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问题导向性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3-07-18 | 阅:  转:  |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问题导向性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创新能力

成为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因此,新课标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重要的目标。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是指学生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

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具备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不放

弃,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具备坚韧的意志和自信心,在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重要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

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

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

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在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大班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教师则是参照考纲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会考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是:德育为先、素养为重、以生为本、多学少教、能力素养并重。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问题导向性教学是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教师问题导向和学生问题导向。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利用

各种渠道和方式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点,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分析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以及内隐的知识,并将这种思考的结果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共同探究研讨,使之得以有效解决。从而影响

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1、认知与辨析:地理核心素养与问题导向性教学(1)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基础教育变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等方面,根据国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要充分地挖掘地理教育的内容,而地理课程也不只是传授

地理知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其中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对学生的这些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地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作为地理教师,则应当采用启发、探究、讨论、参与等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从生活中、学习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因此,开展问题导向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地理教学创新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2)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存在较多问题:将教材内容机械化、大量超标扩展知识内容、对一些自然地理内容无谓加深、对一些人文地理内容僵化处理、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答题模板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只关注对教材内容的考查、设问无针对性等。而新课程标准倡导评价的基本途径是:提供新材料、新情

境甚至新知识,让学生能够联系、迁移旧知,对应分析或推理、关注技能、方法、行为等能力要求,最后落实到课标的具体要求;而中高考命题注重能力的立意,真实的情景,小切点、大纵深的串联式的设问方式,而作答方面特别重视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表达。(3)问题导向性教学的辨析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角色互换体验式教学的课程教学运行机制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路线。“问题导向性教学法”即“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在1969年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后来把这种方法推而广之到其他学科

的教学中。目前,问题导向性教学由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很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理论和案例实践研究表明,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方面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2、创新与超越:核心素养下的问题导向性教学实践在问题导向性教学中,我们不仅传授学生学科知识,我们更强调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国当前的地理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过于看重课标中的

知识目标,对知识点强调死记硬背,不讲究方法与技巧,忽视对技能、情感态度和人地协调观的的培养。或越俎代庖,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正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作一些改变,通过问题导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下面以笔者的教学案例作进一步说明。(一)问题导向性教学的案例以下是笔者作为初中地理问题导向性教学实践者的教学课例。主要从选材、上课、教学活动组织等环节入手,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贯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的始末。

开课背景:工作室与课题组的同课异构。课题:《中国的工业》教学对象:初二级学生1.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工业现状,知道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通过读图,知道我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分布。(3)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发展工业的主要条件,理解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2.教学过程(1)创设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用地理思维解释或分析生活现象。在我国工业部门的分类时,展示家庭家居生活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生活中

常见的“沙发的组成”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的分类。(2)设计高效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要素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了解工业概念和重要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探究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分布,最后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相关问题。学生就座位附近前后六人组合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工业部门,开展10分钟的自主阅读学习活动,然后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引导,认真思考,发现相关问题,组织语言,选出发言代表提出问题。最后通过“新闻发布会”,让学生角色扮演,提出问题,一起交流。这些教学活动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的体

现。(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或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带着地理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完成知识迁移。如本节课的“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教学内容,笔者以茂名石化工业为例,让学生思考其发展石化工业的主要条件,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解决问题,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4)采用问题导向,优化问题设计,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传统地理教学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为依托,关注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能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老师在授课时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要体现人地关

系,体现人地协调。比如在讲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时,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发展为例,重点了解:①辽中南地区有什么自然资源?②辽中南地区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③辽中南地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主要分布什么地区?而根据要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来看,可以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进行分析。笔者以茂名石化工业为例,采用的问题设计是:①茂名的地理位置?②茂名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主要自然资源怎样?③茂名的石化工业如何布局?④其发展石化工业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题目,学生不但掌握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而且学会如何去分

析它为什么要这样布局,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5)重组区域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环境综合思维去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地理问题落实到每一个典型的区域,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环境综合思维去思考问题。如在讲我国主要工业的分布是时:出示图示区域,让学生根据经纬度位置,确定是所示地区,根据资源分布推测当地的工业类型,进一步分析出当地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工业发展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3.课后反馈(1)学生反馈:学生反馈良好,反映掌握了很多知识,还有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课堂很有活力,气氛很活跃,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很高,问题也很专业;学生能充分运用当堂

所学去解决问题。(2)教师反馈:听课教师反馈也很好,大家表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新闻发布会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仍有个别同学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来;个别问题的学生回答解释不清,是否浪费时间。(3)自我反思: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努力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便联系到“答记者问”,便设计了“新闻发布会”的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活动,学生往往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相关的

教学任务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而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更加容易实现。但在“热闹”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

观念、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其次,分组较为粗糙。虽然我也考虑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但还是按座位就近原则来分组,确实存在个别小组较弱,问题的质量和答问的效果都较弱。还有,在讨论过程中,考虑到课堂的调控,没有放得太开,所以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4.行动在以后的课堂小组活动里,尝试加入小组激励机制;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学方法最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问题设计,注意思维梯度,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在教

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努力做到让地理课堂“闹而有料”,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解决问题。(2)问题导向性教学的实践反思核心素养下的问题导向性教学实践,让我积极参与到一系列学生学习的活动中。美国思想家D.A.Schon认为,能够措施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行动以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使之得以改善。所以,我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批判分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

养的重要节点,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地理教师应明晰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变革为支撑,大胆创设问题

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献花(0)
+1
(本文系燕虞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