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编修探微》《县志编修探微》内容简介:此书将古代方志理论和当前修志实践的经验融为一体,以简明、生动的笔调,介绍了县志编修的全盘工作,切实 可行的编修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是一部资料比较翔实的普及性学术论著。对目前从事地方志编修的同志及有关理论研究工作者和热心方志事业的 同志都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该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古代方志的编修;第二部分论述新县志的编修;第三部分是方志事业的前瞻。 ( 为保存该书资料的完整性,现按原书的目录逐一上传。) 《县志编修探微》——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方志的编纂 (一)古代方志编纂 概况我国的方志,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方志的最早起源,是从古代史官的记述发展而来的。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方志”这一名词,至迟在 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周礼·诵训》上记载:“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当时,“诵训”这一官员的职责就是为王述说方志所记述的四方之事,了 解各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治国。后人认为“诵训”所述说的方志,就是《周礼》外史所掌管的四方之志,犹如后世的方志。这说明我国的方志,很早 就有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志书随着郡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政 治和文化的发展,为封建统治的需要,地方志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两汉时期,封建王朝曾命令地方官府,把记述郡国地方的山川、物产、贡赋 、风俗等情况的“郡国地志”,随同“计书”报送朝中的太史府(见《隋书·经籍志》)。刘秀做了东汉王朝的皇帝后,诏令他的家乡南阳撰作风俗 志书。由于封建王朝和皇帝的倡导,“郡国之书,由是而作”(见《隋书·经籍志》) 。此后,郡县编纂志书的风气大兴。东汉的郡县地志,大多 保存在兰台(见《国史·经籍志》) 。作为兰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这些郡县志书资料,写成了著名的《地理志》 。因此两汉时期,曾经 编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县志。据古籍记载,如《寿春记》《巴郡图经》等等,都是著名的志书,并为后人所征引。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 豪门势力的发展和需要,编史修志之风盛行,因而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书。当时大多叫做“地记” ,著名的有《娄地记》《冀州记》和《会稽记》 等。晋人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是目前保存下来较早的一部私人编修的地方志书。该书内容翔实,已有一定的“义法”。后人编修云南、四川等 地的志书,往往“据以为典则”(见《华阳国志》廖寅序)。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方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地方志书,以“图经” 命名的居多,也有叫“图志” 、“地记” 、“图记”的。隋朝大业年间,朝廷诏令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 ,上报于封建王朝的尚 书省,因而促进了各地地方志书的编修。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曾经编修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卷,《区域图志》一百二十九卷, 《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可见隋朝曾经编修了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唐朝方志的编纂,较之隋朝,则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唐王 朝曾经规定:各州郡的图经,每三年编修一次,并报送尚书省。以后改为五年编报一次。如果州县有所变动,山河有所改移则不在五年之限。唐朝州 县图经进一步普及,还表现在边远地区,如敦煌地区等也都编修了图经。在敦煌石室就发现了《沙州图经》《沙州地志》《西州图经》 。从《沙州 图经》的残卷来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渠、堤、堰、驿道、学校、寺庙、古迹、歌谣等。唐王朝先后还编纂了《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全 国性的志书。《括地志》一书曾“博采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编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记述了郡县的基本情况。这从侧面 可以说明唐代州县志书的编纂,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没有县志书作为基础,全国性的志书是难以编成的。宋、元时期的地方志书,是进一步发展和完 备的时期。宋王朝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重视图经的编纂,规定每三年编修一次。一般说来,名郡大县编修了图经,有些郡县都数次编修。开宝 四年(公元九七一年),朝廷命知制诰卢多逊等“重修天下图经” 。大中祥符年间,李宗谔撰修的《祥符州县图经》,计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该书 是以各路州县所报送的图经为基础编成的,可以说是北宋州县图经的总汇。可惜此书已亡佚殆尽。宋徽宗大观年间,朝廷设置了“九域志局”,专门 从事志书的编纂工作。这是史书上记载较早的专门修志机构。宋王朝三令五申编纂图经,大大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据周辉的《清波杂志》记载: 近时州县,皆修图志。说明当时编修地方志书是相当普遍的。宋代流传下来的府、州、县地方志书,远远超过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梁克家的《 三山志》 、罗愿的《新安志》 、高似孙的《剡录》等等。《澉水志》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宋代著名镇志,它对后世乡镇志的编纂具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也应指出,宋代州县志书,在名称上有崇古之风。如《赤城志》,明明是记述宋代台州之志书,却以古“赤城”命名。这种崇古之风,对后世 编修州县志书也有一定的影响。元朝的方志,基本上承袭宋代。元王朝除了编纂全国性的《大元一统志》以外,也诏令各地编纂了一定数量的志书, 比较有名的有《镇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农学家王桢在任旌德县尹时,纂修了《旌德县志》 ,并用木活字印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称赞袁清容的《四明志》“条例尚明,最有体要……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这说明了元朝的州县志书,也具有一定的水平。明、清 时期,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兴盛时期。明王朝十分重视编纂地方志书。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年)便命儒士编修一统志。以后,他又令各 地将城池、山川、关津、水陆道路等编报朝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志书的发展。永乐十六年(公元一四一八年),朝廷下令:天下郡县卫所 皆修志书。此后,各郡县有志,“实始于此”。明代中叶以后,各地方编纂志书的风气盛行。万历年间,已有人盛夸“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 见乾隆《满城县志》序),“僻郡下邑,率多有志”(见万历《宁夏志》序) 。当时,有些府县志书,编修多次。关于专门志书的编纂,也相当普 遍,整个明代究竟编纂了多少志书,已难于统计。从现存的明代志书来看,约有上千种,其中以县志为最多。这些地方志书较多地保存了明代中后期 的地方文献资料,是我国宝贵的古代文化典籍,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及农民起义等等的珍贵史料。 清代是我国古方志发展的鼎盛 时期。清王朝在全国巩固了其统治地位以后,地方官府就积极倡导修志了。顺治年间,河南巡抚发动修志,当时的十二州九十五个县,基本上都编修 了志书。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二年),玄烨下令编修一统志,并命各省及府、州、县编纂志书。雍正、嘉庆年间,清王朝又先后下令编修一统志 和省通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州县志书的发展。光绪年间,学部下令编修乡土志。不少州县的乡土志内容编纂得比较简明。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 达的地区,还编修了相当数量的乡镇志,如《南翔镇志》《乌青镇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志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的和 倡导,同时,也是与一些著名的学者如戴震、钱大昕、章学诚、李慈铭等积极参加修志工作分不开的。据初步统计,现存的清代志书约近六千种,占 现存旧志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著名的志书有陆陇其的《灵寿县志》,李兆洛的《凤台县志》,莫友芝的《遵义府志》,姚鼐的《六安州志》,章学诚的《永清县志》《和州志》《亳州志》等等。清代官修的州县地方志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很丰富。其中关于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科学技术、农民起义、典章制度及历史人物等的记载,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