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核心概念解读
2023-06-29 | 阅:  转:  |  分享 
  
1.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但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各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九品中正制

在北方作用较小,这一时期,其影响主要在南方。西汉选官主要由朝廷征辟和州郡察举,征

辟察举由地方官吏听取当地名士的评议并加以考察,为乡举里选。东汉末年,战争频仍,许

多士大夫避难迁徙,流落他乡,察举制依赖的乡举里选已失去社会基础,朝廷选官无从考察

与核实。战乱年代,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衰落,庶族、平民人才的匮乏,也是带有士族特征

的九品中正制度兴起重要原因。公元 220 年,曹丕采纳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是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其原籍所在郡的“中正官”,负责

考察同籍贯流散在各地的士人,评定等第。等第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将评定结果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制

度初行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有利于改变大族操纵选官的局面,

能够选任一些比较有用的人才,但进入魏晋之交,九品中正制很快就蜕化为门阀士族维护其

特权的工具,中正评定品第则只问门第,不看才能。 316 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317 年,

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 (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借助于中

原南迁的士族建立,东晋朝廷对士族予以倚重和照顾,除了政治上以高门垄断朝廷要职、军

事上以士人专兵之外,还表现为在婚姻上实行门阀等级内婚制、在社会上强调籍贯 (即所谓

“郡望” )的重要性,士族政治发展到了巅峰状态。

九品中正制初期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

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后来,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到南朝时期,在中

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

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随着国家的一统、教育的大兴、士族的衰微、寒庶人才大量的涌

现,九品中正制逐渐淡出,而最终为隋朝一种更加合理、公正、客观、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即科举制所取代。



2.科举制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

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断高官显位。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寒门庶族地主阶层 逐渐

崛起, 北朝后期,选官 已经重视才干,不完全凭门第高低。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釆取科

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炀帝时

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 科举制的重要特点: 允许“投牒自进”,自由报考, 不需要

通过官府荐举, 一切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 。

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制举由皇帝特旨

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比隋

有所增加,但考生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应考者主要是各级学馆学成的生徒和不在学

的士子。中第者可 获得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做官,需要通过吏部选官考试,才能正式做官。

明经科考试以帖经为主,进士科始以试策为主,后又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试诗赋。

进士科应举人多,而录取人数少,士人举子将考中进士比喻为“登龙门”,一旦登第,声名

大振,往往宦途便捷,飞黄腾达。进士科在选官中的独重地位,日益为士林举子所重视,进

士出身者在唐后期高官人选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武则天时创立武举,但地位不甚重要。唐

朝科举制在应举资格、考试内容、录取原则、审核手续、放榜期限、等第评定、获取出身等

方面都有较严格的规定,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 科举考试是唐朝选官的重要方式,唐朝

还有其他选官方式:赏赐、战功、恩荫等。唐朝科举考试招录人数较少,工商子弟没有资格

参加考试,另唐朝雕版印刷技术未普及,文化传播主要是手抄,有条件参加科举的基本是大

地主、中小地主、官僚子弟。科举制逐渐走向平民化在宋代,工商子弟、僧侣等均可以参加。

印刷技术的普及也使更多人士有条件学习文化,参加科举考试。宋代科举招录人数多,科举

获取功名后,可以直接授官。 元朝,科举制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科举出身占官员比例不

高。 明清时期,科举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注解为依据,不能随意

发挥。清末新政期间, 1902 年清政府宣布停止考试使用八股。 1905 年清政府实行新学制,

废除科举制,加速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但传统仕途的中断加速了清政府灭亡。

科举考试通过考试方法体现了平等竞争精神,有利于广大普通地主步入仕途,扩大了统

治基础,成为唐以及后世选官的主要方式。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

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

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 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

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来源: 淘宝 《 高中历史新教材核心概念解读 》 一书

献花(0)
+1
(本文系赵占广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