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最优’的选择”导写及范文点评
2023-06-04 | 阅:  转:  |  分享 
  
2023届上海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最优’的选择”导写及范文点评【作文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
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命题者说】我们每天都在面
对大大小小不同的选择,因而关于“选择”的话题我们并不陌生,所谓“最优的选择”,其字面含义也不难理解。因此,有些同学在读题后首先会产
生疑问:这个世界上存在最优的选择吗?的确,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人们当下所做的“最优”选择,不具备绝对的意义;世界也是系统的,人们从自
我出发所做的“最优”选择,在全局角度也未必具有实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同学的疑惑不无道理。但这个题目的关键真的是在讨论最优选择
的存在与否吗?仔细读题,你一定就会注意到题目以分号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前一分句的“倾向于做出”和后一分句的“未必做了”揭示出主观意愿
与实际结果可能存在的差异。由此可见,题目的用意是在引导大家去关注这个差异,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藉此来呈现对所谓“最优”的认识。倾向
做出最优的选择是人之常情,但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中的“最优”加了引号,这提示我们对其含义的特殊性保持警惕。“最优”当然包含了“最好”
“最佳”的意思,然而在这个题目的语境中,又不能简单等同于“最好”或“最佳”。这并不是在做近义词的辨析,而是在考察影响选择的诸多因素
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从选择主体的角度,取决于个人的经验能力、价值取向、情绪性格等;从客观环境的角度,取决于外界条件
的支持性、变化性等;从选择内容的角度,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复杂程度等;从选择结果的角度,取决于不同的受益对象等……可见,能否做出“最优
”的选择不仅涉及对标准的认定、对价值的认识,也与个体需要面对并处理的复杂因素有关。人们最终做出的选择必然是比较判断、权衡取舍的结果
,于是便导致了实际结果与心理预期的落差。由此,我们才能对题目中“‘最优’的选择”形成比较准确的理解。主观意愿上的“最优”往往是完美
的、绝对的;现实中“最优”的选择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依从一定的准则,综合平衡各种要素而形成的,或最有效、或最合理、或最适合、或最具
可操作性的选择。因此,这种“最优”只能是相对,也就是说,现实的“最优”一定是有条件限制的最优。能否基于比较充分、合理的分析论述揭示
出以上的认识,关系到文章表达的清晰性、合理性、透辟性。而在阅卷中,我们常发现同学在审题中遗漏重要信息,忽视材料中的“倾向于”与“未
必做了”的差别,只在一味阐述“最优的选择”的利与弊;更有不少同学将复杂的比较权衡简单地窄化为“义利之辨”,只专注于“工具理性至上”
或“趋利避害的本性”等展开,归因分析有单一化的倾向,这些都是在高考写作中需引起注意的。【佳作点评】放下“最优”执念坂本龙一曾坦言自
己年轻时,总致力于创作“最优美”的乐章。但现实,撕碎了幻想,他没能作出“最优美”的,乐曲似终是千疮百孔。可当他“再看满月升起”时,
了悟何来“最优”一说?于是他妥协了,让情感在旋律中流转、滋润、漫延,便足矣。然,“理性人”的假设宣示着人去寻求“最优”选择的倾向性
。在合理的范畴下,我们总是选择并希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物质或精神层面。它是一种观念上的完满。但观念,与现实必然会分野。我们常
常因与“最优”的选择擦肩而顿足喟叹、顾影自怜。观念与现实如是的错位来源于选择的本质特征。其“优劣”洵非先验,而是依赖实践性的检验而
存在。黑塞感慨:“抛却一切的彷徨与犹疑去做吧!因为做了,你才知好坏。”这暗示着“最优”永远是对业已做出的选择以后果论的视角所作的阐
述。但在做选择时,人只能以观念去试图接近“最优”的边缘,缺乏现实的凭据,落差注定而生。而另一层原因,则衍自人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逻辑。
丹尼尔教授在《行为心理学》中指出,人会因情感的操纵,主动地舍弃传统经济学意义下的“最优”选择。三岛由纪夫笔下的清显少爷,正是在自尊
、敏感、排斥等心理诱因下,为守护“精神”的“澄澈”,冷漠了聪子,爱而不得,让爱情实体在唯美的凄厉中落幕。但此刻,我们不禁质疑,倘若
如此实体或“物质上”的“最优”选择,与“精神”或“情感”的诉求相抵牾,其仍然是“最优”的选择吗?此疑惑让我们回归对“最优”的定义。
“最优”本是一种量化的计算,它是以理性的、物质的算计去替代由人构筑的,那个无法被量化或几何实体化的世界。世界存在不同的面向与维度,
这似乎彰明,若我们试图以单一的“量化”去粗暴地为选择优劣排序,无疑是抛却了世界的复杂性。正如坂本的乐曲,许多选择本无“最优”之说,
标准答案在人情社会总是缺位的。俄国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中反复叩问、敲击“伦理问题”的“最优”选择,他在不定中失败了。基氏意识到
,生活中漫漶的不确定与人性的幽微,让“选择”不可能是“最优”的。也许,我们应该放下对“最优”范式的期待。这并非丢失追求“最优”的选
择的倾向性,而是在明知无法画出最完美的圆之后,放下执念,但心中仍然留存理想。它是一种并不颓然的“和解”。我们明白,自我选择的视野终
是有局限的,外界的纷繁也并不总指向“最优”。于是,我们以“和解”抚慰自己,我们努力维系生活的平衡,不让“最优”扭曲、量化了生活。而
是头置簪花,心中仍有对美好的希冀,在“最优”未降临时“不喜亦不惧”。此刻,我们或许能如坂本龙一,抬头望向满月升起,在许是不完美的华
章中,仍深陷似水流年下蕴藉的感动。点评:本文用日本知名作曲家坂本龙一的创作经历引入,点明没有“最优”选择,直接点题。随后论证寻求最
优选择的合理性所在,接着笔锋一转,从现实中“最优”评判的滞后性和人心理和情感的两个方面切入,分析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出“最
优选择”,顺理成章引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最优选择”的态度应该是放下执念,同时又注意从反面维护自己观点,放下并不等于“颓然”,而是
努力立足现实生活,不让追求最优的“执念”扭曲自己。全文紧扣题干分析,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最优选择”预想和实际的落差做了深入的分析
,以“放下执念”为中心依次展开,以“坂本龙一”的事例贯穿始终,次序井然,章法严密,语言优美流畅。 选择:人类的终生命题人生是由选择
筑就的。经历了千万次取舍与抉择之后,我们成为当下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使人生之路通向成功。(简洁
的开头,但是从在“取舍与抉择”后造就自己到通过“最优选择”通向人生成功之路的推理有些过于简略了。)此种倾向有其合理性。趋利避害是人
的本能(此句可删),寻求最优选择能帮助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行事过程中节约时间与精力,达成事半功倍的可观效果。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看
,做出最优选择的优越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由此种方式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达成人生目标,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此结论未必合适)
。(此段解释人们之所以倾向于做出“最优”选择的原因:从“功利/功效主义”角度看,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从“经济理性人”角度解释此类现
象虽非唯一,但是可取的。)然而,基于评估视野的局限性,人们在很多情况下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在即时利益的诱惑下,长时段的、隐性的
收益易被忽视,人们陷入“舍大取小”的陷阱之中。(从人的局限性角度解释人无法做出“最优”选择。)王尔德笔下的道林·格雷为了永恒的美貌
捐弃了灵魂,在恶行之中一步一步走向堕落与毁灭。在评价标准失衡的情况下,所谓“最优”选择往往是偏颇的,并不能使人长期受益,反而有使人
人格扭曲、囿于追逐瞬时小利的风险。(所采用的论据新颖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是无法做到“最优”选择,是否就陷入糟糕选择的境地值得商
榷。)更进一步,我们对于选择优劣的评价标准是主观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因成长背景、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容易在评判标准上产生分歧,
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仅如此,个体与整个社会的主流评判之间亦可能产生矛盾。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被鼓励根据资历与经验做出
适应社会时钟(此心理学概念需要略作阐释)的选择,因为这已是经过前人经验检验的最优选择。但是,“逆社会时钟”的风潮正在兴起,这份向主
流评价标准反戈的勇气源于深层的自信与对自我人生的掌控力。(此段是对上一段文字的进一步阐释:选择之存在“最优”的评价具有个人的主观性
和社会的客观性,并进而指出当代人在选择观念上具有了“自我”意识,由此引出下文不必纠结于过去选择的得失。这段论述具有深刻性,但是在逻
辑上还是跳跃了。)因此,对“自我选择是否最优”的犹疑与纠结,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必要。正如泰戈尔所写:“当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时,你也
要错过群星了。”在选择之中,有得必有失,与其为曾经的选择失误而哀悼,不如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走好将来的每一步路。(此段观点是人没有
必要纠结于是否“最优”的矛盾中。这是常见的一种结论,不过跳出“最优”与否抉择看似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实则在现实中未必具有可行性,毕竟
前文说了,人无时无刻不在选择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做出“最优选择”并非对成功人生的完全保障。而将人生压缩为寻求问题的最优解则是对复杂
人性的扁平化、二维化。最优选择的堆砌不是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唯一路径。弃官而去的陶渊明放弃了古代文人士子的最高追求,但他实现了内心
的安宁。甚至有时,故意与最优选择相背而行,才能使人生在波涛中展现其惊心动魄的一面,收获人生体验的独特性。与魔鬼交易绝不是什么好选择
,但浮士德愿为跌宕而充盈的人生试上一试。(此段阐释人们没有必要纠结于最优选择的原因,以及看待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态度,毫无疑问,这段
论述具有思考价值。不过陶渊明虽然确实放弃了传统知识分子一般的“最优”选择——出仕,但其实是做出了他个人观念中的“最优”选择——隐逸
。这样去阐释,可能更符合前文预设的前提。)选择是贯穿所有人一生的命题,但它并非一场只求满分答案的考试(这个比喻非常棒)。在选择中体
验生命、认知自我,绽放人生的绚烂之美。点评:这篇文章非常优秀:1、整体的逻辑推进比较流畅;2、每段的理论阐述比较充分;3、能够运用
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对现象进行阐释;4、议论语言相当成熟。颜祎昀的文章一向老练,本文也显示了她的议论素养,特别是倒数第二段,虽然我有
较大的修改意见,但我仍然认为这一段的论证很漂亮。 相信选择之价值德里达以“通道”这样描述人的选择:决定生活的只能是许多通向未来的通
道的一条。人们因而殚精竭虑地找寻众多选择中的最优解,走出通道之时,往往又发现选错了路,难免一番惋叹。对最优选择的追求自有其逻辑与价
值。一方面,人们总希望做出于自己最为有益的选择,从而有所收获,或是完满解决问题,或是卓尔的自我成长。再者,对最优的追求同时也指明了
个人目标与志趣所在。于不断倾向于做出上佳的择选之中,个体亦同时在进行现实与理想间的动态塑型,亦步亦趋地追寻最优也无可厚非地成为自我
确证与自我明晰的历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基于一定的个人视野和自我条件下做下的决定必然是偏狭的;再退一步,纵有八方博采之闻,选择也可
能因现实的不可抗力因素而发生修正乃至扭曲。因为而更常见的情形是:人们做出的选择在事后之论证或在他者的眼中都堪差强人意,但远不及所谓
“最优”。人们因此易于强调选择作为行为本身的意义,即它有别于莫衷一是中的犹豫不决,已然象征着迈出一步的决心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选
择不论优劣轩轻之分而应当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美。既然如此,选择自具有这般的价值,我们是否便不必纠结于选择的优劣?显然并非。倾向于最优
的选择本就是一种愿景,一种向上的姿态而非必须实现的行为。人们孜孜以求至善至臻的选择,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自我理想和生活意义的找寻和实
现。“最优”之不可能与最优之两不龌龉,相反,正是这一作为虚像的最优指导了人生之舟的航舵。进一步,我们或可相信自己做出的选择就已是最
优的选择,而这更是一种不止于空大的积极哲学。它并非海德格尔式存有论下“选择的可能即人的存在”的呼告,亦非萨特式的选择义务的冷峻,只
是强调在林林总总的通道面前,一经择定,人应相信这选择与生活的力量,接纳这些变化,而不是自怨自艾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论的言调当
中。基于自我判断的选择不必因他人的评价和后来的现实所左右,个体的经验与能力亦是如此宝贵而无法消弭。当然,不同视角下对选择的反视也不
因此失去价值。它们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品评和思考,既避免一意孤行的独夫之心,也防止后之视今同样的不甘。以“最优”的意义为指引,做出选择
,并坚信其积极的力量。 点评:本文开头从自我成长、自我价值确认这一点上,分析追求最优选择的原因所在,原因分析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展现出作者的思维水平。随后,作者又进行辩证,从个人局限和现实阻碍两方面论证最优选择的不可获取,这部分精简洗练,全文结构安排详略得当
。接着,本文集中笔墨,和材料对话,进一步发问,既然我们做不了最优选择,那么我们纠结于最优选择还有没有必要?在这个关键点上,本文生发
出了有价值的深度思考:第一层指出最优选择之于我们是一种愿景和激励;第二层指出现实选择已是最优选择,要有接受变数的积极价值观。这两层
思考基于“总倾向于”和“未必做了”的比较而来,笔法老到,难能可贵。 【教师下水作文】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人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
这意味着在向下一站出发时能提前绘制蓝图,以避免临时拼图的局促与粗拙。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事琐碎、前路艰难,理想与现实的罅隙实难避免。
那又何必使最优选成为通向人生至道的最大心魔呢?《自由在高处》中谈及:“人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无论是学生踏入新学段还是成年人
涉足新领域,人们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这的确是成就自己的心理表征与行动起点。为了做出最优的选择,人们会提前考虑诸多因素并加以分析,
权衡自我特性与外围环境的关系。李吉林选择成为情境教育的开拓者,钟扬选择成为援藏的探界者,樊锦诗选择成为敦煌文化的守护者,他们的最优
选中,折射出前瞻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的确能够有效规避劳而无功的风险,使人生之路更为通达。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
。做选择时的前瞻性优势可能在实践中转为过去式劣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最优选加速落入失效的窘境。在风口行业的剧变中
,投资天才巴菲特依旧错过了谷歌,为自己代言的陈欧终究受制于电商赛道。那些曾经自我标榜为掌控全局者,在面对芝诺笔下知识之圆的边界时,
也不得不承认,人的认识始终有局限。因此,如若最优选越是依赖静态的环境和有限的认知,就越是容易被否定。不过,敢于主动、及时地对自己所
做的最优选进行否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一直忽视潜在的机会成本,无法窥见选择的更多可能,“最优”反而规定了个体的发展的上限。庄子
寓言中,宋人以为将不皲手之药卖得百金便是最优选,殊不知此思维惰性已使他们错失更高远的人生立意。更何况,人们对于最优选的理解难免存有主体间差异。尽管巴金曾因眼泪是否是衡量文学价值的最优选与朱光潜产生交锋,但最终仍愿为此改变自己的创作习惯,展示出了大家气度。放下对最优的执念,意味着真正的自我更新,更能接近浮乎江湖之上的大境界。既然认清最优选的不可行性和无必要性,那么再执着于做出最优选,恐怕就如布里丹理论中的毛驴那般,表面追求完美,实则贻误良机。真正拥有探索型智慧的人,深谙理想与现实的客观差距,并不会把全部精力花费在行前的准备上,而会在前行过程中努力破局:即便没有最优选,也尽力实现自己人生的最优解。《人生》的扉页上有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路遥此言道出了人们之所以倾向于做出最优选的现实考量。但人生之路漫漫,紧要处之外,也包孕着无限可能,可叹常人不知:人生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