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错在哪里?——读王夫之《宋论》最近思考了杭州人的“風月”情怀,由此联想到了岳飞之死的原因。基本的原因应该就是他议论“国事”,“妄议中央” ,让皇帝很不爽,最终丢了性命。但是围绕岳飞之死,历史上还有很多争议,最常见的说法就是简单归咎于秦桧的迫害。不过有文献记载,秦桧的临 终遗嘱对岳飞有非常正面的评价,他之置岳飞于死地,理由是“莫须有”,今天来看这三个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有人要你死,这还用明说吗 ?”显然,处死这样一个朝廷重臣、军事统帅,非秦桧的权限所能决定。明代文征明有一首《满江红》把问题的实质点透了:《满江红·拂拭残碑》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 ;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文征明说得太透彻了:区区一个秦 桧哪有这个本事,他无非是揣摩圣意而已,也就是说,是皇上想要岳飞的命。那么问题来了,皇上因何理由这么烦岳飞,非要他死不可?因为岳飞的 “妄议中央”让皇上很尴尬,打破了他的南渡偏安梦。杭州改称“临安”,就是要暂且苟安,岳飞不识时务,让皇上不得安生,于是就把自己送上了 绝路。而之所以在迫害岳飞的过程中有那么多同僚助力,就和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了。在一群贪官污吏合作愉快的氛围中,如果有一个人洁身自好 不肯同流合污的话,那么他对别人就是一个威胁。而岳飞的问题根源就在于,他太干净了,太正直了,太清高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作为一代民族英雄,他骁勇善战,侠骨柔情,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也就是说打仗归打仗,但尽全力不扰民、不伤民 。以身作则,治军严明,体恤百姓。这不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吗?如此形象,在那个污浊的官场中,哪里还有容身之地?这是自绝于朝廷啊! 王夫之在分析了岳飞问题的政治逻辑后,得出了他对岳飞之死的必然性的判断:故君子深惜岳侯失安身定交之道,而尤致恨于誉岳侯者之适以杀岳侯 也。悠悠之歌诵,毒于谤讪,可畏矣夫!知畏之,则所以弭之者,亦必有其道矣。意思是说,有识之士会为岳飞深深叹息,更对当时称颂岳飞的那些 人痛心疾首——正是他们的歌颂,把岳飞送上了风波亭。有时,比起恶意中伤,赞扬反而是更致命的毒药。明白了这一点,如何消祸患于未萌,就再 清楚不过了。王夫之认为他有两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安身”,二是“定交”。前者是环境经营还不是时候,二是没有交到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这 就使他实际上处于孤军奋战、自蹈死地的态势中。王夫之告诉我们,想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既不要太聪明,也不要太清高,要和领导打成一片。如 果任你逞能,让朕情何以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