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故都的秋
2023-07-04 | 阅:  转:  |  分享 
  
故都的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1、导入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的凄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今天,让我们沿着岁月的
河流漫溯而上,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故都的秋》。(板书:题目作者)2、学习目标目标是一堂课的导向,一个好的目标能够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促
进作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反复吟诵,鉴赏情景交融的手法2体现作者家国情怀。1重2难3、整体感知请一组的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正音:
平仄的仄是读ze四声。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故都的秋。作者笔下的秋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用原文的话回答,“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4、自主学习郁达夫的散文笔触细腻,绘景状物如在眼前,可谓“文中有画”。
如果我们举办以“故都的秋”为主题的画展,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几幅画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寻找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庭院秋景图、秋槐
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现在老师要为这五幅画招聘小解说员,有没有同学想来试一试?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思考,组织语
言。庭院秋景图。碧绿的天色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牵牛静放,驯鸽飞翔,破壁萧条,秋草凄凉,动静结合。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耐人寻味。
(生读)秋雨话凉图。衣着闲散,声调缓慢,微叹互答,表现一股衰朽之气,再配以冷雨后落寞的斜阳背景,正好传达秋的悲凉。(生读)在郁达夫
笔下,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画面有动有静,色彩灰白,带有几分冷落和萧条,将秋天清、静、悲凉的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5
、合作探究王国维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故都的秋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请
大家品读课文,四人一组,五分钟时间讨论,开始。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本篇文章写
于哪一年?1934年,1934年是怎样的一年?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
转千里,颠沛流离。即便如此,他仍不远千里来到北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这是在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独有的一种家国情怀。这是他对故都深刻的眷
恋,是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评价:知人论世)(板书:家国情怀)6、片段写作同学们,在这寂寂的秋色中,假如你就是作者院落中的一颗枣
树,你看见了作者的惆怅与落寞,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开始。我听到了你对作者的劝慰与鼓励,字里行间也透露着你对他文学
成就的赞美,我想他也一定可以跨越荆棘,走向属于他的春天。7、情感升华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的爱。2020年,中国打响了抗
击疫情攻坚战,社会各个阶层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同学们,爱国是青春最美的践行,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勇担时代之责,做中国的脊梁。8、作业对比鉴赏郁达夫的《江
南的冬景》,写出它们的异同。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故都的秋 郁达夫清、静、悲凉家国情怀
献花(0)
+1
(本文系一苇的书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