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 型糖尿病湿热证胰岛素抵抗与肠道菌群
2023-06-29 | 阅:  转:  |  分享 
  
??

508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年 4 月第 42 卷第 4 期 CJITWM,April 2022,Vol. 42,No.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 型糖尿病湿热证胰岛素抵抗与肠道菌群

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冉颖卓 邵 鑫 刘 晶

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 No.

BE2017618)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内分泌科(南京 210022)

通讯作者:冉颖卓, Tel: 025-86369220, E-mail: 18951755369@

163.com

DOI: 10. 7661/j. cjim. 20210926. 247

?

综述

?

糖尿病是一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

病,且发病率正不断上升,其中 2 型糖尿病占糖尿病

总数的 90%

[1]

。2 型糖尿病是以肥胖、β 细胞功能缺

陷、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葡萄糖生成增多为特征的具有

遗传性的疾病。经国内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湿热证

已经成为目前 2 型糖尿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同时

湿热又是糖尿病的常见体质类型

[2-4]

。湿热内蕴型糖

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最严重,此证型患者血液运

行及组织间物质精微交换异常,影响胰岛素在组织间

的传输、交换,影响胰岛素受体发挥作用,从而加重

胰岛素抵抗

[5]

。近来研究报道胰岛素抵抗与肠道菌群

失调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是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发展

的重要因素,是参与维持能量稳态和宿主免疫力的内

分泌器官

[6]

。高脂饮食会引起内毒素血症,并促进代

谢性疾病的发展

[7]

。肠道菌群参与脂质消化和吸收到

全身脂质代谢的过程,调节肠屏障的完整性,减少代

谢性内毒素血症和低度炎症

[8]

,故肠道菌群失调会对

影响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的炎症途径起一定的调控作

用。从中医学理论方面,湿热能够作为致病因素,损

伤脾胃、肠络,影响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中医脾胃与现代医学肠道功能关系密切,湿热证以及

湿热体质的典型症状,与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肠

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相符。因此笔者设想从湿热的

两个角度出发,能较为全面地从中医方面对 2 型糖尿

病胰岛素抵抗与肠道菌群失调进行解释并论述,并尝

试以清热燥湿为主,兼顾脾胃的治法,调节肠道菌群,

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治疗 2 型糖尿病。

1 湿热是 2 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1.1 古代中医学对于 2 型糖尿病的病因认识

在中医学中, 2 型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消

瘅”“脾瘅”等。而关于本病的发生,多认为与饮食

失度、劳逸不当等有关。早在《素问 ? 奇病论》中即

有相关记载:“……五气之溢,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又如《古

今医统大全 · 消渴门》云:“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

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

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

[9]

。故五味调和,饮

食得当,起居有常者,则体内阴阳平调。若嗜食偏好,

劳逸无度,则脏腑失于调和,易变生为病。《圣济总

录 · 消渴门》中提及:“……消瘅者膏梁之疾也,肥美

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中,皆单阳无阴,

邪热偏胜故也……”

[10]

。肥甘之物味重厚腻,酒醴之

性为热且湿,过食多饮皆易损伤脾胃,阻遏机体清阳,

水谷精微酿积湿热于内,此时属脾瘅之期,日久则热

而化燥,煎灼阴津,终成消渴。

1.2 早期 2 型糖尿病主要病机以湿热为标,脾

虚为本 早期 2 型糖尿病患者以超重、肥胖者居多,

且绝大多数伴有胰岛素抵抗,其病位主要在脾,其病

机当以湿热为标,脾虚为本。此类患者多饮、多食、

多尿、消瘦等症状并不明显,反之多见大腹便便、肢

体困乏、腹胀、便溏。综合分析,此类患者平素喜食

辛辣肥美、偏嗜饮酒、过逸少动,致使脾失健运,从

而导致痰湿内生,日久郁而化热,产生湿热之邪。《医

学入门》云:“食肥则腠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

令人内热”

[11]

,肥者自身常对饮食无所节制,脾之散

精功能长期受损,加之其体内多膏脂,使得脾气受困,

不能升清,湿浊与内热反复相交,久而津液耗伤,多

脏受累,渐为消渴。湿为阴邪,易损阳气,其性重浊,

留滞脏腑经络之间,气机受阻不畅,易内郁生热;热

属阳邪,又易化燥伤阴。湿热中阻则脾运胃纳失健,

精微不得运化以滋养机体脏腑,出现脘腹胀闷、口渴

喜饮或不多饮或饮入渴不解、多食或食少纳呆、便溏

不爽、肢体困重等症状,这与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患者的症状具有一致性。肥者多不喜活动,久之影响

??

509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年 4 月第 42 卷第 4 期 CJITWM,April 2022,Vol. 42,No.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体内气血运行,湿热郁阻脉络,继则瘀血内生,脉络

不畅,易变生他病。湿热日久,易内郁化火,耗伤气阴,

故随着病程的进展,2 型糖尿病常伴见诸多并发症。

2 肠道菌群失调与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密切

相关

2.1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

抗 胰岛素抵抗是肥胖、 2 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一

大特征,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了宿

主的代谢,是这些代谢疾病的基础

[12]

。肠道内微环

境紊乱时,肠道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增加,会产生大量

脂多糖,血浆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革

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的血浆水平可以通

过激活 Toll 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 TLR) 2、4

和 5 来诱导一系列促炎反应

[13]

,血液内毒素浓度升

高,免疫系统分泌炎症因子,而代谢异常与慢性低度

炎症密切相关,最终引起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14]



在胰岛素抵抗状态和 2 型糖尿病中,低度炎症状态是

由多种因素(包括脂肪酸代谢改变)驱动的,而肠道

菌群已被认为与这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相关

[15]

。此

外,由于饮食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连接上皮细胞

的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使门静脉和全身血浆 LPS

浓度增加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6]

。来自肠道

菌群细菌的 LPS 可以诱导慢性亚临床炎症过程和肥

胖症,并通过激活 TLR4 导致胰岛素抵抗。循环中短

链脂肪酸( short-chain fatty acid, SCFA)的减少

也可能在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和肥胖症中起重要作用。

高脂饮食可调节微生物群,并引起肠道屏障的

改变,这与 LPS 和支链氨基酸( branched-chain

fatty acid,BCAA)的吸收和循环水平增加以及乙酸

盐,丙酸盐和 SCFA 和次级胆汁酸的减少有关

[17]



高脂肪摄入而引起的营养不良会导致更高的 LPS 浓

度。LPS 会诱发亚临床炎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脂

肪量。SCFA 的降低会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

而增加肠道通透性。革兰氏阴性细菌含有 LPS,它

是 TLR4 的强激活剂, TLR4 的一种受体,在大多数

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表达,并识别与病原体相关的分子

模式, LPS 与 TLR4 的结合可激活广泛的细胞信号传

导途径,导致结合蛋白减少,因此肠通透性增加,产

生的内毒素血症会导致宿主的免疫反应发生变化,从

而诱导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

[18]

。一

旦进入体循环, LPS 就会作为 TLR4 的配体,存在

于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膜和脂肪组织细胞的膜中,有

利于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 1(interleukin- 1,IL-1)和 白介

素 6(interleukin- 6,IL-6)以及其他促炎性细胞因

子的释放,会形成一种低度的炎症状态,能够影响胰

岛素信号传导并诱导胰岛素抵抗

[19]

。LPS 以 TLR4

依赖的方式,通过 NF-κB 信号传导抑制胰岛 β 细

胞基因表达,提示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影响胰腺 β 细

胞功能的新机制

[20]



2.2 2 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胰岛素抵

抗的危险因素存在关联性 高脂高热量饮食、静坐、

肥胖、吸烟

[21]

等是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常见危

险因素,同样地,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肠道菌

群结构及多样性亦发生改变。在人体肠道菌群中,最

丰富的主要有厚壁菌门、拟杆菌、放线菌、变形菌

[22]



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 2 型糖尿病的肠道菌群

结构及功能与健康者不同,有研究发现, 2 型糖尿病

者粪便中乳酸杆菌属丰度较高,但双歧杆菌浓度较



[23]

。据报道, 2 型糖尿病患者较普遍地存在丢失肠

道有益细菌的情况

[24]

,其肠道菌群中各种机会致病

菌增加,一些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细菌丰度下



[25]

。动物实验也证实了糖尿病肠道菌群多样性出

现下降

[26]



肠道微生物群及其能够消化食物成分的内源性代

谢功能与饮食摄入有关。高脂饮食通常会导致微生物

健康状况不佳,进而使肠道转变为营养不良状态;然

后,营养不良会导致代谢失调,包括胰岛素抵抗和炎

症增加

[27]

。研究发现,摄入高脂饮食能诱导肥胖并

改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

[28]

。摄入富含不饱和

脂肪酸及纤维的食物能够增加长双歧杆菌、拟杆菌等

肠道有益菌的丰度

[29]

。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并促

进腹部肥胖,增加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30,31]

。目

前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体易受吸烟等环境因素的

影响,吸烟会降低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

[32]

。同时,

人们也发现了运动因素能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国内有

研究发现,长期运动者肠道的健康细菌丰度明显增

加,有害细菌的丰度受到抑制

[33]

。规律运动可以改

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研究报道,长期运

动可抑制糖尿病肠道菌群的过度生长、减轻肠道黏膜

损伤,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屏障功能来治疗

糖尿病

[34]

。患有 2 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存在较为严

重的胰岛素抵抗。而肥胖者本身肠道菌群和健康人就

具有差异性,且因具有胰岛素抵抗特征,需注意病变

倾向。据报道,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呈下降状

态,拟杆菌属是所占比重最高

[35]

;肥胖儿童的肠道生

态失调严重,而随着体重的减轻,其肠道中双歧杆菌

和乳酸杆菌含量随之增加

[36]



??

510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年 4 月第 42 卷第 4 期 CJITWM,April 2022,Vol. 42,No.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3 湿热影响 2 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失衡的发生

发展

湿热不仅为刺激发病的条件,困遏脾气,致使其

运化、输布功能失常;而且作为持续影响因素作用于

内环境之中,湿热浊邪积聚于肠道,引起代谢失常。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学上多为湿热体质,同时易受外

来湿热之邪因素的影响,湿热作为本病重要的病理因

素,传内之时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又可能改变了肠

道内微环境。《素问 · 痹论》有述:“饮食自倍,肠胃

乃伤”。中医学认为,若饮食失度,肥甘厚味之品在

体内堆积,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及肠道传导功能受损,

中医五行学说之中,脾归属土行,一方面,脾性喜燥

恶湿,当外邪偏盛,易受湿邪蒙困;另一方面,脾为

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若脾气受损,水液不化,易聚

而成湿。且湿性趋下,阻遏肠道,加之郁热扰内,进

一步易造成肠道微生态紊乱,出现肥胖、腹胀、便溏、

泄泻等湿热症状。

中医学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的认识,可以按其呈现

出的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的临床症状,

归属脾系病症之类。脾具有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

微的功能,与肠道菌群对宿体代谢的影响有相似性。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的肠道菌群具有帮助消化吸收、调

节代谢和激活免疫防御的功能,这与中医藏象学说中

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理论相对应

[37]

。从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肠道菌群的平衡与

稳定是“脾主运化”的重要基础。当这种平衡被打破,

肠道微生态系统失去其原本自我稳定的状态,肠道菌

群的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征的变化,

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继而使“脾主运化”功能障



[38]

。湿热体质者,脾胃本弱, 且饮食不节易损脾气,

脾胃气机升降失和,运化失常,湿邪无以布散,久滞

郁热,进一步导致气机失调,引发多种疾病。目前学

者们大多从消化系统疾病入手,探讨湿热与肠道菌群

失衡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脾胃湿热型患者中肠杆菌、

肠球菌明显增多,双岐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减



[39-41]

。有动物实验发现,湿热证小鼠的粪便肠道菌

群中的大肠杆菌属含量升高最为明显,可能是湿热证

特征性影响菌属

[42]

。以上均表明湿热状态下,影响

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显著变化。

4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中药能够调节 2 型糖尿

病的肠道菌群

湿热体质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最为严重

[43]



笔者前期研究发现,由苍术、黄柏、薏苡仁、黄连组

成的四妙汤颗粒能改善 2 型糖尿病湿热证的胰岛素抵



[44, 45]

。研究证实,葛根芩连汤能改善 2 型糖尿病湿

热证的病理状态

[46, 47]

。中药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减

少有害菌的繁殖,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环境处

于健康平衡状态。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

能调节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血糖,

提示中药可能成为以肠道菌群为靶向治疗糖尿病的新

手段

[48]

。此外,一些动物实验的开展也为中药调节

糖尿病肠道菌群提供一定的证据。据报道,高剂量的

葛根芩连汤可使糖尿病小鼠肠道的厚壁菌门的一些

菌属增加

[49]

。而使用仲景经方泻心汤(大黄、黄连、

黄芩)能改善 2 型糖尿病大鼠高血糖、胰岛素敏感性

和胰岛素抵抗,特别影响与 SCFAs 产生及抗炎相关

的一些肠道细菌

[50]



中医临床治疗湿热证的方剂组方中最常见的当

属黄连、黄芩等中药,它们均是具备清热燥湿功效的

代表性单药。黄芩、黄连及黄芩 - 黄连药对均能引起

2 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明显抑制肠

道有害菌如肠球菌和肠杆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群如

双歧杆菌、乳酸菌的生长

[51]

。小檗碱是黄连的有效

成分,经盐酸小檗碱干预后的糖尿病大鼠肠道双歧杆

菌数量显著增多,大肠杆菌数量下降,血糖、胰岛素

抵抗指数等明显下降

[52]

,提示小檗碱也许通过调整

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糖尿病血糖。

小檗碱可抑制 LPS 诱导的 TLR4 / TNF-α 活化,使

肝脏中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 -1 表达增加

[53]



研究发现,小檗碱可导致高脂饮食喂养的大鼠模型的

肝脏葡萄糖生成的减少,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肠道

拟杆菌与厚壁菌门的丰度比,增加产生 SCFA 的细菌

如拟杆菌和嗜胆菌属的比例,同时减少肠道微生物群

多样性

[54]

。由此可见,中药具有以肠道菌群为靶向

治疗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潜力。

5 小结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的改变与 2 型糖尿病胰岛素

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能够引发 2 型糖尿

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脂高热量饮食、肥胖、吸烟等,同

样可对肠道菌群稳态产生影响。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诱

导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等,对胰岛素

信号传导、胰岛 β 细胞基因表达产生影响,从而引

起胰岛素抵抗。中医学认为,早期 2 型糖尿病胰岛素

抵抗者常受湿热因素所扰,多以湿热表现为主,脾失

运化贯穿于本病始终。现代医学已发现,在湿热病理

状态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会发生显著改变。湿热易困

遏脾气、阻滞肠道,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及肠道传导功

能受损,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与稳定。

??

51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年 4 月第 42 卷第 4 期 CJITWM,April 2022,Vol. 42,No.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肠道菌群正被视为 2 型糖尿病潜在的治疗新靶

点。通过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规律运动等,对

肠道菌群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目前现代医学多从调整

饮食结构、干预生活方式、补充外源性益生菌等方面

进行探索。而中医学方面,虽然湿热证已被认为是以

胰岛素抵抗为主的 2 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然而探讨

中药复方对湿热型 2 型糖尿病的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尚少。探索湿热在肠道菌群与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的作用机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新方向,

为中医药作为肠道菌群调节剂提供了可能性,给中医

药治疗 2 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参 ? 考 ? 文 ? 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0 年版)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

315-409.

[2] 张晓阳,郭赛珊,张孟仁,等 . 308 例 2 型糖尿病

中医临床证型调查分析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1(6):420 -423.

[ 3] 刘晓东,吕茜倩,刘纳文 . 2 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及

体质类型调查 [J]. 山西中医, 2015, 31 ( 1):41 -

42.

[4] 王国姿,刘松,李东环 . 223 例糖尿病证型特点回顾

性分析 [J]. 湖南中医杂志,2014 ,30(12):13 -15.

[ 5] 田苗,马伯艳,刘春红,等 . 浅析“湿热”在胰岛素

抵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J]. 中医药学报, 2018, 46

( 1):88 -90.

[6] Gomes AC, Hoffmann C, Mota J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and perspective in

obesity[J]. Gut Microbes,2018 ,9(4):308 -325.

[7] Luche E, Cousin B, Garidou L, et al. Metabolic

endotoxemia directly increases the proliferation

of adipocyte precursors at the onset of metabolic

diseases through a CD14-dependent mechanism[J].

Mol Metab,2013 ,2(3):281 -291.

[8] Muccioli GG, Naslain D, B?ckhed F, et al.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links gut microbiota to

adipogenesis[J]. Mol Syst Biol,2010 ,6: 392.

[9] 明 ? 徐春甫 . 古今医统大全 ? 下册 [M].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1 : 16.

[10] 宋 ? 赵佶 . 圣济总录 ? 上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2: 1064.

[11 ] 明 ? 李梴. 医学入门 ? 上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1.

[12] 李雪琳,顾燕云,张翼飞 . 益生菌改善 2 型糖尿病的

相关机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37(9):1309 -1314.

[13] Bouter Kristien E, van Raalte Dani?l H, Groen

Albert K, et al.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besity and obesity-related

metabolic dysfunction[J]. Gastroenterology, 2017,

152(7):1671 -1678.

[14] Caricilli AM,Saad MJ.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 on

insulin resistance[J]. Nutrients,2013 ,5 (3):829 -

851.

[15] Huang L, Thonusin C, Chattipakorn N, et al.

Impacts of gut microbiota o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comprehensive review[J].Eur J Nutr,

2021,60(5):2343 -2360.

[16] Denou E, Lolmède K, Garidou L, et al. Defective

NOD2 peptidoglycan sensing promotes diet-induced

in?ammation, dysbiosis,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EMBO Mol Med,2015 ,7(3):259 -274.

[17] Saad MJ, Santos A, Prada PO. Linking gut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ion to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Physiology(Bethesda ),2016 , 31(4):

283-293.

[18] Medzhitov R,Horng T.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the

in?ammatory response[J].Nat Rev Immunol,2009,

9(10):692 -703.

[19] Salazar J, Angarita L, Morillo V, et al. Microbiota

and diabetes mellitus: role of lipid mediators[J].

Nutrients,2020 ,12(10):3039.

[20] Amyot J, Semache M, Ferdaoussi M, et al.

Lipopolysaccharides impair insulin gene expression

in isolated islets of langerhans via Toll-like receptor-4

and NF-κB signalling [J]. PLoS ONE, 2012, 7(4):

e36200.

[2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 年版)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38(4):

292-344.

[22] D''Argenio V, Salvatore F.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the healthy adult status[J].Clin Chim

Acta,2015 ,451(Pt A):97 -102.

[23] Sedighi M, Razavi S, Navab-Moghadam F, et al.

Comparison of gut microbiota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healthy individuals[J].Microb

Pathog,2017 ,111 : 362-369.

[24] Qin J, Li Y, Cai Z, et al. A meta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ut microbiota in type 2

diabetes[J].Nature,2012 ,490(7418 ):55 -60.

[25] Vrieze A, Van Nood E, Holleman F, et al. Transfer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from lean donors in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J].Gastroenterology, 2012, 143( 4):

??

512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年 4 月第 42 卷第 4 期 CJITWM,April 2022,Vol. 42,No.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913-916.

[26] 朱华,郭亚茜,杜晓鹏,等 .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

病大鼠模型肠道菌群变化 [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8,26(3):349 -356.

[27] Sikalidis AK, Maykish A. The gut microbiom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scussing a complex

relationship[J].Biomedicines,2020 ,8(1):8.

[28] Daniel H, Gholami AM, Berry D, et al. High-fat

diet alters gut microbiota physiology in mice[J].ISME

J,2014 ,8(2):295 -308.

[29] Mayorga Reyes L, González Vázquez R, Cruz

Arroyo SM,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diet and gut

bacteria in a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J].Int J Food

Sci Nutr,2016 ,67(4):470 -478.

[30] Kos K. Cardiometaboli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ith

smoking cessation,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J]. Curr Diab Rep,

2020,20(12):82.

[31] Pietrobon CB, Lisboa PC, Bertasso IM, et al.

Pancreatic steatosis in adult rats induced by nicotine

exposure during breastfeeding[J].Endocrine,2021 ,

72(1):104 -115.

[32] Savin Z, Kivity S, Yonath H, et al. Smoking and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J].Arch Microbiol, 2018,

200(5):677 -684.

[33] 蒋兴宇,赵霞,邹凌云,等 . 适度运动对人体肠道菌

群结构的影响 [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 39(18):

1824-1831.

[34] Pasini E, Corsetti G, Assanelli D, et al. Effects

of chronic exercise on gut microbiota and intestinal

barrier in human with type 2 diabetes[J].Minerva

Med,2019 ,110 (1):3 -11.

[35] 徐海燕,马慧敏,王彦杰,等 . 肥胖人群肠道细菌多

样性研究 [J]. 中国食品学报,2018 ,18(1): -11.

[36] Hou YP, He QQ, Ouyang HM, et al. Human

gut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Biomed Res Int,2017 ,

2017: 7585989.

[37] 王文炎,梁凤霞 . 基于脾胃理论探讨“肠道微生物菌

群为后天之本” [J]. 世界中医药, 2020,15(20):

3062-3064.

[38] 邵铁娟,李海昌,谢志军,等 .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

讨脾虚湿困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 [J]. 中华中医药杂

志,2014 ,29 (12):3762 -3765.

[39] 付肖岩,劳绍贤,黄志新,等 . 慢性腹泻脾胃湿热

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5,13(4):223 -225.

[40] 江月斐,劳绍贤,邝枣园,等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肠道微生态初步研究 [J]. 福建

中医学院学报,2005 ,15(2):1 -3.

[41] 陈欢 . 脾胃湿热型与非脾胃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

对比研究 [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42] 王婷,郑锋玲,骆欢欢 . 岭南温病湿热证小鼠模型

的建立及肠道菌群的研究分析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35(6):1361 -1365.

[43] 陈超,郑衍平,许旭昀,等 . 潮汕地区糖调节受损

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体质研究 [J]. 山东中医杂志,

2014,33(10):811 -814.

[44] 冉颖卓,高瞾. 清热燥湿健脾方药对早期 2 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及 TNF-α 的影响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2009 ,16(9):14 -15.

[45] 沈宝华,冉颖卓,高瞾,等 . 清热燥湿健脾法对早期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脂联素和抵抗素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 ,31(10):2295 -2297.

[46] 张颖,蔡春沉 . 葛根芩连汤饮片治疗 2 型糖尿病的

疗效观察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43(4):783 -

785.

[47] 闫忠红,刘勇,刘硕,等 . 葛根芩连汤对 2 型糖尿病

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J]. 长春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9 ,35(4):720 -723.

[48] Xu J,Lian F,Zhao L,et al. Structural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during allevi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a Chinese herbal formula[J].ISME J, 2015, 9

(3):552 -562.

[49] 章常华,马广强,邓永兵,等 . 葛根芩连汤对 KK-Ay

糖尿病小鼠血浆中 LPS、TNF-α、IL-6 及肠道菌群

的影响 [J]. 中草药,2017 ,48(8):1611 -1616.

[ 50] Wei X, Tao J, Xiao S, et al. Xiexin Tang

improves the symptom of type 2 diabetic rats

by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J].Sci Rep,

2018, 8( 1):3685.

[51] 徐君 . 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 [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2] 戎鑫仁,贺娅莎,王彦 . 盐酸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肠

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4(11 ):1221 -1223.

[53] Liu D,Zhang Y,Liu Y,et al. Berberine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es insulin resistance via

the TLR4 signaling pathway[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18 ,126(8):513 -520.

[54] Sun H, Wang N, Cang Z, et al. Modulation of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by berberine resulting in

improved metabolic status in high-fat diet-fed rats[J].

Obes Facts,2016 ,9(6):365 -378.

(修稿: 2020-10-21 在线: 2021-11-08)

责任编辑:汤 静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