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9分)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 、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 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 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5.A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 ,虽然也缤纷灿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译文: 通 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反而会很难,如今人们逢人个个便会提及曾参颜回。哪知那些隐藏在皮毛之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 禅理要自己亲自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需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见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 。 赏析: 林希逸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他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其作品传播广泛,更在域外产生过重大影响。作者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 释深刻的道理,令人赞赏的同时也收获匪浅。 诗人在闲暇时经常翻阅古人的优秀作品,尤其喜爱唐宋大文豪的名篇。有一次他偶然读到古人的诗句 ,颇有感悟,于是就即兴题写了这首七律,也顺便回答了友人的提问。 可是诗人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作 者认为很多后世读者经常会断章取义,却容易忽略那些关键的要素。而此后还会以讹传讹,更加令人曲解先贤作品中的原意。 作者在此运用了形象 的比喻,他将那些被人遗漏、或者视而不见的观点,比作剥落的皮毛,从而无法口耳相传。言下之意,人们应该尽量地阅读原作,而不要一味地相信 经过摘抄和口述的作品,不然就可能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颈联颇有理趣,“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作者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 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 诗人认为,只有经过“自参、 亲炼”的过程,方可深刻地懂得禅理之深奥、以及仙境之美妙。求学也是如此,就像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言,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只是浅尝辄止, 或者望文生义,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其《六一诗话》中记录了别人的两句诗: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这两句的意 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林希逸在结 尾不加修改地引用了第一句,然后又说自己读到这一句之后,就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理学家魏了翁(号鹤山),他曾提出“虚无乃道之害也”,甚至怀 疑人们对朱熹作品注释的正确性。诗人希望借用魏了翁的观点,让人们懂得道听途书的危害。 全文语言质朴,却饱含哲理,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意 在言外,读完令人深受启发。作者通过“卖花担”的故事,讽刺一些人见识浅薄,经常避重就轻,无法体会文章或作品的妙趣。这首七律不愧为南宋的佳作,值得人们赞赏!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