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瑞兄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暗物质学主要观点
2023-06-14 | 阅:  转:  |  分享 
  






《暗物质学》主要观点





  《暗物质学》主要观点有:本源观、生有观、时空观、意识观、人意观、行驻观、发展观、阴阳观、医病观、人生观、两洞观、三圣观。

  一、本源观

  宇宙的本源是,能。称为“宇宙本源能”“本源能”。其性质:一是非无非有,无中含有;二是没有物质,没有时空;三是不断变化。

  人类探索宇宙本源,途径很多。有: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老子的道、释迦牟尼的自性。其中,宋代程颐的“元气”观,很是生动,其师张载,亦是如此。将“元气”形容成“一团元气”更是绝妙。量子力学的鼻祖,德国普朗克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就是“能”。频率高的是意识,频率低的是物质。博采众长,将宇宙本源,定位于“本源能”,亦为不可。

  本源能,虽无时空,不可思议。但其变化是跳动,轨迹为波。波有波峰与波谷,而波是暗物质,波峰与波谷,形成“粒”,“粒”则是明物质的根源。波由无数“波峰”“波谷”组成,所以,是波中含粒。波是无,粒是有,即:无中含有。为以后的“无中生有”准备了条件。

  二、生有观

  宇宙包涵,本来是明、暗物质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将明物质,视为“物质”,而对暗物质,则没有认识。因此,由暗物质,转化为明物质的“无中生有”,就显得十分重要。

  量子叠加实验,无人观察时,同一时间,量子在ABCD所有点上跳动,是一片云,没有固定位置。一旦有人观察,即有意识参与,则量子在A则是A,在B则是B,在C则是C,在D则是D,由不固定,转为固定。故此,物理学家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世界。对此十分不解。

  现在,将这个“谜团”,作为证据,作为“无中生有”的证据。即意识参与后,抑制暗物质波,解脱明物质粒,将“粒”转为,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以后经分化组合,例如氢2氧1生成水,繁衍出宇宙万物,大千世界。

  三、时空观

  以往认为,空间是,事先有的大框子,然后往里面装星球,装各种物质;时间是,一去不返的箭头,总朝一个方面前进。而这种猜想,无人证实,因而,时空的这种假想,并不存在。

  其实,时空的属性,是物质。时空随物质而变化,随物质而存亡。没有物质,时空并不能独立存在。例如一个物体,放在那里,它要占据地方,这地方就是空间;它要持续存在,这持续,就是时间。

  但是,一个茶杯,放在房间里,茶杯拿走了,茶杯的时空没有了,但那里的时空,仍然存在。但这里的时空,是房间的时空。房间拆除了,但那里仍然有时空,这里的时空,是地球的时空。地球没有了,地球的时空不在了,但那里仍然有时空,那是宇宙的时空。宇宙这个最大的时空,没有了,宇宙此时才没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宇宙往下的各层物质,是套装的,宇宙下面有星系,星系下面有太阳系等诸多系统,太阳系中有地球,地球里面有各种物质,有人类,有动物,有生物,有非生物等。各层物质,都有自己的时空。所以,时空也是套装的。这里,只有最大时空,即宇宙时空,才起决定作用。

  人们看物质。看到的是它的时空。明物质有时空,所以可见;暗物质没有时空,所以不可见。例如人的意识,是暗物质,因为没有时空,所以不可见。故此,时空,是明、暗物质的分界线。

  四、意识观

  明物质世界,所以能够产生,起决定作用的是,意识。量子叠加中,是意识出现,才能形成明物质。那么,这个意识,是哪里来的呢?

  意识,也是由本源能,分化而出。但意识是这种暗物质中,极为高级的部分。它具有主导作用。然后,剩下的量子,才有量子叠加等变化。

  意识进入明物质世界中,是附着在“物”上的。虽然它是主导,但它的居所,则是所在的“物”。例如人的身体,是明身;暗体则是意识。进入到明物质世界的意识,具有三性:主导性、层级性、地域性。

  无论是否进入明物质世界,意识都有主导作用。而进入明物质世界后,意识又出现层级性。有宇宙层级,这是最大的层级。然后是星系、太阳系、地球、人类、动物、生物、非生物等。当然,层级高的意识,作用也大。

  至于地域性,所有意识,都不是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的。它只能在自己所属的地域中运作。例如,张三的意识,不能随意到李四的身体之中运作。

  此外,意识还能产生下一层级的意识,以至小到某一毫端,里面仍然会有新的“大千世界”。从而出现宇宙层级的无限性。

  五、人意观

  人的意识,有四种表现:一是仰视为神;二是离体为鬼;三是游离是梦;四是回归是己。

  下一级的意识,仰视上一级的意识,因为不可企及,所以认为是神。动物,例如狗,向上仰视,看见人,认为人可以建造狗窝,可以提供狗粮,视人为神。植物,见到动物,认为动物可以活动,就视为神。

  意识离开人的身体,即成为鬼。最多的是“中阴身”,前阴已尽,后阴未到,中间的意识,即“中阴”,则脱离身体,一般是49天,就会选择新的受精卵,进入后产生新的生命。

  还有因各种情况,意识脱离身体后,不能进入到下一生命,而是留恋在坟场等地。这是最惨的鬼。

  人在睡觉时,由于失去指挥,意识游离出身体,则成为梦。梦,是意识碎片的随机组合。为什么是意识碎片?因为如果这个人,不会高等数学,那么,他在做梦时,不会梦到解题微积分。因为他的身体中,没有高等数学的意识碎片。随机,是指梦到某处时,又遇到另外一种情况,则梦境进入新的内容,出现稀奇古怪的梦境。

  当然,意识回归到自己身体,则是正常的意识,它就成为自己了。

  六、行驻观

  万物皆能,形式不同。而能的形式,无非是“能行”“能驻”两种,不会有第三种。“能行”,是能的传导。其内部表现是“力”,外部表现则是“动”。但这个“动”,是通过明物质,人们才看到的。例如,风吹草动,人们看见“草动”,才知道这是风能的作用。明物质世界中,凡是“动”都是“能行”。

  “能驻”,是能的停留,它是不动的。如果没有“能行”的伴随,它就是“死物”,一动不动。然而,只有出现“能驻”,人们才能看见物质世界。人们往往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唯物”的。

  “能行”“能驻”,总是在一起的。“能驻”出现的明物质,必须有暗物质伴随,否则,不可想象。例如,人的明身,总是有暗体,意识、能力等伴随。人才能正常运作。

  但“能行”所形成的暗物质,则有时可以脱离明物质,而独立存在。例如,人死后的中阴身,完全脱离了人的明身。它在哪里?因为暗物质没有时空,所以,它哪里都不在,又哪里都在。不可捉摸。再如回归自性后的本源能,就完全脱离了人的明身,而独立存在。

  七、发展观

  对世界是如何发展的,人们争议很大。主流意见认为,由低级,到高级,是事物发展的方向。进化论,更是将人的来源,归结为无生命的东西,进化为有生命的东西,再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而来。甚至连意识,都是由无生命的东西,发展而来。

  而暗物质学看来,方向正好相反。是由高级的暗物质意识,首先发展,而后才产生低级的东西。物的规律,黄金分割等,都是宇宙意识,造作而来。并不是进化而有。

  先有高级的东西,后有低级的东西,逐步推演,才形成千姿百态的世界。

  八、阴阳观

  何为阴阳?“能行”为阳,“能驻”为阴。即:暗物质为阳,明物质为阴。中医有“阳化气”“阴成形”。在人来说,阳,是“气”一样的,人的意识、能力等暗物质;阴,“形”一样的身体。生命的本质是阳,不是阴。“阳”能让人爬上高楼,“阳”能让人进行各种运作。“阳”虚,则病,“阳”尽则亡。“阳”代表着生命。

  人们常常错误的认为,身体才是主要的。主要方向,放在保养身体上。虽然身体是“阳”之居所,但身体还是从属的东西。应将主要方向,放在提高意识层级上。

  九、医病观

  人的病,从本质上讲,就是缺“营养”。什么地方缺营养,就是什么病。治病,一是疏通渠道,使血液快速运输营养。二是提供营养,使营养到达身体所需部位。

  中医,不是中国的医学,而是中介医学。谁的中介?是解剖系统,与藏象系统的中介。将明物质的身体,与暗物质的经络,统一治疗,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而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管解剖系统,不管经络系统,所以,是“半医”,往往治疗不好什么病,只是使病转移而已。西医发展,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十、人生观

  湖南省通道县阳坪乡,仅仅七八千人的小乡,却有百名左右再生人,说明轮回确实存在,并且是地域轮回。说明人的意识,是可以延续不死的。并且有人说,地球人只注重“金钱体系”“阶级架构”,将主要追求,放在物质方面,是危险的。

  故此,应该重塑人生目的,将重点转移到意识提升方面来。

  十一、两洞观

  白洞与黑洞,是性质相反的两种天体。白洞只往外喷射物质与能量,它的视界之内,不能进入,只能喷出。人们说类星体,就是这种个头小,亮度大的白洞。

  其实,白洞是量子叠加,由暗物质转为明物质的场所。由白洞不断生出宇宙。

  而黑洞,则在视界之内,不会逃出任何物质,只会吞食物质的星体。其实,这是物质由于熵增定律,可做功的能,变为不可做功的能,物质回归本源能的场所。

  这样,白洞不断生出宇宙,黑洞不断使宇宙回归为本源能,即消失宇宙。如此,生出——回归——生出,循环往复,就是宇宙的生存规律。

  十二、三圣观

  世界上的圣人,有三个:老子、释迦牟尼、爱因斯坦。他们成果伟大,但也有不足。

  老子,将“道”作为宇宙的本源,贡献重大。“道”有两个方面:一是“无”,名天地之始;二是“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先说无,后说有,说明无在有之前。并且,对“有”,观其徼,观察它的边界。说明“有”是“无”的发展。并且指出,无中生有。老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但是,老子也有不足,就是没有指出,无中生有的具体过程。现在,为其补足:

  就是量子叠加,在意识主导下,由暗物质,转为明物质。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具体过程。

  释迦牟尼的贡献在于,创立佛教,指出:缘起性空,万法皆空。事物的本源是“空”。这就是暗物质,没有时空,所以是“空”的。并且提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用因果报应,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释迦牟尼的不足是,对时空属性,缺乏认识。所以,才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的。这与人们的认识,明显不同。并且佛教之中的一部分人,并不认同;因而提出,一切有,成立“一切有部”,一部分人,由此分裂出去。

  对其补足,是阐述时空属性,时空是物质属性,随物质而变化,随物质而存亡。没有物质,时空并不能独立存在。这样,即指出明、暗物质的时空界限,又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符。

  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其最大贡献。尤其是广义相对论,指出:质量导致时空的弯曲,同时,反过来,时空又决定物质运动。

  爱因斯坦的贡献在于:他对时空与物质的关系,又进了一步,拉近了时空与物质的关系。但是,并不到家。没有进一步指出,时空与物质共存亡。为其补足的办法是,将时空与物质完全对应起来,时空与物质共存亡。没有物质,时空并不能独立存在。

  上述暗物质的12个观点,是对暗物质学的阶段性总结。亦称暗物质12观。





























4









献花(0)
+1
(本文系瑞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