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看名言-------想大师-------韩愈韩 愈师 说作者介绍 韩愈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称 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古文运动中的唐宋八大家 “说”是 一种议论文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 解题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郯 tán 字词注音苌弘cháng 聃dān 蟠pán 谀yú 贻yí课文分析1、归纳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2、本段可以分成几层,请概括大意。第 一层: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第二层:无师不能解惑,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四层:提出从 师的原则。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 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求学的人用来……的、……的凭借传授。通“授”懂得那,指 示代词他,人称代词本来知道、懂得相当于“于”“以之为师” 学习道理岂,哪因此无论、不分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 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 。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 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古之学者必有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1、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专业知识 、解答疑难问题的人。2、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3、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 地方,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愚人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1、从师的原因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2、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 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从师学习的风尚超出 低于却以……为耻 因此唉!从师学习 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 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 不都是出在这里吗!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 )其身 ( )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代词,他们对于自身,自己糊涂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有的人通“否”。 翻译链接(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 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 ,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那些小孩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和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 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2、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 弃,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3、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4、巫 医、音乐师和工匠,是君子们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明智却反而不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巫医( )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古代用巫术医术 为人治病的人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类有“如此如此”的意味,此译为“等等 ”差不多 阿谀,奉承不值得提起,看不起。齿,同等对待竟第三段语气助词翻译链接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 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 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 、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固定的老师 不一定学习,研究 时俗赞许赠送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而郯子这些人,他们不如孔子贤能。孔子说:三人 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 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 学生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不过这样罢了。全文思路一、是什么:学者必有师二、为什么三、怎么样 a从师的重要性 b从师的必要性 c从师的可行性 正面论述耻于师的严重后果。反面论述( 对比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以孔子为例)委婉倡议:好古文,行古道!(写作缘由) 一、通 假 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传 授,通“授”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受 不二、古今异义字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合成一 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古义:普通人 今义:很多人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三、词 类 活 用1、吾从而师之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而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 不耻相师 6 、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 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7、位卑则足羞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9、小学而大遗10、圣益圣,愚益愚以……为羞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三、词 类 活 用四、一词多义道: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 吾师道也③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传也矣⑤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道路、风尚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四、一词多义道: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吾师道也③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传也矣⑤余 嘉其能行古道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道路、风尚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 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之:择师而教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学者。 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吾欲之南海。 蚓无爪牙之利。 五、常见虚词 用法代词,他代词,我指示代词,这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宾语前置助词,不译动词,往定语后置其(1)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圣人之所以为 圣~~~其皆出于此乎(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代词,那些代词,指圣人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副词,大概前指士大夫 ,后指“这”五、文 言 句 式(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 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4)介宾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也,表判断。……也,表判断。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标志。 “之”是表被动的标志词。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 难道……吗?”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才能高明疑难问题 糊涂识别知道,了解四、一词多义五、常见虚词用法其皆出于此乎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表动作行 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 比介词,表被动,被 一、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②作者认为要以什么样的人为师?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二、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观 点的? 三、翻译: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 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 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 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 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 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五、阅读美文师说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大雪纷飞;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秋风瑟瑟,他们总是为国之栋梁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他们苦心采撷片片绿叶,铺出脚下叠翠的小道;他们真心掇拾串串蓓蕾,变作眼前绚丽的彩霞;他们精心摘取枚枚锦瓣,穿成青青旖旎的花环;他们悉心收获累累硕果,化为人生路上哲思的佳篇。开心一颗,蚕丝吐尽,育出满园桃李;陋室两间,蜡烛燃竭,照亮几代新人。我们且不说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且不说老师是春蚕,用自己的生命织出似锦的未来;我们也不说老师是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满园花开;我们更不说老师是人梯,用自己的肩膀把一个个幼小的身躯托向九天。这些都不足以表达老师们的伟大平凡,我们要说的是老师是把浩瀚沙漠里骆驼的忍耐力和莽莽田野中耕牛的执着合二为一的结合体,他们默默无闻的消耗着、心甘情愿的奉献着;拼足浑身精力,挤尽全部心血;几十年如一年,万余日如一日,用自己的青春哺育出新的青春闪光,把自己的生命转化成新的生命延续。“耕犁千亩食千箱,力尽筋疲皆负伤。但求众生终得饱,不求羸病卧残阳。”是人民教师的真实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