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题
2023-07-02 | 阅:  转:  |  分享 
  
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历 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三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
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
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据此可知,当时的地方治理A.主要特点是自治B.体现宗法纽带C.管理与教化结
合D.以皇权为中心2.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
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最深远的是A.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B.
民族交融更加广泛深入C.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元丰三年(1080年),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之一,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正式颁行,标志着市舶制度逐渐成熟,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它的颁布A.促进了王安
石变法的成功B.保证了宋朝政府财政收入C.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D.瓦解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4.明韧(林氏族范家训》告诚族人:“孝为
立身之本。若不孝于亲,必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亲、乡党,和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意虫。”材料可说明明朝家训A.是儒家和法家思
想融合的产物B.蕴涵着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观C.对忠和孝两种思想的艰难抉择D.深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影响5.黄宗羲定律是由秦库先生依
据黄宗羲的观点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
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一规律反映了A.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
的脆弱C.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6.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国人普遍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B.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C.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对西学认识的深入D.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当
时政府大力支持7.一般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或破产。诚然,从清政府求“自强”这一点来说,洋务运动确实没有达到预期的
目的,但是鉴于洋务运动对于中国产业资本产生的作用,把它看作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一个必经的阶段,并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实业政策的转变和
各产业部门中私人资本主义的兴起联系起来考察,也许较为适当。材料的观点中A.以多元视角看问题,B.旨在否定传统观点C.全面赞扬洋务运
动D.体现近代化的视角8.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后,当时陆路交通工具只有驾驶马匹的小车和使用人力的轿子。其中的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
种。官轿用于官场往来,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民轿都是两人抬的小轿,轿身较小。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马车和黄包车的兴起,轿子无法与之竞
争,数量不断减少。20世纪初电车和汽车出现后,乘坐客轿的人越来越少,轿子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晚清轿子地位的变化A.反映自由平等观念逐
渐深人人心B.说明中国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C.折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变迁.D.表明当时民主或治制度日益完善9.据下图可知,现代农
业相比于传统农业A.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B.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增加C.完全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D.已经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10.印加
帝国13世纪崛起,被历史学家称为“美洲罗马”,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统,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
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说明A.印加文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B.印加的政治制度在当时领先世界C.人类文明的发展
具有多样性特点D.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一定客观规律11.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
西亚、北非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不断人侵,迫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历史、哲学
、法律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罗马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使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加速了罗马
法完整体系的形成C.推动了东正教中心转移到西欧D.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2.下表是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
变化(单位:百万),对表中人口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物种的交流促进了当时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B.国外移民的大量涌入促使欧洲人口迅速增加
C.土地贫瘠是非洲撒哈拉以南人口减少主要原因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拉丁美洲人口数量持续下降13.列宁指出:“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历史经过
了充满战争的一个时代,从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前进。”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
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最正确的是A.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社会转型B.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进了欧
洲启蒙运动的兴起D.加速了西欧君主制度的崩溃14.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
,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
法律体系。促使德国通讨以上立法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贫困人口的增多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社会工人运动的促进D.工
业革命的重大推动15.以下改革对应的时代要求正确的是16.对下图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解读最准确的是A.英国经济地位的下降B.世界
经济格局的变动C.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D.美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17题20分,
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
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
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
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
,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
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据《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材料二中国户籍制度的现代化转型
是从清末民初开始起步的,当时的执政者把推行现代户籍制度作为实现宪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条件。国民党执政时期,国民政府把户政建设视为“庶政
之母”,列为“训政时期”基础性的国家政治建设,即使十四年抗战时期也没有停顿,从而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现代户籍法律体系。但是,这个制
度建设的步伐在实践中受阻于战乱,到1949年以后则完全中断了。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建设走上了另一条路线——计划经济的人口统制管理方式,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据《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之间关系的变化。(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近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的因素,并谈谈
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在中国,越是远古,社会习俗就越是国家政治教化的组成部
分。节日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来与民同乐,制造欢乐祥和的气氛,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节日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
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而清明节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传统节日以家庭为组织进行,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中秋团
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由于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影响,中国节日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节日,如清明节最初是单纯庆祝农事的节日,后来演变为集
扫墓、祭祀、踏青于一体的节日。——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材料二西方节日更多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社交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
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
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西方主要以单一性的节日为主,比如情人节、万圣节、父亲节,在庆祝过程中仅以一个项目为主题。——摘编自唐小晴《中西
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材料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出
去”,提升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摘编自黄美琪《中西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节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推动我国节日文化“走出去”的建议。(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内部动力
指的是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本身发展惯性;外部动力是指社会需求、国家利益、政策驱动等。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外部需求的驱动力越来越强大,发自科学家内在的动力越来
越弱,乃至基本消失。但我更同意另外一部分学者的观点,即内部动力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且当下仍不乏在内部动力驱动下做出的重大科学成就,例
如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菜猜想后拒绝接受一切重大奖项,又如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在失业与贫困中坚持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终于在孪生素数猜想领域
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许多诺奖获得者身上也能看到纯粹从发自内心对科学的追求所取得的强大动力。那么,科学家的责任感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责任感”这一特性,在许多中国科学家身上十分显著。他们从事科学研究,不是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和好奇心,也不是为名为利,而是出于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是发自内心的,但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摘编自韩启德《科学与文明之问:12个误解最深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论据与材料不重复。)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