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潛虛》之〈名圖〉要義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本文主要簡介宋?司馬光撰《潛虛》之〈名圖〉,其要點為將《潛虛》之卦排列成圓形如〈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本文尚談及《潛虛》之續者張行成。〈名圖〉尚依附〈文王八卦〉及〈河圖〉數,〈名圖〉又有四維之說,四維乃“報德”、“背陽”、“常羊”及“??通”,皆出自《淮南子?天文訓》。
關鍵詞:張行成 名圖 蘇天木 四維
第1節 《潛虛》簡介
本文乃筆者另文〈《潛虛》蓍法、“陰陽名”之斷卦法及《命圖》說〉之補充。
《潛虛》乃宋?司馬光撰。司馬光﹝1019 年 11 月 17 日至 1086 年 10月 11
司馬光之著作除《潛虛》外,尚有《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集注太玄》、《注揚子》等。但《潛虛》一書,司馬光實未完成。
南宋藏書
《潛虛》一卷:右皇朝司馬光君實撰。光擬《太玄》撰此書,以五行為本,五五相乘為二十五,兩之得五十首。有氣、體、性、名、行、變、解七圖,然其辭有闕者,蓋未成也。其手寫草藁一通,今在子健侄房。
由於司馬光撰《集注太玄》,故晁公武遂云司馬光擬《太玄》而撰《潛虛》,後人附和此說。此說其實亦有其理,因古有“玄虛”一詞,“玄虛”者,道家之虛無哲理也。《後漢書?卷六一?左周王列傳》曰:
﹝周﹞勰字巨勝,少尚玄虛,以父任為郎,自免歸家。
又《文選?卷二十一?左思?詠史八首之四》曰: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言論準宣尼,
辭賦擬相如。
“太”有“大”義,“大”則顯,而“潛”有“隱藏”義。因先“玄”而後“虛”,故司馬光遂依《太玄》而撰《潛虛》。其含義亦指《潛虛》不及《太玄》之顯著也。
清?蘇天木撰《潛虛
《元》以準《易》,《虛》以擬《元》,《元》且覆瓿,而況《虛》乎?
以上引文之《元》即《太玄》,清因避玄燁康熙之諱而用《元》。“覆瓿”,指以其書“蓋醬缸”也。典出於《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後比喻著作不受人重視,只用作“蓋醬缸”。以揚雄之名聲,《太玄》尚難免用作“蓋醬缸”,何況《潛虛》?相信更不受後人重視也。《太玄》不受重視之另一原因為其文字艱澀,辭義難解,令人卻步也。
以下為《郡齋讀書志》原文:
清《欽定四庫全書?潛虛?提要》﹝簡稱為〈提要〉﹞依晁公武說曰《潛虛》乃仿傚揚雄之《太玄》而作,《太玄》有八十一“首”,《潛虛》則有五十五“名”﹝或稱之為“行”﹞,而“首”與“名”則類似《易》之卦。
《潛虛》一書文辭有闕,蓋司馬光未完成其書也,晁公武早已知之。〈提要〉曰:
張氏〈潛虛圖〉亦曰范仲彪炳文家多藏司馬文正公遺墨,嘗示予《潛虛》别本,則其所闕之文甚多。問之,云:“温公晚著此書,未竟而薨,故所傳止此。”
“張氏”者,張行成也。今傳世之《潛虛》一書,已摻雜後人之作,可能非一人一時之作,但據南宋朱熹所云,《潛虛》後截乃張行成所續。無論如何,其書如《易》,亦以占卜為主,由後人續作。
〈提要〉又引晁公武之說曰:
晁公武《讀書志》曰:此書以五行為本,五行相乗為二十五,兩之為五十首。…公武言五行相乗為二十五,兩之為五十首,而今本實五十五行,是其中五行亦後人所補,不止増其文句已也。
晁公武言《潛虛》有五十首,即每“行”有十首,但傳世之《潛虛》實有五十五首﹝或曰“名”或“行”﹞,即其中五首應為後人所補,而每“行”有十一首也。
又依晁公武所見,《潛虛》有氣、體、性、名、行、變、解七圖,但晁公武只見七圖;〈提要〉曰《潛虛》先有〈氣圖〉,依次為〈體圖〉、〈性圖〉、〈名圖〉、〈行圖〉、〈命圖〉,共六圖,而張氏或言八圖者,〈行圖〉中有〈變圖〉及〈解圖〉,故〈命圖〉者,乃為後人﹝可能為張行成﹞所補者也,晁公武無提及此圖。
第 2 節 《潛虛》之續者張行成說
據南宋朱熹所云,《潛虛》後截乃張行成所續。
張行成,字文饒,南宋人,生平不詳。清《欽定四庫全書?皇極經世索隠二卷?提要》曰:
行成,字文饒,一作子饒。臨卭人,始末不甚可考。其進所著《易説》七種表稱自成都府路提轄司幹辦公事,丐祠而歸玉海,稱乾道二年六月,以行成進《易》可採,除直徽猷閣。汪應辰《玉山集》有論鄧深按知潼川府張行成狀,殆由直閣出守歟?此編即所進七書之一。
張行成乃南宋臨邛﹝即今四川邛崍﹞人。歷官直徽猷閣、知潼川府等。以上引文提及之“乾道二年”丙戌合公元 1166 年。
引文之“直閣”乃官名,供職於館閣也。宋時稱供職於龍圖閣或其他“閣”等機構者爲“直閣”,因張行成供職於“徽猷閣”,故曰“除直徽猷閣”。給予官職曰“除”。
汪應辰《文定集?卷六?薦張行成劄子》曰:
張行成通經博古,尤邃于《易》,才髙識明,臨事能斷。紹興二十三年王孝忠等謀叛于成都,帥臣曹筠閉閤不敢出,官僚徃往逃避,行成時為都鈐轄司幹辦公事,獨排闥見筠,邀請出?,整兵授甲,指畫擒捕,尋卽平定。
以上引文提及之“紹興二十三年”癸酉合公元 1153 年。又《文定集?卷十五?與陳樞密》曰:
蜀中人才,有張行成者,頃嘗薦之?召對,除郎中,兩月引去,今知潼州府。其學博,而尤邃于《易》,其才高而尤長于理財賦,毅然有捐軀徇國之志,惜乎朝廷用之不盡也,然其人老矣,不能復逺出,若就四川有重難職事付之,必能稱辦。
汪應辰甚為賞識張行成之才幹,故屢次向有司推薦其人。至於“邃于《易》”之說,相信指邵雍之學。
張行成之學以邵雍之説為基礎,精研其《皇極經世》,亦嫻熟《元包》及《潛虛》。代表作有《述衍》十八卷、《翼玄》十二卷、《皇極經世索隱》一卷、《觀物外篇衍義》九卷、《元包數義》三卷、《潛虛衍義》十六卷等。《潛虛衍義》一書記載於《宋史?志第一百五十八?藝文四?(子類一)》,但未見傳世。
張行成既為南宋《潛虛》名家,後截為其所續作,實不足為奇也。
清?黄宗羲撰《易學象數論》曰:
朱子云《潛虛》後截是張行成續,不押韻見得。今後截未嘗不押韻,似亦不可辨也。
朱熹云《潛虛》後截是張行成續,理由為“不押韻”,其實“不押韻”之部分只能証明由他人續作,不一定張行成,唯當時除張行成外,相信無他人能續之也。黄宗羲認為後截一樣有押韻,因此難以分辨是否由他人所續也。
清?蘇天木撰《潛虛潛虛3 節 《潛虛》“名”﹝卦﹞之序
以下為《潛虛潛虛
柔、剛、雍、昧、昭,性之分也;
容、言、慮、聆、覿,動之官也;
繇、懠、得、罹、湛,情之訹﹝恤﹞也;
歬、郤、庸、妥、蠢,事之變也;
訒、宜、忱、喆、戛,徳之塗也;
特、偶、﹝暱
范、徒、醜、隸、林,國之紀也;
禋、準、資、賔、??,政之務也;
斆、乂、績、育、聲,功之具也;
興、痡、泯、造、隆,業之著也。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用此字,同“暱
元、裒、齊、散、餘乃指物質之一生一滅,是為“形之運也”。依《潛虛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曰:
有“性”而後有“情”,有“情”而後有視、聽、言、“動”,有“德”而後有“事”。以“動”先於“情”,以“事”先於“德”,失其次矣。
黃宗羲之序可能如下:有“性”而後有“情”,有“情”而後有“動”,有“動”而後有“德”,有“德”而後有“事”,有“事”而後有“家”,其餘依舊序。
以下為《潛虛潛虛I – II 表之﹝先直欄後橫列﹞,其餘類推。左右體相同者是為純,稱為“純名”,共十純名﹝下圖有黃色陰影者﹞,此說依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
《潛虛
左/右體 I II III IIII X 十 I 1-1元 1-2 裒 1-3柔 1-4剛 1-5雍 1-6昧 --- --- --- --- 水 火 木 金 土 水 II --- 2-2 蠢 2-32-4宜 2-5忱 2-6喆 2-7戛 --- --- --- 火 木 金 土 水 火 III --- --- 3-3容 3-43-5慮 3-6聆 3-7覿 3-8繇 --- --- 木 金 土 水 火 木 IIII --- --- --- 4-4徒 4-54-6隸 4-7林 4-8禋 4-9準 --- 金 土 水 火 木 金 X --- --- --- --- 5-5齊 5-65-7昭 5-8范 5-9郤 5-10庸 土 水 火 木 金 土 --- --- --- --- --- 6-6造 6-76-8散 6-9餘 6-10泯 水 火 木 金 土 7-1續 --- --- --- --- --- 7-7考 7-87-9偶 7-10暱 水 火 木 金 土 8-1罹 8-2 湛 --- --- --- --- --- 8-8歬 8-9 8-10得 水 火 木 金 土 9-1賓 9-2 9-3斆 ------ --- --- --- 9-9乂 9-10資 火 木 金 土 十 10-1育 10-2 聲 10-3興 10-4痡 --- --- --- --- --- 10-10績 水 火 木 金 土 上表含淺綠色之“名”可能為後加者,因每一列均有五行,重複之一“行”可能為後加者,例如 1-1 元屬水,1-6 昧亦屬水,以後者昧可能為後加之“名”。
2-2 蠢2-7 戛亦屬火,以後者戛可能為後加者也。
3-3 容屬木,3-8 繇亦屬木,以後者繇可能為後加者也。
4-4 徒4-9 準亦屬金,以後者準可能為後加者也。
5-5 齊5-10 庸亦屬土,以後者庸可能為後加者也。
至於是否真正如此,待考,因為重複之一“行”乃為接續下一列之五行而為之,例如昧屬水,接續下一列五行之火、木、金、土,注意五行序水、火、木、金、土成一循環,以上其他重複之“行”皆有接續下一列五行之特色,故難以斷定昧、戛、繇、準、庸是否後加者也。
《潛虛》之五行數及其“詁”﹝以一字釋之﹞如下表所示: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方向 北 南 東 西 中央 生數 ﹝天﹞1 ﹝地﹞2 ﹝天﹞3 ﹝地﹞4 ﹝天﹞5 I II III IIII X 詁 原 熒 本 卝 基 成數 ﹝地﹞6 ﹝天﹞7 ﹝地﹞8 ﹝天﹞9 ﹝地﹞10 十 詁 委 焱 末 刃 冢 下表為五十五名之原序及五行序﹝顏色陰影義可參閱前頁之表﹞:
原序 左右體 五十五名 所屬五行 五行序 1 1-1 元 水 1 2 1-2 裒 火 2 3 1-3 柔 木 3 4 1-4 剛 金 4 5 1-5 雍 土 5 6 1-6 昧 水 1 7 2-2 蠢 火 2 8 2-3 訒 木 3 9 2-4 宜 金 4 10 2-5 忱 土 5 11 2-6 喆 水 1 12 2-7 戛 火 2 13 3-3 容 木 3 14 3-4 言 金 4 15 3-5 慮 土 5 16 3-6 聆 水 1 17 3-7 覿 火 2 18 3-8 繇 木 3 19 4-4 徒 金 4 20 4-5 醜 土 5 21 4-6 隸 水 1 22 4-7 林 火 2 23 4-8 禋 木 3 24 4-9 準 金 4 25 5-5 齊 土 5 26 5-6 妥 水 1 27 5-7 昭 火 2 28 5-8 范 木 3 29 5-9 郤 金 4 30 5-10 庸 土 5 31 6-6 造 水 1 32 6-7 隆 火 2 33 6-8 散 木 3 34 6-9 餘 金 4 35 6-10 泯 土 5 36 7-1 續 水 1 37 7-7 考 火 2 38 7-8 特 木 3 39 7-9 偶 金 4 40 7-10 暱 土 5 41 8-1 罹 水 1 42 8-2 湛 火 2 43 8-8 歬 木 3 44 8-9 懠 金 4 45 8-10 得 土 5 46 9-1 賓 水 1 47 9-2 火 2 48 9-3 斆 木 3 49 9-9 乂 金 4 50 9-10 資 土 5 51 10-1 育 水 1 52 10-2 聲 火 2 53 10-3 興 木 3 54 10-4 痡 金 4 55 10-10 續 土 5 左右體 五十五名 所屬五行 五行序 1 1-1 元 水 1 6 1-6 昧 水 1 11 2-6 喆 水 1 16 3-6 聆 水 1 21 4-6 隸 水 1 26 5-6 妥 水 1 31 6-6 造 水 1 36 7-1 續 水 1 41 8-1 罹 水 1 46 9-1 賓 水 1 51 10-1 育 水 1 2 1-2 裒 火 2 7 2-2 蠢 火 2 12 2-7 戛 火 2 17 3-7 覿 火 2 22 4-7 林 火 2 27 5-7 昭 火 2 32 6-7 隆 火 2 37 7-7 考 火 2 42 8-2 湛 火 2 47 9-2 火 2 52 10-2 聲 火 2 3 1-3 柔 木 3 8 2-3 訒 木 3 13 3-3 容 木 3 18 3-8 繇 木 3 23 4-8 禋 木 3 28 5-8 范 木 3 33 6-8 散 木 3 38 7-8 特 木 3 43 8-8 歬 木 3 48 9-3 斆 木 3 53 10-3 興 木 3 4 1-4 剛 金 4 9 2-4 宜 金 4 14 3-4 言 金 4 19 4-4 徒 金 4 24 4-9 準 金 4 29 5-9 郤 金 4 34 6-9 餘 金 4 39 7-9 偶 金 4 44 8-9 懠 金 4 49 9-9 乂 金 4 54 10-4 痡 金 4 5 1-5 雍 土 5 10 2-5 忱 土 5 15 3-5 慮 土 5 20 4-5 醜 土 5 25 5-5 齊 土 5 30 5-10 庸 土 5 35 6-10 泯 土 5 40 7-10 暱 土 5 45 8-10 得 土 5 50 9-10 資 土 5 55 10-10 續 土 5 ,每一“行”有十一“名”,共五十五名。其左體﹝即左數﹞為由 1 至 10,每一體有一名,今有 11 名,則必有一名為重複之體,例如 1-6 昧、2-7 戛、3-8 繇、4-9 準及5-10 庸,故重複之左體有可能為後加之“名”。
第 4 節 《潛虛》之〈名圖〉說
《潛虛有所謂〈名圖〉,〈名圖〉乃《潛虛卦作圓形排列之圖形。清?清?蘇天木《潛虛,今補註文王八卦,以名周歲卦象之行,命名之義,疏於行圖。
照蘇天木所云,原《潛虛〈名圖〉“不列八卦”,下圖之八卦似乎乃由其補上,但筆者觀“上海涵芬樓影印常熟瞿氏鐵琴劍樓藏影宋鈔本”《潛虛〈名圖〉與下圖相同,亦配有〈文王八卦〉。若為“宋鈔本”,則八卦非蘇天木所添加也,可能為上文所云之張行成也。
〈名圖〉亦與〈氣圖〉有關,注意各《潛虛所屬之五行。此圖亦為斷《潛虛卦之輔助圖
《潛虛
一、六置後,二七置前,三八置左,四九置右,通以五十,五行序
以上之數目配〈河圖〉之象,末句指中央有五和十,依五行之序排列。
蘇天木《潛虛
一六置後,二七置前,三八置左,四九置右,通以五十五行序
蘇天木之說依《潛虛五十,依五行而排列。
以下為《潛虛〈名圖〉,此圖將《潛虛》之卦排列成圓形如〈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其圖與〈命圖〉排列相同,元、齊、餘三者不變,不列於〈命圖〉上,但排列於〈名圖〉中:
蘇天木《潛虛潛虛
故萬物始於元,著於裒,存於齊消於散訖於餘五者形之運也
柔剛雍昧昭性之分也
容言慮聆覿動之官也
繇懠得罹耽情之訹恤也
歬庸妥蠢事之變也
訒宜忱喆戛德之塗也
特偶暱續考家之也
范徒醜隸林國之紀也
禋準資賓政之務也
斆乂育聲功之具也
興痡泯造隆業之著也
以下為五十五名之排列﹝從右至左,見上圖﹞及相關之八卦:
南方 昭 昧 雍 剛 柔 裒 元 餘 散 業 隆 造 泯 痡 興 性之分業之著
東方﹝向左轉 90o﹞ 蠢 妥 庸 郤 歬 耽 罹 得 懠 繇 覿 聆 慮 言 容 事之變情之訹動之官
北方 訒 宜 忱 喆 戛 特 偶 暱 考 范 徒 醜 隸 林 德之塗家之國之紀
西方﹝向左轉 90o﹞ 禋 準 資 賔 ?? 斆 乂 績 育 聲 政之務功之具 又曰:
昭居東北屬丑土;郤、庸、妥居東南屬辰土;范居西南屬未土;
績、育、聲、興、痡居西北屬戌土;齊居中央為土之祖。
以下為《潛虛
南`
郤、庸、妥辰土﹝巽﹞ 范未土﹝坤﹞
東南 西南
東 西
東北昭丑土﹝艮﹞ 西北 績、育、聲、興、痡
北 戌土﹝乾﹞
第 13 頁之〈名圖〉共五十四名﹝卦﹞排列於圓周上﹝齊居中,亦屬土。連齊則共五十五名﹞,始於“元”而終於“餘”﹝見〈名圖〉﹞。注意名圖與後天八卦配合,如下之後天卦圖﹝圖見《御纂周易折中》﹞:
唯以上之〈名圖〉無列出東方震木與西方兌金,蘇天木《潛虛
〈名圖〉亦配合〈河圖〉之十數﹝圖見《御纂周易折中》﹞:
注意一六置後,二七置前,三八置左,四九置右,五十
以下為《潛虛
〈名圖〉有四維,以下為《潛虛
南`
常羊土 背陽土
東南 西南
東 西
東北報德土 西北??通土
北
〈名圖〉之四維乃“報德”、“背陽”、“常羊”及“??通”,皆出自《淮南子?天文訓》:
子午、卯酉為“二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鉤”。東北為報德之維也,西南為背陽之維,東南為常羊之維,西北為??通之維。
四角為“維”也。報德,報,復也,回復也。隂氣極於北方,陽氣發於東方,自隂復陽,故曰報德之維。報德之維處於東北,配艮卦。
〈名圖〉之“常羊”作“常陽”,取陽為羊音。常羊亦作“徜徉”或“倘佯”。徜徉,徘徊也,不進不退之貌也。東南純陽用事,不盛不衰,經常如此,故曰常羊之維。常陽之維處於東南,配巽卦。
“背陽”之維處於西南,陽氣極於南方,陽氣若過南方則漸衰,若已過西南,陽將復隂,故曰“背陽”之維,即與陽違背也。西南配坤卦。
“??通”,“蹏”古同“蹄”。《淮南子》及其他版本作“號通”,“號”有“呼號”義,但以“蹏”字釋較佳,因西北乃純隂陽氣閉結之維,陽氣將萌,如馬蹄之不受阻而暢通也,故曰“??通”,“??通”之維乃陽氣生而暢通之謂也。西北配乾卦。
以上所配之卦符合後天八卦。四維以報德始而終於??通,乃陰消陽長,陽長而盛,再由盛而衰,陽消陰長,陰盛於北,其後又陰消陽長,循環不息也。
以下為《潛虛
-6-
一作“號”。
未能充分用之。
音“迪”。看見也。
《易學象數論》作“耽”。
又作“恤”。
《易學象數論》作“理”。
符合也。
一作“號”。
齊
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