的空气、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的产物、⑧高锰酸钾,从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用序号填写)(1)属于混合物的是 ; (2)属于化合物的是 ;(3)属于氧化物的是 ; (4)属于单质的是 。
38.(6分)根据下列要求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名称下写出物质的化学式)(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 。(3)硫在空气中燃烧: 。四、【科普阅读理解】39.(4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段翰英等)。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
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盐水里,经发酵而成。泡菜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口感鲜脆。蔬菜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
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NaNO2)]与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反应,产生亚硝酸(HNO2)和氯化物(
如NaCl)。亚硝酸不稳定,产生的二氧化氮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泡菜中含亚硝酸盐吗?含量有多少?含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经实验测定发现,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一定影响。如图为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
的关系。用不同的蔬菜进行测定,变化趋势与芹菜相似。实验表明,发酵温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泡菜发酵过
程中,泡制温度较高时,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早,且数值低。这与温度较高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有关。实验还表明,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
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现代医学证明,泡菜中的乳酸和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抑制肠道中的腐败菌生长、降低胆固醇等保
健作用。但是,有些泡菜盐分或糖分过高,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利。另外,泡制过程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流失。(有删改)依据文章
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由 转化成生的。(2)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3)室
温下,用芹菜制作的泡菜,最佳食用时间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A.泡制2﹣3天B.泡制5﹣6天C.泡制12天后(4)下列关于制作泡
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最好加入一些姜汁B.最好在较低温度下泡制C.最好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D.最佳食用期的泡菜中亚硝酸
盐的含量与泡制时的食盐水浓度无关(5)请你为喜欢吃泡菜的人提一条食用泡菜的建议: 。五、【生产实际分析】工业上制取氧气有深冷法和变
压吸附法两种.40.(2分)深冷法的原理是先将空气液化,再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已知:常压下,氧气的沸点是﹣183℃,
氮气的沸点是﹣196℃。(1)分离时,氮气和氧气的主要状态分别是 (填序号)。 A B C D 氧气 液态液态 气态气态 氮
气液态 气态液态 气态(2)制取得到的氧气可以用于 。41.(2分)变压吸附法的原理是利用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
行分离。在吸附塔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可以使分子筛重复使用,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如下。(1)分子筛中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
化”或“化学变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B.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二氧化
碳C.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内气体压强有关。42.(4分)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并填空:(1)甲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
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则甲的化学式是 。(2)乙是一种无色液体,将人体呼出的气体吹入乙中出现浑浊现象,则液体乙是 。(3)丙在一定条件
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4)丁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可生成戊,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六、【基本实
验】43.(2分)如图所示,电子秤上的量筒中盛有蒸馏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电子秤的示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从微粒的角度
解释其原因是 。44.(6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1)实验1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氧气可用排水法收
集的原因是 。(2)实验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5.(2分)为了探究气体氨气(NH3)的某些性质,小雨同学
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具有碱性的物质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然后依次做了以下实验。由以上实验,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还有 、 。七、【实
验原理分析】46.(7分)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 350mL,实验时先在集气瓶中加
入50mL水。(1)装置连接好后,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是 。(2)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
子塞紧。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  mL,说明实验成功。打开弹簧夹后
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为 。(4)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实验过程中可以不使用弹簧夹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C.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是混合物。八、【科学探究
】47.(8分)小林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林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
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I.小林准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
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1)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
达式: 。(2)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处,观察到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II.小林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查阅资料】1.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
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2.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提出猜想】猜想1: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
度高。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进行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mL过氧
化氢溶液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均为5mL ②分两次进行实验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
过氧化氢酶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第二次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 mL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mL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过氧化氢酶的作用(3)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 。(4)实验②中第一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 
mL。(5)实验②中横线部分应进行的操作是 。【实验反思】小林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
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加入过氧化氢酶不加过氧化氢酶反应温度/℃25374225374
2收集到气体体积/mL395634555(6)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 。2018北京市鲁迅中学初三(上)期中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节约能
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分析,凡是节能减排的措施都是正确的。【解答】解: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B、使用一
次性餐具不利于环保,易造成环境污染,错误;C、自带水杯出行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D、垃圾分类回收,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
主题。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的理念。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符合绿色未来的理念。2. 【分析】
这里的“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解:使用的含氟牙膏中的
“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氟”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
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3. 【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
断。【解答】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D、酒精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
出热量,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
烟和雾的区别。4.【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
它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氧气的用途是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解答】解:
A、氢气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B、氧气的用途是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故选项正确;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也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还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用途,同
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5.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
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稳定性、酸碱性等。【解答】解:A、颜色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B、密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C、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
学性质,故C正确;D、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故选:C。【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6.【分析】A、空气属于混合物没有
空气分子;B、N2、O2等均匀混合;C、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D、N2、O2的体积比约为4:1。【解答】解:A、空气属
于混合物没有空气分子,故A错;B、空气中各成分都是均匀混合,所以N2、O2等均匀混合,故B正确;C、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原来的化学性
质,故C错;D、N2、O2的体积比约为4:1,故D错。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中各成分、性质和用途。7.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
答】解:A、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灯泡发光过程中只是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物理变化;C、燃放烟火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蜡烛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8.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糖水、食醋、大理石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
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解答】解:A、氧气
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B、糖水中有糖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食醋中有醋酸、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大理石中有碳酸钙和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
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9. 【分析】A、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B、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可以节约用水;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不利于节约用水;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解答】解:
A、用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故A不符合题意;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可以节约用水,故B不符合题意;C、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不利于
节约用水,故C符合题意;D、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
,我们一定要珍惜,节约用水。10.【分析】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
行解答。【解答】解: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
H2;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
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11.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
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解答】解:A、铝压成铝片来包装食品,是因为铝具有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深海潜水时携带氧气,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D、氦气用于制作霓虹灯,是因为通电时氦气能够发出有颜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
于物理性质。故选:C。【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12.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
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
元素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应用概念进行解题的能力。13.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
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解答】解:A、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能闻到花香,气味属于
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氧气用于炼钢、气焊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D、铜线用于制电缆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
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4.【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解答】解:水
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可以表示为H2O。故选:D。【点评】水分子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氢原子和氧
原子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15. 【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的质量都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
再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
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故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A、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
可分;而不是分子大,原子小,且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故选项错误。B、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选项
正确。C、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间、原子间均存在间隔,故选项错误。D、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
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原子均是在不停运动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是对分子与原子本质区别的考查
,能加深对分子、原子的理解,抓住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是解题的关键。16. 【分析】认真观察图示,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找出能说明分
子间的间隙变小的事例。【解答】解:A、炒菜时闻到香味,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菜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中,所以闻到香味。故A不
符合题意;B、压缩空气,说明了分子有间隔,受压时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故B符合题意;C、干冰升华,是固体的二氧化碳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隙变大。故C不符合题意;D、湿衣服晾干,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湿衣服上的水分子通过运动分散
到空气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是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要区别分子是不断运动与分子间有间隔的。17.【分析】纯净物由
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答】解:A中的物质是由两种
单质组成的混合物;B中的物质是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D中的物质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
成的混合物。故选:B。【点评】根据物质组成可以判断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根据元素组成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18.【分析】
A、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D、根据读取量筒内液体的正确方法判断
。【解答】解:A、用天平称量物体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
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反之则相反;图示操作正确。C、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为防止失火,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
一个酒精灯,图示操作错误。D、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存平行,图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
握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及常见化学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9. 【分析】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
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
碳三瓶气体都为无色气体;故A不适合;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燃烧更旺;伸入空气瓶中无明显变化;伸入二氧化碳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故B适合;C、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此法不可取。故C不适合;D、二氧化碳加入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
和空气加入澄清石灰水都无明显现象。故D不适合;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氧气、空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的性质的了解,解题
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20.【分析】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
数+中子数,进行解答。【解答】解:A、根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此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277﹣112=165
;故A错误;B、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12;故B错误;C、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故C正确;D、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该元素原子的
核电荷数为112;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的理解与在解题中的应用。21.【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
合价代数和为零。【解答】解:A、硝酸铜中同元素显+2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u(NO3)2,故选项化学式正确。B、氯化铁
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FeCl3,故选项化学式错误。C、氢氧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
为:KOH,故选项化学式正确。D、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选项化学式正确。故选:B。【点
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正
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2.【分析】A、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水通电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是结论,
不是现象,错误;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错误;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正确;D、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1:2,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
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23. 【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
分析判断。【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A、氧
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故选项正确;B、硅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硅,而是氧,故选项错误;
C、铝是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不是铝,故选项错误;D、铁是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
元素是氧,不是铁,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很简单,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4. 【
分析】根据原子转化成离子时电子层排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Na失去一个电子变为Na+,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核外
电子数均发生改变,由于核电荷数=质子数,两者均不变;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失去一个电子对质量影响很小,质量几乎相等;
Na+具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比Na稳定。故①④⑤⑥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相互转化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解题时要会灵活应用。25. 【分析】A、发生装置的选定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进行分析判断。B、考虑实验室选择气体收集方法
时,需要考虑溶解性和密度,进行分析判断。C、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D、根据缓慢氧化与燃烧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解:A、发生装置的选定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选择发生装置,一般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故选项说法正确。B、实验室制取气体
收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一般考虑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氧化反应不是只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如氢气与氧化铜反
应生成铜和水,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D、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的比较缓慢,称为缓慢氧化;燃烧是一种发光发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与燃烧的共同点是,都有氧化反应、都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
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选择的思路、氧化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6. 【分析】缓慢氧化是指物质和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不易被觉
察到。【解答】解:A、钢铁生锈是钢铁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过程,生锈过程不易被察觉,故A错;B、汽油燃烧发出明亮的火光,产生大量黑烟
,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B正确;C、食物腐败过程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过程,不易被察觉,故C错;D、葡萄酿酒是
发生的一个缓慢氧化过程,时间比较长,酿酒过程现象不明显,不易被察觉,故D错。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缓慢氧化是物质与
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现象不明显不易被觉察到。27. 【分析】A、根据物质的状态判断。B、根据CO2、SO2、H2O2四种物质元素组
成进行分析判断。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D、CO2、SO2、H2O2每个分子
都含有两个氧原子。【解答】解:A、CO2、SO2为气体、H2O2为液体;故原说法错误;B、由CO2、SO2、MnO2,物质的化学式
可知,四种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CO2、SO2、MnO2分别是由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
、二氧化锰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D、CO2、SO2、MnO2每个分子都含有两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
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8. 【分析】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尿素中C、O、N、H四种元素的质量比=12
:16:(14×2):4=3:4:7:1,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则表示氮元素质量分数的是①。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
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9.【分析】本题考查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一个C40H52
O4分子中共含有96个原子;因C40H52O4中虽然含有氧元素,但它由三种元素组成,所以不是氧化物;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为(12×40):(1×52):(16×4)=120:13:16.故B正确。【解答】解:A、一个虾青素(C40H52O4)分子由9
6个原子构成。故A不适合;B、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40+52+16×4=596.故B适合;C、因为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
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虾青素虽然含有氧元素,但它由三种元素组成,所以不是氧化物。故C不适合;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
量比为:(12×40):(1×52):(16×4)=120:13:16.故D不适合。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根据虾青素的化学式对选项进行计算,即可正确选择。30.【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要想结论
准确,做该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全部耗尽;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等等。【解答】解:A.木碳燃烧
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无法测定,故正确;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如果红磷不足,就不能完全消耗掉集气瓶中的
氧气,也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故正确;C.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对反应物的要求之一是: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不能和其他成分
反应;故正确;D.由于实验前集气瓶内有少量的水,所以应该在水面以上画上刻度,均分五等份,所以进入的水多于五分之一体积,故错误。故选
:D。【点评】本考点是用红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
不同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二、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70分.【生活现
象解释】31. 【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相关知识,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来分析解答;(2)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写出反应的文字表
达式;(3)根据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不变。【解答】解:(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如图1实验中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较小,是
氧气;(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发生变化的是
分子质量和分子种类,分子间隔发生改变,间隔变大。故填:AB。故答案为:(1)氧气;(2)水氢气+氧气;(3)AB。【点评】水是一种
宝贵的天然资源,要节约用水,保护好水资源,本题通过与水有关的现象和反应,是一道很好的中考题。32.【分析】(1)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
来分析;(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各元素的质量比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进行解答。【解答】解:(1)蒸
气冷凝器中发生的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零,可得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2)×2=0,则x=+4;CaCl2中钙、氯元素的质量比为40:(35.5×2)=40
:71故填:+4;40:71。【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3. 【分析
】(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分析判断。(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分析。【解答】解:(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知,Cu2(OH)2C
O3含有四种元素,是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物质;故选:B;(2)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2+16×5+1×2+1
2×1;故填:64×2+16×5+1×2+12×1。【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及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等,难度不大。三、化学用语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回答问题34. 【分析】(1)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
个数。(3)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4)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5)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
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解答】解:(1)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CO2中的“2”表示二氧化碳分子
的个数为2。(2)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2SO42﹣中的前一个“2”表示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为2。(3)标在元素符号右
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2SO42﹣中的后一个“2”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4)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
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O中的“2”表示氧原子的个数为2。(5)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O2中的“2
”、2CO2中的后一个“2”分别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答案为:(1)③;(2)⑤;(
3)⑤;(4)①;(5)②③。【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
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35. 【分析】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解答】解: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
aOH;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氮气的化学式为N2;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故答案为:NaOH;Na2CO3;N2;NaC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
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36. 【分析】(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有些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是由离子构成的。
(2)根据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可知,若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为原子,若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为阴离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
解答】解:(1)因铁是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盐类化合物,则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答案为:原子;离子;(2)①
因该粒子是原子,则a=2+8=10,故答案为:10;②因核外电子总数2+8,a=8时小于核外电子总数,则为阴离子,因质子数为8,则
为氧元素,该离子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离子符号为 O2﹣;故答案为:阴离子; O2﹣;③因核外电子总数2+8,a=13时大于
核外电子总数,则为阳离子,所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故答案为:阳离子;3。【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构成微粒及原子中的量的关系,明确
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学会利用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来分析原子和离子即可解答。37. 【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判断,由不同种物质
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由同种元素组
成的纯净物是单质。【解答】解:(1)⑥洁净的空气、⑦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的产物,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2)②冰水混合物
、③过氧化氢、二氧化硫、⑧高锰酸钾,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3)②冰水混合物、③过氧化氢、⑤二氧化硫,由两种元
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属于氧化物;(4)①液氮、④水银,都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单质。故答为:(1
)⑥⑦;(2)②③⑤⑧;(3)②③⑤;(4)①④。【点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是否由同
种元素组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38.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
写方法、步骤(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
多种时,中间用“+”连接起来)进行书写即可,最后写出对应物质的化学式。【解答】解:(1)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故填:
氢气+氧气水; H2 O2 H2O(2)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 Fe
3O4(3)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填: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
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四、【科普阅读理解】39. 【分析】(1)根据硝酸盐对
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进行分析;(2)根据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亚硝酸和氯化钠进行分析;(3)根据室温下
,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4)根据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
生成进行分析;(5)根据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1)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
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2)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亚硝酸和氯化钠,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属于复分解反应;(3)通过图中
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可知,泡制12天后,亚硝酸钠含量最低,故选:C;(4)泡制过程中添加
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故选:ACD;(5)通过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2天后亚硝酸钠的含量逐渐减小到零,所以
合理食用泡菜的量。故答案为:(1)硝酸盐;(2)复分解;(3)C;(4)ACD;(5)合理食用泡菜的量。【点评】不同主要考查了学生
的知识迁移能力,需要认真分析题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五、【生产实际分析】工业上制取氧气有深冷法和变压吸附法两种.40.
【分析】(1)根据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液态空气制取大量的氧气的原理解答;(2)根据氧气的用途解答。【解答】解:(
1)由表格的信息可知: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液化后升高温度,先逸出的气体是氮气,分离时,氮气和氧气的主要状态分别是气态和液态;
(2)制取得到的氧气可以用于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答案:(1)B; (2)供给呼吸。【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
气体的性质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41. 【分析
】(1)根据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2)根据题干的信息进行解答。【解答】解
:(1)分子筛吸附氮气和氧气能力的差异将二者进行分离,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2)A.空气中含有稀
有气体,且稀有气体不能被除去,所以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故A正确;B.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能被氧化铝除去
,所以变压吸附法制取的氧气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故B错误;C.在吸附塔中,通过加压与减压的交替循环,所以分子筛对氮气的吸附能力与吸附塔
内气体压强有关,故C正确。故选:AC。【点评】此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掌握物理变化的关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42.
【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4)根据光合作用分析
回答【解答】解:(1)甲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则甲是二氧化硫,化学式是:SO2。(2)乙是一种无色液体,将
人体呼出的气体吹入乙中出现浑浊现象,由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液体乙是澄清的石灰水。(3)通
过分析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丙是过氧化氢,丁是水,戊是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戊是
:;(4)丁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可生成戊,由光合作用可知,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故答案为:(1)SO2;
(2)澄清的石灰水;(3);(4)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
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六、【基本实验】43.【分析】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
向空气中扩散。【解答】解: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空气中扩散,所以电子秤的示数变小;故答案为:变小;水分子
运动到空气中。【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44. 【分析】(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结
合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
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不易溶于水。(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
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不易溶于水;(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氧气二氧化碳。【点评】本题难
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5. 【分
析】氨气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过程中能够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导致试管中的气压急剧减小,从而导致液体进入试管,形成喷泉。【解答】解:实验过程中,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能够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气的物理性质有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故填: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七、【实验原理分析】46.【分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放热,生成五氧化二磷;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解答】解:(1)装置连接好后,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是:打开止水夹,用手握住集气瓶,如果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不漏气。故填:打开止水夹,用手握住集气瓶,如果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不漏气。(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因此300mL空气中含有氧气的体积约为60mL,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50mL+60mL=110mL,说明实验成功。打开弹簧夹后,随着水的不断进入,集气瓶内压强不断增大,最终增大至和大气压相等。故填:110;逐渐增大至和大气压相等。(4)A.实验过程中,如果不使用弹簧夹,会导致燃烧过程中集气瓶中的气体膨胀外逸,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燃烧匙中的红磷不能换成木炭,这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会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最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D.因为水不能充满集气瓶,说明空气中除去氧气外还含有其它物质,可以说明空气是混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故填:CD。【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八、【科学探究】47.【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物质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填:过氧化氢水+氧气;(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根据实验①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常温和体温得到氧气的体积是想太多额,也就是说体温高于常温不是伤口上过氧化氢分解快的原因,故填:体温高于常温不是伤口上过氧化氢分解快的原因;(4)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的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可以收到56mL的氧气,故填:56;(5)要证明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可以在37℃的温水中,注入5 mL过氧化氢溶液,不加过氧化氢酶,故填:在37℃的温水中,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不加过氧化氢酶;(6)根据小林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过氧化氢酶存在时,温度也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故填:在过氧化氢酶存在时,温度也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 / 1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