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刘向军:研读教材三境界:懂、透、化地——吴永军《备课新思维》读书笔记20050806
2023-05-31 | 阅:  转:  |  分享 
  
研读教材三境界:懂、透、化

——吴永军《备课新思维》读书笔记

刘向军



说明:《备课新思维》,主编吴永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波斯纳论教师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引子,P1)

关于教师的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引子,P1)

新课程下的教材与学生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引子,P9)

关于备课中的预设与生成: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P190)要想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内在联系,教师要能够即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了解孩子,解读孩子,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儿童的发展。(P21)

关于备课:在备课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备课的基本精神就是是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备课时教师头脑中要有“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参对话”、“与新理念对话”、“与同事对话”、“与网络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P25)

关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备课特征:信息技术下的备课具有网络性、个性化、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等特征。(P29)

关于与文本对话:教师从过去的“消费者”、“教书匠”、“独奏者”转变为“生产者”、“研究员”和“伴奏者”。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忠实执行”变为“平等对话”。(P37)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P38)

关于教材的厚与薄: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既要有把教材变厚的本领,也要有把教材变薄的本领。要能把简练的课时内容、单元内容、全书内容变厚,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时的安排、目标的设定、学生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把厚书再变薄,把长文再变短。(P50)

关于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我们绝不能让自己成为教材的奴隶,成为教材的崇拜者,那样就偏离了课改的本意。(P71—72)

关于课堂中的学生: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空间,学生在课堂这个空间中不仅仅是认知、记忆而存在的智能有机体,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有机体。如果课堂教学成为生命体的自主交往活动,那么学习将是学生最乐意去做的事。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营造一个多彩的世界。(P77)

关于教学中的评价: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多少学生梦想得到的待遇,被认可、被欣赏的滋味谁不想拥有?!(P77)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凡是学生能做到的,就不“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P78)

关于学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资源的生命,试想如果每个学生的认识都一样,相互之间还构成资源吗?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富有层次,提供不同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又善于捕捉学生资源,他们之间的差异及多样也是一样可贵的教学资源。(P82)

关于教学设计: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知识教学的一个方面,更为主要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P83)

关于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 第二境界——授人以渔; 第三境界——悟其渔识。(P87)

关于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P89)

关于教学中的生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永恒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预设不变的。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P90)

关于生成与预设: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P90)

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P95)

关于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高境界: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P101)

关于终身备课:在新课改背景下,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不再把备课看作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P103)

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人们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P103)

关于真正的教育:有哲人说,真正的教学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审视自己: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我的价值观正确吗?(P110)

关于备课中的共性与个性:在集体备课中大力提倡教师根据班级水平、学生差异、自身风格形成教案、学案,做到共性和个性的协调。(P117)

关于三种取向的课堂教学结构:讲解接受模式代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开放教学模式代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自学辅导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则代表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P134)

-关于探究学习的价值:“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段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P149)

学生学习的边界就是学生生活的边界。

关于作业与练习: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与练习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是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P164)

关于教师与教材:教师千万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努力驾驭教材,实现教学目的。选为教材的每篇文章由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写作意图等的不同,有各自的写作思路,各自遣词造句的特点。钻研教材时当然应该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深究底里。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教材。(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38页)

于漪谈备课: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P189)

(2005年8月6日于平陆。)

献花(0)
+1
(本文系三驾马车19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