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全
2023-07-19 | 阅:  转:  |  分享 
  
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

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

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

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y ? kx ?b(k,b是常数,k? 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一

次函数y ? kx ?b中的b为0时,y ? kx(k为常数,k? 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 ? kx ?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 ? kx的图像是经过原

点(0,0)的直线。(如下图)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 ? 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y ? kx ?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 ? kx(k? 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

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y ? kx ?b(k? 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

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k的符号 b的符号函数图像

y







0 x









y







0 x









y









0 x









y







0 x







图像特征

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b<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b>0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0

b<0 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注:当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四边形

1.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 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 2)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

( 1)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2)180°;

( 2)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

?(

?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因为是平行四边形 ?( ?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 4)对角线互相平分;(

?

?(? 5)邻角互补 .

D

O

C

A

D



B C

A 4

D

3

2

C



1

B

A B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 ABCD是平行四边形 .

(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

?( 5)对角线互相平分 ?

D

O

C



A B

5.矩形的性质: D C

(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有通性 ;? 1

?因为是矩形 ?( ? 2)四个角都是直角 ;

? 3)对角线相等 .(?





6. 矩形的判定:



O

A

D

B

C

A B



D C( 1)平行四边形 ? 一个直角 ?

?( 2)三个角都是直角 ??四边形是矩形 .

(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 边形 ??







O

A

D

B

C

A B

7.菱形的性质:

因为是菱形

D

(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有通性;? 1

??( ? 2)四个边都相等;

? 3)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对 角 .(?

8.菱形的判定:

A O C

B

D

( 1)平行四边形 ? 一组邻边等 ?

?( 2)四个边都相等 ??四边形四边形是菱形 .

( 3)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 边形 ??

A O C

B9.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是正方形

( )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 有通性;? 1

??( ? 2)四个边都相等,四个 角都是直角;

? 3)对角线相等垂直且平 分对角 .(?

D C D C

O

( 1)

10.正方形的判定:

A B A B ( 2) ( 3)

( 1)平行四边形 ? 一组邻边等 ?一个直角 ?

?( 2)菱形 ?一个直角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3) 矩形 ? 一组邻边等 ?

(3)∵是矩形 D C

又∵

∴四边形是正方形

A B

11.等腰梯形的性质:

? 1( ) 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因为是等腰梯形 ?( ? 2)同一底上的底角相等 ;

? 3)对角线相等 .(?

A

O

B C

D



12.等腰梯形的判定:

?

?( 2)梯形 ?底角相等 ??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 3)梯形 ?对角线相等 ??

( 1)梯形 ?两腰相等

DA (3)∵是梯形且∥



O ∴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CB



1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

等于它的一半 .

15.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

于两底和的一半 .



D

A

E

C





B D

E

C

F

BA



一 基本概念: 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

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 .

二 定理: 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

这一点对称 .

三 公式:

1 .( a、 b 为菱形的对角线 为菱形的边长 , h 为 c 边上的高)

2

2. S 平行四边形 . a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 h 为 a 上的高)

1. S 菱形

3. S 梯形 =

四 常识:

菱矩n(n ?3)方

形※ 1.若 n 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 .形形2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 .平行四边形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

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形、等腰梯

形 …… ; 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平行四边形 …… ; 是双对称图形的有: 线段、 矩形、

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 .注意:线段有两条对称轴 .



1 () .( a、 b 为梯形的底, h 为梯形的高为梯形的中位线)

2









※ 5.梯形中常见的辅助线:



A D A D A D A D

中点

B E F C B

E

中点

B E C B C C F



E

A D A D

E

A D

F

A F D

E中点

B C E B C B

中点

C B G C

























平移与旋转

旋转

1.旋转的 定义 :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2.旋转的 性质 :

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角相等。

中心对称

1.中心对称的 定义 :

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 180 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

2.中心对称图形的 定义 :

如果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 180 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3.中心对称的 性质 :

在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轴对称

1.轴对称的 定义 :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

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 性质 :

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

3.轴对称的 性质 :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 /对应角相等。

图形变换

图形变换的 定义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统称为图形变换。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① 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可以化为 ax ?bx?c ? 0( a 为常数,且 a ? 0)的整

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ax2 ?bx?c ? 0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 一般形式 。其中, ax2 、 bx、 c分别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a 、 b 分别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的系数。

( 强调 :项和系数要包括前面的符号)

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 条件 : ( 1)整式方程; (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 3)二次项系数不能为

0; ( 4)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 2.

② 注意事项:

( 1)二次项系数 a ? 0是一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 2)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都是在一般形式下定义的,判断各项系数时,必须先将方程

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 3)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均可经过整理(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均可化为一般形

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⑴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如 x ? m(m ? 0) 的方程都可以用开平方的方法求出它的解, 这种解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②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所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 经过整理、 变形后得到等号左边是一

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数;

③理解直接开平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定义。

⑵用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把一个二次三项式组成完全平方式的变形过程, 叫做配方, 用配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以配方为手段, 以直接开平方为基础的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

本方法。

③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㈠二次项系数化为 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㈡移项: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㈢配方:方成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使方程左边变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右边是一个常数;

㈣求解:如果右边常数是非负数,就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⑶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b? b2 ? 4ac

2(b ? 4ac ? 0) ,利用①方程 ax ?bx?c ? 0 (a ? 0)的求根公式: x ? 2a2

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②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㈠把方程整理为一般形式 ax ?bx?c ? 0 (a ? 0),确定 a,b,c的值;

㈡计算 b ? 4ac 的值;

㈢当 b ? 4ac ? 0时,把 a,b和 b ? 4ac 的值代入求根公式计算,从而求出方程的解。

③求根公式专指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只有确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才可以使用

④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ax ?bx?c ? 0 (a ? 0)的一般解法

⑷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①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

②因式分解法的理论依据:两个因式的积等于 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即

A?B ? 0 ? A ? 0或 B ? 0。

③用因式分解法所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 等号一边的代数式可以做因式分解, 另一

边为 0.

④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㈠将方程的右边化为一;

㈡将方程的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形式;

㈢令两个因式分别为 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㈣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顺序:

先特殊,后一般,先考虑是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不能用这两种方法时, 再用

公式法和配方法。当二次项系数为一,一次项系数为偶数时,用配方法方便。

4、根的判别式

把 b ? 4ac 叫做一元二次根的判别式,记作 △ =b ? 4ac , ax ?bx?c ?? 0 (a ? 0),

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 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

没有实数根△< 0

有两个实数根△ ? 0(此时两根可能等,也可能不等) 。

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透彻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时,要注意列出的方程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⑴方程左右两边表示同类量;

⑵方程左右两边的同类量的单位一样;

⑶方程两边的数值相等。

※ 增长率问题公式

2 2 2

2

2 2

2

2

增长后的数 =基数( 1+增长率) n ( n 指增长的次数)

降低后的数 =基数( 1-增长率) n ( n 指降低的次数)

※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

V

长方体

? 长 ?宽 ?高

3V

正方体

?(边长)

※ 根据题的实际意义对方程的根进行取舍。



方差与频数分布



知识框架图

数 极差



的 方差 用计算器计算

波 标准差 比较事物的有关性质



方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有关特征

差 频数

与 数 频率

频 据

数 的

分 分 频数分布表

布 布

频数分布图







数据的波动

一、极差

1、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极差 =数据中的最大值—数据中的最小值。

二、方差

1、 在一组数据 x1, x2, , x3 ,? , xn 中, 各数据与他们的平均数 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叫做这

组数据的方差,常用 s 来表示,即: s ?

2、方差的三种公式:

2

1 [(x

1

? x)2 ? (x

2

? x)2 ?? ? (x

n

? x)2 ];n

1 2 2 2

2 2化简公式: s ? [(x

1

? x

2

?? x

n

) ?nx ]n

1 2 2 2

2 2化简公式的变形公式: s ? (x

1

? x

2

?? x

n

) ? x n

基本公式: s ?2

23、设化简后的新数据组 x

1

,x

2

,? x

n 的方差为

s'' , 设 x

1

, x

2,

, x

3

,? , x

n 的方差为

s (其中



2

1 [(x

1

? x)2 ? (x

2

? x)2 ?? ? (x

n

? x)2 ];n



'' '' '' 2

'' '' 2,则 s ? s ; x

i

? x

i

? a,i ?1,2,? n,a为常数 ) 2

4、方差的作用:用于表述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方差越小,该数据波动越小,越稳定。

三、标准差

1、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 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即:

? ? 1 ?x

1

? x?2 ??x

2

? x?2 ?? ?x

n

? x?2 ; n? ?

2、标准差用于描述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

3、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的单位相同。

四、方差与标准差的关系

1、 ? ? s2 ;

22、 ? 与 s 的作用相同、单位不同。

五、频数分布与频数分布图

1、数据的分组整理

组限、组距和组数:

把一套数据分成若干个小组, 累计各小组的数据个数。 期中每个分数段是一个 “组

区间” ,分数段两端的数值是“组限” ,分数段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组距” ,

分数段的个数是组数” .

2、频数、频率与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图

①每个小组的数据的个称为这组数据的频数;

②频率: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比值称为这组的频率;



③频率的计算公式:

每组的频率 =这组的频数 /数据的总个数

④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 1.



献花(0)
+1
(本文系考试资料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