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问题(含答案)
2023-06-13 | 阅:  转:  |  分享 
  
文言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问题(共18题)一、复合题(共18题)根据《北冥有鱼》,完成下面练习。 (1)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
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2) 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3)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
说明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B.宜乎众笑 应当C.不蔓不枝 枝茎D.亭亭净植 竖立(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石兽并沉焉D.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爱莲说》作
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的议论性文体。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
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
贵和莲花的高洁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i 卿今当
涂掌事 ii 及鲁肃过寻阳 (2)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 当之无愧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
蒙学识进步的? (5)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6) 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明有奇
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
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
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
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
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i 罔不因势象形 ii 右青糁之 iii 其船背稍夷 iv 其
人视端容寂 (2) 翻译下列句子。i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ii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 王叔远将苏轼《赤壁赋》《后赤
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4)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5) 文章结尾作者感叹“技亦灵怪矣哉”,请以第四段中的内容为例说说体现在哪里。根据《小石潭记》,完成下面练习。 (1)
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 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
?请谈谈你的理由。 (3) 选文第二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4) 选文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潭水的清冽
?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及岸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 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 选
文一开头写作者见到小石潭“心乐之”,后来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你认为这样前后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石
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在句子中的意思。i 潭中鱼可百许头 ii 以其境过清 iii 不可久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i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ii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B.文章对潭
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
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4) 解释下列加点
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i 日光下澈 ii 悄怆幽邃 iii 乃记之而去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i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ii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竹
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方见小潭,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C
.作者借景抒发了自己遭受贬谪后,在寂寞处境中奋发向上的乐观情感。D.本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景
物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理)C.食之
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喂养)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B.其真无马邪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
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3) 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
人。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
扼杀。D.造成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四小题。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
)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B.顾野有麦场(照顾)C.目似瞑,意暇甚(悠闲)D.
狼亦黠矣(狡猾)(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屠乃奔倚其下乃悟前狼假寐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
后也(3) 下列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译:狼不敢在前面,瞪着眼凶狠地注视着屠户。B.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也杀死了它。C.其一犬坐于前。译: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4)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精炼的语言
,尤其是对狼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传神地刻画了狼的贪婪、狡猾与凶恶的本性。B.本文中的情节:“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惧狼”是故事的发
展,“御狼”是故事的高潮,“悟狼”是故事的结局。C.本文中的“屠惧”、“屠大窘”、“弛担持刀”、“暴起”、“断其股”等,写出了屠户
由恐惧到拼死自卫的过程。D.文章结尾的议论阐述了“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的道理。阅读课文《
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 本文第 1 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 2 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 3
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运用什么修辞? (2) 归纳文章主旨。 文言文·风物灵秀[甲文]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文]西陵峡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璧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1)多所
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2)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注释:(1)形容:形态。(2)践跻:登临。(1) 解
释下列加点字。i 沿溯阻绝( )ii 迳西陵峡( )(2) 和“泠泠不绝”的“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绝巘多生
怪柏B.猿则百叫无绝C.天下独绝D.沿溯阻绝(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 (4)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 2 处。绝 壁 或 千 许 丈 其 石 彩 色 形 容 多 所 象 类(5) 三峡水疾,甲文
和乙文在表现“水疾”这个特点的时候各自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甲文和乙
文中除了“水疾”这个特点相同外,还有哪些特点也是相同的,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
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i 其船背稍夷 ii 钩画了了 (2) 给下面的句子画出朗读节奏
。(只画两处)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3) 在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同 ,解释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i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ii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 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阅读下面文言
文完成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
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下列加点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具答之:详尽B.甚异之:对……感到惊异C.寻病终:不
久D.处处志之:记号(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乃记之而去乃大
惊 C.捕鱼为业为宫室 D.无问津者两膝相比者 (3) 下列对文章句子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翻译: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B.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渔人问桃源中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现在是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断绝了来往。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妇女小孩都安闲快乐。(4)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笔墨冲淡凝练、
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神奇的浪漫色彩与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交织,令读者时而奇、时而喜、时而疑、时而惊,心情跌宕起伏。B.本文以渔人的行
踪为线索,开端对溪流、芳草、落花的描写为偶然发现桃花源做铺垫,美景太玄妙让渔夫看的迷迷糊糊“忘路之远近”,也为后来还想进入桃花源却
找不到路设伏笔。C.作者虚构了一个自由安乐、美好幸福的与现实对立的理想社会,但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作者以渔人复寻不到否定
它的存在,刘子骥之后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可奈何。D.听到渔人介绍了外面的世界后,桃源中人感叹惋惜于“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的韶光易逝和庆幸自己有幸逃脱外界的战乱,所以更不愿让外人知道来破坏桃源的平静。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三峡郦道元 自三
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白洋
①潮张岱 故事②,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
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
,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③,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
礴,水击射,溅起数丈,着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
④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注释】①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②故事:先例,惯例。③镞(zú)镞:同“簇簇”,攒
(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④龛(kān)、赭(zhě):龛山在今萧山,赭山在今海宁,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
1)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i 自三峡七百里中 ii 良多
趣味 iii 轰怒非常 iv 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ii
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势的迅疾,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问
题。西江月(并序)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
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①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
欹枕绿杨桥,杜宇⑥一声春晓。 【注】①本段为小序,主要介绍写作背景。②弥弥:水盛的样子。③横:广远。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垫在
马鞍下用于挡泥。玉骢:青白色的马。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⑥杜宇:杜鹃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书杨朴事苏轼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
②,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③。’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
子不觉失笑,子乃出。(选自《东坡志林》)【注】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③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④坐作诗追赴诏
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1) 下列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春夜行蕲水中 欣然起
行B.我欲醉眠芳草 解衣欲睡C.乘月至一溪桥上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及觉己晓 妻子不觉失笑(2) 下列加
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惜一溪风月B.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C.坐作诗追赴诏狱D.妻子送余出门(3) 下列对上面古诗文的解
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江月》中“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淡淡的喜悦之情。B.《
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写出了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C.《书杨朴事》中苏轼与家人告别
时“无以语之”,可见作者受到妻儿痛哭的感染而内心无比沉痛,以至无话可说。D.以上这三篇古诗文都是以作者被贬黄州的经历为背景,表现了
作者被贬后在不同的时空下微妙而复杂的心境。(4) ?《西江月》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画线句都描写了“月色”,请从写法和表达效果方
面分析其异曲同工之妙。(5) ?《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妻子”的“失笑”,各有什么含意?(6) ?苏轼旷达乐观
的情怀在以上三篇古诗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7)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书此数语桥柱上。ii ?子
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课内文言文阅读。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
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
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1) 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i 释担而立 ii 但
手熟尔 iii 徐以杓酌油沥之 (2) 翻译下列句子。i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ii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
精乎?(3)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篇幅短小,不足200个字,但情节完整B.本文通过具体的故事,阐述
了抽象的道理,情景交融,通俗易懂。C.通过卖油翁以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沾湿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技艺专长,全在熟能
生巧,不值得骄傲的道理。D.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以褒扬发端,对陈尧咨的射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交待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最
后以卖油翁从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心悦诚服。阅读《周亚夫军西柳》,回答问题(1) 结合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
真将军”。(2)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句有什么作用?(3) 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
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文章表现了周亚夫的什么品质?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
用法是相同的? A.自李唐来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世人甚爱牡丹 目似暝,意暇甚(《狼》) C.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花之隐逸者也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2) 本文作
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请结合文中一例加以分析说明。(3) 本文作者为何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这件事?请你从文章的写法和立意
两个方面作简要阐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i 略无阙处 ii 沿溯阻绝
iii 虽乘奔御风 iv 属引凄异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i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ii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3) 文中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何作用?(4) 有人说,三峡风光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果你是
一位导游,如何向你的游客解说?答案一、复合题(共18题)1. 【答案】(1)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氛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描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
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美、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2)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3) 说明任何
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2. 【答案】(1) C(2) B(3) D【解析】(1) 该
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
进行判断。C 解释错误,枝明显是用作动词,而不是名词,即长出多余的枝丫的意思。(2) 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
。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进行判断。B 的而都是转折的意思,相同。
答案选 B。(3) 该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可以把选项对应的内容和原文进行对照,抓住细节进行辨析即可。D 表达的是对
莲花的高洁品质的赞扬,而不是对牡丹的赞美。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
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
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
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
了!3. 【答案】(1) i 当道,当权。ii 到,等到。(2) D(3) 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地的阿蒙了!
(4) 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5) 鲁肃爱才、敬才,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深交
,二人情投意合。 (6) 示例一:一个人即使基础很差,但只要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就能学有长进,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得到提高
。 示例二:我们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他人,而要以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他人。示例三:不能因为事务繁多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解析】(2) A 项“当”分别为“应当”“承当,承受”;B 项“益”分别为“好处”“更加”;C 项“往事”分别为“历史”“过去
的事情”。4. 【答案】(1) i 无,没有ii 用颜料等涂上iii 平iv 神色(2) i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
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ii 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3) 王叔远精心设计,借苏轼《赤壁赋》及《后赤壁赋》
中的名句来引发读者的联想,以展开舟外的艺术空间,从而巧妙地暗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王叔远精妙绝伦的
构思技巧和雕刻技艺。(意近即可)(4) 列数字,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5) 王叔远在小小的核舟的尾部,
竟能雕刻出一楫“横卧”和二舟子分居左右,而且人物的神情、动作截然不同,毫末毕现,“居右者”“若啸呼状”,动作粗犷,神态悠闲;“居左
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神色平静,神态专注。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其高超的技艺实在令人惊叹。5. 【答案】(1) 写作
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 不能
删去。因为与“隔篁竹”的“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
作者在被贬窘迫之时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3) 第二段写了潭水与潭中的鱼。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和鱼的
活泼可爱的特点。 (4) 第二段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三个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冽。第三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5) 写出了小
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6) 不矛盾。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愤不平,因而凄苦是他这一时
期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流露出来。 6.
【答案】(1) i 大约ii 凄清iii 停留(2) i 隔着竹林,(我)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现环碰撞的声音(一样
悦耳动听),(我)心里为之高兴。ii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 C(4) i 穿透ii
深iii 离开(5) i 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ii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6) C【解析】(3) 先写“小潭源流”再写潭中气氛。7. 【答案】(1) B(2) C(3)
B【解析】(1) 道:正确方法。(2) A 项,表反问语气/表肯定语气;B 项,加强诘问语气/表示选择;C 项,都是“补足
音节,不译”,D 项,按照/凭借。(3) 文章没有“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8. 【答案】(1) B(2) C(3
) D(4) B【解析】(1) 看,张望。(2) C 都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A、前一个译为“就”;后一个译为“才”
;B、前一个为音节助词,可不翻译;后一个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前一个可译为“用”;后一个 译为“来”。(3) A、“前
”为动词,上前、走上前;B、“股”为大腿;C、“犬”是名词做状语,译为“像狗一样坐着”。(4) “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惧狼”是
故事的发展,“御狼”是故事进一步发展,“杀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9. 【答案】(1)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
成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三段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2)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景物的细致描绘,渲染了小石潭幽美、静穆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贬居
时孤凄悲凉之情。 10. 【答案】(1) i 逆流而上ii 取道,经过(2) B(3) 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
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4)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5) 《三峡》一文中正面描写
水大流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又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水流之快,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西陵峡》中写“水疾”引用了山松的一句话“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
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侧面烘托岀水之疾速。(6) 相同点有:(1)山高大连绵。甲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文:高
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林木茂盛。甲文: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文:林木高茂。(3)猿鸣凄清,空谷传响。甲文: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乙文: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解析】(6)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
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
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啼的声音特别凄清,在山谷中回响
,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说:“常听说峡中水流湍急,记录下来的或口口相传的都是拿恐惧相警戒,不曾有
人称赞山水的美丽。等我来到这个地方,并感到欣喜之后,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11. 【答案】(1) i 平ii 清楚明白
(2)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 衡;横;横着(4) i 这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
子。ii 而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5)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用确切的数字说明核舟上雕刻的事物之多,突出雕刻
者的技艺高超。12. 【答案】(1) D(2) B(3) C(4) D【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
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
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渔人都一一作了回。具:详尽。解释正确。B.句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
异。异:对……感到惊异。解释正确。C.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不久。解释正确。D.句意: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解释不正确。
(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
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忘记了路的远近;之:的。后句句意: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植物;之:这。选项加点词意义
和用法不同。B.前句句意:于是记下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乃:于是。后句句意:于是感觉非常惊讶;乃:于是。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C
.前句句意: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为:作为。后句句意:雕刻成宫殿;为:雕刻。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前句句意:后来就再也没有
探访桃花源的人了;者:……的人。后句句意: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者;助词,无意义。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3) 本题考查对翻译
语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然后分析各个选项翻译是否正确即可。A.有误,句中重点词:仿佛,隐隐约约。句意为: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
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B.有误,句中重点词:问,村里的人问渔人;句意为:村里的人问渔人现
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C.正确。D.有误,黄发,老人;句中重点词:句意为: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
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
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正确;D.有误,文中没有对“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
韶光易逝的叹惋;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外面时事变迁,物
是人非,而桃花源人对此浑然不知。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
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
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
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
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
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
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
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
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
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
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
,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13. 【答案】(1
)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2) i 在ii 甚,很iii 十分iv 冲刷(3) i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
看不到太阳和月亮。ii 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4) 甲文先从正面落笔,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
”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乙文正面描写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由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还侧面描写了观潮者的
反应,让人感受到潮水的迅疾与气势。【解析】14. 【答案】(1) D(2) B(3) C(4) 都运用了比输的修辞手法,
传神地写出月之明,夜之静,通过情景交融传达出作者被贬的独特的感受。(5) 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
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失笑,苏轼的妻儿因为苏轼入狱而哭,苏轼幽默的开解,使之得到些许宽慰,不禁笑了出来,但这笑
里有悲伤、无奈等复杂情感。(6) 反映了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表现出了他安闲自适的心境。旷达乐观的情怀。(或作者对澄澈透明的美
妙的月色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还幽默的以故
事开解安慰妻儿。这些表现了苏轼旷达情怀的。(7) i “书”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写的意思。在桥柱上写下这几句话。ii 你难
道不能够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一首诗送给我吗?【解析】(2) “惜”的文言意思有:①爱惜;珍惜。②吝惜;舍不得。③痛惜;惋惜。此处是
“爱惜”的意思。临行:临来的时候。坐:因。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妻”是妻子的意思,“子”是儿女,
所以指妻子和儿女。(3) 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书杨朴事》中苏轼与家人
告别时“无以语之”,可见作者受到妻儿痛哭的感染而内心无比沉痛,以至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是错误说法。15. 【答案】(1) i
放、放下。ii 只。iii 慢慢地。(2) i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ii 你也懂得射
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3) B【解析】(1) (2)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有误,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故选:B。16. 【答案】(1) ①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中可以看出细柳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②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等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③从“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中可以看出周亚夫比其他将军更恪尽职守。从这些内容都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2) 正面表现了将士们严阵以待(士气高昂、戒备森严)的状态,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治军严明(带兵有方)。(3) 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4) 恪尽职守(忠于职守)、军纪严明(治军严整)、刚正不阿。17. 【答案】(1) B(2) 示例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示例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示例8:“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示例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3)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志趣,用菊从正面衬托莲花的君子形象。【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A.不同,介词;B.相同,副词,很;C.不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不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故选:B(2) 本题考查象征手法的把握。本文借莲花象征君子,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莲“中通外直、正直不苟的品性;莲“亭亭净植。(3)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写作方法,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作者描写莲花,用菊从正面衬托,突出了莲的高贵形象。18. 【答案】(1) i 同“缺”,空隙,缺口ii 逆流而上iii 这里指飞奔的马iv 连接(2) i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ii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3)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4) (示例)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夏季水涨,江流汹涌;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解析】(2) (3) 本题考查把握写作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抓住“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巫峡长”“泪沾裳”等词句,概括三峡山、水的特点。同时,从表现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来把握其作用。(4)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答题时,要抓住三峡的特点来介绍,如三峡山、水的特点,四季的不同景色等。要把“三峡风光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个方面的意思介绍出来,这样才能吸引游客。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