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县志编修人员的组成及其领导
2023-07-14 | 阅:  转:  |  分享 
  
《县志编修探微》 ——第二部分 新县志的编修二 县志编修人员的组成及其领导古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对于编修县志这种工程浩大的难事,
首要的问题,是物色人员和加强组织领导。 (一)编修人员的素质事业兴旺全在人为,工作班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修志的速度和质量。实际工作
中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办件事选用的人才当与不当,工效悬殊,常是数倍之差。因此,在组织修志工作班子的时候必须精心物色。历代都重视修
志人才的选录。以如皋县的几部前志为例,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范志”,纂修者为举人、拣选知县;协修二十一人,其中候选知县七人
,原任知州一人、举人八人,进士、礼部主事一人。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周志” ,纂修二人,一人曾担任过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为
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一人曾任湖北荆宜施道与安徽太平府知府,为二品衔,进士。协修的八人,其中举人三名,一名道台职衔,候选知府;一人议
叙知县、国史馆誊录。此外候选知县一人、五品诰职浙江试用府、税课大使一人,训导贡生二人。可见,历来对编修人员的身份的学识都很注重。章
学诚对此极为重视,提出了“三长”之见,即参与修志者要“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 。这儿的“识”是指修志者的知识要
完全能够判断“凡例” ;这儿的“明”是指修志者的思想水平、文字功夫要完全能够决定材料的去留,犹若庖丁解牛,一眼看出,取舍立断。工作
中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正如俗话所说的:“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这儿的“公”是指修志者要具备秉笔直书的史学工作者的品质,不为私人
感情所动,不为个人的“请托”而“笔下生花”或“刀下留人” 。具体说来,物色编修人员时,首先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德才兼备。章学
城“三长”之见中的“公”说的就是“德” ,而“识”与“明”指的就是“才” 。就修志的工作班子而言,其“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党的领导,对无产阶级专政,对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坚信不移,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保证新编的县志
“观点正确”的内在因素。第二是具备史学工作者所必须的品质——求实精神,从修志这个角度看,这是对“德”的特殊要求。南通张謇父子所持的
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张謇在评论孙中山先生时说:“勿爱其长护其短,勿恨其过而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张孝若在为父亲写
传记时声称:“我对于我父,虽有骨肉天伦的恩情,但是向来做传记的人,应该有坦白无隐的精制神和可以备史家正确立论的信条,我必须自始至终
从我的思想到我的笔尖,牢牢的把住,决不因父子关系,而有所违背和迁就” ,坚持求实精神,说真话,不说假话,对于现代人编写现代志尤为重
要。这决定着“志”的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第三要任劳任怨。嘉庆《如皋志》主编杨受廷曾说过:“修志之举,任劳任怨者也。”修志常常是“
预杜是非难” ,编志者要不怕人们的埋怨和非议,更要有一种坚忍不拔、勤勤恳恳、胼手胝足的精神和埋得下头,不怕屁股上坐出疮来的劳动态度
。这像完成其他的科学事业一样,“所赖在坚韧” 。第四要热爱修志工作。这一条容易为人们忽略,实践证明,是否热爱修志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
条。高尔基说过:“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说——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上海人民出版社《名人名言录》第八十五页)一个人对修志事业如果真正有深切之爱,就会不怕非议,不顾荆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 ,产生无穷的力量。有些县在正式决定人员之前,先摸了一下底,尽量让有志于“志”者参与修志。因而大家的情绪自始至终者很高涨。相反
地,把不伏窝的鸡硬是捉来孵,到头来还是一脚踢翻煤球炉——散伙(火)。据1980年第16期《江苏社联通讯》报道,有个县原来班子七人,
因对修志工作不感兴趣,不到两个月走掉了五个,就是一例。从“才”而言,也包含四层内容。一是要有较广博的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
文字表达能力。三是要有过文史方面的实际锻炼。四是有一定的行业专长。县志是“百科全书”,编志者写的东西要在行,要符合各行各业的实际情
况。而要在一个人身上具备各行之长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在筹集班子时,作为一个整体,要由各方面有业务专长的人组成。而且在具体安
排时,要用其长而避其短,反之,“画虎类犬,刻鹄成凫,取法不慎则有悔;教羊牧兔,使鱼捕鼠,任用非人必无功” 。江苏省如东县在挑选班子
时,重视了知识专长和写作专长,而忽视了行业专长,因此在纂修“经济”若干章节时颇感棘手,只好一面加强学习与调查采访,一面聘请在行的人
员写专门的章节来弥补,以化被动为主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德才关系时曾云:“才,德所资;德,才之帅” 。修志要重德,无德难修
志;但亦切不可轻才,轻才就志难成。只有德才兼备,立“三长”才能入“三道” :“布公道以协民心,陈直道以明己志,存古道以挽颓风” 。
(欧阳东风:《兴化县志序》)拿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发挥主观上的“三长” ,在客观上达到下列三方面的效果:传播真理,使万众齐心,加强
团结;陈述历史真相,宣扬、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揭露、鞭答丑恶的现象;继承发扬革命传统,纠正当前的不正之风,转变社会风气。“浴不必江
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在物色人才时,要防止一些“左”的东西干扰,防止对“德”与“才”缺乏本质的认识而流于形而上学,比如
片面讲究“阶级成份”啦,“党员”啦 ,“级别”啦,“学历”啦等等,因而放弃了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确是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不过,“知人之
道”,为“贤圣所难”啊!(二)编修班子结构要注意德才的前提下,编修班子以多少人组成为宜?什么样年龄的人参加为宜?从那些行业上抽调为
宜?编修班子的结构合理与否,对志书的质量和完成的速度关系甚大。(1)人数人数的确定,受修志断限长短和完成志书的年限长短所制约。有的
单位搞一两个人,事实证明是难以完成的。也有的单位搞二三十人,人多口杂,相互抵消了力量。一般说来,上下六十年,三五年脱稿,以十人左右
为宜。有的单位把修志与党史、革命史的征集工作合在一起,这样在人员上应该互配合,各有分工。(2)年龄或张冠李戴年龄的选择也是值得注意
的一项。老年人阅历深,知识广博,古文基础好,工作经验丰富,而且有的年事已高,却老当益壮,大器晚成。如历史上有个陈修,中进士时,皇上
见他一把白胡子,询其年岁,回奏:“五十年前二十三。”廉颇八十领雄兵,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这都表明对老年人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修志来说
,尤为重要。当然,也不能理解为年龄越大越好。有个县的编修班子,起初平均年龄七十一岁,形成“八十不稀奇,七十小弟弟” ,实践半年后进
行了改组。青年人思想敏锐,朝气蓬勃,工作热情高,修志中亦很可取。章学城就是27岁开始修志的。但由于十年动乱,历史研究工作遭到破坏,
这对青年人也不无影响。有个单位请了几个待业青年搜集资料,结果或取舍不当,重要资料放掉了;或张冠李戴,将张姓作者的东西抄到姓李的栏下
,修志工作受到影响。所以,郑樵讲:“志者,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当然,青年人中亦有佼佼者,要善于挑选,从培养青年的角度亦不可苛
求,但比重不宜过大。至于中年人,似觉长处偏多,真是“人到中年一枝花” 。第一,他们兼有老年人与青年人两者之优点,即老年人的阅历深、
知识面宽、深思熟虑和青年人的热情、好学与上进心强的特点。第二,他们知道建国前后的历史,精力充沛,压得起担子。他们跑得、干得,能够风
里来,雨里去,能够白天黑夜连着干。如东县编史修志办公室具体工作的八位同志,四十岁至五十岁的六人,五十岁以上的一人,六十岁以上的一人
。从整体讲,尚属年富力强,因而工效一再提高。如果大家都是耄老稀年,鉴于自然法则,不免会力不从心。也许有人问,条件这么高,尤其是中年
人,各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个萝卜顶着一个坑,有的还担负着一定的领导工作,怎么能调得到?这是个实际问题。过去曾有过这种现象:你要用的人,
调不到;调到的人,却用不上。修志调人如遇此情,久悬不决。时光如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晃就是一年半载,势必延误修志的大事业。。鉴
于修志是一项古之成例和特殊工作,其抽调方式也可作些改变。如东县的做法是,把所需要抽调的人员在县委常委办公会议上点兵捉将通过,被调单
位当作组织决定服从。个别有困难者,书记出面做工作。这就做到:上马快,上路也快。(3)行业由于县志是“一方之全史”,因此,要尽量让不
同行业的人参加修志;又由于今志重“经济”,因此,要重视从经济工作部门里选“秀才” 。一味从文化部门选人,一味选退休教师,一味从基层
找知识青年,容易造成“先天不良” ,影响修志工作的正常开展。(三)编修工作的指导 编修县志,既为一县之大事,则必须由县委或县政府出
面领导。有的县交给某个部门(宣传部或统战部),有的县交给政协,还有的县交给档案馆,这都使人家感到为难。一者,县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者
一般均是县委书记或县长,重大事件要他们亲自决策,由某个部门来承担,往往难以召集,也不合事之常理。二者,县志工作要通到各条战线、各个
部门、各行各业,一个部门很难向社会的各方面发号施令,也即难以向下推动。因此,没有县委的直接领导,想修县志恐怕是“气球落在水井里——
不成(沉)” 。县委应把修志作为全县的大事来抓,舍得用人,舍得用钱,舍得花一定的领导精力。为加强领导,首先要有得力的领导机构。一般
宜由县委书记、副书记或县长、副县长等领导同志担任编史修志委员会正副主任(或领导组正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主持
日常工作。修志虽为大事,但因年久失修,知志者颇少,又无法可依,易视其为“软任务” ,因之而互相依赖,影响工作进展。因此必须明确各自
的工作职责。“各理其职,圣人之治”编史修志委员会(或领导组)主要职责应有五个方面:审议修志计划,确定编修什么样的志书;出面召开一些
重要的会议,打开修志工作的局面;审议县志类目,确定体例;审议初稿,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不定期听取修志办公室工作汇报,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但会议不宜过多,抓得也不宜过细,其日常工作应放手让修志办公室承担,要尽量保证其业务上的独立自主,充分发挥他们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
性。修志办公室的具体职责也有五条:拟制工作计划;推进日常工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拟定送审稿件;做好后勤。修志为“著述”之事,必有自
己的工作特点,正像其他许多脑力劳动一样,有他自己的特殊性。如明成化八年(1472年)为山海关题写“天下第一关”的两榜进士肖显,本可
提毫运笔,一挥而就,可他却为这五个字,花数月之功,高吟诗词,大舞扁担,一旦写就,结构端庄雄健,笔锋峻拔惊人,真是“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青光” 。唐朝有个才子叫王勃,在作文之前,磨好墨,即蒙头大睡,醒来之后一气呵成,更觉神韵飘然。这都表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有别,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把劳动分为创造性劳动和守纪律劳动两种。若以后者的一般管理方法去领导前者,恐难以对路。能否这样说,修志工作应
以工作成果的多少和编修质量的高低来评品劳动的勤惰。这样做,使得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能在学术领域中自由驰聘,时间安排灵活,松紧自度,
心情舒畅,工作效率反而提高。因此,修志办公室对其工作人员的领导,要把着眼点放在保护发挥修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上,使之“不用扬鞭自奋蹄
” 。具体说来,可掌握好下列四个环节:注意形成学习和研究的空气。参与修志的同志虽是挑选来的,由于修志要求高,仍要把学习提高的问题放
在首位。在一班人中要形成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气氛。组织学习的内容的份量要掌握得当:时事政治学习不可少,但不可占时过多;方志知识的学习
,在初期要列为重点;进入编写阶段后,在注重行业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方式亦要灵活多样:如外出参观;听修志知识讲座;走出去或请进来,向专
家教授挂钩求教;亦可组织必要的学术交流,鼓励大家在学术上作一些有益的探讨。注意处理好“主副”关系。工作班子里善于研究问题的同志多了
,加之工作管理上又比较自由,很可能出现利用修志之机,搞个人“副业” 。对这种情况,不要硬行禁止,而要善于引导。应当承认,围绕修志采
访得到一些材料,利用业余时间,搞一点“副产品”是完全“合法”的,与“主业”能相得益彰。如有的同志采集徐述夔文字狱的史料时,穷尽省内
典籍,纠前人之谬误,述历史之真貌,既可撰成专著,又可择要作为志材。有的同志在编纂某些章节的过程中,注意研究编写方法,做到志稿成,专
题论文亦成,为国内方志杂志所刊用。这些,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当然,量要适当,主从不能混淆,本末不可倒置。特别是修志的紧
要关头,“副业”要自觉让路。注意抓好工作环节的转换。烧窑、打铁、炼钢,以至厨师炒菜等等无不讲究“火候” ,抓修志工作亦要讲究“火候
” ,注意“适时推进”。这对节省时间,保护修志者的积极性作用很大。在三个环节上要注意转换得当。一是从采访到分工编写这过渡性的一环转
换甚为关键,分工迟,大家都吃大锅饭,像过去所说的“大寨大戤” ,相互依赖,常常延误时日,蹉跎光阴。分工早,容易只顾自己所分的章节“
各人自扫门前雪”,对于尚需继续搜集的材料,缺乏整体观点,容易形成先天不足,结果欲速则不达。从实际情况看,似乎以上资料搜集到七八成转
换为宜。二是志的类目拟定不宜过迟,定类目和采集材料相辅相成。最好在工作上马后的二、三个月内就要出类目初稿,再经过一二个月商定,这样
类目逐趋完善采访亦有重点;类目出得过迟,采访不易深入,容易踏步不前,挫伤大家的积极性。三是分编到人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编写,因章节多
寡不一,写作速度快慢不一,要注意在部分同志完成初稿时及时转换,发扬互助精神,连续作战。上面说的是三个主要环节,还有一些小环节亦应注意,这方面工作抓好了,常常能节省数月甚至整年时间。注意解决后顾之 忧。由于从事修志工作的同志是从各个单位抽调来的,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单位,他们切身的物质利益必须关注。比如工调问题、退休补贴问题、生活补贴问题、物资供应问题以及个人生活中的特殊困难,都要想到,并尽可能的帮助解决。使他们处处体会到党的温暖,即使有家务纠缠,也能自觉排除,全力于志业。活动经费要尽量满足要求,工作环境也要适当考虑,虽不必“南阳绪葛庐” ,“西蜀子云亭” ,但切忌置身于“管弦之盛”与“案牍劳形”之中,尽量做到幽静、舒适、方便。此外,领导者本身,既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方志学方面的知识作基础,又须在急流勇进的社会生活中勤学苦钻,走在群众的前面。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