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精品)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
2023-06-02 | 阅:  转:  |  分享 
  
第3课时 按比分配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例2,完成教科书P55“练习十二”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思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在一次书画比赛中,元元和才才都获得了一等奖,学校拿出100元奖金奖励这两位同学,奖金可以怎样分配?

【学情预设】两人都是一等奖,奖金应平均分配。

师: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成成和菲菲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100元奖金奖励他们,还是平均分配吗?

【学情预设】奖金不能平均分配给演讲比赛的两位同学,应该让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奖金略有区别。

2.揭示课题。

师:大家都表明了一个观点,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用到一种新的分配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分配方法——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教师考虑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先创设平均分的问题,再呈现不能平均分的问题,形成思维冲突,让学生感受需要新的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54例2。



1.阅读与理解。

(1)师:同学们先读题,再说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是500mL,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要求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师:你知道生活中是怎样配制稀释液的吗?

【学情预设】把浓缩液和水按一定的比来配制。

(3)师: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把500mL的稀释液平均分成5份,浓缩液占1份,水占4份。

预设2:浓缩液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水的体积占总体积的。

预设3: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也可以说水的体积是浓缩液的4倍。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情预设】预设1:把1∶4转化成份数,就是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预设2:把1∶4转化成分数,再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浓缩液有:500×=100(mL),水有:500×=400(mL)。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并板书。

3.回顾与反思。

师:解答的过程是否正确,还需要进行检验。请同学们独立检验。

【学情预设】预设1:把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500mL。100+400=500(mL)。

预设2:计算浓缩液体积和水体积的比,看是不是等于1∶4。100∶400=1∶4。

学生检验完后,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答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1∶4的具体含义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可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浓缩液和水的关系。因此,需要安排学生主动思考,相互交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联系1∶4的含义演绎出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真切体会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形成解题思路和理解解题方法。

4.总结按比分配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1)小组讨论:按比分配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汇报。

(3)师小结:解决按比分配问题,可以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一份是多少,然后求各部分的量;还可以先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求各部分的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教科书P55“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课件展示教科书P55“练习十二”第2题。

(1)学生读题思考:冲兑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比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不同做法的两个同学进行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展示教科书P55“练习十二”第3题。

(1)学生读题后同桌相互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这道题没有给出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人数和游客人数的比,部分学生有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得出其比是1∶7,再解题。

4.课件展示教科书P55“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后小组讨论本题的解题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教师强调:70棵树按三个班人数分配就是按46∶44∶50的比分配,这是一个三数的连比,可以化成分数乘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总结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问题的本质,掌握其结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将“平均分配”与“不平均分配”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从而引入例题的教学。在教学例题时,教师通过不断地提问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独立解答时,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交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最后和他们一起找出比较简便的解题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练习的层次安排上,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扩充。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34第五题。

五、用一根180cm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4∶3∶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

五、180÷4=45(cm) 4+3+2=9

长:45×=20(cm) 宽:45×=15(cm) 高:45×=10(cm)

20×15×10=3000(cm3)



【教学提示】

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要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1∶4的具体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已学的知识,自主探索,利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练习都是按比分配的问题,但描述信息的方式不同。有的是直接给出两个量的比,有的是以“份数”的形式出现,还有的直接展示人数等信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转换各种信息,从本质上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献花(0)
+1
(本文系11路人甲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