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07-21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
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韩非提出“以
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
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
,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
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
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尽管
“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
”,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韩非发展了
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
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
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材料二: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
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
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
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材料三:道家
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
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
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
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
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
育的目的。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
全被动的遵从。B.《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C.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
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D.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
大发挥了很大作用。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
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B.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C.孔子认为
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D.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
容更重要。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A.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B.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C.一民
之轨,莫如法。D.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否能证明本文中关于教育的相应
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生(节选)①路遥高加林进县城以后,情绪好几天都不
能平静下来。他从田野上再一次来到城市,不过,这一次进来非同以往。当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城市的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
年活跃的学校生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人。农村对他来说
,变得淡漠了。有时候成了生活舞台上的一道布景,他只有在寒暑假才重新领略一下其中的情趣。正当他和城市分不开的时候,城市却毫不留情地把
他遣送了出来。高中毕业了,大学又没考上,他只得回到自己已经有些陌生的土地上。当时的痛苦对这样一个向往很高的青年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现在马占胜同志帮助了他。此刻,高加林高兴得如狂似醉,他认识到,这次进县城,他再不是一个匆匆过客了,他已经成了
县城的一员。当然,他一旦到了这样的境地,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不过,眼下他能在这个城市占据一个位置,已经心满意足了。何况,他现
在的这个位置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瞩目啊!通讯干事,就是县上的“记者”,到处采访,又写文章又照相,名字还可以上报纸。县上开个大会,他照相
机一挎,就敢在庄严神圣的主席台上进进出出!高加林觉得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干部,就要好好工作,搞出成绩来。这种心情也是真实的。他有时还
把他的变化归到了党的关怀上,下决心努力为党工作——并且还庄严地想:干脆,明年就写入党申请书!他的领导叫景若虹。老景比他大十几岁,瘦
高个,戴一副白框眼镜,省里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高加林来之前,老景是县上唯一的通讯干事。初次见面,老景给人的印象非常和蔼,表面上不
多言语,但一开口,就显示他学问很大,内涵也很深。高加林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称他景老师。老景虽然没任命什么官,但不用说当然是他的领导。
上班后的头一两天,老景不让他工作,让他先整顿一下自己的行装和办公室,没事了出去玩一玩。他和老景的办公室在县委的客房院里,四面围墙,
单独开门。他和老景一人占一孔造价标准很高的窑洞。其余五孔窑洞是本县最高级的“宾馆”,只有省上和地委领导偶尔来住几天。把通讯干事安排
在这里办公,显示了县委领导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视。这里条件好,又安静,适合写文章。高加林在外面晾晒完铺盖,放好了箱子。老景带他去县委
办公室领了一套办公用具。桌椅板凳和公文柜在他来的前一天都已经摆好了。所有这些弄好以后,高加林独个儿在窑里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摸
摸,忍不住嘴里哼起了他所喜爱的一首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还在镜子里照一会儿自己生气勃勃的脸。一切都叫人舒心爽气!西斜的阳光
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和他的心境形成了完美和谐的映照。全部安排好了。在县委的大灶上吃完下午饭,他
就悠然自得地出去散步——先到他的母校县立中学。正在假期,校园里没什么人。他徜徉在这亲切熟悉的地方,过去生活的全部事情都浮现在眼前了
。手风琴的醉心的声音,学校运动会上的笑语喧哗,也在耳边喧响起来。当年同学们的脸庞一个个都历历在目。最后,他回忆的风帆在黄亚萍的身边
停下来,他和她在哪一块地方讨论过什么问题,说过什么话,现在想起来都一清二楚。他在他经常去的几个地方分别按当年的姿势坐了坐,或躺一躺
,忍不住热泪盈眶。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得鼻子发酸!从
学校里出来,他又去了县体育场——他是体育爱好者,是学校许多项运动队的队员。尤其是篮球,他和克南都是校队的主力。他曾在这里度过许多个
激动人心的傍晚!他从体育场转出来,从街道上走了过去,像巡礼似地把城里主要的地方都转悠了一遍,最后才爬上东岗。东岗长满了一片一片的小
树林,有的树还是当年他们在清明节栽下的。山顶上是烈士陵国,埋葬着一百多名解放这座县城牺牲了的战士。那已经有些班驳的石碑告诉人们,从
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这是县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一般的市民兴趣都在剧院和体育场上。经常来这里的大部分是中学教师、医院里
的大夫这样一些本城的知识分子。山冈很大,没几个人来,显得幽静极了。高加林坐在一棵大槐树下。透过树林子的缝隙,可以看见县城的全貌。一
切都和三年前他离开时差不多,只是街面上新添了几座三四层的楼房,显得“洋气”了一些。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
公社通向县城的大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西边的太阳正在下沉,落日的红晖抹在一片瓦蓝色的建筑物上。城市在这一刻给人一种异
常辉煌的景象。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线……当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城里亮起来的时候,高加林才站起
来,下了东岗。一路上,他忍不住狂热地张开双臂,面对灯火闪闪的县城,嘴里喃喃地说:“我再也不能离开你了……”【注】①《人生》是作家路
遥的成名作,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选自
《人生·第十四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站在故事之外,叙
述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行踪,自由灵活地表现出了高加林的形象特征。B.高加林虽然高考落榜,但他富有才华,因而县里聘用他为通讯干事,
并给他安排县委最好的办公场所,高加林对此感到非常满意。C.景若虹是一个为人和蔼、富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他让高加林先整顿好行装和办公室
、再出去玩一玩的安排,体现他对高加林的体贴。D.高加林唱苏联歌曲《第聂伯河汹涌澎湃》的情节和作者对东岗上三十多个年头的烈士石碑的描
写,向读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7.下列选项对高加林心理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加林认为自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
,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理想和抱负。B.高加林来到母校中学转悠时,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心中充满激动和甜蜜,令他怀念。C.高加林巡礼烈
士陵园,警醒自己不能像烈士一样无畏牺牲,还有人生目标需要实现。D.高加林爬上东岗俯瞰县城全貌,感到心潮澎湃,下了东岗后,仍抑制不住
内心的狂热。8.选文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请选取三处并分析其作用。9.《人生》获得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有评论认为
《人生》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自我追求以及主体地位追求意识。请结合选文对此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急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初孙坚兴义兵讨董
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
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
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
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
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
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
删改)文段二:疾困与吴主笺周瑜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②,谓若在握
。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
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摘编自《三
国志·兽肃传》,有删改)【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
共/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C.初/孙坚兴/义兵讨
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
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瑜往省之
”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的两个“省”字含义不同。B.权,这里指孙权;他是孙策的弟弟,也就是辛弃疾《水遇乐》,一词
中的“孙仲谋”。C.“地方数千里”与“今齐地方千里”(《邹总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含义相同。D.“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
”(《昆琶行并序》)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
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B.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来到吴国,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
督。C.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D.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
心观察,及时提出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
北。②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14.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四、小
阅读-课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塞上梅王建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
系马。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A.诗歌首联中“天山路傍”“黄云下”描写梅树的生长环境,写出
塞上梅树的寂寥。B.和亲的王昭君已经去世,出使的汉使已经返回,从此这株梅花就没人为它驻足停留。C.诗人对塞上梅树没有生长在长安这种
热闹地方而被世人随便采撷感到庆幸。D.这首诗在描写梅花时遗貌取神,意在言外,将梅花神韵形象地传递出来。五、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
句子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和秦朝的覆亡都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如果秦朝爱护六国人民,“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总括赤壁风景之美,然后由景入情,过渡到写人叙事。(3)“吟”或“啸”是古人用以吐露心曲、抒发情怀的方式,
或彰显闲逸雅趣,或表达深情感怀等,在古代诗文中颇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选择类17.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
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8.下列四项括号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是(?)A.学不可以已(停止)?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假(借助)舆马者?而绝(横渡)江河?而致(到达)千里B.其闻道也固先乎(比
)吾?夫庸(平庸)知其年之先后先于吾乎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 (比得上)?郯子之徒(徒弟),其贤不及孔子C.纵(放任)一苇之所如
(到、往)?苏子愀然,正襟危(端正)坐侣(以……为伴侣)鱼虾而友麋鹿?相与(交错)枕藉乎舟中D.泰山之阳(山的南面)?余始循(顺着
)以入?稍(稍微)见云中白若樗蒲或(或者)曰,此东海也? (大红)皓(白)驳(杂)色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均为通假字一组是(?)
①莫春者?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技盖至此乎?④刑于寡妻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⑥奚暇治礼义哉?⑦共其乏困?⑧以俟君子A.①②⑧B.②③⑧
C.③⑤⑦D.③④⑧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舞幽壑之潜蛟③泣孤舟之嫠妇④西
望夏口⑤济水东流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是故圣益圣,愚益愚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C.①
⑥/②③/④⑤/⑦/⑧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2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夜缒而出,见秦伯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若属皆且为所虏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七、名著阅读22.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正确的
一项是(?)A.《红楼梦》第三回,用“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来描写薛宝钗的容貌。B.《红楼梦
》三十一回,从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知本回故事情节涉及的人物是晴雯、宝钗。C.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政三次流泪
,既有后继无人的悲哀,也有对贾珠早逝的痛心,以及做法得不到支持和理解的委屈。D.《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暗示
了主人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
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C 2.B
3.A 4.①材料一的论证结构为“总分”结构。②开头总写,并表明了全文观点: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以法为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以及“以吏为师”的内容和缺陷。 5.①孟子所说的道理是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
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可以证明材料二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作用”的观点。②庄子认为
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也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观点。【解析】1.本题考查
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 .“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错。原文是“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
工作的”,并不是不需要这样的人,是不需要“许多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从君主到
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错。原文是“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可知君主不在守法之列。C.“产生敬畏之心”错。原
文是“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可见是廉耻之心,并非敬畏之心。D.“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
容更重要”错。原文说“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
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可见法家认为法律内容比法律宣传更重要,并不需要官吏的榜样作用。故选B。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强调“法治”“以吏为师”。A.此项意思是,(成为贤人)要培养天地间坚毅不屈的浩然
正气,效法古今完美道德的圣贤。此处“法”为效仿之义,不是法治的意思,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B.此项意思是,法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
。主张法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C.此项意思是,统治老百姓最好的办法没有比推广德行、施行德政、宣扬道德更好的办法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此项意思是,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犯了死罪,也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
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强调的是“以吏为师”,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即;亮出
观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表明法家的教育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二、三段讲
“以法为教”,首先阐明其来源于商鞅,再说明韩非对他的发展,阐明其内涵是“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还有其作用“法家主张将法令
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四段是过度段,由“以法为教”过度到“以吏为师”;五、
六段讲“以吏为师”,阐述了它的内容“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也说明了它的弊端,“韩非就更为
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及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观点体现的材料二中儒家的教育主张,《庖丁解牛》中庄子的观点体现的是
材料三中道家的教育主张。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
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可见孟子认为开展学校教育,反复向民众讲述孝悌的道理,就
会使老者过上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和谐。再看材料二的观点,在材料二最后一句,“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
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可见孟子的主张恰好能够证明材料二的观点。庄子主张做事要“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中杀牛就符
合这个观点,“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可见庄子认为做事要依照客观规律即所说的“天理”。再看材料的观点,“道家以顺应自
然为最高教育理念”“‘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
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可见庄子的主张可以证明材料三中“一切按教育规律办事”
、“尊重其客观规律”的观点。6.B 7.C 8.①“西斜的阳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
,用明光灿烂的阳光烘托出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喜悦心情。②“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路,另
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这里用通向县体育场的道路寓意高加林由农村再次走向城市,实现身份转变。③“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
,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线……”,用城外起伏的山岭营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 9.①《人生》中自我追求
以及主体地位追求意识表现在高加林身上,是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热情和欲望,即追求更完美的社会实现和个人实现。②在自我追求上,高加林对
事业有很高的向往,在政治上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想好好工作,搞出成绩,计划明年写入党申请。③在主体地位追求上,高加林主动将自己的思想感
情和生活习惯都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从小时候面对城市胆怯而惶恐,到毕业后渴望在县城立足,努力成为县城的一员。【解析】6.本题考
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但他富有才华,因而县里聘用他为通讯干事”理解不准确,高加林的才华如何文中没
有具体体现,他能重回县城是因为“马占胜同志帮助了他”。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C.“警醒自己不能像烈士一样
无畏牺牲”于文无据。高加林巡礼烈士陵园,主要是寻找人生目标。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西斜的阳
光从大玻璃窗户射进来,洒在淡黄色的写字台上,一片明光灿烂”,这是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成了县城中的一员,“一切都叫人舒心爽气”表现出
他此时喜悦的心情,而此处景物的描写就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一片明光灿烂”用明光灿烂的阳光烘托出高加林再次回到县城后的喜悦心情。②
“县河上新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桥,一头连起河对面几个公社通向县城的大路,另一头直接伸到县体育场的大门上”,这是高加林从体育场转出来,
像巡礼似地把城里主要的地方都转悠了一遍,爬上东岗时看到的景象,“一头连起……另一头直接伸到……”具有象征性,这里用通向县体育场的道
路寓意高加林由农村再次走向城市,实现身份转变。③“城外黄土高原无边无际的山岭,像起伏不平的浪涛,涌向了遥远的地平线……”,这是结尾
部分的景物描写,此时的高加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理想和抱负,用城外起伏的山岭营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引发读者联想。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
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主体地位追求意识是一种把自我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人生》中自我追求以及主体地位追求意识表现在高加林身上,是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热情和欲望,即追求更完美的社会实现和个人实现。②在自我
追求上,“他一旦到了这样的境地,就不会满足一生都待在这里”“高加林觉得他既然已经成了国家干部,就要好好工作,搞出成绩来”“并且还庄
严地想:干脆,明年就写入党申请书!”高加林对事业有很高的向往,在政治上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想好好工作,搞出成绩,计划明年写入党申请。
③在主体地位追求上,“当年他来到县城,基本上还是个乡下孩子,在城市的面前胆怯而且惶恐。几年活跃的学校生活,使他渐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
和生活习惯与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很快把自己从里到外都变成了一个城里人”高加林主动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都与城市紧密地融合
在了一起,从小时候面对城市胆怯而惶恐,到毕业后渴望在县城立足,努力成为县城的一员。10.D 11.D 12.C
13.①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带)军到长江北岸驻扎。②不久,烟火遮满天空,曹军烧死淹死的
人马很多,于是败退。 14.①对君主给予恩遇、委以重任表示感激;②为身患重病,无法报答君主知遇之恩、施展个人才志而愧疚遗憾;
③推荐鲁肃继任,以成就大业。【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孙坚发起义兵讨伐董卓,孙坚搬家到舒城。孙坚的儿
子孙策和周瑜同年,相互之间关系很好,周瑜推让道路南边的大宅来作为孙策家的屋舍,还拜见了孙策的母亲,两家的财物生活用品共用。“孙坚兴
义兵”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子,其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一句中,“策”做“舍”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省”,探望/反省。句意:周瑜前往探视他/君子广
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参省反省。B.正确。C.正确。“地方”,土地方圆。句意:土地方圆几千里/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几千里。D.“两
个‘为’的含义相同”错,“为”,为了,表目的/写作。句意: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两个“为”字含义不同。故选D。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错误。依据文章内容“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可知,此话为孙
权说的,可见孙权也是主战的。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初”,刚刚;“引次”,撤退、退避;“江北”,
长江北岸。②“顷之”,不久、一会儿;“张”,遮满、遮蔽;“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曹军烧死淹死的人马;“遂”,于是、就。14.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信息及归纳要点的能力。“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
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表达了对君主给予恩遇、委以重任表示感激;“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表达了为身患重
病,无法报答君主知遇之恩、施展个人才志而愧疚遗憾;“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表达
了推荐鲁肃继任,以成就大业。参考译文: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周瑜自少年开始精意于音乐,虽然三杯酒之后他还是能够听出缺憾
或弦误,周瑜知道一定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所以当时有人编出歌谣:“曲有误,周郎顾。”当初,孙坚发起义兵讨伐董卓,孙坚搬家到舒城。孙
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相互之间关系很好,周瑜推让道路南边的大宅来作为孙策家的屋舍,还拜见了孙策的母亲,两家的财物生活用品共用。周
瑜的叔父周尚是丹杨太守,周瑜前往探视他。正赶上孙策带兵东渡,到达历阳后,孙策派人通知周瑜,周瑜就带领人马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
我得到你的帮助,事情就能成功了!”周瑜跟随孙策进攻横江、当利,都顺利攻克。建安五年,孙策死了,孙权统领事务。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
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建安十三年春季,孙权征讨江夏,周瑜任前部大督。这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人马
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此事都很恐惧。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公是豺虎一样
的人,但他假藉汉朝丞相名义,挟持天子,征讨四方,行动都以朝廷为藉口,现在如果抵抗他,事情就更不顺利。而敌我实力的强弱,又不能相提并
论,我们认为最上策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假藉汉朝丞相的名义,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以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
功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乐意报效,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何况曹操亲自来送死,怎么能去
迎接他呢? 周瑜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人,进军驻守夏口,保证为将军您打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想废掉汉室自立为皇帝已很久了,只是顾忌二
袁、吕布、刘表和孤罢了。如今几位雄杰已经灭亡,只有孤还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当抗击,和孤的心意非常相合,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
我啊。” 孙权于是就派周瑜和程普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士卒已经发生了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军驻扎
长江北岸。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时间相持。但是看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烧而打败他
们。” 不久,烟火冲天,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曹军于是就败退。刘备和周瑜等人又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文段
二: 我是个平凡的人,过去受到讨逆将军特殊的厚爱,委托我很重要的事,于是担负光荣的任务,统率兵马。规划平定了巴蜀,接着又占领襄阳,
凭借着国家与吴主的威力,觉得事业的成功好像就在手掌之中。后来因为不注意,中途得了急病,前些日子医治疗养,病却是日日加重不见减轻。人
生必有一死,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实在不值得叹惜。只是遗憾我微薄的愿望未能得到施展和实现,再也不能受到您的教诲和差遣罢了。现在曹操在
中原称雄,边境未得平静,天下的事还不知结局如何,这是文臣武将忙得不能按时吃饭的时候,是主公思考焦虑的日子啊。(在这样的日子里)鲁肃
忠诚严正,遇事不会随便苟同,他是可以代替我的人。人到临死时,他的话是善意的,倘若对主公来说可以采用,我死而无憾了。15.B【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就没人为它驻足停留”错误,第四句“前后征人惟系马”说明还有征人们会驻足这里。故选B。16.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
而赋诗(示例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示例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示例四: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递”“族”“豪”。17.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的能力。A.动词,统一。/数词。句意:六国灭亡,四海统一。/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了,统统运进了阿房宫。B. 动词,喜欢。/动词,
吝惜。句意: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C.动词,拿,掠取。句意:为什么掠取
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D.名词,家族。/动词,灭族,使
灭族。句意: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就群起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故选C。18.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庸:发语词,相当于“岂”,难道。句意: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徒:一类人
。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C.相与:相互。句意: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D.稍:逐渐、渐渐。句意:逐渐可见云中几
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或:有人。句意:有人说,这是东海。故选A。1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莫”通“暮”,句意:晚春。②不含通假。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③“盖”通“盍”,怎么。句意: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
这种地步呢?④“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⑤“涂”通“途”,道路。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⑥不
含通假。句意: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仪呢?⑦“共”通“供”,供给。句意: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⑧不含通假。句意:等待真正懂得的人
来完成。故选C。20.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
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②“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③“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句
意: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④“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向西可以望到夏口。⑤“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济水向东流去。
⑥“烛”,名词作动词,,照亮,照耀。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⑦“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
:与鱼和虾为伴侣,与麋鹿结交朋友。⑧“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①⑥名词作动词,②③动词
的使动用法,④⑤名词作状语,⑦名词的意动用法,⑧形容词作名词。故选C。2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
能力。例句是状语后置句,“虽以严刑董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A.省略句,“(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句意: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B.状语后置句,“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故选B。2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描写薛宝钗的容貌”错,“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描写的是迎春。B.“晴雯、宝钗”错,故事情节主要是晴雯撕扇和湘云麒麟配对,所以涉及的人物是晴雯和史湘云。D.“主人公林黛玉”错,“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前半句“玉带林中挂”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在树林中用玉带自缢而死,后半句“金簪雪里埋”暗示了薛宝钗的结局是葬身在下雪天,被大雪掩埋而无人问。故选C。2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这幅漫画,主体是“人”。他背着手,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盯着地面上鸡的脚印,全然不顾头顶上一只雄鹰正展翅翱翔。漫画所配的释文“只欣赏鸡的脚印,便看不到天上的雄鹰”,对准确把握漫画寓意起了很好的提示作用。出题人的褒贬不难看出:否定“只欣赏鸡的脚印”,希望我们可以去看“天上的雄鹰”。在这里,“鸡的脚印”代表小目标、小成就、眼前利益、现状等;与此相反,“天上的雄鹰”代表了高远的追求、大成就、长远利益、新的追求等。综合图文信息,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高远的目标理想,就会因小失大,难有大的成就。写作时,我们可以从否定“只欣赏鸡的脚印”的角度,批评鼠目寸光的做法,指出满足于小的成绩,很难有大的作为,也可以从肯定看“天上的雄鹰”的角度,呼吁人们要目光远大,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伟业;最好是从辩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既要低头看脚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更要抬头看高远的地方,有长远的眼光、高远的追求。行文中,可以先肯定注重当下、先攻克小目标、先收获“小确幸”有一定的意义;然后指出,若只斤斤计较于当下,会让自己到达不了远方,难以取得大成就、大突破;接下来强调,人还应有高远的目标,这样才能让人生有大成就、大境界;最后总结:既要低头看脚下,还应抬头看天空。立意:1.树立远大理想,成就宏伟蓝图。2.避免陷入琐碎的生活泥淖。3.既要低头看脚下,还应抬头看天空。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小初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