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板井潭 古井村落的历史记忆
2023-06-29 | 阅:  转:  |  分享 
  
板井潭 古井村落的历史记忆 庄和刚 板井潭村地标古井,《易·井》云: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有井便有人烟,一方水井养一方人。在
漫长的农耕时代,水井关系着人类的箪食瓢饮,是先人们生存和繁衍的标志,映照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古井命名的村落,亦是地名文化的一个缩影
,承载着纯朴的历史记忆。在高亭镇东北部,距高亭中心城区5公里左右,磨心山麓东侧,有个名为板井潭的村落。板井潭,古称“板井头”,村以
井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卷三:“(岱山)岙十五……日板井头……”。村里居住着沈、孔、夏、方、许、刘、陆、赵等姓的村民。据《翁洲县
志》岱山部分有关文献记载,明末年间,从浙江沿海地区从事捕捞、耕作的大陆老百姓相继迁入岱山,分散居住在岱山岛各地,常年以捕鱼、种地为
业,过着自食其力生活。板井潭村的先人们也陆续散居在沈夏家、邬家岙、沙塘、鲎山、太婆岙、陆家岙、黄沙潭等各个村岙里,繁衍生息。 一地
名永远含有丰富的历史记忆。每个村落、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板井潭是怎样的一口井?笔者带着好奇心,去探究那口冠名村名的古井。一走近
沈夏家岙,在湖中届的“东辕门”的牌楼下围坐着四、五个老人,闲谈聊天。一见我询问板井在哪儿,他们便自豪地指向牌楼右侧的板井,并热情地
向我介绍起这口井的历史变迁,话匣子便如井水一般喷涌而出。据夏姓老伯讲,他十七、八岁的时候还见到过盖在井口上的那块红木板。旁边的阿方
师傅曾经修缮过这口井,他说现在这口井水深约3-4米。你一语我一句,争相向我介绍他们所知道的井的故事。令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板井潭人对
这口井的深厚感情,透射出他们心中的文化烙印。 板井全貌我走到井边,看到一口用石栏筑成呈八角形状的井口,直径约一公尺见方。望井下一探
,清彻的水面,泛着清纯的涟漪,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井口四周用石栏相围,开了一个口子通道,以便村民汲水、洗涤。井边靠墙上方,抬头可
见一块黑底白字的“板井简历”。上面简要的介绍井的历史。板井简历:板井位于板井潭村庙会山南麓,明末年间,明朝大元帅,为朝廷南征北战,
屡建战功,当朝皇帝御封“赫赫威灵”。十九世纪初期经业内神灵指派下界凡间到湖中庙,并赠上红木板井一口安放在庙门口,井面石板“靠缝”成
圆,直径五米,井深约五米,井底由四块木板拼成,高约五十厘米,边长约七十厘米见方。供全乡村民之饮,水洁味甘。据上世纪六十年代(196
8年),岱山全城干旱,众井皆涸,唯板井如常不干涸,岛上全城百姓纷至沓来板井运水,板井始终不干涸,保持一定水位,因而板井潭村由此而得
名。此板井于二零一九年十月改造。板井潭板井为岱山县不可移动文物,于2023年3月,由岱山县文物局立。从上面“简历”中,蕴含着诸多关
于板井的文化信息,“明末年间、皇帝御封赫赫威灵、十九世纪初期下界凡间、赠上红木板井一口、井面石板靠缝成圆、井底由四块木板拼成”……
我查了查地名史志,最早出现“板井头岙”地名的是《清康熙志》,那么板井头地名有史记载应该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再者《清光绪志》记载有
“鲎山”地名,民国《岱山镇志》也出现了板井头地名,而民国陈训正、马瀛编辑的《定海县志》地形图中则标有鲎山、沈家、陆家岙、地湾等居民
点以及庙中湖地名。而这口井的“业内神灵指派下界凡间”是“约十九世纪初”,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来,有待进一步考究。 民国?定海县志?列
岛分图(岱山)我想应当是在明末年间,先人来此定居后,寻找水源田野,开掘赖以生存的水潭。后虽遭两次“海禁”,被迫迁移。“复展”开禁后
又有先民在此耕作,陆续挖掘成为水井,加上民间传说的“赫赫威灵”的明朝大将,让板井潭更有一位令后人祭拜的“座堂尊神”。 二寺庙是
以神灵为中心营建起来的宗教场所,也是了解当地人们生存最真实的依据。每当我们审视地方志中的地图时,会发现除了衙署之外,标识最多最醒目
的就是当地的各个寺庙。欲想了解板井潭村的历史,必须要了解一下“湖中庙”与“海曙庙”。 民国?定海县志记载的湖中庙、海曙庙湖中庙与海
曙庙最早的记载是在《清光绪志》,且在《民国志》也有明确记载,且在地图上有清晰的标识。民国汤濬《岱山镇志》卷二:“板井头,有湖中庙、
海曙庙,居约一二百户”。民间宗教信仰中,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还是那些出自历史上实有人物的社会之神。走进湖中庙,一幅对联映入眼帘,“回
首湖中凡尘际,威凌长啸宇宙间”,如此气势的楹联,是对这位明朝“赫赫威灵”大将的赞叹与崇拜。据湖中庙碑文记载:湖中庙初建于十八世纪中
期,是岱山本岛最早建造的庙宇之一,称为岱山的十八大庙之一。庙内供着一尊菩萨,板井潭人叫“老爷”。相传有一段神话故事:很早很早以前,
湖中庙老爷原来是明朝大元帅,为朝廷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当朝皇帝御封“赫赫威灵”。后来成为皇帝贴身侍卫,他精通医术,在位时曾为文武官
员治疗神经质、骨络、内脏器官等方面疾病;特别是神经质疾病,凡真心求治者,七日内药到病愈。湖中庙老爷十九世纪初期经业内神灵指派下界日
间,被请到湖中庙为“座堂尊神”,并带上板井一口安放在庙门口。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求得神灵保佑,先民们便在板井潭村北麓山脚建造三
间平房供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保佑百姓安康,且取名为“湖中庙”。海曙庙座落于板井潭村北麓白云庵山嘴,坐北朝南,背有露山,正
面开阔。最初称为三姓庙(即邬、顾、陈三姓),清朝康熙年间,因另有其他姓氏(沈、孙等)迁入,先辈村民经过商榷,改名为海曙庙。当我问及
为何取名“海曙庙”时,夏姓老伯伯告诉我,这或许是针对“湖中庙”的“湖”相比较,海比湖大,便取“海”字为“海曙庙”。虽然他也是一种听
说,也反映了先人对寺庙的崇拜,期望得到神灵更多更好地赐福和庇护。据碑文记载,海曙庙供奉的尊神,相传为明朝朱元璋时代功臣常遇春后裔常
知秋,精通医术,眼科犹湛,为朝廷御医大臣。通过业内神医多次请求,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受邀到海曙庙为坐堂尊神,为一方百姓祛邪除症,保佑
平安。又相传:海曙庙尊神为东海龙王三公主医除疑难杂症,使三公主恢复健康。三公主深爱海曙庙尊神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向海曙庙尊神提出
求婚,海曙庙尊神也有此心意,就成为东海龙王第三女婿。所以每到八月十五日祭祀日,东海龙王总是要带来甘露水,滋润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民
。海曙庙尊神是一位值得让世人所崇敬和拥戴的神圣。1940年4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岱山,在岱山全岛实行空前未有的大扫荡,凡在发现
过游击队枪声的附近村庄都统统实行烧光、抢光、杀光政策,板井潭村也没有幸免。当时,在板井潭下鲎山,游击队朝上船跳方向向日本鬼子开枪后
转移到板井潭,日寇就朝板井潭追赶,在板井潭到处放起了熊熊烈火。当时正值春耕男女劳动力都在田间生产,家里只有老人小孩,日本鬼子蛮横地
阻止老百姓救火,老人小孩被活活烧死,村民邬方岳为强行救火时被日本鬼子活活打死。据统计,日寇共烧毁板井潭村家庭80个、房屋200余间
,300多个贫民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无衣可穿,陷入了极其悲惨的境地。其中湖中庙、海曙庙也被烧毁变成废墟。据老人回忆,当夜300余人
男女老少都饿着肚子露宿在湖中庙内外,也有的露宿在碾子里。加上来访的亲戚好友共有600多人,哭声震天,十分凄凉,历史真实地记录了日寇
的暴力罪行。庙宇连结着民间的信仰,是老百姓祈福的主要场所。数百年来,这些庙宇饱经沧桑,几经破坏,几度重修。湖中庙被烧毁后,当地百姓
非常痛心,此后,庙属百姓在原址上建起了五大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对宗教信仰政策的实施,两边又建了厢房、戏台、饭厅、厨房等设施,
庙内软件硬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已成为当地老年活动中心。而海曙庙(三姓庙)被日寇烧毁后,由境下弟子邬小高集资重建,并迁建于邬家岙,“文
革”期间再次被拆。20世纪80年代由境下弟子孙春水等发起重建。90年代又建起了两边厢房,大礼堂、小厨房、二幢楼房、大饭厅等设施。2
016年由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在鱼山岛落户,岛上的龙皇宫迁移至邬家岙海曙庙边,海曙庙再次进行扩建,现成为规模较大的庙宇。 三2021
年,岱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板井潭村发现了一座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岱山本岛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墓。这让置
县历史较短的岱山海岛,有了强有力的佐证。该古墓葬位于板井潭村夏家岙一半山腰上,墓碑上有比较清晰的文字,墓碑右侧刻有竖写“大清乾隆己
丑五年”的字样,横书“夏公圣先同室王氏戎氏之墓”。据考证,1644-1661年正是清政府全面海禁期间,而当时居住在岱东的夏家夫妇并
未迁至内陆,而是在山洞中躲避。他们有3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后来到板井潭住下,成为该墓葬主人。此人在当地开田种植,挖井取水,留下了时
人活动的遗迹。经考证,该古墓是由夏家第三代为其父母在清乾隆6年(1741年)建造。 四海岛饮水一向是个问题,在缺水的年代,井水便是
家园的生命延续。据舟山史志记载,1967年,自夏季开始连续多月无雨,年降雨量较常年少50%。上海市先后派大庆油轮4艘,航行40余次
,为舟山运送淡水。板井简历也表述:用板井开水泡茶,茶水清亮不发黄,闻起来清香四溢,喝起来唇齿清香;因为板井水挑回家放在瓦罐中可长期
备用,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味。历史记载:民国19年(1930年),逢百日大旱,乡民入井底清理污泥,见木框完好不烂,井水质佳,且源出为涌
,不干涸,有三部车汲之不竭之说。20世纪60年代,岱山全城干旱,众井皆涸,唯板井如常不干涸,岛上全城百姓纷至沓来板井运水,板井始终
不干涸,保持一定水位,不管多少人用水都能保持现状,因而板井潭村由此而得名。当村民们讲起60年代干旱时期,不仅本村村民靠这口井,抵御
了旱灾,也让全岱东的村民渡过了难关,更是绘声绘色。在大陆引水工程未通之前,“舟山发展水为先”,一直是政府致力的工作。20世纪五、六
十年代,板井潭村也与全国一样,到处兴修水利,挖水库,1955年10月至1956年春建造沈家岙水库,1957年建成太婆岙水库,1957年冬至1958年春建成陆家岙、黄沙潭2个水库,1962年冬建造邬家岙水库,1965年春完成。井里乾坤大,水井映照的历史。自从有了自来水,人们已不再取井水而饮,多数只用于洗涤。但板井潭村民对古井的爱惜与保护,正如保护他们的文化基因一般。从一口板井,到两座寺庙、一座古墓葬,再加上明朝大将的历史掌故传说,古井的“前世今生”,让板井潭文化逐渐丰满,这口井正是读懂板井潭村史的文化密码。
献花(0)
+1
(本文系海浪zhg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