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湘教版)
2023-07-24 | 阅:  转:  |  分享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 等腰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湘教版)一、选择题1.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 cm,周长为19 cm,则该三角形的腰长为
( )A.3 cm B.8 cm C.3 cm或8 cm D.以上答案均不对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
AC,其周长为20cm,则边AB的取值范围是( ). A.1cm C.4cm 2,那么腰AC的长为(  )A.10或6    B.10 C.6   D.8或64.若a,b为等腰△ABC的两
边,且满足,则△ABC的周长为 ( )A.9 B.12C.15或12 D.9或125.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
为1:2:3,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6.在△ABC中,∠
A=70°,∠B=55°,则△ABC是( )A.钝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
腰直角三角形7.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1,则它的周长为( )A.21 B.21或27
C.27 D.258.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0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
是(  )A.1cm<AB<4cmB.5cm<AB<10cm C.4cm<AB<8cm D.4cm<AB<10cm二、填空题9.如
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9,其中一边长为7,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10.已知等腰△ABC的周长为10,若设腰长为x,则x的取
值范围是 .1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 cm,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的两部分之差是3 cm,则它的腰长是 12.
如图,l∥m,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C在直线m上,若∠β=20°,则∠α的度数为________13.一副三角形叠在一起如
图放置,最小锐角的顶点D恰好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B上,BC与DE交于点M.如果∠ADF=100°,那么∠BMD为 度;14.
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则它的底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则它的腰长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_.三、解答题1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 9cm和 15cm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16.已知等腰三
角形的周长是24 cm,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的差是3 cm.求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17.一个等腰三
角形的周长为10,且三角形的边长为正整数,求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18.如图,在△ABC中,∠1=∠2,∠3=∠4,∠BAC=5
4°,求∠DAC的度数. 19.如图,在△ABC中,∠ACB=90°,CD⊥AB,BE平分∠ABC,分别交AC,CD于点E,F.求
证:∠CEF=∠CFE.20.如图1,已知在△ABC中,∠ABC=∠ACB,D为BC边上一点,E为直线AC上一点,且∠ADE=∠A
ED.(1)求证:∠BAD=2∠CDE.(2)若点D在BC的反向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参考
答案1.B2.B3.A4.B5.B6.B7.C8.B.9.答案为:710.答案为: 2.5 答案为:6,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3600 13.答案为:85°14.答案为:02.15.解:设腰长为x①腰长与腰
长的一半是9cm时x+12x=9,解得x=6所以,底边=15-12×6=12∵6+6=12∴6cm、6cm、12cm不能组成三角形
;②腰长与腰长的一半是15cm时x+12x=15,解得x=10所以,底边=9-12×10=4.16.解: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
边长为y根据题意,得或解得或∴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分别为:9 cm,9 cm,6 cm或7 cm,7 cm,10 cm. 17.解:
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0-2x.根据底边为正数,得10-2x>0,解得x<5.又∵x为正整数,∴
x可取1,2,3,4.当腰长为1,2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当腰长为3,4时,能构成三角形.故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2.18.解:∠
1=∠2,∠3=∠4所以∠4=2∠1=2∠2=∠3.所以∠2+∠3=3∠2=126°所以∠2=∠1=42°所以∠DAC=54°-4
2°=12°.19.证明:∵BE平分∠ABC∴∠ABE=∠CBE.∵∠ACB=90°,CD⊥AB∴∠CEF+∠CBE=90°,∠D
FB+∠ABE=90°∴∠CEF=∠DFB.又∵∠CFE=∠DFB∴∠CEF=∠CFE.20.证明:(1)∵∠ADE=∠AED=∠
ACB+∠CDE∠ADC=∠ADE+∠CDE=∠BAD+∠ABC∴∠ACB+∠CDE+∠CDE=∠BAD+∠ABC又∵∠ABC=∠
ACB∴∠BAD=2∠CDE.(2)(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ACB=∠AED+∠CDE,∠ABC=∠ADB+∠BAD
,∠ABC=∠ACB∴∠AED+∠CDE=∠ADB+∠BAD又∵∠AED=∠ADE=∠ADB+∠CDE∴∠ADB+∠CDE+∠CDE=∠ADB+∠BAD∴∠BAD=2∠CDE.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 1 页 共 5 页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夏哥在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