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届广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05-29 | 阅:  转:  |  分享 
  
2023届广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一、单
选题1.建立于19世纪的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
而来的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D.施旺和施菜登提出“新细胞是由老细
胞分裂产生的”2.如图所示,容器A中含 0.02 mol / L蔗糖、0.06 mol / L葡萄糖,容器 B 中含0.03 mo
l / L蔗糖、0.04 mol / L葡萄糖,A、B间隔一层半透膜。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
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当达到动态平衡时,这两种情况下的液面高度情况是(?)A.一样高;一样高B.A高于B;B高于AC.B高于A;A
高于BD.A高于B;一样高3.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正确分离需要细胞内的监控机制来保证,纺锤体组装检验点依赖SAC蛋白,它监控着纺锤丝
与着丝粒之间的连接,APC为后期促进因子,如图所示。据此下列叙述正确(?)A.SAC蛋白与APC蛋白最可能在细胞分裂期合成B.染色
体上的着丝粒在有丝分裂前期复制并移向两极C.当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时SAC蛋白与APC蛋白分别表现为失活和活化D.若在细胞分裂时用秋水
仙素处理,最可能会抑制APC的活性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运输需要细胞呼吸供能B.只有幼嫩的芽、叶和发
育中的种子才能合成生长素C.单侧光是生长素产生的必要条件D.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5.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下列
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已超出环境的承受力B.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落后和发展中
国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等C.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口的增长一般不会造成地球的最终毁灭D.发展中国家每年人口都有增长,但
目前世界人口并未超过自然环境的环境容纳量6.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不能产生的配子是(  )A.YRB.YrC.yRD
.Yy二、综合题7.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甲、乙、丙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该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
响,某生物小组将该植物幼苗栽种于25℃环境中,测得结果如表1所示,注: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30℃,回答
下列问题:光照强度(lx)010015030015003000O2释放速率(μmol·m-2·s-1)-50381010(1)图中
,甲过程发生的具体场所是_____,乙过程产生CO2的具体场所是_____,CO2在丙中的转移途径是_____。(2)据表分析,当
光照强度为1500lx时,该植物的O2产生速率是_____(μmol·m-2·s-1),超过该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
是_____。(3)若将温度由25℃提高到30℃,该植物的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的最小光照强度)将会_____(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8.下图1是反射弧的示意图;图2是图1某个结构的生理过程用仪器所测得的结果;图3表示图1的某个结构的放大图。
请据图回答:(1)图2表示将灵敏电表置于图1的P点神经纤维处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其中a点为P处刺激开始的时刻。a点之前的状态称作_
____,此时膜两侧的电位是_____。(2)请解释ac段的发生原因:_____。(3)图3中结构①内的物质是_____,兴奋在神
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原因是_____。(4)某人利用图1的结构,在P点两侧安置一个灵敏电表,用刺激不同部位测得的电位变化来探究
反射弧的信号传导特点。如果要证明突触不能由后膜向前膜传递兴奋,只要刺激_____(选A、B、M、N)点。9.图为温带稀树草原某生物
的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1)若图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_
_。种群的年龄结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采用样方法调查该稀树草原中风信子的种群密度,选取样方的关键在于
______________。不同群落中,物种数目有所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3)下列属于该
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4)由于树
木的分布状态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
_____结构。10.甲图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在细胞分裂时的图像,乙图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
此图和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乙图中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2)乙图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
___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3)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甲图中______ (填 "A" 或“B”) ,
针对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基因。(4)时期6与11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
___。11.某种物质S(一种含有C、H、N的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S。研究人员按照下图所示流程从
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S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中需要甲、乙两种培养基,甲的组分为无机盐、水和S,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Y。回答
下列问题:(1)实验时,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灭菌。乙培养基中的Y物质是_______。甲、乙培养
基均属于_______培养基。(2)实验中初步估测摇瓶M中细菌细胞数为2×107 个/mL,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100μL稀释后的
菌液,且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200个,则至少应将摇瓶M中的菌液稀释_________倍。(3)在步骤⑤的筛选过程中,发
现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S的降解量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4)实验室培养微生物
常用的接种方法除以上方法外还有__________。(5)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虽然不同,但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
4类营养物质,即__________。12.抗凝血酶Ⅲ蛋白是一种人体血浆蛋白,临床上作为药物主要用于血液性疾病的治疗。下图为培育转
基因绵羊生产抗凝血酶Ⅲ蛋白药物的流程图。请回答:(1)在过程①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为实现抗凝血酶Ⅲ基因能在转基因绵羊的乳腺细胞中
表达,应让该基因与___________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结合在一起,转基因绵羊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抗凝血酶Ⅲ蛋
白。过程④中采用的最为有效的技术是__________。(2)过程⑤涉及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应选处于__
_________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且对受体细胞作去核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3)过程⑥早期胚胎培养过程中,培
养液成分除了无机盐和有机盐、微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需要添加____________。过程⑦移植后的胚胎在受体
子宫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参考答案1.B【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是一个有机
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
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详解】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非一切生物,如病毒,A错误
;B、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闸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C、细胞学只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
物界的统一性,未将细胞分为真核和原核细胞,C错误;D、“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是魏尔肖提出的对原有细胞学说的补充,D错误。故
选B。 2.B【分析】1、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2、渗透作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
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
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详解】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容器A中的总溶液浓度为0.08mol/L,容器B中的总溶液浓度为
0.07mol/L,A高于B;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分子通过,葡萄糖在两侧分布均匀,两侧浓度取决于蔗糖浓度的大小,B
高于A,B正确。故选B。3.C【分析】有丝分裂每个时期的特点:间期主要是完成染色体上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出现染色
体、细胞核解体及形成纺锤体;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每个着丝点继续受纺锤丝牵拉,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随
之分开;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细胞核重新形成、核膜与核仁重新出现及纺锤体逐渐消失。【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在分裂间期
完成,因此,SAC蛋白与APC蛋白最可能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A错误;B、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在有丝分裂间期复制,B错误;C、根据所给图
可以看出SAC蛋白与APC蛋白的状态,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时(B图与C图)SAC蛋白与APC蛋白分别表现为失活和活化,C正确;D、秋水
仙素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并且不会抑制着丝粒分裂,同时APC的作用是后期促进因子,因此秋水仙素不会抑制APC蛋白
活性,D错误。故选C。4.A【分析】生长素是如何从合成部位运输到植物体全身的呢?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
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详解】A、生长素运输
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供能,A正确;B、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其他部位如幼嫩的根也能合成,B错误
;C、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是生长素产生的必要条件,C错误;D、茎的背地生长只表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表现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A。5.B【分析】1、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减少、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这
些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草地、湿地等大量减少、生物物种减少等;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过度捕猎使生物物种减少
,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如砍伐林木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盲目开垦湿地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过度放牧破坏草场)等。【详解】A、生态环境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如,砍伐林木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盲目开垦湿地使湿地面积缩减、过度放牧破坏草场等,而森林
、草地、湿地等大量减少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进而使生物物种锐减等,所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已超出环境的承受力,
A正确;B、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减少、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这些都不利于可持续
发展,B错误;C、人类主动去认识自然、保证不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的、科学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人口的增长一般不会造成
地球的最终毁灭,C正确;D、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现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每年还在增长,但目前世界人口并未超过自然环境的环
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D【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
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
,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根据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Y与y、R与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Y与R、
r,y与R、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能产生的配子是YR、Yr、yR、yr,不能产生的配子
是Yy,D符合题意。故选D。7.(1)????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或基粒)???? 线粒体基质???? CO2→C3→有机物(C
6H12O6)(2)???? 15???? 环境中的CO2浓度低(供应不足),暗反应受限,故光合速率不再增加(3)降低【分析】分析
题图:过程甲在吸收光的条件下,消耗水,产生氧气和ATP、NADPH,所以甲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过程丙消耗二氧化碳和过程甲
提供的ATP、NADPH,产生葡萄糖,所以过程丙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过程乙消耗氧气和葡萄糖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表示的是有氧
呼吸。(1)据图分析,甲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发生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丙为暗反应过程,乙为有氧呼吸过程,产生CO2的第二
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因此CO2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是:CO2→C3→有机物(CH2O)(2)
叶绿体产生的O2速率是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氧气的释放塑料)+呼吸速率,即15μmol·m-2·s-1。达到光饱和后,光照不
再是限制因素,光合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是暗反应受限,进一步推出受限原因是环境CO2供应不足。(3)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5°C,将温
度提高到30°C则偏离了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光合速率下降,光饱和点降低。【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物质转
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的理解掌握以及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图形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8
.(1)???? 静息电位????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外正内负)(2)a点时,细胞受刺激,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打开,膜外钠离子大量进
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到正逆转(3)????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4)B或N【分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其中M是感受器,P是传入神经,A和B是突触结构,N是传出神经;图2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时的膜表示电位
变化图,其中ac段钠离子内流,cd段钾离子外流;图3表示突触处的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其中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神经递质的受体。【详解】
(1)图2中a点之前未受刺激,为静息电位,此时由于钾离子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2)ac段表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ac段发生的原
因:a点时,细胞受刺激,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打开,膜外钠离子大量进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到正逆转。(3)图3中的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
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4)P点所在的是传入神经,
要证明突触不能由后膜向前膜传递兴奋(单向传递),只要刺激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即可,即图中的B或N点,观察电表是否偏转情况,结果应
该是电表不偏转,说明突触不能由后膜向前膜传递兴奋。9.(1)???? 增长型????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
?? 随机取样???? 丰富度(3)①②⑤(4)水平【分析】题图分析:图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
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达到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1)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
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达到最大,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采用
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关键在于随机取样。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①空间分布是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有集群分布、均匀
分布和随机分布几种类型,①正确;②迁入率能决定种群密度大小,②正确;③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不属于种群的基本特征,③错误;④物种丰富
度是指群落中数目的多少,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④错误;⑤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⑤符合题意。(4)由于
树木的分布状态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是发生在水平方向上的,
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10.(1)受精作用(2)???? 1~6???? 4~8(3)???? B???? 非同源???? 非等
位(4)着丝粒(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分析】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a表示DNA含量变化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0~7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9~13表示有丝分裂。【详解】(1)乙图中8处,染色体数目恢复为原来体细胞中数目,发生的
生理过程为受精作用。(2)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才会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从减数第一次分
裂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后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都存在染色单体,故乙图的1~6和9~11区间都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和减数第
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4~8。(3)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甲图中B,针对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4)时期6与11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故二者的共同点
是着丝粒(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11.???? 高压蒸汽灭菌???? 琼脂???? 选择???? 104 S的浓度超
过某一值时会抑制菌株的生长???? 平板划线法???? 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析】分析题图:①为淤泥取样进行稀释;②为接种到液
体培养基上;③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以S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其中Y为琼脂;④为挑取单菌落接种到以S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
培养基上;⑤为进一步筛选。【详解】(1)对于培养基和容器,一般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一般使用选择培养基,而且是固体培
养基。在固体培养基中要加凝固剂,所以物质Y是琼脂,甲、乙培养基均以S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2)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
行计数,要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约200个,假设稀释倍数为a,在每个平板上涂布100μL(0.1ml)稀释后的菌液,则有200
×a÷0.1=2×107,则稀释倍数a=104。(3)在步骤⑤的筛选过程中,发现当培养基中的S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S的降解量反
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S的浓度超过某一值时,导致细菌细胞由于渗透作用失水过多,会抑制菌株的生长。(4)实验室培养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
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5)培养基的营养构成一般要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确定,但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
氮源,其他的条件需要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识记
无菌技术,掌握微生物计数的原理,能根据图形判断各培养基的成分及筛选流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2.(1)???? 乳腺蛋
白基因???? 显微注射技术(2)????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保证重组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全部
来自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3)???? (动物)血清???? 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分析】1、动物细胞核移植
可以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把供体细胞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这是现在常用的方法;二是将供体动物的一个细胞核直接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该过程需要用电融合的方法促进融合。2、核移植技术中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的原因是保证核移植动物的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供体细胞。【详解】(1)在过程①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为实现抗凝血酶Ⅲ基因能在转基因绵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需添加受体基因中的启动子,即添加乳汁蛋白基因的启动子;通常采用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2)过程⑤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即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应选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便于去核操作,去核的目的是保证重组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整合有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3)过程⑥早期胚胎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成分除了无机盐和有机盐、微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由于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尚未全部研究清楚,因此还需要添加动物血清等天然成分,过程⑦移植后的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建立组织上的联系,所以胚胎子宫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小初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