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2023-06-21 | 阅:  转:  |  分享 
  
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40期)主题:简单即伟大【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冬天
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
了,我凋零,我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
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佳作赏析一】简单即伟大香樟费尽心思保得自己终年翠绿,却在冬
季大雪之时,因太过繁重的枝叶而惨遭摧折;而白杨简单静默安守本分,春天吐绿秋日凋零,却最终因朴素的枯枝在大雪中得以存活。简单,看似是
世上最好做到的事情,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简单的特性,简单的以最单纯美好的眼光去打量世界,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可惜,随着年岁的增长,这项最简单也最珍贵的特性被我们不屑一顾地抛弃——社会这个大染缸为我们一层又一层的渲染上色彩,使我们渐渐迷
失了本心,失去了方向。谁不想简单地活着?只不过太多的不得已,使我们离简单的路越来越远。可是,过一个简单的生活真的那么难吗?实则不然
,归根结底,是内心对自己的不自信使我们害怕简单,因害怕伤害嘲弄而放弃了简单,而选择用一层又一层的“复杂”之雾霾遮蔽了我们脆弱而敏感
的内心。周国平在《简单的意义》中说道:“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木心先生也说过:“凡为物质世界的豪华
威严所震撼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是的,太多的物欲繁华最后会成为我们肩上沉重的包袱,太过追求形式上的复杂只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就
像树木最大的使命就是留存繁衍,可香樟却只是妄图追求更多的东西,用一层又一层枝叶来进行无谓的装扮,结果,反而是这些多余的枝叶害了她,
让她在最冷的深冬轰然倒地,失去了再见春暖花开的机会。其实,简单地活着,活得简单点,这并不需要我们要有多大的勇气,也不需要我们要有多
大的技能。只要你想活得简单点,只要你愿意简单地活着,你就能够做到。透过悠悠岁月,我看到,瓦尔登湖平和而又静谧流淌的时光,湖边朴素的
小屋拼凑成了梭罗简单的日子,斑驳的树影和朦胧的月光引领这位游子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迷茫,墨色的眼中在简单时光的打磨下闪动着智慧的光
芒;我还看到,撒哈拉大漠炙热而又刺眼的阳光,小镇上破旧的小屋交汇成了三毛简单的时光,滚烫的黄沙和粗犷的大漠磨砺着这位才女的灵魂,荒
芜的大漠印下了前行的脚印,纤细的身影在简单流淌的日子中闪烁出脱俗的光芒。爱默生曾说:“任何事物都不及‘伟大’那样简单;事实上,能够
简单,便是伟大”。 也许,我们早已不是孩童,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思想家,但我们仍可以用最简单的目光看待世界。因为最简单,才最伟大。
【佳作赏析二】莫要让美丽成为一种累赘 每个人的心里对美丽都有一番定义——于香樟而言,终年翠绿,岁岁葱茏是一种美;于白杨而言,春生秋
零,顺应四季是一种美。的确,人人都美我所美,追求美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美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我们所追求的美真的是合时
宜的吗?当整片大地被厚厚的雪被覆盖,白杨回望枝叶尽折已奄奄一息的香樟,不由得叹了口气——美丽可以是一种态度,可以是一种追求,可以是
一种乐趣,却单单不应该成为一种累赘。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更多时候都如香樟,习惯了浓妆艳抹,习惯了繁冗装饰,素净的冬天硬要咬紧
牙关颤抖地上演短裙丝袜,热情的夏天非要屏住呼吸虚弱地进行黑袍加身……莫要让美丽成为一种累赘。约瑟夫·鲁曾说过:“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
其深沉的内涵。”美丽并不是肤浅的表象,并不需要你为之付出无限的精力和金钱。换言之,当人们为争相炫美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之时
,那美丽早已不复存在了。这时人们得到的,恐怕往往都是甩不掉的负担、累赘。面对日渐逼近的衰老,不死心的女人屡见不鲜,化妆品、药物、整
容,在大量的金钱向梦想中的美丽之池挥洒之时,衰老的已不仅仅是那副面目全非的皮囊,而是那颗愈来愈疲惫,愈来愈无奈的心。莫要让美丽成为
一种负担。纪伯伦曾经说过:“树木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并不期盼赞扬,秋天落叶冬天凋敝也并不害怕责难。”真正的美是与生俱来,并顺应自然的。
春日萌动的绿意是美,夏季灿烂的靓丽是美,秋天成熟的沉甸是美,冬天静谧的银白也是美。同样的,豆蔻年华有着天真烂漫的美,二八光景有着轻
盈灵动的美,标梅之年有着成熟风韵的美……倘若违背自然,青春时节涂抹招摇,亦或是年过半百硬要“装嫩”“扮靓”,生拼硬凑出一张不伦不类
的脸,我想,那时的美丽早已变成了怪异。这是一个“外貌协会”盛行的年代,渐趋严苛的“审美”标准早已模糊了美丽的原貌,外型之选,如今仿
佛是流水线上的商品,明码标价,分毫不差。令人们尴尬的,不再是“撞衫”“撞鞋”而是“撞脸”……更有甚者,怀着变态的心理去曲解美,据悉
,一位身居高职的女官员恬不知耻地用公费报销臀部整形,用百姓的腰包来填补自己脸上的沟壑。虽然,那双抽脂过的腿变得匀称了,可我坚信,往
后的每一步,她们都会走得举步维艰,甚至,她会如同那棵香樟树一样,最后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美丽是什么?我相信美丽是张爱玲那样敢爱敢
恨的性格,是林徽因那样敏感多情的秉性,是谢婉莹那样淡泊念旧的通达……美丽是自然,是不做作,是真实,她不是,也将永远不应该成为我们不
能承受之重。莫要让美丽成为一种累赘!【阅读拓展】(一)一段震撼人类心灵的赎罪之旅 内容摘要:站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纪录片《海豚湾》
导演皮斯霍斯高举着一块抵制屠杀海豚的牌子直言:“直到这些海豚不再被屠杀,我才真正获得了奥斯卡奖。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和血腥的屠杀唤醒了
奥贝瑞对海豚这一物种的真正关怀,意识到海豚应回归自由的海洋。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引发人文思考 站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纪录片
《海豚湾》导演皮斯霍斯高举着一块抵制屠杀海豚的牌子直言:“直到这些海豚不再被屠杀,我才真正获得了奥斯卡奖。” 如果不是因为看到《海
豚湾》,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日本民众,都不会知道每年9月到次年3月,在日本太地町镇那个风景秀美的海湾,上演着怎样血腥的屠杀。鲜血染红
的海水中,海豚的悲鸣声刺破天际。 3月13日、14日,《海豚湾》在上海和北京做了两场公益放映,场场爆满。更多国内影迷通过各种途径观
看影片后,被片中所揭露的残酷事实所震惊,在不少门户网站和知名论坛上,众多网友含泪推荐该片。在颇有“口碑风向标”功能的豆瓣网上,17
600多名观影者给出了它平均9。6的高分评价,超过了《阿凡达》。 “为什么不能放那些海豚一条生路?我们在把枪口对准我们的朋友,我们
的海洋,我们的地球。”这句网友留言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海豚湾》实景曝光的视角以及由此展开的人文思考,使得它在观众心中激起强烈的情
感共鸣,更直接促动了一拨拨极具社会意义的行动主张,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人类究竟应该如何与动物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赎罪:倾
力摧毁亲手缔造的海豚产业 “我用10年的时间创建了海豚产业,之后再花35年倾尽全力想将之摧毁。”这是支撑纪录片《海豚湾》主人公理查
德?奥贝瑞的生活信念。这位古稀老人的人生轨迹因为海豚被劈成截然相反的两段,共同的是他对海豚这一高智商动物的理解和热爱。 上个世纪6
0年代,奥贝瑞捕捉5只幼龄宽吻母海豚进行驯化,并带着驯化好的海豚加入电视剧《海豚的故事》剧组,轮流饰演海豚明星菲利普一角。《海豚的
故事》在1964年一经播出就立刻轰动全美,旋即在全世界掀起了海豚表演和海洋馆热。起初,全球只有3家海洋馆,如今,这条海豚产业链每年
可以产生数十亿美元的效益。 海豚为奥贝瑞带来了名望、财富,直到有一天,海豚凯西的死彻底改变了他。他才知道,所谓的爱,却是悲剧的开端
。嘴边常常挂着微笑伪装的海豚变得闷闷不乐。当它们被囚禁在海洋馆混凝土做的大水池里,周围充满着尖叫的观众,过滤系统里传来的巨大的噪音
,这种压力几乎要了它们的命。海豚们相继死去,奥贝瑞想尽办法也不能让它们活下来。而最让他难忘的是凯西的离去――它游进他的臂弯,凝视着
他的双眼,吸入最后一口气,然后沉入水底,再也没有上来。 更让奥贝瑞惊骇的发现是在太地町镇年度轮回的海豚噩梦。太地町镇是全世界海洋馆
和“与海豚水下共舞项目”的最大供应商。到了海豚捕捞季,渔民们将渔船排成一排,敲击噪音形成一堵“声墙”,让对声波极其敏感的海豚惊慌失
措,钻进事前被安排好的巨大拖网阵中。第二天,来自世界各地海洋馆的驯养师到太地町挑选海豚,每条海豚可售价15万美元,被选中的幼年海豚
将被送往世界各地的海洋馆。其余的海豚,多半是那些被选中海豚的父母,被刺死并制成海豚肉出售。在当地,每年有约1500只海豚被“处理”
。而因为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海水中,海豚肉内汞含量严重超标,一旦被人过度摄入,必将是一场难以挽回的生态危机。 一系列惊人的发现和血腥
的屠杀唤醒了奥贝瑞对海豚这一物种的真正关怀,意识到海豚应回归自由的海洋。他从世界最著名的海豚驯养师变身成为解救海豚而四处奔波的“海
豚勇士”,并在余生走上了一条拯救海豚和海洋生态的赎罪之旅。在反思海豚的生态灾难时,他说:“我们要尊重自然。我要把余下的全部时光都用
来摧毁这一产业,让海豚湾的悲剧不再上演。   潜伏:冒险七进海湾拍摄 在导演的镜头下,日本捕鱼船缓缓地移动,湛蓝的海豚湾转瞬间泛起
猩红的血色,最后,整个海湾都被刺眼的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地跳跃、挣扎,发出惨烈的悲鸣声……《海豚湾》中,一幅幅屠杀的画面第一
次被清晰地记录下来,震惊了整个世界。 《海豚湾》是导演路易?皮斯霍斯的处女之作。2005年,他与奥贝瑞结识,并决定同去太地町镇,将
这个隐蔽于悬崖峭壁后的秘密拍出来公之于众。 皮斯霍斯介绍,拍摄《海豚湾》要冒着被暗杀的危险,因为正常拍摄显然不允许。他决定采用秘密
拍摄的手段,取得证据。他的拍摄团队更像一个特别行动队,聚集了各个领域的“高人”。加拿大自由潜水女冠军克鲁克沙克与她的丈夫率先加盟,
他们的任务是在水下偷偷装上摄像机和听音器。曾任加拿大空军技师的电学专家,专门制作了无人驾驶遥控飞机模型用于航拍。皮斯霍斯还请在好莱
坞特效公司模型制作部门的朋友,帮助制作了一块块嵌着高清摄像机的假岩石,以便进行水下偷拍。 2008年,皮斯霍斯带领他的团队佯装成一
个摇滚乐团进入太地町镇,开始了长期的实地“侦察”、“潜伏”。由于警察盯梢盘问,当地渔民充满挑衅的威胁阻挠,拍摄行动就像一部活生生的
间谍片。每到夜晚,他们就全副武装,穿着迷彩服,脸上涂抹着彩绘,使用军用夜视仪和高清摄像机,在夜色的掩护下秘密作业,最终成功地完成了
对秘密屠杀全程的实景拍摄和曝光。 皮斯霍斯说:“比起自己的安危,我更担心我的团队,作为队长,我对其他人的安全负有责任,担心大家受到
伤害。很多次我们都在挑战极限。片子里我们去了海湾两次,事实上,我们一共去了7次。” 据介绍,摄制组总共拍摄素材时间长达40个小时,
但是真正用到片中涉及屠杀的场景只有不到3分钟,而且还是“最不血腥”的。皮斯霍斯介绍说,“我花了一年半时间把它们剪到17分钟。有一个
月的时间,我每天花2-14个小时看这17分钟的片断,泪水涟涟。” 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导演唐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尽管《海豚湾》非常规的拍摄手段引发了一些争议,奥斯卡组委会甚至收到日本太地町镇镇长的“抗议信”,但撇去其他因素不说,面对艺术使命
与艺术手段之间的博弈,艺术家应首先服从于前者。如果没有奥贝瑞和皮斯霍斯等人努力发掘真相的动力和勇气,这部纪录片就不会如此震撼人心。
 责任:用艺术良知唤醒大众 获得奥斯卡奖后,《海豚湾》的热力迅速传遍全世界,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海豚湾》热,震惊、愤怒、痛心、流泪
、反思、质疑、行动……所有这些词语都变成了《海豚湾》所带来的观影体验中几乎必不可少的描述。   曾经在北京海洋馆担任海豚驯养师的呼
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自己经历的一段伤心往事。他说,片中的凯西让他想起曾经驯养的名叫塔莎的海豚,塔莎因为抑郁不再食鱼,最终呛水
而死,他也因为伤心离开了那个工作。他表示,要向拍摄《海豚湾》的全体人员致敬,在这个人类意识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时代,是他们提醒人类重新
认识自己,并最终明白,伤害我们的朋友,最终会伤害人类自己。 正在云南进行物种调查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史宇坤老师说,影片反思
了人类与海豚、海洋生态、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她是边哭边看完《海豚湾》的,这也体现出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史老师说自己正在主持一项生物
多样性调查,如果有可能,她也想用纪录片的形式让多样的生物物种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鲜活地展现在学生和观众面前。 曾经拍摄《故宫》
《敦煌》等纪录片的导演周兵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海豚湾》源于一个人对海豚的感情,而观众在观片时仿佛也与片中主人公一起经历海豚的磨难,
这一情感的主线赋予纪录片生命的弹性,更容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另外,《海豚湾》制作团队的勇气和使命意识也值得我们反思。如今即使是在
纪录片界,也荡漾着一种小资情调,在题材选择上,离现实越来越远。艺术工作者的时代责任究竟是什么?那就是用自己的艺术良知唤醒大众,让世
界变得更美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杰说,纪录片就像是一杯浓茶,能够在众多“油腻腻”的影视片中涤荡人的心灵,让人们在为物质
享受奔忙的路上歇歇脚,重拾责任、使命这类崇高的词汇。正是艺术家们用生命实践责任的勇气和良知,使得《海豚湾》在揭露的同时,引发了更多
观众们的人文思考。记得导演皮斯霍斯在片中说过:“我们的努力不止是为了揭露屠杀,更想要记录一些能改变人类心灵的东西。”从这一点上说,
他做到了。(二)一个人的自信 坎达斯·莱特纳是何方神圣?这对于中国人,绝对是个问题。此人既非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非一流的文学家
、美术家、科学家,现年63岁的她,不过是美国一个不出名城市的组织顾问、当年的房地产经纪人,她的名字很少出现于中国媒体,然而,在美国
,莱特纳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其知名度一点也不亚于一些声名显赫的政界人士。 事情还得从30年前说起。 1980年5月3日,莱特纳
13岁的女儿卡丽,在萨克拉门托附近费尔奥克斯的人行道上行走时,被一名酒醉驾车者从后面撞死。作为一位单亲母亲,莱特纳的悲痛可想而知。
更使人气愤的是醉驾者最后却得到了保释。此人后来又屡次因醉驾被捕,但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制裁,“听说他被判处遣送到戒酒中心,但他根本没去
,这种事太荒唐了”。经过调查,莱特纳发现,醉驾肇事在美国司空见惯,受害者往往无可奈何。1980年9月,莱特纳决定和一群同病相怜的女
人建立“反对酒醉驾车母亲协会”,希望以此唤醒公众和政府对醉驾问题的关注。 美国是一个车多醉汉多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死于
与醉驾相关的交通事故的就有27000人,老百姓普遍痛恨醉驾行为。反醉驾母亲协会一成立,就有素不相识者与他们联系,慷慨捐款赞助他们。
莱特纳和姐妹们精心研究工作策略,一步一步付诸实施。 在莱特纳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反醉驾运动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82年,美国政府
就此事成立专门委员会,并举行全国性听证会,主张将法定饮酒年龄提高到21岁,并吊销醉驾者的驾照。20世纪80年代,所有州议会都提高了
法定饮酒者的年龄。美国联邦政府还采取财政激励措施,说服各州执行醉驾吊销驾照的立法,截至20世纪末,已有42个州完成相应的立法程序。
 对莱特纳此举的意义,不同的人自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比如,可以说它体现了莱特纳走出伤痛的智慧。女儿被酒驾者撞死,莱特纳没有沉溺于
伤心的回忆中,而是振作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以生命的成功冲淡忧伤,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说它表现了莱特纳的博爱。家
人受了伤害,她想到的不是如何使自己得到足够的补偿,而是让他人避免遭受类似的悲剧,没有对他人的关爱,不可想象。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
在于它显示了莱特纳对以个人行为推动一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政治变革的强烈自信。   在我们一些人看来,一个行政区域的政策、法律是官员和
精英人物去考虑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按章纳税、不违法乱纪就行了。莱特纳不这样想。她觉得政治是大家的政治,每个人都
有权利把自己内心的关切表达出来。而权力受到足够制约的政治环境也给了莱特纳这样一种自信。在那种环境中,政府官员会老老实实地弯下腰杆听
取公民的关切,并采取切实有力的行动,将公民的合理关切变成地方甚至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否则,他们就有被赶下台的危险。当公民与官员、个人
与政府可以良性互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就不再是冰冷的上对下的管治,而变成了有温度的官民互相影响。 我喜欢莱特纳式的自信,只有在这样的自
信里,我们才可以产生天下一家的感觉。【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把灯光调亮张抗抗“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差不多从
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
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
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
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
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
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顷刻间,书店
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
了笑。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
?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
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
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
……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
来读书嬉戏做梦……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
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
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
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
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
,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
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
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
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
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
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
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折
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B.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
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C.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主人公
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D.“‘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透亮
”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2.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5分) 3.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持的动力源泉。现实生活中,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6分) 答案与解析1.B2.意蕴:①“灯光”是相对黑暗而言的,傍晚的明光书店光线暗淡,把灯光调亮是为了改善环境方便顾客。②“把灯光调亮”,作为一种建议,传达的是一种鼓励与期待;作为一种行为,表达的是经营者的自信与担当。③书店经营的是书籍,但传播的是知识和文化,输出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象,它就应该成为指引人前行的一盏明灯。④“把灯光调亮”表达了一种希望,希望国民认真读书,汲取知识和智慧,提高修养和素质,把心灵之灯的“灯光调亮”。(答对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3.动力源泉:①对书籍、书店的热爱:阅读书籍和经营书店给了卢娜自信与满足;②对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开办书店是卢娜的事业,更是她的人生梦想,书店是她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地方;③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怀着一份美好的情怀,她坚信书籍能传播知识与文化,甚至能改变人的命运,她的坚守体现了一份责任和一种担当精神。④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卢娜能够在艰难处境中坚持不舍,还在于老公的理解和默默支持。(每点1分,共4分)思考:①大众阅读意识和兴趣的缺失,图书市场萧条;②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对实体书店造成冲击;③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产业扶持的缺位。(每点1分,共2分)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