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河北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
2023-05-31 | 阅:  转:  |  分享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历 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
钟。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良渚古城由宫城
、王城、外郭城组成,宫殿区的面积近30万平方米。古城已经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内。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
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施工。这说明良渚文化A.或已存在公共权力 B.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 C.已经使用铁制工具 D.体
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2.周代都邑及近郊称为国,近郊以外广大地区称为野。国人受教育,可担任官职,但要服兵役,战时成为主要军事力量;野人
属被征服种群,居住在城外,向国人提供粮食与劳役,没有政治权力,不准受教育也不服兵役。这表明国野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建构
了中央直管属国的朝贡体系 C.是军政合一的异化 D.具有城乡对立和分而治之的特征3.表1为有关《墨经》与墨家的部分评价。据此
可知表1评价来源在吾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 梁启超《墨经校释·自序》完全信赖人类
理性的墨家,明确奠定了在亚洲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东西[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蔡元培A.先秦文化蕴含
着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B.墨家学说以发明和改进科技为宗旨C.《墨经》属于中国古代总结性科技著作D.墨家具有注重经验和实用性的特征4.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夺回河套地区后,于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开荒,开拓边疆,当时人们把这一新
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A.阻碍了民族间的交融 B.加强了秦朝北部边防C.有效阻止了匈奴南下 D.均衡了社会人
口分布5.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
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
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6.东汉初年,政府实行“赋民公田”“假民公田”之策。赋民公
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农民耕种,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独立向国家交租纳税的自耕农;假民公田,就是把土地租给农民,农民变成了
国家的佃农。这一政策A.使农民获取了土地所有权 B.消解了土地兼并的社会危害 C.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D.旨在解决农民无
地可种问题7.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原仕南齐的北魏官员裴植出身世家望族,父母双亲尚在人世,却与父母兄弟家产有别,同居而分炊,同朝
官员多以此讥笑于他。据此可知A.江南地区财产私有观念更强 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 C.儒家思想影响人们价值判断 D.门阀政治
逐渐衰落8.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其中,内史省负责草拟及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
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的明确A.间接导致宦官干政 B.说明官僚政治的成熟 C.提高了丞相的权力 D.利于行
政效率的提升9.下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
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A.反映出唐朝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10.宋朝传
统的分餐制,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
、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朝A.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 B.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 C.集体
主义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D.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11.金朝建立后,原来使用奴隶劳动的猛安谋克户“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
已”,女真贵族则“随处官豪之家,多请占官地,转与它人种佃,规取课利”。1204年,金朝“定屯田户自种及租佃法。”这说明金朝时期女真
族A.尚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 B.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宋朝 C.竭力推动民族融合进程 D.封建租佃关系较为普遍12.在元朝十个行省
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
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D.奠定了
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13.明初,政府推行钱钞兼行制度,禁用金银。但明中期朝野开始广泛用银,而由于银矿出产有限,且处于秤量阶段,政府
无力垄断白银。这一变化导致A.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B.传统经济活力下降 C.王朝集权统治削弱 D.白银外流趋势加强14.明朝中后期
,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总数不下200个,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的路程。这种现象A.
导致了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C.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5.清代官修《列女传》展
现了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但记述贞烈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未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
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这一做法说明清朝A.编纂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B.妇女地位进一步提升 C.官修史书进一步拓
展视角D.传统文化注入新内容16.表2为1600—172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表2年份1600年1
661年1685年1724年耕地(亿市亩)8.007.178.239.97人口(亿人)1.501.201.462.86人均耕地(市
亩/人)5.536.005.644.94人均粮食(市斤/人)1239142213791274A.清初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B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清初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D.清朝前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
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3分)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华阳国志》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
,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
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材料二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
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地区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
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
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
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
向。(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8分)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朝百姓
的“出路”与“活路”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宋朝立国的320年间,不是没有昏君奸臣,也不是没有民众造反。那么,历代王朝,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语其大者,盖在于宋朝比较好地
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是也。王朝的属下臣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类是
养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对于精英,应该给他们“出路”;对于百姓,应该给他们“活路”。 ——摘编自李晓《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窃
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
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北宋]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仁宗天圣
五年(1027年)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
占,许经县论详。” ——《宋会要辑稿·食货》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宋朝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在哪里。(13分)19.(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元制度”决定着传统中国国家治理是如何开展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认为,法律制度尽管重要
,但其并非一个可以独立的知识系统,只有以礼为原则,法律的存在才具有正当性,刑才可能避免沦落为一种纯粹的暴力。因而单纯实行法治,社会
就会显得脆弱,民众的道德提升就会缺少内在的自觉,这对于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来说尤为重要。但中国古人又懂得,一个社会单纯实行礼治,
又可能造成社会的涣散。有礼而无法,君子就不能安位,明刑才能弼教,缺乏法制的威慑伦理道德也难以实现。 ——摘编自侯欣一《传统中国国家
治理的逻辑及其元制度》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社会是如何构成的?国家治理是在什么样的原则下展开的?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元制度”,“元制度”既不容置疑,也不能推翻。任何统治者如果违反这样的制度原理,是难以支撑其天下的。在秦朝、五代十国及元朝时期
,这套元制度遭到破坏,所以天下也就难以维持。 ——摘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12分)(
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元明三朝的人口或户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减起伏
之态势,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两宋户数及人口多集中于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四省;元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江西、浙江
、江苏、福建四省;明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在此基础上考察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宋词作者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浙江、
福建、江西四省;元词同之;明词作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其中,明代家族词人群体环太湖流域分布,遍及江浙沪皖四省
,且以江浙两省居多。 ——摘编自武楠楠《宋元明三朝词人数量及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
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
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
“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
、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8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解析】宫殿是为统治者修建的,而且大型工程的修建需要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说明良渚文化可能已经出现公共权力,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B项;良渚文化尚处于原始社会,此时我国还没有
使用铁制工具,排除C项;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产生,这些文化遗存有一定的相似性,此即多元一体,良渚文化不能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人和野人被分割开来,并且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所以具有城乡对立和分而治之的特征,D项正确。与分
封制互为表里的是宗法制,排除A项;国野制度属于西周的地域制度,而非处理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关系的朝贡体系,排除B项;军政合一是指军事
权力和行政权力合二为一,材料描述的是周代对国人和野人的区别,排除C项。3.A 【解析】材料表明,《墨经》和墨家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与近
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精神相通,说明先秦文化蕴含着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A项正确。墨家学说以发明和改进科技为宗旨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墨
经》属于思想著作,不属于科技著作,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4.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朝迁民戍边,开荒种地,发
展了农业生产,进而加强了北部边防力量,B项正确。移民行为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排除A项;移民不能有效阻止匈奴南下,排除C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人口的分布不可能均衡,排除D项。5.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增加赋税收入,在经济上实
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但是由于专营经济本身的局限性,百姓反而需要承受更多的负担,除了要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税、承担徭役和兵役外,还需要
承担炼铜铁、铸铁器等强制性劳动,出现了“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的现象,从而致使流民人数增加,B项正确。材
料未体现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
弱”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加剧,排除D项。6.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无论是“赋民”还是“假民”,都是为
了解决农民无地可种问题,D项正确。从材料看,“假民”政策下,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排除A项;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东汉政
府的这一做法不能消解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从材料看,是国家把国有土地交给农民耕种,排除C项。7.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北魏时期,裴植与父母兄弟“家产有别,同居而分炊”的做法被同朝的官员们讥笑,这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人们价值判断,C项正确。仅凭
材料不能说明江南地区财产私有观念更强,排除A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就已开始崩溃,排除B项;门阀政治的衰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D项。8.D 【解析】依据材料“内史省负责草拟及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可以看出隋朝时期的
三省体制相互分工,职责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宦官干政,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三省的职责,不能得出官僚政治的成
熟,排除B项;三省是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9.B 【解析】根据材料唐兽首玛瑙杯“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
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来往”的重要见证,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
正确。没有对比无法得出唐朝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一结论,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该兽首玛瑙杯是否为
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D项。10.D 【解析】根据材料“同桌群聚,同盘而食……需求”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不同身份、社会等级的人可以同桌聚餐,加强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者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排除A项;材料内容
与坊市制度瓦解无关,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金朝建立后,深受汉族地区生产关系的影响,贵
族或官豪之家出租土地现象“随处”可见,且朝廷为之立法,这说明金朝封建租佃关系已较为普遍,D项正确。这一时期金朝逐步进入封建制发展阶
段,排除A项;宋朝经济是封建社会高峰时期,金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超过宋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金朝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体现民族融
合问题,排除C项。12.B 【解析】据材料“在元朝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
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可知元朝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元朝行省受中央直接控制,排除A项;元朝还有四等人制,不利于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3.C 【解析
】据题意可知,明政府既无力禁止民间用银,也无力垄断白银,这都是王朝集权统治削弱的表现,故选C项。明朝依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白银的大量使用实际上是传统经济活跃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白银的外流,排除D项。14.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
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兴起,数量多,距离近,有利于农户广泛参与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C项正确。新经济因素
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其特征是雇佣关系的产生,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
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D项。15.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清朝国家倡导贞烈形象,这主要是编纂者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结果,A项正确
。从材料信息看,妇女地位降低了,排除B项;官修史书没有拓展新的视角,排除C项;贞烈现象不是传统文化的新内容,排除D项。公 众 号:
高中 试卷 君16.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600年的明朝相比,从1661年到1724年,虽然人均土地数量逐渐松弛,但
人口和耕地总数出现增长,说明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清朝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
废除,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A项。17—18世纪中国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1)趋向:从秦国本土往巴蜀地区移民;从六国迁移豪强贵族到巴蜀地区;从内地
迁到东南、北部边疆地区。(5分)(2)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8分)18.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清之覆灭,都是亡于内乱。唯独宋朝,二度倾覆,皆缘外患。(2分)
为何唯独宋朝没有亡于内乱?因为宋朝比较好地为内部臣民解决好了两条“路”——“出路”与“活路”。(2分)“出路”是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
,宋朝完善了科举制,实行殿试,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为社会底层的精英人士打开了向社会上层晋升的通道,形成向学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
会稳定。(3分)“活路”表现为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高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成员
身份趋于平等,人身束缚减轻。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宋朝较好地处
理了百姓的“出路”与“活路”,因此宋朝国内社会稳定,没有亡于内乱。(6分)公 众 号:高中 试卷 君19.中国古代的元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2分)礼治与法治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如秦统一六国后,刑罚严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短暂而亡;而礼法并用,则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如汉承秦制,同时吸收秦朝速亡的教训,在治国方针上采取法律与礼教并用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8分)总之,礼法结合的中国古代“元制度”,是古代中国进行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手段,维系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推动封建统治持续发展。(2分)20.(1)特点: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或江南地区)。(2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家庭教育和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4分,任答2点即可)(2)特点:创作主体的家庭(族)化;创作体裁丰富多彩(或女性作家多才多艺);逐渐摆脱性别束缚(或开始与男性文人交往;或开始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4分,任答2点即可)原因: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答李贽等具体的思想家也可);家族文学创作传统(或环境)的熏陶;封建教育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等。(4分,任答2点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
献花(0)
+1
(本文系小磊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