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3-05-31 | 阅:  转:  |  分享 
  
首师附密云中学2022-2023第一学期阶段练习高三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北宋初期,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下列对北宋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①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金属工具
②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
③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刺激了矿冶发展
④私营冶铸业超越官营冶铸技术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2. 金世宗在治理国事时常以汉文帝等明君为楷模,他重视翻译中原地区历史著作,主张“大抵史书载事贵实,不必浮辞谄谀也。”金世宗
①致力传播女真文化 ②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③客观评说古代君王 ④鼓励史家秉笔直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3. 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榷场主要设置在政权的交界处 ②榷场由民间设置并自由进行贸易
③榷场位置变化与政权变动有关 ④榷场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4. 下表是关于西夏铸币的部分信息。从中可以看出
名称 年号 年代 文字和书体
人庆宝钱 人庆 1144—1148 西夏文
天盛元宝 天盛 1149—1169 汉文(楷书)
乾祐元宝 乾祐 1170—1193 汉文(楷书、篆书、隶书)
乾祐宝钱 乾祐 1170—1193 西夏文
①是契丹族历史发展的反映②保存了西夏的民族文化
③排斥宋朝钱币的流通使用④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5.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措施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 ②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设四监司和通判监督制约知州 ④地方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③②
【答案】B
6. 元朝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下列记载体现了当时海运优势的是
A. “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B. “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
C. “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
D. “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
【答案】D
7. 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在《会陈军务事情请先具稿密陈折》中写道:“臣等请嗣后凡有紧要事情,先具奏稿密呈睿览……既经对圣虑,自有乾断,不独臣等获有遵循,而军务大事可免错误矣。”由此可见
①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正式形成②奏折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私密性
③奏折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④奏折内容仅限于通告军事要务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8. 明朝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并评价此书"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表示了高度的推崇 B. 中国古代抽象的几何学相对来说十分薄弱
C. 徐光启等人的译著当时并未产生巨大影响 D. 徐光启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自强的主张
【答案】D
9.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共同点有( )
①都处于大河流域,农业发达②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④都形成了严格的种姓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
【答案】C
10. 胡夫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学者估计这座金字塔的建造需要至少8.4万名劳力,如果每年工作80天(从秋季晚期到冬季,差不多是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最少的时候),需要20年才能完成。除了普通的劳动力,还需要几百个建筑师、工程师、工匠和画匠。胡夫金字塔的修建
A. 主要在播种季进行 B. 反映了民众的需求
C. 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明 D. 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答案】D
11. 雅典卫城及矗立其上的帕特农神庙,是古代希腊文明的一种象征。在它静谧而沉寂的遗址深处,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有关雅典民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③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④直接民主有利于避免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12.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分析了希腊人打败波斯帝国的原因,称:“说雅典人拯救了希腊人无疑是正确的。正是雅典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他们加入哪一边,哪一边就肯定会获胜……甚至特尔斐(指阿波罗神庙)的可怕神谕也未能打动他们放弃希腊,他们坚定不移,勇敢地迎击侵略者。”上述记载反映了
A. 希腊人崇拜于超自然的力量 B. 雅典城邦热衷于对外扩张
C. 作者历史研究中的人文精神 D. 作者质疑雅典直接民主制
【答案】C
13.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统一两河流域 ②古希腊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殖民
③亚述一度征服埃及 ④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14. 早期罗马法规定:家庭内父权支配着妻子、子女,对他们握有生杀之权。帝国时代,儿子担任国家高级公职,即可一定程度上脱离家父权的控制;如果父亲禁止子女的嫁娶,子女有权通过行省总督强制父亲同意他们的婚姻和给予女儿以嫁资。这种变化反映了古罗马
A. 行政权力强力压制司法实践 B. 商品经济瓦解伦常秩序
C. 地方势力超越帝国统一管辖 D. 法律进步保障公民权利
【答案】D
15. 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 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 有利于封建王权加强 D. 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答案】C
16. 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特许状的内容如下:“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这说明,西欧城市特许状
A. 规定了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君封臣的权利与义务
B. 适用于国王统辖范围内所有自治城市全体臣民
C. 明确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有一定的自由权利
D. 是保障城市臣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唯一法律文件
【答案】C
17.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中说: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入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列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像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对其进行殖民活动。这表明当时阿拉伯地区最迫切的任务是( )
A. 创立宗教 B. 建立国家政权 C. 发展社会经济 D. 实现统一
【答案】D
18. 它从公元前4世纪的铁器时代至公元1世纪之间由于非洲之角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限制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4世纪时,在国王埃扎纳统治下进行文字改革,创制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埃塞俄比亚文字。埃扎纳所统治的国家是(  )
A. 桑海 B. 津巴布韦 C. 阿克苏姆 D. 印加
【答案】C
19. 美洲某文明古国鼎盛时期,王是统治全国的专制君主。其下,是由四个行政区的最高长官“苏尤约克阿普”组成的理事院。再下是统辖四万人的军区。下述表述符合该文明古国社会状况的还有
A. 各政区下按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B. 政府编制人口调查表以均分田粮
C. 政府大力灭绝被征服地区的居民 D.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以扩大外贸
【答案】A
20. 康有为在论及西方向近代迈进的历程时说:“然而是三百年间,适当欧人新世勃兴。意大利文学复兴后,新教出而旧教殆……于是破封建万千之侯垒,而王权成。”下列他的论述,适合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是
A. 科仑布则寻得美洲,渐乃觅得全地以增新识
B. 腾扬丕天之革命波,而立宪遍于各国矣
C. 其汽船、铁路、电线、汽球并出齐奏,绝地通天
D. 于是倍根、笛卡儿创新学,讲物质,自是新艺、新器大出矣
【答案】A
21. 16世纪晚期,欧洲一幅名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美洲》的绘画非常有名,其以新旧世界对比的隐喻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遇的场景。画中,航海家穿戴整齐、乘坐先进航海工具到达美洲,象征着欧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性主义;而赤身裸体、从吊床中起身的美洲人,则暗示着美洲的原始、未开化和被征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欧洲人宣扬其殖民侵略的正当性 B. 欧洲殖民的目的是传播工业文明
C. 现实主义美术流派在欧洲的盛行 D. 此画真实反映了当时美洲的全貌
【答案】A
22. 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 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 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 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23. 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授时历》《神曲》
C. 《天下郡国利病书》太阳中心说
D. 《窦娥冤》《哈姆雷特》
【答案】B
24.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①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②形成了“三角贸易”商业圈
③促进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④推动了股份合资企业的广泛建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25. 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主张,其共同之处是
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 挑战权威
B. 否定神性
C. 崇尚理性
D. 倡导民主
【答案】A
26. 在中世纪欧洲人们习惯用拉丁语写作。但14世纪以来,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如薄伽丘用意大利语方言写作《十日谈》,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受到大家欢迎。 这一现象
①强化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②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进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27. 但丁认为:人的尘世幸福的前提是和平,没有国家统一做保障,和平是不可想象的,而要实现国家统一,权力必须集中到君主手里;世俗君主的统治权直接来自上帝而非罗马教皇。这一主张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的觉醒
②政教分离的主张
③强化王权的要求
④权力制衡的意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如当时一位著名作家所说“现在,每一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要感谢上帝挑选他们生活在这一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前途的时代,它业已为过去上千年世间上可比拟的众多拥有高贵心灵的人而欢欣鼓舞。”下列代表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A. 苏格拉底 B. 达?芬奇 C. 加尔文 D. 卢梭
【答案】B
29.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批准,在超过规定的时间或以非规定的方式,凭王权的借口,为国王之用而征款是违法的。”这说明
①英国议会在同国王争夺税权的长期斗争中获胜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已成为社会共识
③国王在新政治体制中完全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④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权得到了议会和法律的保护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30. 阅读下表英、德、日三国法律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推断出三国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①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都是君主与议会共同制定的法律
③都是议会对君主负责 ④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31. 材料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变化以及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答案】变化: 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
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其他思路示例:
(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
(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由于其雕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式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石柱上端雕刻的是汉谟拉比站在太旧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下端是法典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史料价值。
【答案】(1)特点: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强调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注重协调社会成员间的经济利益;保护私有财产;保留较多的原始残余同态复仇)。
(2)《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是文献史料,可信度高其内容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对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4. 材料 欧洲礼仪的产生经历了从“courtoisie”(宫廷礼仪)到“civilite”(礼貌)再到“civilization”(文明)的演变。“宫廷礼仪”最初是指欧洲封建君主的宫廷行为方式,16世纪泛指骑士贵族的举止方式。16世纪中叶后,随着骑士贵族的没落和新贵族的兴起,“礼貌”逐步取代了宫廷礼仪,成为上流社会举止的普遍性要求。这迎合了新教教会的变革,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并不断传播。
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等级社会日趋衰落。法国大革命使欧洲社会政治中心由宫廷转移至市民社会,越来越多的市民阶层与贵族一样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礼貌”也经历了一个市民化的过程,被更具普遍意义的“文明”所取代。个人行为方式也朝着理性节制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杨素萍《欧洲国家礼仪教育的变革及动因探究》
阅读材料,概括欧洲礼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答案】变化:礼仪经历从“宫廷礼仪”到“礼貌”再到“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上流社会向市民社会传播;个人行为朝理性节制的方向发展。
背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推动了礼仪的大众化;欧洲宗教改革简化宗教礼仪,使得教、俗世界的礼仪有趋同性,有利于礼仪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等级制度,有利于近代文明礼仪的发展。
35. 材料 中世纪的学校是培养修士和神父的地方,各种年龄的年青人和一位教师坐在一起,能学多少学多少。15、16世纪,欧洲学校教育开始按年龄和程度分班,每班有各自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拉丁文仍是主课,又增加了希腊文、历史和道德哲学。学习拉丁文(以及希腊文)是为了能够阅读抒情诗、演说、信札、历史以及哲学论文等古代著作,而这些著作为每一代受教育的精英提供实用的教训,他们或成为未来的大臣、外交官,甚至成为统治者本人。经过改革的教会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会阅读并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经文。此时几乎欧洲每个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大学。在许多捐赠奖学金的推动下,英国的文法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法国的专科学校在城市中纷纷建立。一些私立学校成为向工匠和商人传授必要技能的地方。有的学校为穷孩子保留了房间,并向他们提供简单的就业机会,以解决学费问题……牛津大学学生中约半数是“平民”。其中一些人获得了国王授予的不能继承的贵族头衔,从而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美)帕尔默《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等
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从社会进步与近代教育发展的角度,对材料加以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15~16世纪,欧洲社会发展呈现新特点。经济上工商业兴起,城市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领域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出现研究古典文化的浪潮,并追求人性的解放;政治上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君主权力强化。
这一切带动了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学制和课程更加完善,形成了专门的学科分类课程和年级制度,课程上也逐渐从神学拓展至社会科学和技术领域,为经济、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服务,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第二,社会对教育投入的提高,建立了更多的大学,并推动了中等教育、专科教育的兴起,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培养独立人格;第三,教育面向的受众也不断拓展,平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成为改变自身地位的途径,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综上所述,社会进步影响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而教育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推动力。
36. 材料 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被西方学者誉为“近代宪法之母”,不过英国至今并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其宪法的渊源包括三部分:成文的宪法性法律、不成文的宪法性惯例以及涉及宪法制度的判例。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无论其成文的宪法性法律,还是不成文的惯例和判决,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旧的宪法渊源,而是对旧的渊源的继承和充实,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宪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
【答案】特点:形成早,影响大;无系统、完整的成文宪法;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完善;有极强的延续性。
举例说明: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是一贯的精神。从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到强调议会权力,反映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英国宪法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