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诸葛亮躬耕地之考
2023-07-19 | 阅:  转:  |  分享 
  
诸葛亮躬耕地之考一问:多年来,南阳与襄阳一直为诸葛亮的躬耕地而争论舌战,曹老师以你的看法,躬耕地应该在哪里? 答:首先说,躬耕地之争不是多年
来,就南阳与襄阳而言,已争论了一千七百年左右了,自景耀六年(263年)刘禅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后,各地崇拜诸葛亮的人都争相在本地
为诸葛亮建庙建祠。二问:建庙,建祠,与躬耕地是两个概念,躬耕地是指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住的地方。答:对,是两个概念。一个人可以有多
个住处,尤其是像诸葛亮这类懂天文地理,又有社会抱负的人,经常选一些风水宝地居住,以提升自己的运气,达到提升自己的运气,上等级,上格
局,出人头地的目的。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有三种出处的说法:一是自说:诸葛亮181年---234年前《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自称:卧龙先生。号卧龙。注意:之所以自称卧龙,号卧龙,就说明诸葛亮知道自己选了一块卧龙地,建了一个茅屋居住,外表破烂,但此地的龙
气,灵气,可以助其运气高涨,有贵人相助,可以出人头地。诸葛亮自己认为的南阳就是指宛城。后《出师表》中: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
,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困于南阳,指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宛城为张绣所败。证明了在诸葛亮口中,宛城即南阳,南阳即宛城,通用
。二是史说:《三国志》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列入二十四史前四史:史纪,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号卧龙,躬耕陇亩。 惟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崔州平、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徐庶元与亮友善。景耀六年(263)春,诏为亮立庙于
沔阳。(各地蜂拥而起响应,成都,荆州的襄阳,仙桃率先响应)。 三是他说:习凿齿317年---384年《汉晋春秋》(野史,小说)亮家
在南阳之邓县,襄阳西二十里,号隆中。习凿齿又写了《诸葛亮故宅铭》达人有作,振此颓风,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义范苍生,道格时雍。自昔爰
止,于焉龙盘。躬耕西亩,永啸东峦,迹逸中林,神凝岩端。罔窥其奥,谁测斯欢?堂堂伟匠,婉翮阳朝。倾岩搜宝,高罗九霄。庆云集矣,鸾驾三
招。四问:从历史的史实角度,你对这三种出处的说法怎样评价?答:对于历史,我们追求的是真实,原汁原味。首先要还原历史真像。诸葛亮在2
07年26岁时遇刘备,依诸葛亮《前出师表》是一人居住,刘备三顾茅庐后,随刘备到襄阳投刘表(诸葛亮在襄阳的公开活动是投刘备之后),期
间仅是刘备的一个参谋(谋士),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封丞相。207年诸葛亮随刘备离开自己的茅屋(草屋)之后,草屋没人住,又是无主
草屋,当时,诸葛亮还没出名,一个外地流浪的年轻人,又是战乱年代,两三年就不复存在了。263年,刘禅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之后,凡诸葛亮
生前战斗过的地方蜂拥而起响应,成都,荆州的襄阳,仙桃,及南阳先后响应立祠堂或庙。全国纪念诸葛亮的祠,庙,共有十多座都是263年后人
们追思诸葛亮的假设地。所以,公元263年后如有以诸葛亮生前居住地而标榜的都是造假。至于探讨刘备三顾茅庐的躬耕地,只有从诸葛亮的自说
,及蜀国知情人的说法去推理。以求近似,相对的准确。《三国志》陈寿的史说与诸葛亮的自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陈寿本身是蜀
国人,是蜀国史官,诸葛亮是蜀国宰相,陈寿属于间接知情人。尤其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又加了一笔,亮躬耕于南阳的哪里?
躬耕于陇亩。号卧龙。注意;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给出躬耕在南阳的具体地名,但给出了躬耕地的具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即陇亩,陇通垄,即土
岗(不是山),用陇亩而不用垄亩,意即此土岗很长,有多长?南阳卧龙岗自南阳北的紫山发脉,一路蜿蜒南行到白河,长约四十余里,狭长者为陇
(如甘肃省)。南阳卧龙岗之所以称卧龙,在地理风水学上是因此龙不雄伟(不高大,不抬头),在平地上伏卧(土岗壮态),延绵四十余里,龙头
伸向白河边。诸葛亮由山东离乡背井,一直怀才不遇,又因懂天文地理,所以,寻找到南阳卧龙岗,在龙头之处建一茅屋,经过多年的居住,龙气顺
势而发,地灵之则人杰,容易遇到贵人,后来遇到刘备才走向了上流社会。古人字号一般是两个含义,一喻志,自己的志向追求。二是居住地的彰显
,地灵则人杰。诸葛亮是一个懂天文地理之人,居住在卧龙岗的龙头之处,自然号称卧龙先生了。从地理地貌环境上讲,襄阳没有绵延狭长的卧龙岗
的地理地貌,南阳没有隆中之山型。诸葛亮自说:号卧龙,那么刘备三顾之时的躬耕地就在有丘陵土岗的南阳卧龙岗一带。南阳有陇亩,而襄阳没有
陇亩。陇亩即平原之耕地,来龙为土岗推进冲积而成。综上论述,并忠实于诸葛亮的自说与陈寿《三国志》的史说,诸葛亮的躬耕地的具体位置,也
是诸葛亮的命运转折之地,走运之地,值得纪念之地,就在南阳卧龙岗的龙头之处,属陇亩平原耕地。距现今南阳武侯祠约七里。五问:但襄阳人不
按诸葛亮的自说与《三国志》的史说,而按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亮家在南阳之邓县,襄阳西二十里,号隆中。多年前,史学家及教授一锤定音
的认定,躬耕地在襄阳,这个怎么解释?答:这是个历史认知问题,要想弄明白,首先要对习凿齿编写《汉晋春秋》的动机弄清楚。习凿齿原在河南
省荥阳当太守,后被罢官而回襄阳老家习家池。习凿齿饱读史书,自比诸葛亮有宰相之才,最崇拜诸葛亮,达到痴迷的程度。追思诸葛亮、庞统、邓
攸、羊祜、崔州平、徐庶等前人的风采。因遭罢官常感叹:‘此一时彼一时也,怎知今日之才不如从前,百年以后,我不会被后人视为平庸的刘景升
吧!’ 所以,习凿齿立志编写《汉晋春秋》一书。希望向晋帝显露才华。前人陈寿编写《三国志》,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宰相,为汉朝的宰相。可习
凿齿因是诸葛亮的粉丝,在《汉晋春秋》中无视汉献帝的存在,编写出汉朝已亡,汉朝由刘备,诸葛亮的蜀国继承,掩盖晋朝欺曹魏而建国的不光彩
历史。属故意人为篡改,睁眼说瞎话。 习凿齿明知诸葛亮自说躬耕于南阳,但为了拉近自己与诸葛亮的崇拜关系,硬解释出:躬耕于南阳,具体位
置在南阳之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这句话显示南阳管辖邓县,邓县管辖襄阳,襄阳管辖隆中。语法不通,逻辑不通,地域关系颠倒。躬耕
于南阳就是在宛城附近,因为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曹操败于宛城之事描写为败于南阳。已经把南阳与宛城通用,宛城即南阳,南阳即宛城,是很
明白的。诸葛亮说的南阳不是指邓县。如果躬耕于邓县,就决不会说在南阳,会直接说邓县。如果躬耕于隆中,肯定会说躬耕于襄阳。这是人们自古
至今介绍自己籍贯的常识。 在习凿齿的笔下,把诸葛亮当傻B,连襄阳,南阳,邓县,都分不清呀,(南阳卧龙岗距襄阳隆中三百里,中途有两座
县城,新野,邓县)。连南阳,邓县就分不清呀?如果诸葛亮是个连襄阳,南阳,邓县都分不清的路痴,还懂什么天文地理?还怎领兵打仗?刘备还
会再三邀请他合作吗? 更有甚者,习凿齿为了拉诸葛亮这个虎皮做自己的大旗,在《诸葛亮故宅铭》中篡改原著,把诸葛亮自说的和陈寿史说的:
躬耕于南阳,直接篡改为躬耕西亩。(习凿齿家的西边)完全是一副死硬派的流氓文人嘴脸。习凿齿为自圆其说,在《襄阳记》中编造了诸葛亮与襄
阳名人都是好朋友。而陈寿是蜀国史官最清楚,《三国志》中介绍了诸葛亮躬耕南阳时的朋友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与亮友善。就这两人,在三
顾前根本没有襄阳人。而诸葛亮随刘备投刘表后在襄阳才开始公开的上流社会活动。并接触了荆州名人。这个襄阳名人圈是三顾之后。 习凿齿在《
汉晋春秋》中,因崇拜诸葛亮又瞎编了诸葛亮借东风,七禽孟获,空城计,锦囊妙计,赞佩诸葛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
作风。等等。鲁迅就评价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仁慈敦厚却像伪装一般),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无所不能的
妖精)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角度评价,刘备,诸葛亮,实质起到了分裂国家,分裂民族,为个人利益占山为王而搞独立,逐使百姓生灵涂炭的地方动
乱势力,最终翻不起大浪。只为那些不顾国家,百姓利益的占山为王的分列割据的军阀所崇拜。 因汉献帝弱小,各地群雄造反想取而代之,宰相领
军平叛之时,文人开始散布虚假消息,编造野史,造谣惑众,诬陷攻击政府。类似于1957年的反右斗争。习凿齿为了百年之后,证明自己不是个
平庸之辈,为证明自己有才华而敢于胡编乱造,为证明自己有宰相之才而敢于歪理邪说,向晋帝献功。在《汉晋春秋》中瞎编历史,晋朝本是由曹魏
传国,但晋朝司马氏是逼曹魏欺曹魏而传位,而习凿齿改为司马氏打败汉朝的继承人刘备,诸葛亮而立国,这样就把司马氏逼曹魏国传位的不光彩的
历史行为给掩盖了。 习凿齿《汉晋春秋》完稿后,立呈晋朝皇帝,要求采纳《汉晋春秋》代替《三国志》为官方史书。一开始晋帝不敢,习凿齿又
通过多次游说,又多次上奏,并明言是为了掩盖晋朝司马氏立国初期的不仁不义,最后,晋帝下诏,废《三国志》正史地位,尊《汉晋春秋》为正史
。但习凿齿用《汉晋春秋》向晋帝邀功并没有换来官复原职,(因其脚病)更不说宰相位了。但由此襄阳隆中的诸葛祠堂成为正史引用的依据,也是
从时间上最早的野史依据。导致野史变为正史,但又与诸葛亮自说相茅盾。如王隐的《蜀记》,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水经注》《三国演义》等
等。很多后人在引用时干脆把南阳襄阳,卧龙岗隆中同时引用(如三国演义),造成混乱至今。习凿齿《汉晋春秋》由野史变正史,野鸡变凤皇,经
历了约八百年后,到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以史为史还原历史真相,承认曹魏的正统性,废《汉晋春秋》的正史地位。恢复《三国志》的正史
地位。不久,南宋文人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又挑起二者孰为正统之大讨论,并成功地一改旧制,废《三国志》正史地位。尊《汉晋春秋》为正史
。并在襄阳隆中建隆中书院。这种史学观一直绵延数百年,到《三国演义》成书时达到了一个巅峰。自有《三国演义》之后,又加上《汉晋春秋》的
正史地位,历史文人对襄阳隆中的诸葛祠顶礼膜拜更上一层楼。所以,在成都武侯祠内,有一楹联:蜀汉君臣同杞,共享千秋香火。感谢习凿齿。到
了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朱佑樘依据《出师表》的自说,对南宋后期尊《汉晋春秋》为正史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纳《三国志》为
正史,《汉晋春秋》为野史,导致时任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严历打假,把隆中诸葛祠建筑毁为平地,并迁走隆中书院。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
世宗钦赐南阳武侯庙额,颁祭文,遣驸马都尉至祭,就是以皇帝名义,对南宋以来尊《汉晋春秋》为正史的拨乱反正。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家喻户
晓,余毒不易肃清。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审定二十四史时,纪晓岚又建议:‘《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但
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乾隆力排纪晓岚等文人建议,亲定《三国志》为正史,《汉晋春秋》为野史。再次把《三国志》列入中华民族之
二十四史之一。六问:现在南阳人有一种说法是,南阳卧龙岗也叫隆中,意思是隆中也是指卧龙岗?答:诸葛亮的自说,《三国志》的史说,均没有
隆中二字,更没有这个地名。隆中与卧龙岗是两个不同的地理环境概念。隆中是指山,山势高大隆起。而卧龙岗是指土岗,不是山。是山与岗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因搞不清楚南阳襄阳,又受到当时《汉晋春秋》是正史的这一框框,就一会卧龙岗一会隆中,故意混淆,因是演义小说。如果南阳
人说卧龙岗即隆中,隆中即卧龙岗,是不懂历史,不懂山与岗的地理环境区别,也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自我混淆,自我败笔。七:总结:听了曹老师
的介绍,知道了襄阳,南阳之争的原委,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生前的自说,而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再次对南阳就是指宛城作出了事
例。陈寿《三国志》的史说:躬耕陇亩这句话很重要,是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具体位置的地理地貌,曹老师依据地理地貌推理躬耕地,就在距武侯祠约七里地的卧龙岗的龙头位置。而襄阳隆中武侯祠是景耀六年(263)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之后,所响应而建的,由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确认。由于《汉晋春秋》自晋朝开始由帝王列为正史约七百年,特别南宋朱熹再次确认正史又经历约七百年,得到了广泛的引用。《三国演义》就是按照《汉晋春秋》而改变发挥的一部小说。 但《汉晋春秋》罔顾历史,最终还是在清乾隆年间再一次定为野史。诸葛亮躬耕地的确认,我们是按诸葛亮的自说与《三国志》的正史说呢?还是按《汉晋春秋》的野史说呢?
献花(0)
+1
(本文系曹中海传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