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套导学案(2022年改版)
2023-06-05 | 阅:  转:  |  分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套优质导学案,一次下载,整学期无忧!

(word版,可修改,可直接打印,无水印)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数一数、比多少。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过了学前教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但在孩子的头脑中10以内数的概念很模糊。本单元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 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的知识打下基础。

2.学生在学习“比多少”之前,已经熟悉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书中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知道比较的结果,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数活动,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或人,初步学会口头用1~10各数表示相应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分类、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感受用“数”描述现实生活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1)数一数…………………………………………………………………………1课时

(2)比多少…………………………………………………………………………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动口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玩、玩中学习。







第1课时 数一数

课题 数一数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课。为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导入。在教学时,先对学生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出示主题图,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实物图,抽象出数,再到数数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物体的数量,将数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目标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了解学生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数数的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1~10的数学卡片

学具准备:1~10的数学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





课。 1.创设情景。谈话: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喜欢我们的校园吗?(活动见教学片段一)

2.引入新课。从现在起,你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高兴吗?你们将和老师一起坐到漂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探讨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1.学生互相交流对学校的印 象:老师好,学校树多,

操场大、漂亮、大哥哥大

姐姐热情……激发学生对

学校的热爱。

2.认真听老师的谈话,进入新课的学习。 1.说说自己认识几个老师,几个同学,自己家有几个人。

答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数数。

老师导语:小朋友们,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家园, 里面藏着很多数字娃娃,你们愿意找到它们吗?

(1)按照顺序观察画面,可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2)同桌讨论交流。

(3)提问:现在你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打算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数数:逐一数出1~10的人和物。

(1)提问:你看了这幅图,你能数出多少人或物吗?

(2)小组合作学习,先数给同桌听,再小组交流。

(3)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小结:我们在数物体的个数时,可以用笔点着数也可以用笔做记号数,这样就能不重复不漏数。

3.认读1~10各数。

(1)全班齐读1~10各数。

(2)老师读数,学生在课本上找出这个数。 1.(1)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观察顺序观察主题图。

(2)学生自己交流自己对主题图的理解。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要爱护学校的树木、花草,尊敬老师, 团结同学……

2.(1)学生先自己数数,再按顺序数出自己喜欢的数。

(2)学生积极说出自己数的人和物:如有的说学校有一面红旗,两个单杠……

(3)学生明确要求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4)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有

几支铅笔,并交流自己怎

么数的。预设:有的学生

可能说是自己一个一个点

着数的。

3.学生再次巩固1~10各数。 2.数数身边的事物。教室里

有几扇门?几盏灯?几块玻璃?

答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在1~10 中选出自己喜欢

的数,并说一句话。例如,我有一双眼睛,我家有四口人……

答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果有答案,老师把题目答案加上。

4.照样子画○。



答案:○○○

○○○○○ 三、巩固练习。 1.数数游戏。

老师说数字,学生伸出手指头。例如,老师说:“4在哪里?”学生伸出4根手指头,抖抖手指头说:“

在这里。”

2.完成教材第8页1、2题。 1.同桌间合作完成。

2.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数一数

数数的方法:从左往右数、从上往下数、做记号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看到了哪些实物,通过同桌、小组合作交流数一数它们的数量,提高了学生数数的能力、观察能力。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这里学生需要的是掌握数数的正确方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达到不重复、不遗漏的目的。最后,通过说一说、数一数身边的事物等例子将数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比多少

课题 比多少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运用课件进行有趣的动手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我先根据教材主题图课件让大家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找出小兔的只数、木头的个数,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最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对“比多少”有全面的认识。 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同样多”的含义。 学习重点 会正确进行多与少的比较。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主题图中相应数量的卡片。

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谁能根据看到的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课件展示)

2.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3.导入新课。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的内容。

2.预设学生回答: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3.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堂学习。 1.数一数。

(1)画5个○。

(2)画6个△。

(3)画4个□。

答案:

(1)○○○○○

(2)△△△△△△

(3)□□□□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探究“同样多”

(1)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只小兔?共有几块砖?

(2)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较小兔和砖的多少的。

(3)小组合作完成,大胆交流。

小结:当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没有剩余的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2.用“同样多”“多”“少”说说生活中是怎么比较事物的多少的。

3. 同桌摆一摆。

一个同学先摆,同桌和她摆一样多;同桌合作一个摆多,一个摆少。 1.(1)预设学生回答:有小兔4只,有砖4块,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2)学生打开学具袋对照主题图摆一摆比一比。

(3)预设学生交流:〇有4个,△有4个,〇和△同样多。 用数数的方法知道同样多。

2.学生认真思考再回答问题: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头同样多,教室里门和黑板一样多……

3.按照要求操作,并展示汇报。 2.在少的后面画“ √ ”。

〇〇〇〇〇( )

△△△( )

答案:( )(√)

3.画一画。

(1)画△和〇同样多。

〇〇〇〇

(2)画▽比■多3个。

■■

答案:

(1)△△△△

(2)▽▽▽▽▽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第一行摆5个圆形卡片,在圆形卡片的下面摆正方形卡片,正方形比圆形少2个。

2.教材第8页第3题。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并和同伴交流。

2.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比多少

小兔与板凳同样多

小兔比小猪多小猪比小兔少

萝卜比苹果多苹果比萝卜少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件讲故事导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使自己对“比多少”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当然大家对“同样多”掌握得最好。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有些学生自律性不强,动手时没有按照要求来,对此通过不断地提醒,这些学生积极思考动手了,收到不错的效果。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连一连。

分析:本题要把动物图与相同个数的点子图连起来。先要数出集合圈中动物的个数,然后再数出集合圈中点子的个数,最后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将两图对应连起来。

答案:

1.连一连。



答案:

知识点2:比多少。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3题。

在少的后面画“√”。

分析: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得一样长,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少。

答案:

2.判断:



和同样多。( )

答案:×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1.数物体的个数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点数,数到最后一个对应的数是几,就是几个物体。

2.可以用标记法数物体的数量。如:在物体上画“√”“×”或“〇”等,一个一个地数。

3.如果多种物体混放在一起,为了避免少数或多数,可以确定先数一种物体,边数边做记号,最后数到几就是几个,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数出其他物体的个数。

4.用对应法解决数相同的数的问题。 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1.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3.根据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掌握比多少的方法 1.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而不能只看两行物体的首尾是否对齐,掌握比多少的方法。

2.掌握用连线的方法比多少。

3.掌握用肉眼观察法比多少。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校园里有9个女生。(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 点数时没有做到一一对应地数,或一个一个地点数。

规避策略:数数要有方法,用手或笔尖点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几,就有几个物体。 2对“同样多”理解不清楚

【例题2】判断:公鸡的只数和鸭子的只数同样多。(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公鸡和鸭子这两种动物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对齐了,但却没有一一对应,鸭子比公鸡多。

规避策略:比较物体的多少时,要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而不能只看两行物体的首尾是否对齐。 3不会用推理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例题3】填空:小军和小兰分得同样多的,吃了一部分后小军剩2个,小兰剩3个,( )吃得多。

错误答案:小兰

正确答案:小军

错点警示:分得同样多的,小兰剩的多,说明吃得少,而不是吃得多。

规避策略:总数同样多,去掉一部分后,剩余的多,用去的就少;剩余的少,用去的就多。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的特点。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1.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其相对性。

2.通过操作、实践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从而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上、下、前、后……………………………………………………………1课时

(2)左、右………………………………………………………………………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有关“位置”的活动,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课题 上、下、前、后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方位的含义。

在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

2.加深认识,拓展思维。

本节课在学习“上、下、前、后”关系时,通过主题图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教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体会物体“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课本、文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我说你做”(向前看、向后看、向下看、向上看)。

2.引入课题。同学们的反应真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方位的知识。(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快速反应。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做游戏“看谁反应快”,4人一组向前走、向后退,向上跳……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上、下”的位置关系。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上、下”说出它们的关系。

2.体验“上、下”的相对性。

(1)汽车的下面有火车,也可以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或者是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小组说一说。

(2)游戏:摆一摆,说一说。教师要求:文具盒在语文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

小结:参照的物体不同,位置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3.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

(1)观察主题图说说同一方向行驶的客车、货车、小轿车的位置。

(2)说说自己所在一组的位置。

(3)体验相对性。为什么货车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

小结:同一辆货车相比较的车不同,“前、后”的位置关系也发生变化。 1.(1)小组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2)汽车的下面有什么?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2.(1)思考其中的道理,小组内交流。

(2)学生先准备好文具盒、数学书、语文书听老师的口令,小组比赛,看谁又对又快。

认真听老师的小结,进一步明确“上、下”的位置关系。

3.(1)用学具按照书中客车、货车、小轿车的位置进行摆放。

(2)汇报:我在谁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

(3)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思考:同一辆货车,相比较的车不同,位置也不同。 2.说一说:

(1)鼻子的上面最近的是什么?( )

(2)鼻子的下面最近的是什么?( )

答案:(1)眼睛(2)嘴

3.同桌游戏:“我说你做”说方位。

提示:轮流进行。

4.填“上”“下”“左”“右”。

(1)

人在马的( )面。

马在人的( )面。

(2)

男孩在球的( )面。

球在男孩的( )面。

答案:(1)上 下

(2)后 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1.先观察情境图分析题中问题再看图回答问题。

2.同桌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汽车在卡车的前面,卡车在汽车的后面;

公交车在卡车的后面,卡车在公交车的前面。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以游戏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兴趣高昂,为上新课打好基础。通过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做游戏等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本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左、右

课题 左、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前面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今天学习方位“左、右”,它具有很强的空间观念,与上一课相比较难一些,同学们常常把左、右搞颠倒了。为了突破重点,本课设计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视频展示学生上下楼梯撞到的情境图,教育大家上下楼梯必须靠右行走的规则,从而引导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会认识左和右,从而揭示新课左和右的知识。

2.生活中感悟左和右。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环节的设置,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

3.活动体验左右是“相对”的。通过两学生面对面的拍手游戏,让学生知道两人的方向相反了,左右就不一样了,即左右的相对性。整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突破了难点。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左和右的基本含义,会辨认左和右两个方向,并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习重点 初步了解左和右的基本含义,会辨认左和右两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课本、文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视频展示学生上下楼梯撞到的情境。

教师:怎样避免这种情况?

小结:上下楼梯靠右走……

2.引入新课。

现在请举起你的双手,你能分清左手和右手吗?只要我们分清了左和右,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左和右。 1.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分析原因并讨论。

2.倾听老师的谈话,看着自己的双手,判断左、右手。 1.说一说

说一说自己前、后各个方向都坐的谁。

提示:面前是前方、背后是后方。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认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我们每人都有一双手,谁来向同学们介绍下你的左手和右手?它们能帮你干什么?

老师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左、右是以我们的左、右手为标准的。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左手,什么时候用右手?

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左手和右手。

小结:生活中用到左、右手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升旗时用右手敬礼,写字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拿筷子的是右手……

3.游戏:找朋友。

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根据音乐老师由慢到快说出:左手、右手、左腿、右腿、左眼、右眼……

4.认识“左、右”是相对的。

(1)喊两名学生一起玩“拍手”游戏。

(2)提问:为什么两个学生不是左手对左手、右手对右手呢? 1.学生观察自己的双手,根据生活经验介绍双手的作用。预设: 吃饭时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子;左手压着本子,右手写字。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3.根据音乐按要求由慢到快完成游戏,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4.(1)根据要求一起做游戏。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2.同桌相互说一说:你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左边是( ),右边是( )。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 )个,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个。

提示:准确数数并认识方向。

3.填一填。



(1)梨子的( )边是苹果,( )边是橙子。

(2)橙子的( )边是梨子,( )边是香蕉。

答案:(1)左 右

(2)左 右 三、巩固练习。 1.你能用左边和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身边的同学、桌上的书)

2.教师讲解下方例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

例:判断水果在哪里,圈出正确的答案。



(1)梨在小红的(、右)边,苹果在小红的(左、)边;

(2)桃子在小力的(左、)边,葡萄在小力的(、右)边。 1.学生先观察自己的位置,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2.观察例题中的两幅图,感受左、右的相对性,圈出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左、右

六、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左、右”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左、右顺序的概念比较淡薄,所以刚开始我以视频上下楼梯撞到的实例教育学生必须认识“左、右”,从而揭示新课。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如: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左和右,用“左”“右”说一句话等形式,找出身体的“左”“右”,从而分清“左”“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重要。本节课突出了重点,学生学会了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突破了难点,知道“左、右”是相对的。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第4题。

说一说下面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时先观察图,理解图意。本题要求用学过的位置关系来解决问题。但是解决问题时,还要考虑生活实际情况。

答案:如:画可以挂在床头的墙上,椅子放在桌子的前面,皮球放在桌子的下面,书和闹钟放在桌子上面,枕头放在床头叠好的被子上面,拖鞋和床头柜放在床的旁边,台灯放在床头柜上面。 1.储物柜。



(1)在的( )面。

(2)在的( )面。

(3) 在的( )面。

(4)在的( )面。

(5)在的( )面。

答案:(1)上(2)左(3)下(4)下(5)右 知识点2:平面图上的位置关系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6题。

用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



(1)怎么走才能到处?

(2)要吃到应该怎么走?

(3)你能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 分析:在描述路线时要结合生活经验,辨清方向,描述清晰具体。如果不是向一个方向走就能到达,要用“先……再……”的语句来进行描述。

答案:答案不唯一。

(1)小蚂蚁先向上走,走到路口,再向左继续走,就能走到。

(2)小蚂蚁先向上走,直到尽头,再向右走,就能走到。

(3)如:小蚂蚁怎么走才能吃到香蕉? 2.按要求画一画。

(1)☆在中间。

(2)☆的左边是▲,右边是△。

(3)□在▲的左边。

(4)○在△的右边。



答案: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1.位置在高处的就是“上”和“下”相对;位置在低处的就是“下”与“上”相对。

2.确定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上和下是互相依存的。 认识前、后 1.一般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和后是相对的。

2.利用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判断。前、后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两个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需要看以谁为参照物,如果参照物变了,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改变。 认识左、右 1.把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从而建立左、右的标准。左、右手是判断左、右的依据。

2.以自己的左手、右手为标准,与左手对应的是左边,与右手对应的是右边。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2忽略“前”和“后”的相对性

【例题2】判断:客车的前面是货车,所以客车在后面。(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应该说客车在货车的后面,而不能说客车在后面。

规避策略:不能单独地说“谁在前面”或“谁在后面”。“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孤立地说。 3分不清“左”和“右”

【例题3】判断:左手在右边,右手在左边。(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没有分清左边和右边,误认为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

规避策略:确定左、右的方法:以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与左手对应的是左边,与右手对应的是右边。







1.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5以内各数的认识、5以内各数大小的比较、5以内各数的分解和组合、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

2.本单元的内容是数的概念中的基础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为此,初步让学生通过数数的过程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利用已经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1.能熟练地掌握1~5各数的含义、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第几(序数含义)以及数的分解,初步建立数感。

2.正确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比较熟练的计算5以内加、减法。

4.在数数、认数、算数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1~5的认识……………………………………………………………………1课时

(2)比大小…………………………………………………………………………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第几……………………………………………………………………………1课时

(5)分与合…………………………………………………………………………1课时

(6)练习课…………………………………………………………………………1课时

(7)加法……………………………………………………………………………1课时

(8)减法……………………………………………………………………………1课时

(9)练习课…………………………………………………………………………1课时

(10)0………………………………………………………………………………1课时

(11)练习课………………………………………………………………………1课时

(12)整理和复习………………………………………………………………………1课时

(13)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通过情境演示与启发式教学结合、组织起来教学,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1课时 1~5的认识

课题 1~5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5的认识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和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意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时我用提问“王奶奶可勤快了,想去王奶奶家看看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

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把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感,更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1~5各数表示的意义、认读写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感。 学习重点 1~5各数的意义和写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1~5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1~5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老师:小朋友们,王奶奶可勤快了,今天我们一起去王奶奶家看看吧。你们想知道王奶奶家有些什么吗?快来数一数吧,并用相同数量的圆片表示出来。

(课件展示教材第14~15页的主题图)

同组交流汇报。老师:谁愿意说说你看到的数量是多少?

2.揭示课题。

老师:同学们数出的数量都在1~5之间,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1~5的认识”。(板书课题 )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说一说。

2.学生边说数量边摆相同数量的圆片。 1.谁能从1数到5?试着数一数。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初步感知1~5各数。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数一数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贴图片和相对应的数字卡片。

小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个数都可以用数来表示,比如1支铅笔,可以用数字1表示,2只小兔可以用数字2表示,你会像老师这样说吗?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1~5说一句话。如:我有2只眼睛,一只手有5个手指头。

(二)学习数序。

1.感知1~5各数的顺序。

教师示范:先摆1个圆片,用数字几表示?再接着摆1个、摆2个用数字几表示?引导学生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

(1)出示点子图,请你给它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讲台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摆。

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然后同桌相互问答。

(2)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数与数之间的横向关系。

3.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可用1~5表示?四人一组讨论说说。

(2)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2、3、4、5来表示。

(3)游戏:

①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②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三)认一认,写一写。

1.师生共同概括出1~5的形状特征,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2.教师示范写这五个字,边写边说要领。

比一比谁写得漂亮。 (一)1.小组内交流。数数画面上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向右,先数少的,再数多的……

2.生1:图中有1只小狗。

生2:图中有2只鹅……

3.同桌互相说说生活中的数。预设:我有1块橡皮 ,我有2只铅笔。

(二)1.和老师一起摆,边摆边感受 2、3、4、5的来源,同桌互相说一说。

2.(1)同桌互相说一说1~5各数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2)学生主动上台演示,正着数,倒着数。

(三)1.观察 1~5 这五个数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及书写顺序。1~5都是占田字格的左半格 。

2.跟随老师一起书写,并从中掌握书写要领 。 2.出示1~5的数字卡片同桌互相认一认。

提示:指导学生轮流操作。

3.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3、4、5表示。

提示:

如:我有3支彩笔,4个语文作业本,5个数学练习本。

4.写一写1~5这几个数。

提示:指导学生书写要规范。 三、巩固练习。 1.游戏:“你说我做”。

同桌之间一个说数,一个摆图片,轮流交替操作。

2.完成教材16页第2题。 1.同桌间合作完成。

2.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1~5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创设去王奶奶家的情境,并配上音乐,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顺利开展1~5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然后让数学课堂“动”起来。本节课我设计了摆圆片、摆图形、说一说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真正加深对1~5的认识。总之,本节课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氛围。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比大小

课题 比大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生通过摆图形的实践活动,用符号(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1.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整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比较两种事物大小的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专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目标 通过让学生整理水果学具图案来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知道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的含义。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小猴、梨、香蕉、桃等卡片、1~5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小猴、梨、香蕉、桃等图片、1~5的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认读1~5各数。

2.排序。

老师报数,学生出示数字卡片:2、4、5、3、1。

3.谁会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导入新课———比大小。 1.回忆1~5各数的认读

2.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出示卡片。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从1数到5,再从5 数到1。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图中有哪些水果?分别是什么?他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有几只猴子?若每只猴子吃1个梨子、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2.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摆出小猴和各种水果,学习“<” “> ”和“ =”。

(1)教学“=”: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哪些水果和小猴的数量一样多?3只小猴和3个桃子的数量相等,用

“=”表示。

(2)比一比、读一读。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同样多”。(如:2=2……)

(3)教学“>”和“<”。

①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小猴比香蕉多,用“>”连接,板书3>2读作“3大于2”。

②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小猴比梨子少,用“<”连接,板书3<4读作“3小于4”。

(4)教师编顺口溜“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帮助学生记忆。

3.发散思维。

看看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可以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1.看图知道有3只猴子,3个桃,4个梨,2根香蕉。

2.(1)同桌之间讨论,想出小猴和3种水果的不同摆法。

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展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2)看图比一比、说一说。小猴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时就用等于号连接,如“3=3”举出生活实例。

(3)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并用学具摆一摆。

(4)速记老师编的顺口溜。

3.仔细观察找出图中可以比的事物。如:桃子比香蕉多,即3>2。 2.填一填,比一比。





答案:4=4

3.填一填,比一比。

(1)



(2)



(3)



答案:(1)2>1

(2)4>3

(3)3<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找一找。(同桌游戏)在教室里找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1.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2.同桌间合作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使用“<”,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掌握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的顺口溜。不足的是,上课组织教学花了太多时间,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后半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中有些乱,孩子们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跟着老师走,自己玩自己的,还有学生不注意听老师要求什么,而只顾自己摆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还需要思考。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第1题。

看数涂色。

分析:看数涂色就是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看到2就要给2个气球涂色,依此类推。

答案:在题图中涂色。 1.看数涂色。

提示: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涂几个。



知识点2:比较大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7题。

填一填。

分析:两个数比较大小,哪个数大开口就向哪个数(哪个数小尖尖就向着哪个数)。4大于2,开口向着4;2小于4尖尖向着2。

答案:2<4 4<5 5>4 1<3

3>1 2.填一填:



答案:3>2 4>2 2<5 1<3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2.

(1)小组内动手操作。

(2)向同学说自己摆小动物的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如在课桌上放4本书,从左往右数,第4本书是语文书。

3.按照要求摆一摆。圆片可以分别摆在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第5位。

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进一步感受到“第几”的相对性,即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2.你在学校服务窗口充饭卡经常见到哪些情境?谁先买到票?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从第几和几个两种角度回答。

3.数一数,圈一圈,填一填。



(1)上面一共有( )种水果。

(2)把从左边数的3种水果圈起来。

(3)把从左边数第3种水果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4)从右边数第二种水果是( )。

答案:(1)5

(2)

(3)

(4)西瓜 三、巩固练习。 1.拿出自己带来的全家福照片,小组里小朋友互相介绍一下你的家人及站的位置。(教师可以先让一个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家人)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学生自己看照片说说自己一家人各站第几个?同学纠正。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同学们站成一队,从左数,小红排第3,从右数,小红排第2,这一队一共有( )个同学。

答案:4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游戏及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认识到了“几个”和“第几”的概念,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同时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形式开放,学生活跃,课堂秩序显然有点乱,有时难以控制,如有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有待我去研究怎样组织教学。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4课时 分与合

课题 分与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接触到了5以内数的组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1.注重实际操作,实现自主发现。

本节课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让数的组成和图形进行联系。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亲身经历数的分和合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加强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习题设计巩固了学生对5以内数的组成的掌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

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学习重点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小棒若干、圆片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想要把4朵向日葵放在两个筐里,应该怎样放,你会放吗?

2.导入新课——分与合。 1.学生专心听讲,仔细思考。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从1数到5,从5数到1。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教学4的组成。

1.引导学生用4个圆片代替4朵向日葵,想一想,要把这4个圆片分成两堆,应该怎样分?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3.现在请小朋友摆一摆。

你能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

4.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这回老师可高兴了,我想请小朋友们再回答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二)5的组成。(学生自学)

1.黄瓜先生看到你们这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分与合学会了。高兴极了,每人奖励了5颗星星,请你们把5颗星星分成两堆,自己学习5的分与合。

2.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星星卡片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再把书上

第22页的方格填写好,听清了吗?开始!

3.学生反馈,老师出示相关课件内容:

(一)1.学生拿出圆片动手分一分。

2.说一说分的结果。

预设:

4个圆片分成3和1、分成2和2、分成1和3。

学生看板演读分成。

3.拿出小棒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说一说,4的几种不同分法。那么4的合成你会说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1.动手操作5的分与合。

2.学生活动,提出问题: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

3.全班交流。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 2.有3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

答案:有2种分法。第一种可以分成1和2;第二种可以分成2和1。

3.看图,填一填。

(1)

(2)

(3)

(4)

(5)

答案:(1)5(2)5

(3)1(4)2(5)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1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2页的“做一做”。

3.游戏:出手指游戏。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如:师: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1.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2.小组派代表汇报填写情况。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找到规律。

3.与老师一起玩游戏。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学的很开心,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在幼儿园学过)。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得过关了,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是通过操作、合作让学生自己探索5的分与合,而且要让学生多练习分与合连着说。对于重点的把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我让学生说的机会很多,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游戏或是练习,都很注重说。课上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基本都能说完整。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运用、巩固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也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第2题。



遮(zhē)住的是第□个和第□个,遮住了□个。 分析:先观察图意,通过读图知:一共有5个,且从左边开始数起,数一数发现,中间部分被遮住了2个,分别是第3个和第4个。

答案:

3 4 2 1.从右数大客车是第4辆。

(1)大树挡住了( )辆车。

(2)一共有( )辆车。

答案:(1)3(2)5 知识点2:分与合。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第3题。

5只要飞进2个,每个能飞进同样多的吗?圈出正确答案。

分析:此题可转化成5的组成知识来理解,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共4种分法,但没有哪种分法的2个数是相同的。

答案:不能。 2.把5只小鸟放进下面两个笼子里,有( )种放法。



答案:4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2+1=( )



3+1=( )



答案:3 △△△

3 △△△

4 △△△△



3.数一数,填一填。

(1)

( )+( )=( )

(2)

( )+( )=( )

答案:(1)3+1=4

(2)2+1=3

4.自己写出5以内数的两道加法算式。

答案:1+4=5

2+3=5

(答案不唯一)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2= 2+1= 3+2= 2+3=

1+4= 4+1= 1+3= 3+1=

2.完成教材第24、25页“做一做”。 1.口答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边做边拿圆片摆一摆。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体现了“尊重学生,注意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加法中“加”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乐趣。这课时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6课时 减法

课题 减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5以内的减法计算,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号,会读减法算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体会减法的含义。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小棒、圆片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游乐园里的小丑又来了!今天他在干什么呢?(课件展示第26页情境图)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算一算。

2+3= 1+1=

1+4= 2+3=

3+1= 3+2=

答案:5 2 5 5 4 5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26页,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练习,并记录疑问。

(2)自学检测。

组织学生互相检测,并进行疑问交流。

(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2.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4个气球中拿走了1个,还剩几个?

师提问:在数学上要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3.算式:4-1=3,中间这个符号是减号,读作:4减1等于3。

4.动手操作,计算5-2。 1.观察情境图完成任务。

一开始小丑手里有( )个气球,然后飞走了( )个气球,最后还剩( )个气球。

2.怎样用点子图表示情境图的意思?

动手操作。

讨论:用减法计算。

3.一起读一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的含义。

4.拿出圆片操作。 2.按要求填一填。

1+( )=4

2+( )=3

3+( )=5

4+( )=5

答案:3 1 2 1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6页“做一做”图2。

(1)看图,说一说图意。

(2)列示计算。

(3)指名解释算式的含义。

2.教材第27页“做一做”第2题。

读懂题意,动手画一画,填一填。

3.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1.看图说意思。

算式:4-2=2

2.同桌交流完成习题。

3.举例:树上有5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2只,用减法算式表示是5-3=2。 3.举例说说生活中4-3=1的例子。

提示:如:4个苹果吃了3个,还剩几个?

(答案不唯一)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减法意义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读、写减法算式。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创建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摆一摆”“划一划”“说一说”等活动,从而引导进一步探究减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减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进行教学,使知识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足之处: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没有跟老师一起学习,因此掌握效果较差。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7题。



分析:可运用数的分与合来计算。

答案:

5 4 3 2

1 2 3 4 1.计算:

2+1=

4-2=

3+2=

5-4=

答案:3 2 5 1 知识点2:看图列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第1题。







分析:

(1)左边有1面扇子,用数字1表示,右边有3面扇子,用数字3表示。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把?用加法计算。

(2)金鱼缸有4条金鱼,再倒进1条,一共有多少条?用加法计算。

答案:1+3=4 4+1=5 2.看图列算式。



2+□=□

答案:2+1=3 知识点3:解决问

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第8题。







分析:

(1)图画告诉我们:岸上有2只螃蟹,河里有3只螃蟹,写一道用加法计算的算式,就是把岸上的和河里的螃蟹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图画告诉我们:盆里有2根丝瓜是摘掉的2根,挂着的还有3根丝瓜,写一道用减法计算的算式。题意:有5根丝瓜,摘掉了2根,还剩几根?用减法计算。

答案:2+3=5 5-2=3 3.看图写算式:







答案:2+3=5 4-1=3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1.(1)①认真观察,回答问题。

分别写210

熟记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②讨论预设:我有5根粉笔,全用完了,现在1根也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③2个苹果都吃完了,用0表示。

④同桌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2)①学生拿出尺观察尺子,1的前面是数0。

②预设:0在尺子的开头.

③学生感受0表示起点的过程。

2.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书写0,

学生课本上描红,练习写。

3.(1)学生交流。

“窝里有3只小鸟,全飞走了,还有0只小鸟。3-3=0”

(2)明确图意用小棒摆一摆。

“左边有4只青蛙,右边有0只青蛙,一共有几只青蛙?”4+0=4

(3)讨论:“5-0”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2.算一算。

5-4= 4-3=

5-2= 5-1=

5-3= 4-1=

答案:1 1 3 4 2 3

3.0像什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

答案:0像鸡蛋,上下一样圆。

4.看图列式计算。



5-□=□



5-□=□



5-□=□



5-□=□



5-□=□

答案:5-1=4 5-2=3

5-3=2 5-4=1 5-5=0

5.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4-0= 5+0=

4+0= 3-0=

2+0=

答案:4 5 4 3 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2.讨论带0式子的特点:

小结:(1)一个数减0还是等于这个数。

(2)0和一个数相加还是等于这个数。 1.学生认真独立完成。

2.讨论并找规律,预设:一个数减0还是等于这个数;0和一个数相加还是等于这个数。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习了1~5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乐中学。联系生活使学生要学,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学。好的方面:1.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起,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同学掌握了0的两个含义并且书写较工整且会做带0的式子的简单计算。不足: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第1题。



( )条 ( )条 ( )条 分析: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答案:5 2 0 1.数一数,2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



( )条 ( )条

答案:3 0 知识点2:关于0的看图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第4题。



3+□=□



0+□=□ 分析:第1个图左边笼中有3只小兔,右边有0只小兔,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0;同理,第2个图列式为0+3。

答案:

3+0=3 0+3=3 2.看图列算式。



□+□=□

答案:4+0=4 知识点3:关于0的加减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第5题。

1-0= 2+3= 2-1= 0-0=

2+1= 2-2= 0+0= 5-3=

2+1= 1-1= 1+4= 1+0=

0+1= 1+2= 5-5= 3-1= 分析:任何数与0相加或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答案:

1 5 1 0 1 0 0 2 3 0 5 1 1 3 0 2 3.算一算。

3-3= 0+4= 4-1=

4-0= 5-2= 5+0=

答案:0 4 3 4 3 5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按照顺序填数:

0○ 2○ 4 分析:按照顺序填数:0后面的一个数是1,2后面的一个数是3,4后面的一个数是5。

答案:1 3 5 1.按照顺序填数。

(1)○、1 、○、3 、○、5

(2)5、○、3、○、1 、○

答案:(1)0 2 4

(2)4 2 0 知识点2:2、3、4、5的分与合。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

分析:一个数分成几和几,先从1和几开始分,依次分成2和几,3和几,4和几……直到分成几和1。

答案: 2.填空。



答案:1 1 4 3 知识点3:5以内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

练习七的第2题。

看谁算得都对。

1+3= 5+0=

3+1= 0+5=

4-3= 5-0=

4-1= 5-5= 分析:利用数的分与合来计算。1和3组成4,所以1+3=4。0表示没有的意思,0加任何数还得任何数。任何数减0还得任何数。

答案:

1+3=4 5+0=5

3+1=4 0+5=5

4-3=1 5-0=5

4-1=3 5-5=0 3.计算。

1+2= 5-1=

3+1= 0+4=

5-3= 5-4=

4-3= 5-0=

答案:3 4 4 4 2 1 1 5 知识点4: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5题。

□里可以填几?

□﹥3 □﹤5

4﹤□ 2﹤□ 分析:3后面的数都比3要大。所以大于3的数有4、5。小于5的数就是5前面的数,即0、1、2、3、4。

答案:4、5

0、1、2、3、4

0、1、2、3

2、3、4、5 4. □里可以填几?

□﹤4 □﹥4

□﹤3 □﹥2

答案:0、1、2、3

5

0、1、2

3、4、5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的数量。

2.1~5各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

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书写。 比大小、第几、分与合 1.比较大小:(1)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2.“第几“的含义: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无论第几,表示的物体的个数都是1。

3.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依次分成1和几,2和几……直到分成几和1为止。 1~5的加、减法 1.加法: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减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加、减法的计算: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0的认识和加减法 1.0的含义:(1)表示没有;(2)表示起点。

2.有关0的加、减法:(1)任何数与0相加或相减都得这个数;(2)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是0。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2没有弄清楚“>”“<”的意义

【例题2】判断:3 ﹥ 4(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大于号和小于号弄混淆了。3比4小,用 “ ﹤ ”表示,“﹤ ” 的尖对着较小数3。

规避策略: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哪个数大开口就向着哪个数,哪个数小尖角就向着哪个数。 3混淆了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

【例题3】判断:把从左数的第三个图形涂上黑色是◆◆◆◇◇◇◇◇ 。(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此题把几个和第几弄混淆了,第三个表示单独的一个数。

规避策略:弄清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几个表示一定的数量,第几表示事物的排列顺序,是单独的一个。 4记错了5的分与合

【例题4】判断:3+2=4(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误认为3和2合起来是4,所以算错了3+2的得数。

规避策略: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时,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数的组成等方法来计算,其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比较简便。 5对0的含义理解不透彻

【例题5】判断:0只有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也没有。(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规避策略:“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本单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图。教材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它们的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认识物体………………………………………………………………………………1课时

(2)拼搭……………………………………………………………………………………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教学过程可以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学生手脑结合,探索学习。









第1课时 认识物体

课题 认识物体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获得立体图形的特征,从而获得立体图形的知识。 学习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积木、足球、圆柱实物。

学具准备:积木、圆形物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2.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1.学生打开袋子,认真观察礼物,说出礼物名称。

2.学生动手分类:按照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进行分类。 1.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个物体和我们的学具形状一样。

答案:如书本、篮球、足球等。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根据汇报结果课件展示各类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小结: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正方形。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的,平平的,上下一样粗细。

球:没有平平的面,圆圆的,能任意滚动。

3.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1.(1)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2)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1)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2)各组选代表汇报分类的结果。

预设: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3)学生根据课件观察。

3.预设:两个小些的圆柱拼成大些的圆柱。两个小正方体拼成了一个长方体…… 2.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答案:如语文书、数学书、门等。

3.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球?

提示:如墨水盒、肥皂盒是长方体……

4.简单说一说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区别。

答案: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圆柱上下一样粗,两边是圆形。球是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1.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通过动手摸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认识物体

六、教学反思 《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看、摸、搭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图形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拼搭

课题 拼搭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让学生拿出若干个小正方体、小长方体、圆柱随意地拼搭,通过搭一搭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我设计了讨论比较谁搭得高的环节,锻炼学生要全面考虑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搭,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积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实物图形,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也有6个面。 1.在不易滚动的物体下面的( )里面打“√”。



答案:(√)(√)( )( )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师提问: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搭,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3.取出一样的小正方体,看看怎样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体。 1.学生动手拼。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拼搭:

2.学生1:三种拼法。学生2:四种拼法。

3.学生操作,拼完了可以互相检查,并拿到讲台上展览。 2.三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答案: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比一比谁搭得高。

规则:所有的积木都用上,又高又稳。

小组内比一比。

各组之间比一比。

小结:

方法:长方体竖着放,球放在最上面。

2.出示教材37页“练习八”第2、4题。

3.教师讲解例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

例:数一数,下面各图是由几块小正方体组成的。

1.学生互动游戏。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认真听老师讲解。 3.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区别?

答案: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4.搭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答案:8个。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立体图形的拼搭”这一教学内容时,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利用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时我除了利用教材资源,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去体验,从而让学生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第1题连一连。

分析:通过“连一连”这三个字以及题目中的例子,可知此题是要将第一排和第二排中形状相同的物体连起来。

答案:

1.(1)在正方体的下面画“√”。



( )( )( )

(2)在圆柱的下面画“√”。



( )( )( )

答案:(1)( )( )(√)

(2)( )(√)( ) 知识点2:拼搭。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第6题。



( )个 ( )个 分析:观察可知,图形可以分成上下两层,分别数出这两层所含的小立体图形个数,再相加即可。

答案:4 5 2.数一数,填一填。



( )个 ( )个

答案:5 6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1.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

2.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6个面大小一样。

3.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个面圆圆的、平平的。平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

4.球: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滚动。 图形的拼搭 1.用2个同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用2个小圆柱可以拼成一个大的圆柱。

2.拼搭图形时,一般把有平平的面的图形放在下面,这样搭成的物体更稳些。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是长方体。(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把正方体看作长方体,没有认清两者的区别。

规避策略: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漏数了挡着的小正方体

【例题2】这个大正方体由 4个小正方体拼成 。(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错在只数了第一层的4个小正方体,第二层对着第一层还有4个小正方体。

规避策略:数这样的组合图形,可以一层一层地数,防止漏数或重复数。 3没有掌握搭拼的规律与方法

【例题3】判断: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上面都可以摆放其他物体。(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不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认为所有的立体图形都能拼搭。

规避策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上面可以摆放其他物体;圆柱竖放时,上面也可以摆放其他物体,球上面不能摆放其他物体。







1.本单元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要内容有:对算数的认识、解决问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同时本单元中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以及10以内的各数的组成。

2.会比较6~10各数的大小。

3.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



(1)6、7的认识……………………………………………………………………1课时

(2)6、7的加减法…………………………………………………………………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练习课…………………………………………………………………………1课时

(6)8、9的认识……………………………………………………………………1课时

(7)8、9的加减法…………………………………………………………………1课时

(8)练习课…………………………………………………………………………1课时

(9)解决问题………………………………………………………………………1课时

(10)10的认识……………………………………………………………………1课时

(11)10的加减法…………………………………………………………………1课时

(12)练习课………………………………………………………………………1课时

(13)连加 连减……………………………………………………………………1课时

(14)练习课………………………………………………………………………1课时

(15)加减混合……………………………………………………………………1课时

(16)练习课…………………………………………………………………………1课时

(17)整理和复习…………………………………………………………………1课时

(18)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操作和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重视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建立6~10的概念和加减法的知识表象,让学生感受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1课时 6和7的认识

课题 6和7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本节课以游戏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这节课知识点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比较困难。因此以红旗游戏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浓厚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中设计操作和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和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究、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学习重点 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小红旗、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若干、图片、三角形、若干尺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红旗游戏。(出示6个带有0~5序号的彩旗)师:老师为了表扬学习认真的学生们,特意制作了6面知识小红旗,谁能按照顺序排排呢?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表现很棒,你们想得到小红旗吗?那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请6位学生上台将小红旗排排队。

学生学习情趣高昂。 1.我会填数。



答案:4 1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课件出示主题图情境。

(2)观察思考。

问: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

问: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

2.教学数序。

(1)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2)画一画

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6和7。

3.比较大小。

(1)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

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板书:5<66>5

(2)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

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板书:6<77>6

4.教学6、7的序数。

(1)游戏:“我说你做”请6名同学上台,老师喊口令,他们按照要求做动作。(如第6个学生向左转……)

(2)出示教材的金鱼图,引导学生完成图下的问题。

5.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象6和7像什么?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书写。

(3)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6.6、7的组成

引导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6和7分成两份,总结分法。 1.学生观察情境图。

交流结果:教室里有6张桌子、6名学生,用数字6表示,7把椅子用数字7表示。

2.(1)学生拿出学生尺找一找,交流意见。

(2)学生分别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预设:学生画出6个圆形、7个三角形……

3.学生动手按照要求操作。讨论交流说出自己比较的方法和理由。

读一读。

4.(1)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仿照问题情境图提出类似的问题,同桌互相解决。

5.学生观察后思考,说出自己的感受:6像哨子,7像拐杖等。

并在练习本上正确书写。

6.学生拿出小棒或者圆片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 2.生活中的数。

(1)我有( )只手,( )根手指头。

(2)一周有( )天。

(3)我有( )只耳朵。

答案:(1)2 10

(2)7(3)2



3.画一画。

画出6个三角形和7个圆形。

答案:略

4.连一连。

(1)凑成6。



(2)凑成7。



答案:

(1) (2)



5.在○里填上“>”“<”或“=”。

7○4 5○7 0○6

6○7 7○5 66

答案:> < < < > =

三、巩固练习。 1.教材41页“做一做”借助分组和涂画,进一步认识6和7。巩固6和7的组成。

2.7个同学自愿游戏感受基数和序数 1.学生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感受6和7的组成。

2.学生说感受。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发现他们的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也非常喜爱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喜爱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在学习6和7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对数数、认数、数的顺序及数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在认识基数和序数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在学习6和7的组成时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找到规律。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课题 6和7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操作、经历“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感知“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联系,体会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

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和提炼。教学设计从这一观念出发,先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

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 1.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出示卡片)

2.同学们都会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 1.学生回答。

2.认真听讲。 1.计算。

2+1= 2+2=

3+2= 1+4=

5-0= 5-5=

答案:3 4 5 5 5 0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教学5+1 1+5 6-1 6-5。

1.组织学生摆圆片。

2.提问,根据摆放图,你能写加法算式吗?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异同的原因?

(2)如何快速计算结果?

3.引导学生根据摆放的情况,写出一道减法算式。

(1)引导两个算式不同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两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将6个圆片分成5个和1个两部分。

2.学生写出两道加法算式 5+1=61+5=6

(1)预设:学生1:观察的角度和顺序不同所以列出的算式不同。学生2:相加的两个数位置不同,相加的得数一样。

( 2)根据数的组成计算结果。

3.学生思考后写出:6-1=5 ,6-5=1 。

(1)观察的角度和顺序不同,列式就不同。

( 2 )交流:根据图意,也可以根据数的分解方法来计算。 2.摆一摆,填一填。



2+4=( )

4+2=( )

答案:6 6

( )+( )=( )

( )+( )=( )

答案:2 5 7;5 2 7

3.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答案:3 4 7;4 3 7;7 3 4;7 4 3 三、巩固练习。 1.按照要求摆小棒。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

2.看图写出“四道算式”。

3.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特点探究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课件展示P42页三角形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图两式”的特例。 1.动手操作。

2.讨论交流后得出:4+2=6

2+4=66-4=26-2=4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是互逆的。

3.学生观察:加减法算式可以根据数的组成和分解进行计算。

4.讨论发现:此图只能写出两道算式。明确:当分成的两部分相同时,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6、7的加减法

5+1=6 1+5=6 4+2=6 2+4=6 7-1=6 7-6=1 6-2=4

6-4=2 5+2=7 2+5=7 7-2=5 7-5=2 3+3=6 6-3=3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地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出现了看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的练习(3+3=6,6-3=3),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运用摆放自行车,送小动物回家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6、7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这样安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覆盖不同水平的学生。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2题。

数一数,比一比。



( )个( )个( )个

分析:在数方块的数量时,不但要数能看到的方块,还要数看不到的,数出个数后,再任意选择不同的两组数进行比较。

答案:5 6 7

5<6 6<7 1.数一数,比一比。



( )○( )

答案:5<6 知识点2:6、7的基和和序数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3题。



把右边的6只熊猫圈起来。

在左边数第7只熊猫的上面画1个○。 分析:“6只”是把数到的6只熊猫圈起来,“第7只”是在数到的第7只(只有1只)熊猫上面画1个圈。

答案: 2.把左边的6个圈起来,从右数起,在第7个下面画“△”



答案: 知识点3:6、7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10题。

0+7= 7-5= 1+6= 7-3=

4-2= 2+4= 7-4= 6-4=

5-0= 6-3= 2+5= 5-3= 分析:可直接利用6、7的组成完成6、7加减法的计算。



答案:

7 2 7 4 2 6 3 2 5 3 7 2 3.算一算。

6-2= 2+5=

7-1= 0+6=

7-6= 3+3=

答案:4 7 6 6 1 6 知识点4: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12题。

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计算。



5+□=□ 6-□=□ 分析:第1幅图原来有5个盒子,又搬来1个盒子,求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盒子,用加法计算,列式为5+1;第2幅图,原来有6个盒子,搬走了2个,求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6-2。

答案:5+1=6 6-2=4 4.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计算。



6-□=□

答案:原来有6个足球,有2个踢进了球门。

6-2=4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5+□=□

2+□=□



6-□=□

答案:2 7 5 7

2 4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

课件展示P46页情境图。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同桌说说看到了什么?

(2) 认识大括号和问号并解答。

①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没有见过的数学符号?

知道他们的意思吗?

②同桌讨论。

师小结:大括号,它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下面的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③看图完成算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表述图意。

2.教学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教材P47页青蛙情境图。

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2)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有什么不同? 1.学生观察后交流: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

(1)学生观察讨论:大括号和问号。思考它们表示的意义。

(2)交流结果:大括号,它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边说边用两只手表示合起来的意思)。下面的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3)学生交流: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小兔,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2.学生讨论:跳走之后还剩几只青蛙?算式:7-2=5

学生比较预设:这两幅图的?位置不同,第一幅图是求总数,第二幅图是求部分数。 2.

左边有□棵白菜,

右边有□棵白菜,

一共有□棵白菜。

□○□=□(棵)

答案:5 2 7

5+2=7 三、巩固练习。 1.(1)课件出示书第46页“做一做”“企鹅图”并提出问题。

(2)出示大括号,在大括号下面加些“?只”引导表示什么意思?

(3)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2.课件展示P47页“企鹅图”。

引导大家说一说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你能解答吗? 1.(1)学生观察提问:一共有多少只企鹅?

(2)学生1:大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企鹅合起来。学生2: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

(3)要把2只和5只合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2+5=7(只)

2.学生回答。预设:学生1:一共有6只企鹅,右边有4只,左边有几只?学生2:知道了一共有6只企鹅,还知道了右边有4只,求左边有多少只,用减法计算。6-4=2(只)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4+2=6(只) 7-2=5(只) 六、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为此,在设置课堂环节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的意思,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也有缺陷。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秩序有些混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应该在与学生互动时,引导他们讨论思考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第1题。



左边有□条鱼,

右边有□条鱼。

一共有几条鱼?

□○□=□(条)



一共有□个,

摘了□个。

树上还有几个?

□○□=□(个) 分析:第1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1)左边有3条鱼,右边有3条鱼。大括号下面打的“?”表示一共有多少条鱼?

(2)要求一共有多少条鱼,就是把左边的3条鱼和右边的3条鱼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第2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1)告诉我们一共有7个石榴,摘了3个,树上还有几个?

(2)要求树上还有几个?就是用总共的7个减去摘掉的3个,就得树上还有的个数。

答案:1.左边有(3)条鱼,右边有(3)条鱼。(3)+(3)=6(条)

2.一共有(7)个石榴,摘了(3)个。(7)-(3)=(4)(个) 1.

一共有□个玉米,外面有□个玉米。篮子里有几个玉米?

□○□=□(个)

答案:7 2 7 - 2 5 知识点2:7以内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教材48页第2题。

7-4= 5-1= 2+5=

6-2= 2+3= 6+0=

4-2= 4+3= 分析:7-4= 想:7可以分成4和几,或者是4和几组成7。

2+3=想:利用数的组成来回答。因为2和3组成5,所以2加3等于5。

答案:7-4=3 5-1=4 2+5=7

6-2=4 2+3=5 6+0=6

4-2=2 4+3=7 2.算一算。

7-2=7-1= 5-5= 1+5=

5+2= 4+2= 6-5=

7-6= 6+1=

答案:5 6 0 6 7 6 1 1 7 知识点3:看点子卡片写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第3题。

拿出点子卡片,每次盖住一部分,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再换成,照样子说一说。 分析:课件出示7个点子卡片,接着盖了几个点子,只露出1个点子。写减法算式,就是7减去露出的1个点子,得盖住的6个点子。任意盖住一部分,露出2个、3个、4个、5个、6个中的任意一个,写减法算式都是用总数7减去露在外面的数,得出盖住的数。

答案:7-1=6 7-2=5 7-3=4 7-4=3 7-5=2 7-6=1 3.拿出点子卡片5,每次盖住一部分,说出一个减法算式。



答案:5-1=4 5-2=3

5-3=2 5-4=1 知识点4:看图说出要解决的问题,再解答。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第6题。



□○□=□(个)



□○□=□=(朵)



□○□=□=(个)



□○□=□=(个) 分析:

第一幅图:告诉了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掉了4个,求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

第二幅图: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就是把左边的2朵和右边的5朵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第三幅图:求还剩多少个玉米?用总共的个数减掉抱走的个数,得还剩的个数。

第四幅图:告诉我们左边有3个茄子,右边有2个茄子,求一共有多少个茄子?用加法计算。

答案:

7-4=3(个)2+5=7(朵)

6-2=4(个)3+2=5(个) 4.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想到哪些问题?用算式表达出来。



□○□=□

□○□=□

□○□=□

答案:

2+4=6 7-2=5 3+4=7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6○5 4○7

4○4 7○6

0○5 6○6

答案:> < = > < =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课件展示第50页的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大家交流方法。

(3)说一说生活中的数。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事物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2.教学认数8和9。

(1)摆一摆。引导学生用8根或9根小棒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

(2)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8和9。

3.比较7、8、9的大小。

引导学生用直尺、计数器、小棒等学具比较大小。

4.学习8和9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8和9,说说他们像什么,并指导书写。

(2)观察直尺,让学生说出8和9的位置。

5.教学8和9序数的含义。

(1)出示第51页动物图,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并自由提出类似的问题。

(2)小游戏“看谁反应快”。老师说要求。

6.8和9的组成。

学生拿出小棒等学具将8和9各分成2份,总结分法。 1.(1)学生汇报:学生1:图中有8棵树,8个学生、1个老师……

(2)学生1:我从左向右数,左边4棵树加右边4棵树共8棵。

学生2:8名学生加 1个老师共9人 。

2.(1)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出8和9。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8个苹果,9个圆形等自己喜欢的图形。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得出7、8、9三个数的大小。

4.(1)学生讨论交流,并在书本上描红。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8和9,8在7的后面,9在8的后面。

5.(1)学生观察完成书本的任务,同桌说一说类似的问题。

(2)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

6.同桌合作并说一说分法。并完成第52页摆一摆。 2.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填一填。3、7、8、5、9、1

( )>( )>( )>( )>( )>( )

答案:9 8 7 5 3 1

3.数一数,填一填。



(1)一共有( )个图形。

(2)从左边数,第( )个图形是□。

答案:(1)9(2)8

4.分一分。



答案:8 3 4 1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2页“做一做”。

2.教材第54页1、2题。 1.学生数一数、摆一摆,完成内容。

2.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纠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8、9的认识

8朵花,8棵树,9只蝴蝶,9盆花……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感慨很多。1.可能内容较多,整体上时间较紧,学生有点吃力。2.在教学8和9的序数意义时,我设计了练习课,发现学生对序数和基数还是容易混淆,于是我就采用游戏的方法来达到效果。如:请从左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和从右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3.学生在学习8和9的组成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总结出规律,效果很好。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5课时 8和9的加减法

课题 8和9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会计算得数是8、9的加减法,分两个层次安排,一是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二是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会正确计算有关8、9的加减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五角星、圆形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对口令。复习有关8、9的组成。

2.看图列式。

○○○○●●●

○○

问:你们能根据一幅图列出2道不同的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吗?

3.导入新课。 1.学生在组内完成。

2.仔细观察,完成任务。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填一填。





答案:6 5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创设情境,尝试计算8的加减法。

课件展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红花图画)。

1.根据这幅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小组合作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5+3=8、3+5=8、8-5=3、8-3=5

师小结:看一幅图,我们可以列2道加法算式和2道减法算式。

(二)动手操作,教学9的加减法。

1.引导: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4根小棒。

2.讨论:可以列几道不同的算式?

3.教师板书:5+4=9、4+5=9、9-5=4、9-4=5

(三)出示想一想:4+4=( )8-4=( )

师:怎样计算?还可以列其他的算式吗? (一)

1.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明确5+3=8、3+5=8、8-5=3、8-3=5。可以列2道加法算式和2道减法算式。

(二)1.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列算式。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5+4=9、4+5=9、9-5=4、9-4=5

(三)同桌讨论:只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口算。

7+1= 6+2=

1+7= 2+6=

8-2= 7-6=

8-7= 9-1=

答案:8 8 8 8 6 1 1 8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2= 8-3=

9-7= 3+4=

7-0= 8-1=

答案:7 5 2 7 7 7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的第6、7、8、9题。

1.第6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看图列式,集体订正。

2.第7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哪两个数相加得到8或9。

3.第8题。

计算,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第9题。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算式。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

3.学生做一做,尽量提高计算速度。

4.注意书写工整。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8、9的加减法

1+7=8 1+8=9 8-1=7 9-1=8

2+6=8 2+7=9 8-2=6 9-2=7

3+5=8 3+6=9 8-3=5 9-4=5 六、教学反思 有关8和9的加减法的安排是由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过渡到由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慢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看图说话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复习前段时间的口算题,利用了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的技能,教师应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5题。

找朋友。

分析: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有一位小朋友举着一个数字8,其他小朋友的身上都有一个数字,这就是说,只要身上的数字合起来是8的两个小朋友,就是要找的朋友;同样,右边的小朋友身上的数合起来等于9,就是找到了好朋友。

根据要求,把符合条件的小朋友用线连起来即可。

答案: 1.分一分。



答案:4 6 7 8 1 9

知识点2:

看图写出四道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6题。



5+4=□ 9-4=□ 4+□=□ 9-□=□



6+2=□ 8-2=□ 2+□=□ 8-□=□ 分析:黑色足球有5个,红色足球有4个。加法计算,5个黑色的和4个红色的合起来,或者是4个红色的和5个黑色的合起来。减法算式:总共的9个减去黑色的个数就得红色的个数,减去红色的个数就得黑色的个数。

答案:

5+4=(9) 4+(5)=(9)

9-4=(5)9-5=(4)

6+2=(8)2+(6)=(8)

8-2=(6)8-(6)=(2) 2.看图写算式。



□+□=□ □+□=□

□-□=□ □-□=□

答案:5 3 8 3 5 8 8 5 3 8 3 5 知识点3:8和9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第10题。

看谁算得都对。

5+2= 9-7= 1+8=

9-3= 8-4= 3+6=

7-4= 0+6= 分析:加减法可以用数的分和合来做。如5+2=?

想:因为5和2组成7,所以5+2=7。计算9-7=?想:因为9可以分成7和2,所以9-7=2。

答案:

7 2 9 6 4 9 3 6 3.计算。

9-1= 8-2=

4+5= 2+6=

3+6= 5+1=

4+4= 7-1=

答案:8 6 9 8 9 6 8 6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

□-□=□

答案:4 4 8 8 4 4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解决小鹿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小鹿图。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怎么知道的?

(2)要求还剩几只小鹿,你还得知道什么信息?

(3)谁能完整地把信息说一遍,并解答。

师板书: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小鹿?

9-3=6(只)

2.解决蘑菇的数学问题。

(1)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根据图中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

师板书:树根下有6个蘑菇,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6+2=8(个)

(3)引导: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总结:求一共有多少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解决天鹅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天鹅图)

(1)用刚才学过的知识,独立解决图中的数学问题。

(2)交流汇报:

师板书:一共有8只天鹅,游走3只,还剩几只天鹅?

列式为8-3

=5(只)

师小结:求一共的用加法计算;求剩下的部分数用减法计算。 1.(1)学生讨论:一共有9只小鹿,还剩几只?图中汉字直接告诉我们的。

(2)交流:跑了3只小鹿。

(3) 同桌交流: 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小鹿。

2.(1)学生认真观察,同桌交流。树根下有6个蘑菇,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2)学生自由列式:6+2=8(个)

(3)学生交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1)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整理数学信息。

(2)同桌交流:一共有8只天鹅,游走3只,还剩几只天鹅?列式为8-3=5(只) 2.一共有几只鹅?



□○□=□(只)

答案:3+6=9(只)



3.一共有9只小兔,房子里有几只小兔?



□○□=□(只)

答案:9-3=6(只)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理解第58页第1题的图意,让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58页第2题,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学生独立解决,集体纠正。

2.独立完成,尽量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一共有9只小鹿,跑掉3只,还剩几只?

9-3=6(只)

树根下有6个蘑菇,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6+2=8(个)

一共有8只天鹅,游走3只,还剩几只天鹅?

8-3=5(只)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听音乐、看场景等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教师通过向导的身份带领学生参观森林,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本部分主要让学生体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参加大量的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脑思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7课时 10

1.10的认识



课题 10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景,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10的组成以及写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10的组成,认数、写数和比较大小。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0~10的各种动物卡片、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演示。

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最大,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到9这么一说,伤心地哭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地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呀?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10是不是比9大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课题板书:10的认识。 1.学生认真听故事动脑思考。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数字9的组成。



答案:8 7 6 5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一)教学数数。

1.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动手摆10根小棒

3.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

找一找身边的10。身体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0表示?

(二)教学数序。

1.(出示尺子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2.出示计数器。师先拔8颗,再添一颗是几颗?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大、从大→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三)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

师板书:10○9、9○10。

(四)教学10的组成。

1.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2.并把你想到的方法填在书上第60页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儿歌手指操”具体内容是“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五)写10比赛。

1.观察10的写法,学生再比赛。

2.教师评比。 (一)1.学生汇报:10只鸽子、9个学生、1个老师 。

2.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学生交流:10个手指、10个脚趾……

(二)

1.学生出示直尺,观察10的位置。

2.(使学生能直观感觉到9比8多1)。9颗再添上一颗是几颗?10颗再去掉一颗是几颗?(使学生感觉到10比9多1)。10应该排在哪儿?

3.学生读一读。

(三)学生讨论交流。

(四)1.小组合作交流:拿出10个自己喜欢的学具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2.学生汇报。

3.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五)1.认识书写。

2.互相评比。 2.找规律填数。

(1)1 2 3 ( ) ( )6 7 ( ) 9 ( )

(2)( ) ( ) 8 7 6( ) 4 3 ( ) 1

答案:(1)4 5 8 10

(2)10 9 5 2

3.画一画:将不足10个的图形补成10个。







提示:缺几个就补画几个。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第62页第1题的数轴。

2.完成教材第62页第2、3题。 1.学生根据内容自主填写。

2.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开始,我以新颖的故事创设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的学习境地,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摆、拨、写、比等实际操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认识10,首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最后抽象出10。这样通过初步感知——深刻感受——抽象内化三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点评和总结:

2.10的加减法

课题 10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体会迁移的应用,学会自主学习。10的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中体现了逐步提高要求的做法和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点子图,使学生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计算,并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 会正确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10的组成。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2.口算。

4+5= 5+4=

9-4= 9-5=

3.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0这个新朋友,10的加减法如何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加减法。 1.学生在组内完成。

2.学生自由口算,抢答。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分一分。



答案:7 3 1

8 6 4 2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点子图一(9个○,1个●),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能列出几道数学算式来?

2.你能说一说1+9=10,9+1=10这两道加法算式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吗?

3.你能说一说10-1=9,10-9=1这两道减法算式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吗?

4.出示点子图二(8个○,2个●),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

5.学生自由学习点子图三,点子图四。

6.想一想。

5+5=

10-5=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利用9的加减法知识,很快迁移到本节课中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2.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因为9添上1是10;

(2)数出来的;

(3)因为9和1组成10(或10可以分成9和1)

(4)因为会算1+9=10,所以9+1=10。

3.学生讨论交流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1)数出来的;

(2)因为10可以分成9和1(或9和1组成10);

(3)因为9+1=10,所以10-9=1。

4.学生自主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5.学生独立完成。

6.学生独立计算,理解10分成5和5时,只能写出2个算式。 2.填一填。



答案:10 10 10 2 6 4

3.画一画,填一填。

○○○

3+□=10

○○○○○

5+□=10

答案:

○○○○○○○ 7

○○○○○ 5 三、巩固练习。 1.找朋友游戏:举卡片找加起来得数是10的朋友。师举卡片,生举卡片:师举9,生举1,1+9=10……

2.完成教材第61页第2题。 1.老师与学生进行游戏,分小组进行游戏。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10的加减法

1+9=10 9+1=10 10-1=9 10-9=1

2+8=10 8+2=10 10-2=8 10-8=2

3+7=10 7+3=10 10-3=7 10-7=3

4+6=10 6+4=10 10-4=6 10-6=4

5+5=10 10-5=5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点子图来体会10的加减法计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前面8、9的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教师应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8课时 连加 连减

课题 连加 连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以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使其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通过自主练习,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小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他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华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小华喂5只小鸡的图片)

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学生讨论:学生1:我看见了5只小鸡;学生2:小华在喂小鸡;学生3:小华在喂5只小鸡。 1.口算。

3+2=

9-1=

5-4=

8+2=

答案:5 8 1 10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教学连加。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情境图一。

1.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

3.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 连加

4.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①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②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二)教学连减。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情境图二。

1.分步操作,让学生说图意。提问题。

2.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运算顺序。

8-2-2=4

3.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

4.老师小结:计算连减时先算前面的减法,再用它们的得数减去第3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三)举例。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连加、连减呢?

学生自由回答,对敢说能说的学生要多表扬,对想说却有顾虑的学生要多鼓励。 (一)

1.同学们观察。小华在喂小鸡。

2.学生汇报。预设:学生1: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

学生2: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学生说出算式。

5+2+1。

3.认真观察。

4.小组汇报。学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学生2: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

学生3: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

(二)1.学生尝试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列算式。

2.学生动手摆学具操作。

3.尝试取个名:“连减”。

4.同桌说说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

(三)预设:家里原来有3个苹果,妈妈先买了2个,又买了3个,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可以用3+2+3=8来计算。

独立完成后交流。 2.同桌摆一摆。

1+3+4=

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答:先算两个数的得数即1+3=4,再算4+4=8

3.算一算。

9-3-2=

8-3-4=

答案:41

4.联系实际,同桌编一道连减问题,同桌互相交流。

答案: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自主解答。

2.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题。 1.完成后交流算法,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连加连减

连加: 连减:



从左往右计算 六、教学反思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清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节课我根据情境图制作了动画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列出算式,同时通过小棒摆的过程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也加深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第1题。

分析:此题从0开始即从小到大依次写到10,就是熟记10以内的数。4后面的数是5、6,8后面的是9。

答案:5 6 9 1.按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2、4、5、8、10、7

答案:10>8>7>5>4>2 知识点2:

看10的分成写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第6题。

分析:

(1)因为10可以分成1和9,或者1和9组成10,所以1加9等于10,10减1等于9,10减9等于1。

(2)答案不唯一。只要是10的组成(5和5除外)都行,如:根据10可以分成2和8,写成2+8=10,10-2=8,10-8=2。



答案:7 3 7 10 7 3 10 3 7

4 6 4 10 6 4 10 4 6 知识点3: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第10题。

一共有10个。



还剩几个?

□○□=□(个)

6个



一共有多少个?

□○□=□(个) 分析:(1)文字告诉我们一共有10个胡萝卜,图画告诉我们小兔抱走3个,问题:还剩几个?求还剩几个就是用总数去掉抱走的,得剩下的。用减法计算。

(2)图画告诉我们篮子里有6个梨,外面有4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篮子里面的和篮子外面的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答案:(1)10-3=7

(2)6+4=10 3.看图填一填。

(1)

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个)

(2)

房子里有几只小兔?

□○□=□(只)

答案:(1)4+5=9

(2)9-2=7 知识点4:按照要求填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思考题。

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用一次。

分析:

把这些数按顺序排列后,分成三组,最大数和最小数,即9和0;较大数与较小数,即8和1、7和2;中间两数,即3和6、4和5。

要求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且所组成的三个加法算式的得数相同。

答案:

0+9=8+1=7+2=6+3=4+5 4.把0、2、4、6、8、10这六个数填在下面的里,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答案:0 10 2 8 4 6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9课时 加减混合

课题 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注重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使学生情趣高昂地参入到学习中。

2.关注算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掌握算法。

本节课创设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追问“第二步是几减几,或者是几加几,为什么?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很轻松地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试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试题的运算顺序。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形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大家听说过《丑小鸭》的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3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背上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3道题给解决了,这些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愿意帮助它们褪变吗?

2.课件展示卡片。

8-1-2= 4+2+4= 10-6-2= 2+3+4=

8-2-4= 4+4+1= 9+0+1= 7-3+5=

7-2-4= 1.听故事。

2.口算,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看图列式。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

答案:3 2 2 7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学习先加后减。

课件展示教材第67页第一幅情境图。

(1)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吗?

(2)课件展示,这时飞走了2只。现在湖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3)引导学生根据两次画面展示提出问题,写出算式。

2.探讨4+3-2的计算顺序 。

(1)结合课件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2)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4.教学例2。

(1)理解算式的意义。

课件演示例2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2)摆学具交流计算方法。

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用你的学具摆一摆,同桌互相交流。

小结: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3)师小结:像这样又有加又有减的运算是“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1.学生看图交流 :

(1)湖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

(2)讨论:湖里的天鹅还有多少只。

(3)列式为:4+3-2。

2.(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3.学生总结。

4.(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学生列出算式,指名说出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是原来有4只天鹅,3是飞来的只数,2是飞走的只数。

(2)列式:4-2+3=5。

学生小组讨论算理,并派代表全班汇报。 2.填一填。



答案:5 1 9 7 6 9 3 7

3.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先加后减的计算题。

答案:小华有2个作业本,又买了2个新的,用完了1个,现在有多少个新本?

2+2-1=3(个)

4.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先减后加的计算题。

提示: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第68页第5题。

2.同桌举例说说加减混合算式。 1.旁边学生订正。

2.同桌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加减混合



从左往右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之后感受很多,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本节课在图意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上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这个难点上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可采用指名说、自由说、示范说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要斟酌,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当然,本堂课还有几个优点:1.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2.教态亲切自然。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2题。



3+□+□=□



6+□+□=□ 分析:第1个图中,原来有3只燕子,先飞来了4只,又飞来了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列式为3+4+2;第2个图中,3个晾

衣杆上分别有6件、3件、1件衣服,求一共有多少件衣服,列式为6+3+1。

答案:

3+4+2=9

6+3+1=10 1.看图列式。



4+□+□=□

答案:4+2+1=7

知识点2:连加、连减的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6题。

填数,使横排、竖排的三个数相加都得9。

分析:根据已知的数,填未知的数,这种“填数”题常常需要根据题中所给出的数找到突破口,推算出所要填的数。

答案: 2.填数,使横行、竖行的3个数相加都等于8。



答案:2 1 1 2 2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69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在□层,在□层。

这栋楼一共有□层。 分析:明明家住在7层,另一个小男孩家比明明家低一层,说明比7小1,也就是6层;小女孩家比明明家高一层,说明比7大1,所以是8层。

答案:

6 8 10 1.小红说:“我站在第6排”,小兰说:“我在小红前面一排”,小兰在第( )排;小军说:“我在小红后面一排”,小军在( )排。

答案:5 7 知识点2: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说说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找什么信息并解答。



一共有多少只?

□○□=□(只) 分析:

图画告诉我们左边有7只熊猫,右边有3只熊猫,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就是把左边和右边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答案:

7+3=10(只) 2.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只)

答案:5+4=9(只) 知识点3:看图写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

第3题。

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解答。



□○□=□(只)



□○□=□(只) 分析:第一幅图:第一排有5只蜻蜓,第二排有3只蜻蜓,大括号表示一共的意思。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蜻蜓,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第二幅图:大括号下面写着8只,告诉我们一共有8只蜗牛, 右边跑了2只,左边打”?”表示不知道还剩多少只。求还剩多少只,就是用总共的减去跑掉的。

答案:(1)5+3=8 (2)9-2=7 3.看图列算式。



□+□=□(只)

答案:3+4=7(只)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第3题。

1+4+5= 10-4-4=

2+7+0= 7-6+5=

8-1-3= 2+6-7= 分析: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都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答案:

10 2 9 6 4 1 1.算一算。

3+0+4=

10-5-4=

9-8+6=2+5-4=

答案:7 1 7 3 知识点2:填未知加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第6题。

6+□=10 7+□=10

9+□=10 8+□=10

5+□=10 10+□=10 分析:此题可利用10的组成来填。如6+=10,想:6和4组成10,因此里填4。

答案:

4 3 1 2 5 0 2.填一填。

4+□=9 □+3=6

5+□=8 □+2=9

答案:5 3 3 7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1.10以内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2.基数、序数:

基数: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事物的次序,即第几。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4.写数:按照数字的笔顺写,书写要规范、美观。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都是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的。 6~10的减法 1.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按数的分和合来计算。

2.一图四式:同一幅图,根据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用数学:(1)解决带有大括号和“?”的问题:大括号下面有“?”表示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先把前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2.解决图文结合的问题:先要弄清图意,理解数量间的关系,根据加减法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观察直尺6的前面是7,后面是5。(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没有分清数序,6前面的一个数比它小1,后面的一个数比它大1。

规避策略:熟记7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知道某数前面的一个数比它小1,后面的一个数比它大1。 2没有理解减法的含义

【例题2】看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是:5-2=3和5-3=2。(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列出的减法算式不对。图中从7根小棒中去掉一部分,应该用总数7减去左、右两边的根数。

规避策略:看图写两道减法算式,要从总数中去掉其中一部分。 3不会看图解决问题

【例题3】 求盒子里还剩多少个?

错误答案:8-5=3(个)

正确答案:8-3=5(个)

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理解题意,题目是求盒子里有多少个梨子,要用一共有的梨子数8个减去盒子外面的3个。

规避策略:在看图解决问题时,找准所求问题是关键。 4不能正确数出两个数之间的数

【例题4】判断:比5大比10小的数有:5、6、7、8、9、10。(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此题错在多数了5和10。找出比5大比10小的数,应从6开始数,一直数到9。

规避策略:解决此类问题时,一般不包括这两个数本身。 5没有弄清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例题5】计算:9-2+1。

错误答案:9-2+1=6

正确答案:9-2+1=8

错点警示:此题没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应先算9-2=7,再算7+1=8。

规避策略: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先算出前面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得数,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11~20各数的认识…………………………………………………………………1课时

(2)数位的认识…………………………………………………………………………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4)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5)解决问题……………………………………………………………………………1课时

(6)练习课…………………………………………………………………………………1课时

(7)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8)综合与实践数学乐园…………………………………………………………………1课时



教法:情境演示法和操作探究法相结合。

学法:发现法、自主探究法。







第1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

1.11~20各数的认识

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从旧知识中来,到新知识中去。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10以内数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备课的出发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引入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的特点,本节课在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如:通过数数和摆小棒的方式。 学习目标 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学习重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以每个代表队有多少只小动物来参加比赛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10以内的数并导入新课:11~20各数的认识。 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数出6个代表队各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

小马:5小牛:4

小羊:10小猫:16

小猪:12小兔:20 1.同桌说一说10以内的相邻数。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教学例1。

1.认数。

(1)认识10。

老师展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到10,10根分一堆,

(2)认识11。

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学生交流。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3)摆小棒认识11~20各数。引导学生摆出11~20中的任意两个数,并汇报做法。

(4)数的组成。同桌任意说出11~20各数,学生用小棒表示。

(5)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2.数的读法。

教师借助摆出的小棒和计数器,使学生明确11~20各数的读法。

(二)教学例2。

课件展示直尺图。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并按顺序读出直尺上的数。

2.把11~20各数按照顺序排列并提出问题。 (一)1.(1)学生一起数数,直到数到10,10个一组成10,10根就捆一捆,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手摆小棒。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齐读:“11”。

(3)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小组交流。

(4)学生动手操作,摆出11~20中的任意两个数,并汇报自己是怎么摆的。

(5)学生边拍手边做。

2.学生明确读法,试着读出11~20各数。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学生1:11读作十一,组成:1个十和1个一。

学生2:20 读作:二十,组成:2个十和0个一。

(二)1.根据要求读出直尺上的数。

2.学生按照顺序摆列:学生1:11、12、13、14、15、16、17、18、19、20。学生2:20、19、18、17、16、15、14、13、12、11。

同桌提问: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2.动手摆摆1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答案:18是由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3.照样子说一说。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一个十和2个一组成12。

4.游戏:同桌看直尺任意说数,另一个同学立即说出与这个数相邻的数。

答案: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的第2题。全班齐读,然后再个别读。读完后,再让学生从20倒数到7。

2.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数。(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的第3题)

3.摆小棒练习。(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七”的第4题)

要求学生口头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4.连一连。(完成教材第76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合作完成。

3.独立完成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4.认真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11~20各数的认识

11、12、13、14、15、16、17、18、19、20。

11读作:十一组成:1个十和1个一

20读作:二十组成:2个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出11根小棒,再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从而体会10个一转化成一个十的过程,初步理解11的组成。接着动手操作摆小棒认识11~20各数,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比较11~20各数的大小时也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后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师点评和总结:

2.数位的认识

课题 数位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节课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在教学11~20各数的写法时,通过“摆小棒——认识计数器——用数字写出数”逐步抽象的过程,把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以突破11为重点,通过数位表了解11的组成和数位。拨计数器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并会正确地书写。让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对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位,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习重点 对数位的认识。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计数器、数位表

学具准备:小棒、数位表、计数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课件展示)

3.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要学会数数、读数,还要学会写数,这都离不开数位的认识。

板书课题:数位的认识。 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

2.开火车完成。

3.认真听。 1.数一数。

从11数到20。

2.说一说13的组成。

答案: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引导学生拿出自制数位筒按要求完成。

(1)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放11个小棒,怎么放?

(2)操作、讨论、汇报。

(3)师小结:右边的1根表示1个一,1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左边的1根表示一个十,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4)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那么11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1)提问: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了什么?从右边起第一档是什么位?第二档呢?

(2)怎么写11?

教师小结:在写数时一定要分清数位,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1个一就在个位写1。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教材75页例3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

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 1.(1)学生动手操作 。

(2)学生讨论:左边放10根,就是一捆一个十,放上面表示1个十,右边放1根,表示1个一。

(3) 学生认真倾听。

(4)独立思考。

2.(1)学生讨论:计数器上有个位和十位;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

(2)请一名学生板演。个位下写1,十位下也写1。

3.学生:该写,因为个位的0表示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必须写。

3.画一画。

计数器分别表示19、20、16。

答案:略

4.改错。

十二写作十2。( )

二十写作2。( )

答案:1220

5.





答案:12 18 20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二十八十四二十

2.完成教材第75页“做一做”。 1.同桌合作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数位的认识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有1个十在十位写1,有2个十在十位写2。

有几个一在个位写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以及读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以上节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认识和理解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从而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教学时,我让学生经历“用摆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叙述数的组成”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7题。





( )本 ( )支



( )个

你发现了什么? 分析:10本练习本添上2本练习本,合起来写作:12;10支铅笔添上3支铅笔,合起来写作:13;10个球添上6个球,合起来写作:16。

答案:

12 13 16 1.看图写数。



( )( )



( )( )

答案:15 17 12 20 知识点2:

数位的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8题。

我是几?

我是由3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的。我是( )。

我的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9,我是( )。 分析:3个一是3,1个十是10,合起来是13;或者在数位表上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再读数。

十位是1,就在数位表的十位上写1,个位是9,就在数位表的个位上写9,合起来就是19。

答案:13 19 2.填空。

(1)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2)2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 )。

(3)十位上是2,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这个数是( )。

答案:15 12 20 知识点3:

比大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9题。

11>□

17<□

□<16

□>19 分析:这一题是半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一个数大于它前面所有的数,小于它后面所有的数。小于11的数就是11前面所有的数即从0到10;17小于它后面的数,有18、19、20……

答案:

0~10的任意一个数;

18~20的任意一个数;

0~15的任意一个数;

20。 3.填数。

12<□

15>□

□<18

□>14

答案:13~20

0~140~1715~20 知识点4:

数的顺序。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12题。



分析:从10开始一个一个地依次数到20。熟记10到20以内的数。

答案:

11 13 15 16 17 20 4.按要求填空。

11( )13( )15( )17( )19( )

答案:

12 14 16 18 20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2课时 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 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课题 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本课的开始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学习形式的设计上,通过让学生在摆、观察、 讨论、计算 、猜测的过程中去理解如何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体现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并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了解加法运算各部分的名称。

2.在“一图四式”和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经历“摆小棒”“写算式”“算得数”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规律。 学习重点 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20根小棒、一根皮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数的组成。

从11~20各数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来说说它的组成。

2.揭示课题。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老师边说边板书),你们有信心学好它吗? 1.例:18,它是由1个十和8个一组成。

2.明确本节课要学内容。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答案:5+3=8

8-3=5 3+5=8 8-5=3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摆小棒列算式明算理。

(1)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摆出“13”这个数,并能看图列式。

(2)集体交流。

(3)师板书: 10 + 3 =13 13-3=10

3 + 10 =13 13-10= 3

(4)交流算法:挑一个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5)知识扩展:小组合作在11~20各数中选一个数,用小棒像刚才一样摆一摆,并写出4个算式。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了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拨珠子学算法、知名称。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2颗珠子。(11+2=13)

(2)提问:你是怎么算出11+2=13的?

(3)请你根据这个加法算式列出一个减法算式。

(4)说一说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3=13 13-3=10

3+10= 13 13-10=3

(5)交流算法:挑一个算式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师板书: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1.(1)学生动手操作 。

(2)讨论交流 。

(3)看图列算式:

10+ 3=13

13-3=10

3+10=1313-10=3

(4)数小棒:数数: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5)小组动手操作。

(6)认真听老师总结。

2.(1)学生根据拨珠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2)讨论算法:学生1:用数数的方法: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

学生2:数小棒或珠子,个位上现在有3颗珠子,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3。

(3)13-2=11或13-11=2。

(4)学生讨论后:打开教材第78页例5。

(5)数小棒:数数: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2.认真观察,照样子写一写。

10+1=11

10+2=12

10+3=13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答案:14 15 16 17 18 19

3.认真观察,照样子写一写。

11-10=1

12-10=2

13-10=3

14-10=( )

15-10=( )

16-10=( )

17-10=( )

18-10=( )

19-10=( )

答案:4 5 6 7 8 9

4.同桌互相画出图形说出四道算式。

答案: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2题。 1.指名让学生说出图意,再试着把算式填写完整。

2.学生列式,自主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发现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堂课中,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决定采用复习导入新课,以摆小棒、讨论、汇报交流、拨计数器等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如何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纳程度。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指引,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发现过程。 教师点评和总结:

2.解决问题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教材中的例题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的指导与归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内容的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机会。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学习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圆片

学具准备: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一群小朋友排队去参观熊猫馆。在小朋友排队中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大家一起来看看,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数学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按要求数数。

从2数到20;

从12数到18。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活动中体验排队问题,看图体验交流信息。

(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用站队的方法表示出来。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策略。

(1)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怎么排的?

(3)汇报操作结果。

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

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1.(1)学生交流:学生1:小丽排第10。

学生2:小宇排第15。

学生3:要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个人的问题。

(2)学生实践站队。

2.(1)学生汇报:

数:(数数)11 12 13 14

(2)画:(画示意图)10 ○○○○ 15

(3)学生: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 2.14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小红的前面有5人,小红的后面有( )人。

答案:8

3.10和14之间有( )个数。

答案:3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活动,运用新知。

请8个同学上台排队,并指定两人说说自己从左往右的位置,台下同学闭眼睛猜测。再说出两名同学之间有几人。

2.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 1.学生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判断、排列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顺序情境图,从中悟出:生活处处有“排队”,排队方法有很多,但是按什么顺序排队,有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考虑。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该适度开发和拓展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第7题。

7+□=10

10+□=12

11+□=13 分析:□里要填的是一个加数,可以用和减另一个加数求得,如7+□=10中,□=10-7=3。

答案:3 2 2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15

12+□=17

□+4=16

答案:10 5 12 知识点2: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第5题。



推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 分析:“今天是星期一,推迟3天”,就是从今天开始算起,3天后再开运动会。用加法计算,1+3=4,所以是星期四再开。也可以从星期一开始往后数3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都不开运动会,所以推迟后是星期四开。

答案:推迟后,运动会在星期四召开。 2.小华今天看了( )页。



答案:6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1.数数:11~20各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的个数。

2.数的顺序:11~20各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或者用数的组成比较。

4.数的组成: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二十是由2个十组成或者20个一组成的。

5.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读数: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再加整十数。

3.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后的数叫加数,它们的得数叫和。

4.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得到的结果叫做差。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1 2不能正确数出19后面的数

【例题2】判断:从10往后数是:11、12、13、14、15、16、17、18、19、10。(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此题没有弄清数序,19后面的一个数是20,不是10。

规避策略:熟记20以内的数,9的后面是10,19的后面是20。 3误认为相同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相同

【例题3】22中两个2表示的意义相同。(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此题错在不理解22里面的两个“2”的意义。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

规避策略: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综合与实践 数学乐园

课题 综合与实践 数学乐园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中,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加活动,让他们体验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从而体会到学数学是件快乐的事,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特点,我以做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设计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积极参加游戏,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经历参加合作的过程。

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动参加,动脑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通过经历“走格子”游戏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做事情要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倾听习惯。 学习重点 进一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与大小。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棋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游戏:

课件展示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明确游戏规则。 学生观察交流,明确规则。

(1)2人一组游戏。

(2)猜拳决定谁先走。

(3)按照一定顺序走。

(4)走哪格答哪题,错了后退一格,对了停在这格。

(5)接着猜拳,猜胜的先走。

(6)先到达终点的人获胜。 1.游戏:同桌之间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熟悉玩法。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示范游戏。教师选一名学生作为对手,示范游戏,进一步使学生明确游戏规则。

2.分组游戏,教师巡视。

3.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不明确问题,组织学生交流。

(1)粉笔盒放在讲台的哪里?

(2)爸爸、妈妈的手机号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3)一周有几节体育课?几节数学课?

(4)电梯上的12表示什么意思?

(5)帮兵兵数一数有几双袜子?

(6)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进一步明确游戏的规则。

2.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3.学生交流并汇报。

(1)指导学生看看粉笔盒放到哪个位置。

(2)学生说出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

(3)学生拿出课程表,数一数后交流汇报。

(4)电梯上的12表示12层。

(5)学生拿出笔,两个两个地数。

(6)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2.试一试:8个小正方体能组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答案:能,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

3.写出大于3小于10的数。

答案:4、5、6、7、8、9。

三、巩固练习。 本节课的游戏中,我们应用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游戏中应用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1)计算。

(2)数数、比大小、第几和几的认识、数学顺序、数的组成。

(3)位置、图形拼组。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综合与实践数学乐园

游戏规则:

(1)两人一组游戏;

(2)猜拳决定谁先走;

(3)按序号顺序走;

(4)走哪格答哪题,错了后退,对了停在这格;

(5)再猜拳,决定谁先走;

(6)先到达终点的人获胜。

思考:这节课的游戏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1)计算。

(2)数数、比大小、第几和几的认识、数学顺序、数的组成。

(3)位置、图形拼组。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通过猜拳游戏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渗透整时的内容。

2.认识整时是学生经历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时间,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面少,其次钟表是一个复杂的度量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进行大量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1.认识钟表,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2.感受时针和分针的转动规律,感受时间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1)认识钟表…………………………………………………………………………2课时

(2)练习课……………………………………………………………………………1课时

(3)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采用直观教学与动手操作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习。













第1课时 认识钟表(1)

课题 认识钟表(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用学生熟悉的闹铃声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时间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我利用拨一拨、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对整时的理解。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钟表

学具准备:钟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在一个美丽的乡村清晨,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喔”地叫起来。每天清晨公鸡叫是在干什么?每天早晨是谁叫我们起床?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1.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2.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1.说一说在哪看见过时钟。

提示:墙上、床头……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出示实物钟。提问:钟面上有什么?

2.认识整时。

(1)学生尝试拨整时。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4)游戏“拨钟比赛”。

要求:三人一组,一人说时间,另两人拨整时,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3.认识电子表示法。

课件展示主题图。

(1)提问:你还能从哪里知道是“7时”的?

(2)出示电子表,让学生认识7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并写出:先写7,再点两个圆点,最后在圆点的后面写上两个0(7:00)。

(3)用电子表示法写出8时、3时和6时的表示方法。 1.学生讨论汇报:学生1: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学生2:有12个数。

2.(1)学生独立拨钟面。

(2)同桌互相讨论。

(3)学生讨论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分针指着2就是2时,指着3就是3时……

(4)三人合作。

3.学生讨论:并按照要求来做。 2.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又短又粗的针叫( )针

答案:分 时

3.写出钟面表示的时间。







答案:12:00 4:00 5:00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做一做”并思考:(1)这是什么时间?

(2)小明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7时、9时、10时、12时、6时。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认识钟表(1)

时针:又粗又短 分针:又细又长

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活泼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游戏“拨时间”就是让学生操作,提高了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 认识钟表(2)

课题 认识钟表(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线索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参与教学活动,设置各种活动进行练习,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整时的基础上会认读“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学习重点 能正确的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钟面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师拨两个整时学生认。

2.游戏“你拨我来认”:四人一小组练习。

3.课件出示动画钟面,学生认整时,再动画演示整时,再演示整时差一点、过一点的。 1.学生按照要求回答。

2.四人一组练习。

3.认真观察。 1.写出下面的钟面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8时 3时 6时

答案:8:00 3:00 6:00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提问整时: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下面老师奖励你们看几幅好看的。(出示情景图)图中的小孩叫小明,这是小明星期天一天的活动安排,仔细观察图画,看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呢?

(1)谁愿意大声地说一说第一幅图,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你几时起床?

(2)谁也能像刚才这位小朋友一样说说其他几幅图?

2.学生讨论交流:在小明一天的活动中,看书的时间是9点,睡觉的时间也是9点,这两个时间一样吗?

师小结:一个是上午的9点,一个是晚上的9点。

小明的星期天安排得多么合理,这样的星期天一定又愉快又有收获。只要你们合理安排,老师相信你们的星期天一定会更快乐。

3.怎样拨6时差点、6时过点。

(1)学生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 1.学生:观察图画

(1)学生交流:小明早上7点起床。

学生1:我6点起床。

学生2:我也是6点多一点就起床。

(2)学生交流:第二幅图小明是9点看书、10点做操、12点吃饭、6点看电视、晚上9点睡觉。

2.学生交流:学生1:不一样。

学生2:一个是上午的9点,一个是晚上的9点。

3.(1)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分针快到数字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差点。6时过点就是时针指向6,分针过12一点。 2.认整时:画出下列整时。

5时



7时



9时



答案:略

3.调查每天太阳升起或落下大约是几时。

答案:早上大约七八时升起,晚上5时或6时落下。 三、巩固练习。 1.我来当法官。(图片出示:3只小动物认表图)

今天大家学习了认识钟表,小动物们跟我们一样也学习了。可是,它们这会却为认时间吵了起来,想请我们大家当法官来评理,看看小法官们谁最公正。

学生认时间时,说出谁错了并改正。对最公正的法官进行表扬。

2.想一想。(图片出示3个钟面)

小老鼠、小猴子和小狗的钟表电池没电了,看谁能知道他们的钟表是几时停的。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节的教学整时还是不错的,后面在教学大约几时的时候,语言不够规范,上得过快,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什么叫大约几时不是很了解,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第3题。

过1小时是几时?







分析:

先读出钟表现在对应着几时,再加上1,即为1小时后的时间。

答案:

4:00 10:00 6:00 12:00 1.过1小时是几时?。



答案:3:00 7:00 知识点2:接近整时。 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第6题。

照样子说一说。

分析:本题是根据钟面上分针与时针的指向规律,说一说钟面上表示的时间。第一幅图中时针的指向接近8,分针指向12的左边,表示快8时了;第二幅图中时针指向10的右边一点,分针指向12的右边,表示10时过了一点。

答案:第三幅图:快12时了。第四幅图:8时过一点儿。 2.小动物们读得对吗?对的画“√”,不对的画“×”。

(1)

(2)

答案:× √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1.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有时针和分针。

2.分针:钟面上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3.时针:钟面上又短又粗的指针叫时针。 认识整时 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1.汉字表示法:写成几时,如8时写个数字8后面写个“时”。

2.电子表数字的形式:用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是在“:”的后面写两个“0”,前面是几时就写数字几。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1 2不会认整时

【例题2】判断: 此刻的时间为12时。(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完全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图中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 6,表示6时整。

规避策略:熟记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3不会比较时间的长短

【例题3】判断:小红7时到学校,小明8时到学校,小明到学校早一些。(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8时到学校比7时到学校晚1时。

规避策略:比较到校的时间是数字越小时间越早。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这部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经验,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又可以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编排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策略。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9加几………………………………………………………………………………1课时

(2)练习课………………………………………………………………………………1课时

(3)8、7、6加几………………………………………………………………………2课时

(4)练习课………………………………………………………………………………1课时

(5)5、4、3、2加几……………………………………………………………………1课时

(6)练习课………………………………………………………………………………1课时

(7)解决问题……………………………………………………………………………2课时

(8)整理和复习…………………………………………………………………………1课时

(9)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本单元的学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第1课时 9加几

课题 9加几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和“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

对他们进行层层深入引导,让他们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学生认真思考。 1.填一填。



答案:2 2 1 4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手用小棒或圆片摆一摆。

3.讨论:哪种方法更简单?

4.引出“凑十法”。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小棒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

师板书:9+4=13

师小结:向这样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的算法叫做“凑十法”。想一想,遇到9加几的算式,应该怎么凑十呢?

引出课题:9加几

5.引导学生做教材第89页“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汇报:

(1)点数出结果。

从9接着数。

从4接着数。

(2)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10少1,所以9加4等于13。

(3)从右边拿1根小棒放到左边,再想10+3=13。

2.小组合作汇报: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3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13盒饮料。

3.说出自己喜欢的算法及理由。第3种算法比较简单,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算起来很简单。

4.小组讨论:把另一个数分成1和几,再想10加几等于十几。

5.独立完成。 2.填一填。





答案:1 2

15 1 5 10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第1、2、3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注意用“凑十法”来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体现“算法多样化”,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得数。教师通过9+4重点说明。“凑十法”是一种简捷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应该会“凑十”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做“做一做”时再通过圈一圈、看图计算和算一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凑十”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第1题。



一共有几人?

□○□=□(人) 分析:看图获得信息:山坡上原来有9个同学,又来了7个。问题:一共有几人?要求一共有几人,就是原来的人数加上又来的人数得总共的人数。用加法计算。

答案:9+7=16(人) 1.操场上有9个同学做游戏,又来了5人,现在有多少人?

答案:9+5=14(人) 知识点2:

9加几的加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第2题。

移动,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





分析:用卡片9分别加卡片上的每一个数。9+2=?想:用凑十法来做。9和1凑10,把2分成1和1,9+1=10,10+1=11。

答案:

9+2=11 9+4=13

9+5=14 9+7=16 9+0=9

9+1=10 9+9=18 9+8=17

9+10=19 9+6=15 9+3=12 2.移动9,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



答案:

9+7=16 9+5=14 9+9=18

9+8=17 9+6=15 知识点3:

看图写两道加法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第4题。



□+□=□

□+□=□ 分析:看图获得信息,左边有9只蜜蜂,右边有5只蜜蜂。写出两道加法算式。用加法计算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左边的蜜蜂加右边的蜜蜂,或右边的蜜蜂加左边的蜜蜂。

答案:9+5=14 5+9=14 3.看图写出算式。



□+□=□

□+□=□

答案:9+6=15 6+9=15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8、7、6加几(1)

课题 8、7、6加几(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同学们已经在学习“9加几”时接触了“凑十法”,本节课学习“8、7、6加几”是要引导小朋友实现策略的迁移,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的进位加法,使学生正确进行口算,并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方法。教学中,允许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目标 1.学会计算“8、7、6加几”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让学生知道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小棒、空白的纸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

师生对口令 (凑十)。

师:我说8;

生:我说2;

8和2凑成10……

2.填写9+5的思维图。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8、7、6加几。 1.想:几和几凑成十,然后快速回答问题。

2.想:9和几凑成10,把5分成几和几,为什么这样分?

1.在○里填上“>”“<”或“=”。

9+2○12 9+10○18 9+6○15

9+8○16 9+9○20 9+5○14

13○9+4 12○9+7

答案:< > = > < = =<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

(1)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会解答吗?

师板书:

2.探究 8+5的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计算方法。

(2)学生交流。

师板书:

师:除了把8凑成10,还可以把几凑成10?

(3)计算8+ 4 =

3.探索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

(1)计算出7+6、6+5的结果。

(2)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3) 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一样,都利用了“凑十”的方法。不管是拆大数还是小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待,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1)跑在前面的有8个学生,跑在后面的有5个学生,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2)8+5

2.(1)小组合作,学生用小棒摆。

(2)交流结果:预设:

学生1:8是大数,可以把8凑成10,5根拿走2根给8,剩3根,10加3等于13,所以8+5=13。

学生讨论把小数5凑成10。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说方法:预设:拆小数凑大数,也可以拆大数凑小数。

3.(1)学生独立计算。

(2)学生汇报:学生1:把6分成3和3,7加3得10,10加3得13。学生2:把7分成3和4,4加6得10,10加3得13。学生3:可以拆小数5,分成4和1,6加4得10,10加1得11;也可以拆大数6,6分成1和5,5加5得10,10加1得11。

(3)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看图列式计算。

(1)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个)

(2)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只)

答案:(1)9+5 14

(2)9+6 15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8、7、6加几(1)

想8、7、6加几凑成10,8和2凑成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7和3凑成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6和4凑成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4和几。

六、教学反思 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开始部分采用“凑十法”对口令游戏,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同时为新课铺垫好基础。我让两人一组,用摆小棒的方式计算8加几,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也有一部分学生用拆8凑5,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后来大家把“凑十法”又迁移到7、6加几的加法中来。 教师点评和总结:

8、7、6加几(2)

课题 8、7、6加几(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课前准备。一边说儿歌一边拍手,在游戏中复习几加几等于十,为这节课的“凑十”提前做准备。

2.复习铺垫。通过练习数的分解和“算一算”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为这节课“凑十”分解再算10加几做好铺垫,使学生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梯度地增长,为学生搭好知识的台阶。

3.通过闯关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大的环境,并在不同的关卡提出考题,在各个闯关的环节中学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对于计算8、7、6加几并不是很难,老师不用给学生太多提示,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用“凑十”的方法进行计算,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

4.练习。练习题也和闯关合二为一,使整节课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利用多媒体生动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大的完整的情景,辅助教学,巩固新知识。 学习目标 1.学会计算“8、7、6加几”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2.掌握拆小数“凑十法”更加简单以及“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学习重点 学会熟练掌握8、7、6加几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小棒

学具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拍手歌:1919好朋友,2828手拉手,3737真亲密,4646一起走,55凑成一双手。

2.算一算。

8+2+3=13 6+4+8=18 1.边拍手、边读一读。

2.算一算、说一说。 1.9+1+2=( )

9+1+5=( )

8+2+5=( )

8+2+7=( )



5.引导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6.计算。

6+8= 8+7= 6+9=

7+6= 8+6= 9+6=

师生共同总结:计算8、7、6加几,可以用“凑十法”,在凑十法中分小数更容易。 1.请一个学生说题意,然后全班齐说算式。

2.学生回答:凑十法。

3.学生动手操作交流:学生1:要想把8凑成十,就要先把9分成2和7,2+8等于10,10+7=17,所以8+9=17。

请一个学生来演示过程,前后桌一起摆一摆,再请全班一边说,老师一边演示出过程。

4.还可以把9凑成10。

8+9=?生1:要想把9凑十,就要先把8分成1和7,9+1=10,10+7=17,所以8+9=17。

5.学生汇报:预设:生1:都是用“凑十法 ”计算。生2:既可以拆大数也可以拆小数。生3:交换算式中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发现:计算8、7、6加几,可以用“凑十法”,凑十法比较简单,在凑十法中拆分小数更容易。 2.看图填空。



6+□=□



□+□=□

答案:7 13 6 5 11



3.计算。

7+5=

8+4=

8+8=

7+4=

8+6=

6+6=

答案:12 12 16 11 14 12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8、7、6加几(2)

8 +9=



8+9=?想:9+8=178+9=17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唤起学生旧知识——“凑十法”,引出本节课新的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动手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经历凑十、分解、合并的过程,在实践中找到计算8加几的方法。算法是多样的,当学生会了其中一种方法,老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新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哪种方法更实用、更简便,再从多种方法中选优。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1题。

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分析:计算8、7、6加几用“凑十法”,可以“拆小数,凑大数”,也可以“拆大数,凑小数”,还可以利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来计算。

答案:(1)10、12、16、13、14、11、17、15。

(2)12、11、14、16、13、15。

(3)13、11、15、12、14。 1.口算。

5+5= 10-5=

8+6= 9+9=

7+4= 8+8=

7+6= 6+8=

答案:10 5 14 18 11 16 13 14 知识点2:

求加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6题。



8+□=15 分析:想:8添上7得15,即8加7得15;也可以用凑十的方法想:8加2是10,10再加5得15,2加5得7,所以8+7=15。

答案:

8+7=15 2.填一填。

6+□=12

7+□=13

8+□=16

5+□=11

答案:6 6 8 6 知识点3:

扩展提升。 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动脑筋。

在○里分别填上3、4、5、6、7,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2。

分析:以2为突破口,12-2=10,因此,2、7、3在同一条边上,2、6、4在同一条边上,3、5、4在同一条边上。

答案:填法不唯一。

3.在里填上1、2、3、4、5、6,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得11。(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分析:在1~6这6个数中,3个数相加的和等于11的算式有1+4+6=11,2+4+5=11,2+3+6=11,其中2,4,6要用到两次。因为三角形3个顶点上的数都要与两边上的数相加,也就是加两次,所以先把这3个数填在三个顶点的圆圈内,再填其他数。

答案:(填法不唯一)例如:



这类图形填数时,只要找出公用数字,其他数字就不难填了。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3课时 5、4、3、2加几

课题 5、4、3、2加几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经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凑十法。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试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整堂课不再像前面那样的教学怎样去凑十,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创立合作讨论的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里,思维也会开阔、活跃起来。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和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和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口算。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6+5= 8+6=

2.8+9=?

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5、4、3、2加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5、4、3、2加几) 1.学生开火车计算。

2.明确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2+4=

6+4+5=

7+3+2=

答案:14 15 12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独立试做5+7。

②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

③ 计算时你喜欢哪种方法?

师小结:学生愿意用哪种方法计算,就选择哪种方法。

2.探究:5+6= 4+8= 2+9= 4+7=

(1)提问:想一想,怎样才能最快算出得数?

(2)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3.讨论:你们喜欢哪种算法?

师小结:今天我们计算的算式都是小数加大数,用“凑十法”计算可以正确地计算得数,但算起来很麻烦,如果交换位置当成大数加小数算起来就方便多了。 1.①学生独立试做5+7。

②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学生1:拆小数把5分成2和3,3加7等于10,10加2得12,学生2:拆大数7,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

③学生汇报。学生1:我觉得拆大数简单些。学生2:我认为拆小数简单些。学生3:我觉得哪种

都一样。

2.(1)观察算式的特点,选择自己认为快捷的方法进行计算。(2)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学生1:我是用“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计算的。

学生2:我是用“凑十法”拆大数,凑小数计算的。学生3:我先交换加数的位置,变成大数加小数,再计算。

3.学生说说自己对每种算式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1:拆小数凑大数简单些。

学生2:交换加数的位置当成大数加小数算简单些。 2.填一填。

计算3加9时,可以先想( )加( )等于( ),所以3加9也等于( ),也可以用“凑十法”拆小数( ),把3分成( )和( ),( )加9等于( ),( )再加( )得( )。

答案:

9 3 12 12 3 2 1 1

10 10 2 12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并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5、4、3、2加几



5+7=? 想:7+5=125+7=12 六、教学反思 在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复习口算9加几和8、7、6加几的试题,因此当出现例题5+7时,有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凑十法”口算,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是拆大数简单还是拆小数简单些。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突出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选择能力”上,每道题要求学生口述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归纳、总结:用“凑十法”计算可以正确地计算得数,但算起来很麻烦,如果交换位置当成大数加小数算起来就方便多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多次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计算的方法。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1题。

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分析: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小数加大数转化为大数加小数;还可以运用“凑十法”计算,一般要拆小数,把大数凑成10比较简便。

答案:(都按顺时针)

第一幅图:

11、13、12

第二幅图:

11、12、14、13

第三幅图:

11、14、12、10、13 1.口算。

3+9= 4+7=

4+8= 8+5=

6+7= 4+9=

2+9= 5+7=

答案:12 11 12 13 13 13 11 12 知识点2:

口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3题。

5+7= 10-7=

13-3= 5+9=

4+8= 10-9=

4+9= 3+9= 分析:可以把5+7看成7+5,用凑十法拆小数5,把5分成2和3,7加3得10,10再加剩下的2得12,也可以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

答案:(横排)12 3 10 14 12 1 13 12 2.看谁算得都对。

10-8= 4+4=

5+6= 10-9=

3+9= 14-4=

答案:2 8 11 1 12 10 知识点3:

看图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第4题。



一共有多少串?

□○□=□(串)

分析:(1)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左边的人拿了7串糖葫芦,右边的人拿了5串糖葫芦,要求一共有多少串糖葫芦,就是把两人拿的糖葫芦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2)可以求一共有多少人做游戏。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是:原来有8人做游戏,又来了4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做游戏,就是把原来的人数和又来的人数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答案:7+5=12(串)

一共有多少人做游戏?

8+4=12(人) 3.看图回答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2)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7+4=11(只)

(2)9+5=14(只)

(3)一共有多少朵花?

6+9=15(朵)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4课时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1)

课题 解决问题(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困难这一特点,我设计本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讲课的开始,我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发现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现象也不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 黑白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一(1)班的小朋友参加了一次文艺汇演,瞧,他们来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课题。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1.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2.根据题意思考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口算。

3+9= 2+8=

5+6= 6+9=

2+7= 3+8=

答案:12 10 11 15 9 11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板书。

4.学生分析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分析产生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

6.同桌合作拿出黑白圆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7.师小结: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1.学生思考。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预设:学生1:把前排和后排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前排7人加后排8人,一共15人。列式:7+8=15(人)

学生2:可以分男女生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男生9人,女生6人,合起来是15人。

列式:9+6=15(人)

4.学生分析比较:预设:相同点:这两个算式都用加法计算,得数都是15。

不同点:两个算式中的加数不同。

5.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6.动手操作。

7.学生在此明确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2.看图列出不同的算式。



左边加右边:

□○□=□

黑色加白色:

□○□=□

答案:

(1)8+7=15

(2)5+10=15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教师板书: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教材第99页第1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你能想出几种解答方法? 1.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汇报,学生列式计算。

2.讨论预设:学生1:可以按照男女生合起来。学生2:可以按照戴帽子和没有戴帽子的来做。学生3:可以分左边和右边的来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1)

7+8=15(人) 9+6=15(人)

解决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数学解决问题,与前面所学的解决问题相比,难度有所增加。开始部分我设计出学生文艺汇演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打好基础。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接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现象也不同,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解决问题(2)

课题 解决问题(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教学时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节课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尝试:在教学中,针对本课时的难点,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一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二是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习目标 1.掌握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加法问题的解题方法。

2.会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 通过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6主题图。谁给大家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原来有多少个 ?

3.导入课题。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解决问题。 1.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2.根据题意思考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口算。

5+8= 9+4=

4+7= 6+5=

3+9= 2+8=

答案:13 13 11 11 12 10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组织学生整理例6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组织学生摆学具理解题意。

3.讨论:求原来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符合题意?

5.明确:被领走的和剩下的合在一起就是原来的个数,用加法计算是正确的。 1.学生小组合作从图中提取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生1:老师领走了7个 。

生2:还剩下5个。

问题:原来有多少个。

2.学生用圆片代替摆一摆:先摆7个圆片表示领走的7个,再摆5个圆片表示剩下的5个。

3.尝试列式,汇报自己的算法。

生1:用加法,7+5=12。

生2:用减法,7-5=2。

4.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符合题意的计算方法,指名汇报。

生1:题里说还剩5个,应该用减法。

生2: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求 没有被领走时是多少个,应该用加法。

生3:把被领走的拿回来,跟剩下的合在一起才是原来的个数,应该用加法。 2.这本书有多少页?



□○□=□(页)

答案:14+4=18

3.原来有多少块糖?





□○□=□(块)

答案:8+4=1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00页第5题。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汇报自己的算法。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集体纠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2)



7+5=12(个)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数学解决问题,还用到了逆向思考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理解题意方面。首先,所求问题是“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与学生以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以往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求出发生之后的结果,而本节课的例题是由现在去推想事物发生之前的数量,对学生来说需要逆向思考,有一定难度。其次,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见到题目中“剩下”二字,就容易想到减法,造成学生选择运算上的困难。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达标检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2题。



原来有多少个?

想: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个) 分析:我们知道了两条信息:一共吃了6个,还剩7个,问题:原来有多少个?原来的胡萝卜包括两部分,就是吃掉的和还剩的。所以用吃掉的胡萝卜+还剩的胡萝卜=原来的胡萝卜。

答案:6+7=13(个) 1.小花看一本书,一共看了5页,还有8页没有看,这本书原来有多少页?

答案:

5+8=13(页) 知识点2:多角度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第6题。



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块) 分析:求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可以按照块数来搭,把用了的7块和9块合起来就是一共用了的积木数;也可以按照颜色来搭。把用的黄色的和红色的合起来就是一共用了多少块。

答案:

按照块数来搭:7+9=16(块)

按照颜色来搭:8+8=16(块) 2.



一共画了多少朵花?

答案:

7+9=16(朵)

或8+8=16(朵) 知识点3:加减混合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第5题。

3+6+4= 8+5+2=

6+7-2= 19-3-5=

9-6+8= 14-4+6=

17-7+3= 7+3-8=

15-2-3= 分析:两步连加计算可以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加减混合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

答案:13 15 11 11 11

16 13 2 10 3.算一算。

3+5+6=

4+9-5=

12-2+8=

16-6+9=

14-4+7=

15-5+4=

2+8+4=

6+9-5=

答案:14 8 18

19 17 14 14 10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9加几的计算方法:(1)接着数;(2)凑十法。 8、7、6加几 8、7、6加几的计算方法:(1)接着数;(2)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 5、4、3、2加几 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1)凑十法;(2)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解决问题 1.解答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时,先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再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确定计算方法。

2.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2不能正确掌握10 的组成,凑十时出错



【例题2】判断:( )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没有弄清楚几和8能凑成10。应把5分成2和3,2+8=10,10+3=13。

规避策略:计算8加几的加法时,可以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 3不会运用等号两边的得数相等来填数

【例题3】填空:4+9=+8

错误答案:13

正确答案:5

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理解题意。等号两边有两个算式,说明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等号左边是4+9,可以直接算出得数是13,就说明右边的算式的得数也应该是13,而不是加数是13。

规避策略:解答此种类型题时,应先算出已知算式的得数,再根据得数看方框里应该填几。 4看见“还剩”就用减法计算

【例题4】一本书已经看了15页,还剩3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错误答案:15-3=12(页)

正确答案:15+3=18(页)

错点警示:此题错在没有正确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列式错误。这本书的页数就是包括已经看的和剩下的页数两部分,求这本书的页数,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规避策略:不要看见题目中有“剩下”二字就用减法计算。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且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会认整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认识钟表…………………………………………………………………………(1课时)

(4)位置和图形………………………………………………………………………(1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把握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复习的能力。学生主动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系统,准确把握本学期所学知识。







专题一 数与代数

第1课时 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复习内容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和减法。

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完成教材第107页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之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写法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法。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让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学生做教材第105页第1题,第106页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20各数的组成)。

6.教师小结。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复习内容

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复习重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指名口算。

10-7=3 5-4=1 6-2=4 7-3=4 8-0=8 18-10=8

17-7=10 18-5=13 2+13=15 4+10=14 6+9=15 27-20=7

8+5=13 0+0=0 15+4=19 5-5=0 5+7=12 20+9=29

2.填未知数。

(1)6+(5)=11 14-(4)=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4)=13 8+(7)=15 12-(10)=2

5-(1)=4 7-(6)=1 (7)+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境,复习应用。

1.出示课本第108页第10题。

(1)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树上有几只猴子?树下有几只猴子?左边树上有几只猴子,右边树上有几只猴子?

2.引导学生看河里有什么。

(1)你能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同桌讨论。

(2)怎么列算式?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3.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教师小结:

做计算题时,要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并会灵活运用“凑十法”。



专题二与几何1课时 认识钟表

复习内容

认识钟表。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认识整时的方法,及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2.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复习重点

加深对钟表的认识。

教学过程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小组中同学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接近整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教材第107页第3题。

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课件展示钟面的时刻,学生在本上完成,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数字表示法,另一种是电子表示法。



第2课时 位置和图形

复习内容

位置的认识与图形的认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的理解。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复习重点

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下、前、后、左、右。

听口令做游戏1: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认识图形

二、复习图形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第4幅图形。

(1)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4)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5)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2题。

(1)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长方体()个、正方体()个、球()个、圆柱()个。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教材第109页第13、14题,集体订正。

三、实践巩固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师小结:位置和图形比较抽象,需要同学们多加感知。







A0文博在线









4













献花(0)
+1
(本文系文博在线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