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课《插秧歌》课文解读目 录1.《插秧歌》诗文赏析2.天真杨万里3.浅论杨万里农村题材诗歌4.杨万里的咏物哲理诗5.杨万里《插秧歌》: 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的景象6.两首有关插秧的七绝,宋代才子擅长写景,五代高僧重在说理7.12首最经典劳动诗词1.《插秧歌》诗文 赏析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插秧可谓是最具代表的劳作。诗歌开头一、二句就表现出插秧的繁忙。插秧不能失时。值此时节,农家无论男 女老少,一齐来到田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抛”“接”“拔”“插”,四个动詞,生动形象地写出插秧的场景,准确具体。三、四两句对 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下雨,正插秧的农家人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 头盔,“蓑衣”比作铠甲,不仅变化生新,而且也似在暗示: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搏。同时 ,两个形象化的比喻,使得枯燥的插秧一下子变得形象具体,制造出一种“活泼泼”的气势。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 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 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作者除了继续对活跃在 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 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没有吃饭。要不是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何至于此?“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这里,“只不答”,不是对农妇 的呼唤置若罔闻,是没有答应“歇半霎”的请求。“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才是他的答话,意思是说,秧苗栽种没有完毕,怎么能歇 得下呢?最后,诗以“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看似直白无味的俗语收尾,一方面表达了农家对于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诗的余味。 让人联想到秧插上了,辛勤的劳作并没有结束,以后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此诗描写了最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然而我们却能在 这平凡生活中体会到生活的情趣,以及人们对生活的认真。2.天真杨万里诗到宋朝,仿佛已是强弩之末了。唐诗实在太宏大,太丰盛,太深厚,宋 朝的诗人们在高山仰止的崇敬中也有了无路可走的困惑。“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没了能让万邦来朝的国力做 后盾,连文化都失去了那样令人震撼的精神活力。宋朝的诗人们开始钻进书本,转向学术,曾经是诗坛主调的慷慨高歌渐渐化作富于哲理的深思低吟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自然也耐咀嚼,只是和唐诗相比,总少了些活泼的生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 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在一本正经的南宋诗人中,看起来格外与众不同。他的诗不像很多宋诗那样喜 欢絮絮叨叨地讲理,只是一幅小景,一段行程,一只立在荷花花蕾上的蜻蜓,几缕拂过池面的柳絲。他的笔墨活泼得近乎天真,看上去简直不像一个 饱读诗书的士子,而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看任何事物都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杨万里《小池》能写出这样风格独特的诗,这位诗人的品性自然也与他人有些不同。在刚刚考中进士,才当上零陵县丞的时候,他就跑去 拜访被贬到零陵的抗金名臣张浚。张浚被当时在位的宋高宗厌恶,不仅别人不敢与他交往,他自己也闭门谢客,但32岁的杨万里连吃了几次闭门羹 后,仍然不屈不挠地上门搅扰,直到张浚无可奈何,只好任他升堂入室。张浚大概也没那么烦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后来入相,将杨万里升为奉新知 县,“县以大治”。隆兴二年,张浚去世,继任者是同为抗金名臣的虞允文。志同道合的人往往眼光相似,乾道六年,虞允文推荐杨万里任国子博士 。按照封建官场的潜规则,杨万里这就算是虞允文的人了。虞允文正直能干,在他羽翼下于公于私都没什么不好。不过能在采石矶以少胜多大败金军 的儒将自然也有点脾气,侍讲张栻批评虞允文纵容外戚掌权,虞允文不悦,把他调出京城。虞允文心胸并不狭窄,张栻受的处罚也不算严重。过个一 年半载,等虞丞相消了气,说说情再把人调回来就是了。作为“虞允文的人”,杨万里大可不必为张栻出头而得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顶头上司。但 是杨万里坐不住了,他公开上疏挽留张栻,同时写信给虞允文,劝他“君子和而不同”,不必定要张栻走。虽然正在气头上的虞允文没听进去,但杨 万里的举动传遍朝野,“公论伟之”。虽然南宋国势艰危,但名臣辈出,也还守得住半壁江山。杨万里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工作,闲来也写写诗, 把他那孩子般的好奇和天真缀入诗句,江南山水在他笔下一幅幅绘出——不是淡雅含蓄的水墨画,而是妙趣横生的儿童画,在天真烂漫之余,还带着 一点中国传统文人身上十分罕见的幽默感。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诗实在太缺这一点孩子气了。国家的存亡压在每个心怀大志的文人身上,让他们的笔墨都沉重了起来。在宋诗的佳作里很少能看到李白的狂,王维 的淡,白居易的浅,多的是杜甫式的沉郁与悲愤。在这深重到使人觉得吃力的底色中,杨万里这一点孩子气,仿佛为整个宋诗的画面打上了高光,让 原本低沉的色调都活跃了起来。大概就因为这一点孩子气,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一起,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可惜,成年人的世界总是 复杂的。淳熙十四年,宋高宗驾崩,照例要一朝名臣配飨太庙。翰林学士洪迈报了个配飨名单,其中却无张浚。杨万里仗义执言,上疏说洪迈“指鹿 为马”。宋孝宗看完,大怒道:“万里以朕为何如主?”杨万里还是太孩子气了。姑且不论把洪迈比作赵高是否恰当,在宋孝宗眼里,这就相当于把 他比作昏昧无能的秦二世。杨万里就此失欢于宋孝宗,此后仕途屡受打击。绍熙二年,他索性辞官归家,过起了优游林下的退休生活。与山水为伴才 是最适合他的。他太天真,摸不透上位者的心思;太直率,不适应权力斗争里的各种套路。纵使已经白发苍苍,他内心深处还是个孩子。他离开了政 治,却不能完全忘怀政治。他毕竟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南宋危如累卵的国势让他无法真正出世。家里人知道他忧心国事,怕他心情不好,不 许报送时政消息的邸吏进门。一天亲戚来访,他才知道宰相韩侂胄已出兵北伐。有志恢复中原自然再好不过,然而韩侂胄独断专行,将帅乏人,朝内 官员各怀异志,仓促出兵无异于以卵击石。杨万里大哭一场,提笔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 惟有孤愤!”写罢,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气绝,年七十九。敢爱敢恨,简单率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走出那个属于孩子的世界。孟 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杨万里,可谓不失其赤子之心。3.浅论杨万里农村题材诗歌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 秉承自身一以贯之的正直善良的品性和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创作了一批以农村为题材的清新自然、活法透脱的诗歌。 1.诗情画意——对农村生活 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歌颂与赞美。 杨万里描绘农村大自然山水景物的诗歌绘景、构境、抒情三者结合,突出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热爱。 如《南溪细陂》: 仙家有药世无比,能干水银作银子。老夫却把水晶环,熔作南溪一溪水。 闲随稚子作儿嬉,金沙玉砾磊细陂。水从陂上泻涧底 ,椎碎水晶声满耳。 忽然流下片苍苔,一朵碧云影千里。 家乡的一个普通小山涧,诗人却想象新奇。你看,那“水晶环”、“金沙玉砾”、“苍 苔碧云”,形象逼真,色调谐和,动静相宜。 2.哀民生之多艰——对农民生活疾苦的同情与体恤。 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牵动着诗人的诗思 。诗人尤袤曾赞美杨万里:“为郡不知歌舞乐,忧民赢得鬓毛斑。”(《送提举杨大监解组西归》) 请看《过白沙竹枝词》: 绝怜山崦两三家, 不种香粳只种麻。耕遍沿堤锄遍岭,都来能得几生涯? 居住在不适宜种植香粳的山岭的农民们,虽然种植了桑麻,但是诗人说“就是将堤岭全部耕 遍,把全部收入都集拢来,你们又能够过几天的生活呢?”诗人在此为劳动人民的疾苦深深地抱不平。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 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1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指出 :一个有良知的人(“古仁人”),一定会忧民忧国(“忧其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对自然 灾害的深切忧虑。 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在那不是大旱便是淫雨的灾害性天气里,诗人忧心忡忡。乾道二年(1166年),淫雨连绵,禾苗 霉烂,杨万里写《宿龙回》诗叹道: 大熟虚成真,微生亦可嗟。禾头已生耳,雨脚尚如麻。顷者官收米,精于玉绝瑕。四山云又合,奈尔老农家! 诗人对上天进行毫不留情的猛烈抨击,上天哪会知道农家之忧,体恤农家之愁? ②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喜悦和盼望。 乾道六年(1170 年),杨万里始任隆兴府奉新知县,甚得民心。期间,他围绕浦心阁创作了六首诗。其中《晚登浦心阁望雨》诗曰: 悯雨喜见云,喜云愁不雨。长 风将怒点,慰此楼中暮。喜雨不但人,松竹亦鼓舞。未知今年熟,得似去年否? 此诗头两句写盼望下雨的焦灼心情;三、四句写大雨沛然而降,才 使诗人得到安慰;五、六句写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结尾两句写欣喜之后,转入深思:透雨使禾苗得救了,但不知今年的收成能否赶上去年呢? 4.正心诚意——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揭露与批判。 绍兴29年(1159年),杨万里时年33岁。他调任永州零陵县丞。杨万里恭敬地 向谪居于此的张浚请教做人的道理。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鼓励杨万里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保持清直的节操。自此,“正心诚意”便成了杨 万里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 乾道元年(1165年)夏,旱情十分严重,官府并未放松丝毫剥削,从而引发了郴州李金的起义。杨万里写下《旱后 郴寇又作》: 自怜秋蝶生不早,只与夜蛩声共悲。眼边未觉天地宽,身后更用文章为?去秋今夏旱相继,淮江未净郴江沸。饿夫相语死不愁,今年 官免和籴不? “淮江”指上年两淮饥民的反抗。“和籴”即“平籴”,或称“助军粮草”,是官府以筹助军饷官民商量交易为名,而实际向农民摊 派数额强买粮食的害民虐政。名为“平籴”,实际是白抢农民的粮食。所以农民沉痛地说:“饿死倒不要紧,今年和籴免不免呢?”诗人尖锐地指出 ,人民的反抗不是因为旱灾,而是官府的苛税逼出来的,是官逼民反,罪在官方。 杨万里捕捉下农村下层百姓生活中的一个个图景,表现出他们生 存过程中的每一点酸辛和痛苦,努力追求语言形式之外的某种意味,这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晚寒题水仙花 并湖山》)这样,他的诗歌浅近又不庸俗,工丽又不艰深,充满了浓郁的乡间泥土气息。4.杨万里的咏物哲理诗宋代咏物顺利从唐朝的“重意”到 “重理”的过度,宋诗中的“理”只是自然规律真理,宇宙天道真理,以及社会人生哲学真理。在杨万里笔下更多的是社会人生哲学真理。在宋代这 个充满理性的时代,以诗说理,以理入诗成为宋代诗坛的中流砥柱,同时杨万里有著名断论—“诗也者,矫天下之具也”,说的是诗歌应该发挥其社 会功能,具有功利性目的,有宣传教化目的。杨万里通过咏物婉转地表达出社会人生哲,达到物理同化,物中有理,理中有物交融之境,如“羚羊挂 角,无迹可求”般自然天成,不露痕迹。根据整理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杨万里的咏物理趣诗并不多,仅六首而已,以内容分,可以分为“以物 说理”和“生活抒理”两类。以物说理”顾名思义,即是通过咏物之习性或其自然规律,表达出某种人生哲理,通过瓶中小梅花,表达出环境影响命 运的哲理,如《小瓶梅花》:梅萼才开已乱飞,不堪雨打更風吹。萧萧只隔窗间纸,瓶里梅花总不知。窗外初开小梅正被狂风骤雨摧残,而窗内瓶中 梅花却安然若之,幽然绽放,诗人叹仅仅只是隔了一层窗纸,而瓶中梅花却一无所知,同样的梅花,却因为出于不同的地方,而命运完全不同,诗人 借窗外之梅与窗内之梅的强烈对比表达出环境决定命运的观点,类似与李斯的仓鼠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厕鼠与仓鼠的生存环 境因所处之地不同而天壤之别,作为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自然不会认同环境能决定人的命运的理论,但环境对人的际遇有着不可以忽视的影响,就像 瓶中之梅与窗外之梅的不同遭遇,可能是诗人对人生命运不平公的感概,也可能是诗人对哲理的辨析,不管如何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又如《 道旁槿篱》:夹路疏篱锦作堆,朝开暮落复朝开。抽心粔籹轻拖糁,近蒂燕支酽抹腮。占破半年犹道少,何曾一日不芳来。花中却是渠长命,换旧添 新底用催。木槿花有朝开暮落,花无宿枝的生物习性,此习性有关于时间,诗意有关于青春,古有“薤叶有朝露,槿枝无宿花”(白居易《劝酒寄元 九》之句)讲的是青春易逝;“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未央宫中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李商隐《槿花》之句)讲的是红颜易老, 恩宠有意,岁月乃无情。古来描述短命之物多是类“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嘲讽之意或惋惜之情,而杨万里却在木槿花上找到了新的生命哲 学,木槿花似商朝铭文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盘铭》之句)的生命轮回,周而复始,诗人说此花“渠长命”,生命本应除旧布新 ,反复循环,充满希冀与未来,一个精妙的“催”字总收全诗,把木槿花的生命活动表现的准确恰当,而同时也表达出人生的道理—不断进取奋斗, 追求至臻,达到自我突破,全诗并未直接说理使其乏味教条,而是通过咏物把道理贯穿于其间,可谓自然天成,不露痕迹,让人折服。第二类是“生 活抒理”,则是通过吟咏日常生活活动中接触到的物,间接地表达出道理,如《食老菱有感》:幸自江湖可避人,怀珠韫玉冷无尘。何须抵死露头角 ,荇叶荷花老此身。诗人通过食菱一事,用荷花和老菱不同的命运作对比—老菱因为生物习性强出水面,又甘脆可口,被人摘食,而荷花、藻荇等物 无食用价值才能“老此身”,诗开头把池塘喻为江湖社会,诗歌自然流露出杨万里期望避世的心理,说理上却是是庄子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山 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山木因有用被砍伐,油脂可燃而被人燃烧,桂 树可食,而被人割之,树漆可用,而被人以饰物,同样的诗中的菱有食用价值,而被人采摘食用,从客观上讲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从诗人从政 经历来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来看,“有用之人”往往被残害或被流放,而“无用之人”却高官爵禄,富贵一生,诗人分明是在告诫世人,安于平凡 与无用才是生存之道,无独有偶,又有诗“平生闭口不论事,晚岁搜肠求独醒”(《酒蛤蜊》)也是借物说此理。上述诗歌类型都是“间接说理”类 型,杨万里此类诗歌类型中也有“直接说理”,说理诗句一般在结尾处点到为止,如“却是蜘蛛遭积雨,经纶家计趁新晴” (《蛛网》)是说有备 无患,未雨绸缪之理;“大小且相依,荣枯何足顾” (《道旁竹》)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之理;“人生荣谢亦如此,谢何足怨荣何喜”(《岸柳 》)讲宠辱不惊,闲看风云的处世态度。5.杨万里《插秧歌》: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的景象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 6月15日)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 )人。?http://www.qulishi .com/huati/nansonghuangdi/南宋文学家、官员,与http://wenhua.qulishi.com/Poe try/luyou/陆游、尤袤、http://www.qulishi.com/renwu/fanchengda/范成大并称为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http://www.qulis hi.com/renwu/wanganshi/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 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杨万里的《插秧歌》,一起来看看 吧!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 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 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进一 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 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 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 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 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http://www.qulishi.com/chengyu/1380.h tml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 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 可就糟了。”6.两首有关插秧的七绝,宋代才子擅长写景,五代高僧重在说理春雨绵绵,虽然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麻烦,但是春雨贵如油, 又润物细无声,却有利于田地里的庄稼生长。每到乡间插秧的时候,正像杨万里的《插秧歌》中所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有人在田 里劳作,有人在家里烧火,每家每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古代很多诗人都非常关心普通劳动的生活情况,还经常到田间地头去实地观察,并用心地赋诗 ,赞美他们的勤劳和朴实,也从中感悟到很多道理。下面分享两首有关插秧的七绝,宋代才子擅长写景,五代高僧重在说理。横溪堂春晓〔宋代〕虞 似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虞似良,字仲房,南宋诗人,淳熙年间曾为兵部侍郎。他工诗擅书,其 诗清婉,颇得唐人旨趣。作者同情百姓疾苦,很多作品都反映乡村生活和劳动场面。这首诗通过对插秧过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农忙时节热火朝天的 劳动场景,以及无比壮阔的乡村画面。诗的大意是:天空中飘洒着如烟的细雨,一把秧苗插入水中,瞬间就变得青葱。和暖的春风吹碧了无边的稻田 ,到处都显得一片青翠,盘旋的白鹭竟找不到落脚之地。首句就展现了大自然中旺盛的生命力,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既说明农民们技法娴熟,操作 老练,也反映出庄稼生长适逢其时。作者在此用了两个“青”字,看似重复,其实前一个做形容词,后一个是动词。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极其精炼地 描述了秧苗的生长过程。次句用了两个叠词,“漠漠、冥冥”,描绘了春天里薄雾茫茫、细雨绵绵的场景,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也展现 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季节特征。此时东风轻拂、雨过天晴,视野也一片开阔,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处,只见广阔的田野中绿意盎然。一个“染”字,采 用拟人手法,仿佛东风是一位画师;而一个“尽”字,则彰显出一望无际的碧绿。最令人赞赏的是尾句,作者忽然添了神来之笔,以无边的碧色为背 景,一点白色游弋其间,不仅对比强烈,而且极具动感,更从侧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田园风光图。插秧诗〔五代〕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 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时的一位高僧,世传为弥勒佛的化身。他笑口常开,经常挎着布袋,随 处寝卧,却深受世人的喜爱。这首诗是作者有一次与农人聊天,然后即兴而作。诗的大意是:秧苗被一点点地插满了水田,低头可见其中倒映的蓝天 和白云。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才能长成稻子,插秧时看似边插边退,却是一直向前。作者表面上描写的是一幅劳动场面,但其实是借此表达自己的禅 悟。首先“低头”二字,既是说劳动时必须脚踏实地、朝耕暮耘,又表达修行者需要排除妄想和杂念,才能一心一意地观照身心。“插满田”,既指 秧苗遍布田间,也指众生本有的对禅境的向往;而“水中天”,更是指禅者领悟到身心之外的世界,仿佛无际的虚空。后两句更充满禅意,大师规诫 世人,只有内心清净无尘,看淡浮名虚利,才能减少烦恼,抛掉执念,最后也就可以深刻体验内心的本性。“退步原来是向前”,更充满理趣。就像 跳远,必须先退出很远,才能跳得更远。而修行与插秧的道理类似,当其全神贯注地劳动时,就不会感觉外界的干扰,更不会关心别人的议论。同时 当一个人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时,就能更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得失成败。虞似良虽然名不见传,其诗歌也没有唐人作品那样水平高超,但是这首 诗却描绘形象,才力纵横。作者观察细致,展现了美丽的乡村图景,也热情地讴歌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全诗画面鲜明,情趣盎然,更妙于收束。布袋 和尚的这首七绝一语双关,比喻生动,作者借助描写常见的劳动画面,抒写对禅理的感悟,读完也令人深受启发。两位诗人都是描写插秧,虽然观察 视角不同,立意构思也有差异,但都显出高超的文学造诣,值得细细品味!7.12首最经典劳动诗词最让人安宁的劳动诗: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 歌先秦·佚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来自远古的劳动诗,比《诗经》还早,大约流传于4000年前的 原始社会。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劳动,一边吟唱出这首诗。太阳出来,就出去劳作,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凿一眼井,就有水喝,辛勤耕田 就有饭吃。这样的日子多么自在,皇帝我都不羡慕。幸福何其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口井有水喝,有一块地有粮食种有饭吃,就足够了。 靠自己的的双手生活,连灵魂都是安宁的。最全能的劳动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节选)先秦·佚名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 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 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 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古人是怎么劳动的?读一读《诗经·七月》就知道了。这是一首非常长的诗,总共八章,反映了周部落一 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与其说是诗,更是一幅远古先民生活的 风俗画。春耕,秋天就有收获,年轻人,你只管平整土地,秋天时,自有收获。最纯美的劳动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古时,采莲可谓是最纯美的劳动了。年轻的女孩子们,撑着小 船,行进在碧绿的荷塘里,美丽的笑容掩映着清秀的荷花,自有一番美丽。女子们采着莲,唱着歌,是那么快乐,就像鱼塘中的鱼儿,游来游去,那 么快乐。如果能在劳动中得到快乐,那么,劳动也就显得不那么累了。最辛苦的劳动诗: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 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夏日里劳动,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五月是收麦子的季节,壮丁们在田里劳动,妇女们带着孩子来送饭。 盛夏时节,土里都冒着热气,蒸着男子的脚,太阳照在背上,如火烧一般。更悲伤的,有一个贫穷的老妇人,没有田地,只能在土里捡一些麦穗为生 。辛苦种地的人,反而吃不饱,而从未种过地的白居易,却一年不愁吃穿,想到此,他羞愧不已。世界总是不公平的,谁都渴望一个公平的世界,对 谁都好。最闲雅的劳动诗: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 子花。当诗人王建来到田园山村时,看到农忙时节的农村生活,记下了这闲雅的一幕。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 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想象一下,庭院中的栀子花静静开放,很是闲雅 ,可无人欣赏,却又显得有些孤独。劳动就是这样,选择播种,就要放弃花开,当收获时节来临,就会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最令人欢欣的 劳动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受不了官场的虚伪,毅然辞官,回家种地。在南山下,陶渊明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豆子。早早起床来清理杂草,夜 幕降临时,披着月光回家。山间杂草丛生,回来时露水沾湿了衣裳。衣裳沾湿无所谓,重要的是,只要我心里开心,顺我的意,我就开心。物质的丰 富固然重要,有时候,心灵的满足更加重要。最无奈的劳动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唐·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 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古时社会是不平等的,贫苦家的女 儿,手灵巧,做得针线又棒又好,可是,她做得再好,也无法自己穿,那是给贵族女子做的衣裳。她恨呀,可是,别无他法。只能在深夜,暗自伤神 。劳动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勤劳的人,理应享受最丰硕的劳动成果。对自己好一点,让丰硕的劳动成果,照亮自己美好的生活。最哲理的 劳动诗: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插秧歌五代·契此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手捏青青秧 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六根清净方成稻 ,后退原来是向前。”通俗又充满哲理,看似在退后,可是,退到最后,插秧就完成了。也许,你现在的付出,没有看到收获,甚至在退步,这也许 是一种积累,当积累足够时,收获就在眼前。最经典的劳动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二首·其一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最经典的劳动诗,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会背。烈日炎炎,农民伯伯在田地里锄禾,汗水落在土里的禾苗上。大家知 道吗?碗中的米饭,每一粒都伴着农民的辛苦。对劳动者最大的尊重,就是尊重他的劳动成果。最热烈的劳动诗: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 十七首·其十四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关于冶炼工人的诗歌。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劳动者,永远值得赞美。最让人欣慰的劳动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穷人的早当家,这一点,在农村最为普遍。夏日,正是农忙时节,白天去田里从事田间劳动,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在农村,小孩子也没闲着,大人做大人的,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劳动,他们也在为家庭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一个主动劳动为家庭解忧的人,是最令人感动欣慰的。最令人向往的劳动诗: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与其说这是劳动诗,不如说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坐在房前,说着私房话。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一家人在一起劳动,就算再苦,也是甜的,人烟烟火气,敢抚凡人心。劳动是一件最值得去做的事。劳动带来收获,劳动让人满足,劳动是纯美的,劳动让心灵平静,如果你焦虑,不如去劳动工作,你就会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愿所有耕耘,都有收获愿;所有辛劳,均有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