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刘向军:教育言论精选145条20070322
2023-05-31 | 阅:  转:  |  分享 
  
教育言论精选145条

刘向军



于漪论教学中的“激情”

“激情是教师不可少的素质,一个不喜怒于色的教师是有缺陷的教师。教师的职业对象是个特殊的群体——活泼可爱感情丰富又特别敏感的青少年学生,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激情。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美好心灵。”

赵朴初《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伍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忠与爱,无伦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宁鸿彬的“三个三原则”

“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欢迎课上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理解,欢迎反驳老师的观点;三个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卢梭论教师的自我教育

“你要记住在敢于提出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黄宗羲论教师的博学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赞可夫论博爱: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舒文论语文教育的问题所在:“语文教育的问题在哪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对一日千里的当代生活做出应有的反应,总是就阅读谈阅读,就作文谈作文,失落了现实世界,把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变成了纯粹的课堂传授知识。”“当前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原因正在于只‘磨刀’不‘切菜’。”(摘自2002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报》舒文《呆磨不切菜 何以见婆婆》)

元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皮亚杰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

赫尔巴特论爱:“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不值得爱的时候。”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的意图,应该隐藏在毫无拘束的友好气氛之中。”

爱因斯坦论教学艺术:“用富有独立性的传授方法和知识给人以快乐,这是教师最高超的艺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奥苏伯尔在他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皮亚杰论教师:“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教育改革必定在实践中失败。”

不断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不断发展的学生。

评价一位教师上课,通常有三级水平:一是传统教学的课;二是改革的课;三是艺术的课。

顾泠沅论差生的形成:顾泠沅的青浦实验揭示了差生形成的规律:

[学生]某小问题……问题累积……学习脱节……自信降低



[教师]不予重视……未及时补救……产生成见……期待丧失

——让差生成功的艺术是:低起点,小步子。

第斯多惠论教师:“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卢梭论教师职业:“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职业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论尊重对象:“世界上有三种事物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受到嘲笑的——爱国主义、对一个女子的真挚的爱情和老年人。”

卢梭论教育:“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条,即教育人的事业。”

列宁论教育:‘在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里,是不能建设起完善的社会主义的。“

恩格斯论教育:“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是一刻也不能脱离理论思维的。”

《孟子·离娄》论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高尔基论教师:“世界上最美的职业就是做一个人民教师。”

《学记》论教育:“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列宁论教师待遇:“应该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来没有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扬雄论教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马克思论人的发展:“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的发展:“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王尔德论想象:“只有缺乏想象的人,做事才一成不变。”

雪莱论爱:“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

恩格斯论错误:“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洛克论教师保持学生的注意:“教师的巨大的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他应该使学生明白他所教的东西的用处,让学生看到利用他所学的东西,他就能够作出以前他所不能作的事情:这种事情给他以能力,给他以胜过不懂这些事情的人真正的好处。”

托尔斯泰论创造:“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叶圣陶论学习方法:“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将来走什么样的道路,要达到什么目的,那么他(她)就既会严肃对待自己本人,也会严肃对待别人。”

马卡连柯论爱:“一个青年人如果不爱他的父母、同志和朋友,他就永远不会爱他选来做妻子的那个女人。”

赫尔岑论教学语言:“没有难懂的科学,只有难懂的解释,那不可领会的解释。”

教育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马卡连柯论教师:“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论教育:“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叶圣陶论教学:“课文仅仅是例子。”“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之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得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马卡连柯论早教:“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爱尔维修论教育的作用:“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必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巴甫洛夫论早教:“如果婴儿降生后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

日本早教专家论早教:“等到上幼儿园再教育就晚了。”

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

契诃夫论教师待遇:“一个被请来教育人民——您明白吗?——教育人民的人只拿了一点儿少得可怜的钱,这太荒谬了!”

陶行知论教师:“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才智:“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使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论语文学习:“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2003/1/27输)

魏书生论教与学:“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帮助教师学会教书。”

文兰森论创新:“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

伊道恩论教学的层次:“平庸的教师是叙述,一般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迪。”

叶圣陶论教学:1975年5月间,张寿康教授曾当面请教于叶圣陶先生:“您的思想能不能用一句话归纳一下?”叶圣陶先生略加思忖,答曰:“如果用一句话说,那就是‘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叶圣陶论作文教学:叶圣陶在1956年给上海一位小学教师的信中就强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他说:“学生作文不惟不自知其缺点,亦不尽知其优点。而教学之最终目的,则在学生能自知其优缺点,自知则能辨认所作之文何处必须修改,何处确然说对,如是则不待依赖他人,而能心中有数,自为修改。”1961年,他在给另一位老师的书简中又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1978年3月,叶老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以《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为题发言,强调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讲’和‘教’了?”

叶圣陶论教法:“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蔡澄清谈点拨法:“点拨法的一个根本就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主体身上,十分注意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点拨法则是着眼于如何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契机,搭起思考的跳板,让学生积极、自主钻研。”(2003/1/27输)

列宁论教育:“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的,不是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学大纲’等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列宁教育文选》第4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

夸美纽斯论记忆培养:“天天训练记忆的方法,对青年人不但目前有好处,而且对他们终生终世都是有用的。”(2003/1/27)

叶圣陶论语感:“语言文学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章。”“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古人论朗读:“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诗歌的教化功能:有人说,如果当代青年都能熟背一百首唐诗宋词,那么社会犯罪率都会大大下降。

冰心论语感:“ 我深切地相信,不论是人情,是物景,到尽头处,是万万说不出的。”

夸美纽斯论激发:“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心理学家胡朗论学外语:“被要求讲一种外国语言,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到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统都直接受到牵连。”

洛斯蔡弗勒论学外语:“学生——成人比儿童更甚——在外语使用中受到抑制,因为他们怕自己显得可笑,或是怕用错、讲错。”

记忆的“痕迹理论”:德国形式学派学者研究证明的“痕迹理论”已被公认。“痕迹理论”认为:“凡是已经识记的事物都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了痕迹。”

乌申斯基论教师人格:“在教育过程中,一切都应当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的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2003/1/28输)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论教师情绪:鲍德温研究了73名教师和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作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美国教育联合会论教师的情绪: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教师对于儿童起决定性的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的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于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李岚清论考试、减负:“我们不赞成‘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和把应试作为教学惟一目的的‘应试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使考试符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求。考试要注意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决不意味着不要勤奋学习,更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学质量,相反,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教育青少年好学上进。”(摘自李岚清《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于创造能力:贝斯特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能力。”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江泽民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蔡元培论美育:“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对学生要进行“三苦”教育:学习要刻苦,生活要艰苦,心理要能承受痛苦。

关于学习:“你听来的很快就会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

杜威论教学民主:“只有民主才能帮助——不,不如说是鼓励——思想与个性的自由相互影响,这种自由相互影响是真正生长的一种必要条件。”“民主即意味着合作,合作也意味着民主。”(2003/1/29输。)

苏霍姆林斯基论尊重学生: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

罗曼·罗兰论创造:“人类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

徐特立论教师人格:“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教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

教师是“主导”,不是“主讲”、不是“主问”,更不是“主宰”。

陶行知论教育的本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论教育的作用:“要想学校办得好,先要造就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培养不出好的学生;没有好的学生,就不会有好的国民;没有好的国民,就没有好的民族和国家。”

关于差生:“差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叫“难教儿童”,有可教的一面。应尊重、爱护、信任他们,恢复学生的自信。

教改方法趋势: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今天的知识可能成为明天的障碍。重教变为重学、重导。老师不是什么都知道,学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关于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明日的文盲将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关于个性教育: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指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促进人类个性的发展,没有这一点,人类将不可能在走向悬崖绝壁前自动停下来。”

关于传统教育:传统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大筛子,不断地为一个目标——升学,用一把“精英”的尺子,用一种方式——机械训练去筛选与丈量学生,使教育成为再生等级的机器。这种制度奖励强者、幸运者和顺从者,而责备和惩罚不幸者、迟钝者、不能适应环境者以及那些与众不同的和感觉与众人不同的人们。

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的引导语:“语文课就是要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精心组织的语言引导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法国教育家巴特尔论教师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是艺术中的艺术。”

马卡连柯论教师教学技巧:“只有在学会了能用15至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在学会了在脸色、表情、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成了有讲课技巧的老师。”(2003/2/1输)

孙晓云论淘气:“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孙晓云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了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生源的重要手段。”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对21世纪的教师形象的新界定:“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解放,并随时准备将自己的假定用实践进行检验,包括承认错误。传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的责任。”

心理学家论人的成长:“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听话的儿童往往是问题儿童,常会演变成“问题大人”。

陶行知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关于吃苦教育:没有别人的特别照顾,一切靠自己奋斗,可能会艰辛备尝,可能会历经坎坷,但是,孩子会对这番努力难以忘怀,更会对这份荣誉格外珍惜。

素质教育的三性:全体性、全面性、主动(体)性。

懂得传递知识的方法,这是教师的特殊本领。

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自己走的教育。

要从结论式教学向过程式教学过渡。

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向双向传播、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传播,最难的是互动教学。

教师应是太阳,将光辉洒向每一位学生。

关于提问:学生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意识到问题的难易。

关于联系生活:教师要帮学生将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举例子,这是学生掌握的表现。

关于板书:板书应有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的效果。板书是学生笔记的骨架。

板书的最高要求:纲目层次条理,形式结构合理,内容准确无误,文字工整流畅,符号清晰美感,布局匀畅得体,字体大小适度,颜色搭配合适。

关于合作学生: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个体独立完成,不注重合作。考试时,学生合作的欲望反而很强。

关于小班教学:小班化教学的实质是真正的平等,教师走到学生的中间,才是平等的。

李岚清论素质教育:“我们讲‘科教兴国’,但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科举教育能兴国吗?精英教育能兴国吗?‘应试教育’能兴国吗?不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我们应该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

关于面向全体: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论信任:“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还能抱有什么希望呢?”

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乌申斯基论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苏霍姆林斯基论创造:“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罗马俱乐部关于个性教育:“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促进人类个性的发展,没有这一点,人类将不可能在走向悬崖绝壁前自动停下来。”

传统教育的弊病:“传统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大筛子,不断地为一个目标——升学,用一把‘精英’的尺子,用一种方式——机械训练去筛选丈量学生,使教育成为再生等级的机器。这种制度奖励强者、幸运者和顺从者,而责备和处罚不幸者、迟钝者、不能适应环境者以及那些与众不同的和感觉与众不同的人们。”

宁鸿彬的“三允许”、“两鼓励”:“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允许有不同意见。”“鼓励质疑,鼓励辩论。”

奴性人格是没有创造能力的。

关于启发式:启发式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都是启发式。

关于学校领导: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关于学校管理:可以越级了解情况,但不要越级处理问题,下级可以越级反映情况,但不能越级请示工作。(2003/2/2输。)

没有笑声的课堂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关于教师教学的风格:一类是质朴的风格,深沉,含蓄,不做作;另一类是表演型的风格。年龄大的教高年级的或是理论型学科的教师宜选质朴式。

教师语言艺术的六个特征:一是规范性,要说普通话,遣词造句上不要出现错误;二是科学性,做到准确无误,逻辑慎密;三是针对性,能够适合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环境;四是鼓励性,忌讳冷硬辣;五是教育性,要教书育人,要始终有教育性;六是审美性,应该有比一般语言更高的审美性。(2003/2/2输。)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一是示范性,要给劳动对象做出榜样来;二是复杂性,对象复杂,效果受干扰,受抵消很大;三是创造性,对象不是千人一面的;四是艰苦性,各方面条件造成了劳动的艰苦性;五是长期性,周期长。

教育与激励:人是否受到激励,它的潜能开发是不一样的。受到激励能开发80%,未受到激励,只能开发20%。

关于上课的情感: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上课,白居易有一句话“情动而辞发”,上课也是这样。

马斯诺夫论人的五种需要: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四是自尊需要,五是自我实现需要。(2003/2/2输。)

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T”字型,上边一横代表知识面,越宽越好;下面一竖,代表所教学科的知识,越深越好,越专越好。

关于阅读和写作

“读是索取别人信息的过程,不仅阅读面要宽,社科、科技、文言文、诗词、现代文都应有所涉及,还应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及艺术鉴赏能力。写是让学生索取很多信息后,如何有条理地将其加工出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如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思想水平,阅读欣赏能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将其贯穿进去,即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科教学中。”(相阳)

语文优质课的标准

三性:

语文优质课应该有三性: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

两个“坚持”三个“强化”:

坚持民主,在愉悦中学习。

坚持开放,在开放中拓展。

强化诵读,在诵读中积淀。

强化活动,在活动中激活。

强化写作,在写作中开掘。

以学生为主体

问 题--让学生自己提示 ? ? 知 识--让学生自己探索 ??? 规 律--让学生自已发现 ??? 方 法--让学生自己创造 ??? 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 ? ? 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开拓 ?? 学习收获--让学生自己运用语文教育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就是道”!既不是“文以载‘道’”,也不是“文以交际”,又不是简单的“文‘道’合一”。learning to know),教人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教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教人学会生存(learing to be)。

教育中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乌申斯基论习惯:“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到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加里宁论教育:“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

2007.3.22

















教育言论精选145条 第 21 页 共 21 页









21









献花(0)
+1
(本文系三驾马车19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