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届吉林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05-29 | 阅:  转:  |  分享 
  
2023届吉林省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
选题1.有学者已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诱导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并利用皮肤干细胞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获得进展。下列叙述中正
确的是(?)A.干细胞一般存在于早期胚胎中,而成体中没有干细胞的存在B.皮肤干细胞用于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其经诱导形成了造血干细
胞C.从皮肤细胞诱导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是细胞再分化的过程D.与利用人体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和疾病治疗相比,皮肤干细胞没有
优势2.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氢元素的转移途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H2ONADPH(CH2O) [H]H
2OA.过程①和②属于光合作用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膜上B.过程③和④属于细胞呼吸,发生在线粒体的膜上C.图中的[H]是氧化型辅酶Ⅰ
,可转化为还原型辅酶ⅠD.过程①、②、③、④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化过程3.用下图表示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A.1表
示RNA,2~4分别表示mRNA、tRNA、rRNAB.1表示基因的表达,2~4分别表示复制、转录和翻译C.1表示人类遗传病,2~
4分别表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1表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4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4.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等B.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
”,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C.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手语”指挥,需要依靠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言语区参与D.针
刺指尖引起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针刺指尖引起的痛觉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5.某种两性花的植物,可以通过自花传粉
或异花传粉繁殖后代。在25℃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都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植株开白花,但在30℃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
植株均开白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植株花色不同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B.探究一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最简单
可行的方法是在25℃条件下进行测交实验C.在25℃的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红花植株D.在30℃的条件下的白花植株
自交,后代在25℃条件下生长可能会出现红花植株6.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
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
有效二、综合题7.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1)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_______
_____薄膜上,A表示____________阶段。(2)过程①产生的C是________________,其作为活泼的还原剂,
参与到过程②的化学反应中。(3)科学家用14C标记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发现C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_______
_____→糖类。(4)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因此硝化细菌属于________
____生物(填“自养”或“异养”)。8.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3)进行害虫防控时
,可利用人工合成的____________,诱杀____________个体,改变害虫正常的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
示),从而使害虫种群密度明显降低。(4)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
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a-b段,三类植物的群落形成了水平结构,则他们在空间上呈现出____________分布。除此之外群落空间
结构还有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更多的____________。群落的特征除了空间结构外还包括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9.某种昆虫为XY型性别决定生物。昆虫体色为黑体﹑灰体和黄体,分别由基因A1、A2、A3控制,A1、A2、A3互为等位
基因。翅形为圆翅和锯翅,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为研究体色与翅形的遗传关系,选取纯合品系为亲本进行五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
下列问题:组别PF1F2♀♂一黑体圆翅♀×黄体圆翅♂黄体圆翅♀、♂3黄体圆翅:1黑体圆翅3黄体圆翅:1黑体圆翅二灰体圆翅♀×黑体圆
翅♂灰体圆翅♀、♂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三灰体圆翅♀×黄体圆翅♂灰体圆翅♀、♂3灰体圆翅:1黄体圆翅3灰体圆
翅:1黄体圆翅四灰体圆翅♀×黑体锯翅♂灰体圆翅♀、♂6灰体圆翅:2黑体圆翅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l黑体锯翅五黑体锯翅
♀×灰体圆翅♂灰体圆翅♀、灰体锯翅♂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3灰体圆翅:1黑体圆翅:3灰体锯翅:1黑体锯翅(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控制体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显性对隐性用“>”表示),关于体色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
__种。(2)根据第_________组实验,能判断出翅形基因的遗传方式。(3)用遗传图解表示实验三中F1灰体圆翅雄虫与黑体锯翅雌
虫杂交的过程____。(4)第五组实验的F2中,灰体圆翅雌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将实验五F2中所有灰体圆翅雌虫与实验三F
2中所有黄体圆翅雄虫随机交配,子代黄体锯翅昆虫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__。10.某调查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
调查。下图是连续多年对该地某植物种群的研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⑴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运用该方法调查的关键是要注意
____。⑵1~5年内该种群增长曲线呈____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5~10年,λ变化的原因是____,该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
______型。该种群在2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年,为避免该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⑶若要调
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该面积内____。调查表明该草原物种数量的变化关键是人为因素,由此可见人类的
活动会使群落演替____。三、实验题11.利用下图中的甲所示结构进行下列有关神经传导方面的实验,分别回答有关问题。?(1)要检测反
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A、B、C三处中的________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能引起肌肉收缩,则说明该材料的反射弧完整符合实验
要求。(2)用电极刺激①处,如果观察到肌肉收缩,并在②处测到电位变化,则证明___;用电极刺激②处,在③处没有测到电位变化,再用电
极刺激③处,在②处测到电位变化,则证明_____________。(3)为了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反射活动)的作用部位,可把图甲所示
实验材料随机分为Ⅰ、Ⅱ两组。将该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____________(填标号或字母)处,然后从B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
,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________(填标号或字母)处,然后从B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
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能阻断乙图所示结构的兴奋传递。如果该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
释放和降解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可能是作用于图乙中的________(填标号或字母)处。参考答案1.B【分析】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
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详解】A、成体中也具有干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A错误;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
结构和功能异常,所以皮肤干细胞用于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其经诱导形成了造血干细胞,B正确;C、细胞再分化是指重新启动分化发育的过程
,从皮肤细胞诱导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不属于细胞再分化的过程,C错误;D、与利用人体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和疾病治疗相比,皮肤
干细胞拥有更容易获得的优势,D错误。故选B。2.D【分析】据图分析,①光反应、②暗反应、③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④有氧呼吸第三阶
段,过程①②是光合作用,过程③④是呼吸作用,图中[H]是NADH即还原型辅酶Ⅰ。【详解】A、过程①可以产生NADPH,过程②可生成
有机物(CH2O),可推知过程①②是光合作用,过程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B、过程③④是呼吸作用,过程③代表有氧呼吸第一和第
二阶段,因此是发生在细胞中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④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B错误;C、图中[H]是细胞呼吸的产物,代表NADH即还原型辅
酶Ⅰ,C错误;D、①光反应、②暗反应、③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这些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化过程,D正确;故选D。
3.B【分析】题图分析,1包括2、3、4,2、3、4之间又属于并列关系,如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RNA包括mRN
A、tRNA和rRNA三种等。【详解】A、RNA分为mRNA,tRNA和rRNA,因此1表示RNA,2~4分别表示mRNA、tRN
A、rRNA,A正确;B、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包括DNA分子的复制,B错误;C、人类的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
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选B。4.D
【分析】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所有的感觉都形成于大
脑皮层,但不属于反射。【详解】A、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等,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A正确;B、一般成年人可
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可以控制低级中枢脊髓的活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正确;C、聋哑人艺术团的精彩舞蹈,受老师
“手语”指挥,需要依靠位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言语区参与,将视觉信号进行转化,C正确;D、针刺指尖引起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针刺指尖引起的痛觉其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感觉不属于反射,没有效应器的应答,D错误。故选D。5.B【分析】1、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
(基因)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由题干,该植物“在2
5℃条件下,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都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植株开白花”,说明该植物花色的性状受基因的控制;由题干“但在30℃的条
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可知该植物花色的性状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详解】A、由题干知,基因型是AA和Aa的该植物在2
5℃条件下都开红花、而在30℃条件下均开白花,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A正确;B、探究一株该植物的基因型是AA、Aa还是aa,最
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在25℃条件下进行自交,并在25℃的条件下培养后代,如果后代全部是红花植株、说明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如果都开白花
、说明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如果既有开白花的植株,也有开红花的植株,则说明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错误;C、由题干知,在25℃的条
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此种基因型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仍为aa、表现为白花,后代中不会出现红花植株,C正确;D、由题干
知,在30℃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其中AA、Aa在30℃的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在25℃条件下生长会出现红花
植株,D正确。故选B。6.D【分析】由图可知在t1时种群数量达到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有害生物的防治应于t1前进行;t2时
,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详解】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
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
,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
确;C、由图可知,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相交于一点,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C正确;D、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在t1之前
防治,D错误。故选D。7.(1)???? 类囊体???? 光反应(2)NADPH(或[H],或还原型辅酶Ⅱ)(3)C3(或三碳化合
物)(4)自养【分析】题图分析:图中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①表示光反应过程;②表示暗反应过程。A表示光反应的产物氧气; B表示[H]
或ATP;C表示ATP或[H];D表示二氧化碳。【详解】(1)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表示光反应阶段。(2)过
程①(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和[H],要在暗反应即②中起作用,其中[H]即C物质作为活泼的还原剂,用于还原C3。(3)由光合作用
的过程可知,科学家用14C标记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 C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14C3 →糖类。(4)硝化细菌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但它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因此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8.(1)出生率或迁入率(2)λ-1(3)
???? 性引诱剂???? 雄性???? ⑥(4)???? 镶嵌????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季节性、
生态位、演替【分析】据图可知,①②增加种群密度,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③④减少种群密度,表示死亡率和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
别比例。【详解】(1)分析题图,图中①能使种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2)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是增
长倍数,λ=Nt/N0,增长率=(Nt-N0)÷N0,因此增长率=λ?1。(3)进行害虫防控时,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
个体,从而改变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对应图中的⑥),进而使害虫种群密度明显降低。(4)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空间上呈现镶嵌分布;垂直结构表
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群落的特征除了空间结构
外还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季节性、生态位、演替等。9.(1)???? A2>A3>A1 6(2)四、五(四/五)(3)(4)??
?? A2A2XBXb、A2A1XBXb 1/12【分析】分析表格:由杂交组合三的F1可知,灰体(A2)对黄体(A3)为显性,由杂
交组合一的F1可知,黄体(A3)对黑体(A1)为显性,所以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灰体对黑体和黄体为显性,黑体对黄体为显性,即A2>A3
>A1。根据杂交组合五中母本为锯翅,父本为圆翅,而F1的雌虫全为圆翅,雄虫全为锯翅可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根据杂交组合四可知控制锯
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锯翅性状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1)由杂交组合三的F1可知,灰体(A
2)对黄体(A3)为显性,由杂交组合一的F1可知,黄体(A3)对黑体(A1)为显性,所以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灰体对黑体和黄体为显性,
黑体对黄体为显性,即A2>A3>A1。关于体色的基因型有:A2A2、A2A3、A2A1、A3A3、A3A1、A1A1,共6种。(2
)根据杂交组合五中母本为锯翅,父本为圆翅,而F1的雌虫全为圆翅,雄虫全为锯翅可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根据杂交组合四可知控制锯翅的基
因是隐性基因,并且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锯翅性状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3)杂交组合三亲本为灰体圆翅雌虫(A2A2XBXB
)与黄体圆翅雄虫(A3A3XBY)交配,F1灰体圆翅雄虫的基因型为A2A3XBY,黑体锯翅雌虫的基因型为A1A1XbXb,二者杂交
过程图如下:(4)实验五亲本中黑体锯翅♀(A1A1XbXb)×灰体圆翅♂(A2A2XbXb),F1中灰体圆翅♀基因型为A2A1XB
Xb、灰体锯翅♂基因型为A2A1XbXb,故F2中灰体圆翅雌虫的基因型为A2A2XBXb、A2A1XBXb。实验五F2中灰体圆翅雌
虫的基因型为1/3A2A2XBXb或2/3A2A1XBXb,实验三F2中黄体圆翅雄虫的基因型为A3A3XBY,二者后代想出现黄体锯
翅昆虫,亲本基因型组合只能为2/3A2A1 × A3A3,以及XBXb ×XBY,故子代中黄体锯翅昆虫出现的概率是:2/3 ×1/
2 ×1/4=1/12。10.???? 样方法???? 随机取样???? J型???? 种内斗争(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增多等??
?? 增长???? 20????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最多的物种数量)???? 按照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分析】由题文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特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群落演替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详解】(1) 研究过程中,对该地某植物种群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的关键是要
注意随机取样。(2) 已知λ表示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在1~5年内,λ=1.25,说明该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
长,因此该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增长。若自然环境无明显变化,5~10年,λ值虽然逐渐减小,但仍然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据此可推知:导致λ值变化的原因是种内斗争(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增多等,该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10~20年间,λ值均小于1
,说明该种群数量在逐年减小,在第20年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少。为避免该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对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
护区)。(3) 调查该草原植物类群丰富度,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该面积内基本能反映物种数量情况(最多的物种数量)。人类的活
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点睛】此题的难点在于对(2)题的解答,解题的关键是抓住λ值的内涵,即λ=1、>
1、<1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依次是不变、增加、下降,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所示的λ值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
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11.(1)B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 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3)???? ①(②或③均可)???? C???? ⑦【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其中
A是效应器,B是感受器,C是突触结构;图乙为突触的结构,其中④是突触小泡,⑤是突触前膜,⑥是突触间隙,⑦是突触后膜。(1)由图甲可
知,C是突触结构;根据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可知,图甲中B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应给予感受器一刺激,看产生的兴奋能否传到效应器,即可在A、B、C三处中的B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能引起肌肉收缩,则说明该材料的反射弧完整符合实验要求。(2)图甲中A为效应器,①和②都位于传出神经的神经纤维上,用电极刺激①处,如果观察到肌肉收缩(肌肉收缩说明兴奋传到了效应器A),并在②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用电极刺激②处,在③处没有测到电位变化,再用电极刺激③处,在②处测到电位变化,即兴奋能从③传到②,但是不能从②传到③,说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3)要探究药物的作用部位,就应该用药物对神经纤维和突触分别进行处理,看兴奋的传递情况,即将该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①(②或③均可),然后从B(感受器)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的C处(C是突触结构),然后从B处给予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该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降解等都没有影响,说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时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即该药物可能是作用于图乙中的⑦突触后膜处。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