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逍遥达生 齐物养性——庄子隐逸哲学心法
2023-07-21 | 阅:  转:  |  分享 
  
逍遥达生 齐物养性——庄子隐逸哲学心法庄子堪称中国文化的多面神: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或“庄老”,他也被称为“儒门里的庄子”,李泽厚还将其与禅
宗并称为“庄禅境界”。而且庄子在后世受到推崇的程度恐怕也无出其右,我们大约可以列出一个超级粉丝团:汉代的枚乘、刘安、司马迁,魏晋的
嵇康、阮籍和竹林七贤,《世说新语》里的名士基本都是庄子门徒,此外还有陶渊明、李白、苏轼,这些第一流的文化巨人,也都心甘情愿拜倒在庄
子足下。而之所以如此受到多方推崇,根源乃在于庄子身上的生命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深刻的诠释。美学是对生命的最高阐释,其最根本的审美观
念是审生命之美,庄子最好地安顿了自己的生命,一切与生命的大自在无关的东西都被他忽略不计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
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
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段文字不多,但却准确
地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隐逸哲学心法。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终身不仕,他的哲学只有两个关键词:逍遥、齐物。《庄子》开篇就是“逍遥游
”,这个“逍遥”的本质就是摆脱各种人世羁绊,“游”是庄子表达“绝对自由”的基本术语,“游于濠梁之上”、“游乎尘垢之外”、“游心于物
之初”,而且庄子特别强调“无待”,以此来超越死生焦虑,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
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而“齐物论”则是庄子哲学的根本方法。“齐物”就是相对主义,但它不同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心
法:对于世间万物不加区别,同等看待,强调其共性和普遍性。爱因斯坦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庄子则认为世间万物无理可讲,所以根本无需劳神费力
。大小相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美丑相对——“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区
分相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非相对——“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谓“齐物”,说
白了就是参破玄机,改变不了世界,就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物化”的境界,其实也是一种观照世界的方
式:“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是故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在这种哲学态度的指引下,中国古代文人对人生与
世界的理解深得其理:吕洞宾《题广陵妓》:“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他年鹤发鸡皮妪,今日玉颜花貌人”;杜牧《春日古道傍作》:
“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苏轼《法惠寺横翠阁》:“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
废更堪衰,悬知草莽化池台”: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庄子的世界观总体
上是悲观的,《庄子·庚桑楚》:“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既然如此,又何必为这
大厦将倾的危局添乱多事呢?《庄子·渔父》对孔子最主要的批评就是“多事”:“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 ,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
,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白居易《委顺》:“外累由心起,心宁累自息。尚欲忘家乡,谁能算官职。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归去诚可怜,天涯住亦得;”这正是对“齐物论”的最深刻的诠释,安时处顺,随缘自适,远近南北皆可齐一,朝堂田舍无往不适。
献花(0)
+1
(本文系岭南闲人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