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2021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2023-07-30 | 阅:  转:  |  分享 
  
2020-2021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共40分)

1.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 B. 阿伏伽德罗 C. 门捷列夫 D. 道尔顿

【答案】A

【解析】

【详解】A、法国的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的组成,故A正确;

B、阿伏伽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B错误;

C、1869年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C错误;

D、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故D错误。故选A。

2.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答案】A

【解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3. 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  )

A. 氢气 B. 氧气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B. 氧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用途。

4. 下列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A. 铜 B. 铁 C. 锌 D. 硫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素的分类标准是元素的中文名称的偏旁,带“钅”字旁的属于金属元素;带“石”字旁、“气”字头、“氵旁的属于非金属元素据此判断,铜、铁、锌都属于金属元素,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选D。

【点睛】明确元素的分类标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 下图所示化学仪器的名称是



A. 量筒 B. 漏斗

C. 烧杯 D. 水槽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该仪器是漏斗。故选:B。

6.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 红磷 B. 木炭 C. 酒精 D. 氢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红磷燃烧后生成了白色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固体小颗粒会迅速分散形成大量白烟,故正确;

B、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产生白烟,故错误;

C、酒精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产生白烟,故错误。

D、氢气燃烧能生成水,不能产生白烟,故错误。

故选A。

7.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中子数 B. 质子数 C. 核外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选B。

考点:原子的结构。

点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8. 下列关于酒精灯使用的图示正确的是

A. 装满酒精 B. 点燃酒精灯

C. 用酒精灯加热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酒精灯内酒精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故选项A错误;

B.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失火,故选项B错误;

C.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选项C正确;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9. 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

A. Cl2 B. 2Cl2 C. 2Cl D. 2C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C.2Cl.

考点∶考查化学符号的意义。



10. 下列做法不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是

A.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B. 鼓励驾驶私家车出行

C. 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D. 控制有害烟尘排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能涵蓄水源、保持水土;能防风固沙,预防沙尘天气;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制造氧气,减少温室气体,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鼓励驾驶私家车出行,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增加了尾气的排放,不利于保护空气、改善空气质量。选项B符合题意;

C、燃放烟花爆竹,在爆炸过程会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各种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并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大大降低空气质量。减少燃放烟花爆竹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控制有害烟尘排放,可以有效的降低烟尘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密闭的矿泉水瓶中,1滴水蒸发为水蒸气,发生改变的是

A. 分子间隔 B. 分子个数 C. 分子质量 D. 分子种类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蒸发为水蒸气,是一个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

故选A 。

12.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硫+氧气二氧化硫 B.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 氧化汞汞+氧气 D.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解反应的特点:一变多。

【详解】A、硫+氧气二氧化硫,是多变一,是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反应物是多种,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氧化汞汞+氧气,是一变多,是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D、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反应物是多种,不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

13.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其化学式为:Al2O3,故选项A错误;

B.铜是一种单质,是由铜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符号的写法是“一大二小”,所以铜的化学式为Cu,故选项B错误;

C.硫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硫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其化学式为:K2SO4,故选项C错误;

D.氢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其化学式为:Ca(OH)2,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 下列节水措施不恰当的是

A. 工厂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B. 推广使用节水龙头

C. 用洗菜水冲洗马桶 D.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A、工厂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可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不符合题意;

B、推广使用节水龙头,能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C、用洗菜水冲洗马桶,可以实现“一水多用”,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污染,符合题意。

故选D。

15. 过氧化氢和水都是无色液体,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明显不同,其本质原因是

A. 元素种类不同 B. 原子种类不同

C. 分子种类不同 D.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分子种类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详解】过氧化氢(H2O2)和水(H2O)都是无色液体,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明显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分子种类不同;

故选:C。

16. 关于如图所示简易净水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以除去污水中的臭味

B. 其中的小卵石可以起过滤作用

C. 其中的活性炭可以起吸附作用

D. 可以得到与蒸馏水净化程度相同的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水的净化过程分析。

【详解】A、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可以除去污水中的臭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小卵石可以过滤掉较大的杂质,可以起到过滤效果,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活性炭可以起吸附作用,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物,简易净水器得到的水是混合物,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

17. 下列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原子的中子数

C.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A.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A错误;

B.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中子数,故选项B错误;

C.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故选项C错误;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 某同学用粘了一半二氧化锰粉末的玻璃片(如图)进行实验,验证了“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玻璃片放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玻璃片表面 有二氧化锰粉末的一半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另一半没有明显现象 B 从过氧化氢溶液中取出玻璃片,再将玻璃片上粘有二氧化锰粉末的部分放入另一份过氧化氢溶液中 另一份过氧化氢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 C 分别称量放入过氧化氢溶液前后干燥玻璃片的质量为m1和m2 m1不等m2 D 将玻璃片放入水中,观察玻璃片表面 没有明显现象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

【详解】A、二氧化锰具有催化效果,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将玻璃片放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玻璃片表面,有二氧化锰粉末的一半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另一半没有明显现象,现象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从过氧化氢溶液中取出玻璃片,再将玻璃片上粘有二氧化锰粉末的部分放入另一份过氧化氢溶液中,另一份过氧化氢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现象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分别称量放入过氧化氢溶液前后干燥玻璃片的质量为m1和m2,m1=m2,C现象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不可以催化水的分解,将玻璃片放入水中,观察玻璃片表面,没有明显现象,现象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催化剂可以改变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19. 用下图实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是否全部为CO2

B. 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

C. 实验2中现象可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

D. 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1中现象可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说明是否全部为CO2,选项A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实验1可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CO2含量的高低,不能推测出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中O2含量的高低,选项B错误;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旺,燃烧时间越长,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CO2,选项C错误;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实验2中观察到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先熄灭,所以实验2可以得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高的结论,选项D正确。故选D。

20.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其中,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硫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



步骤1:从A处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硫粉熔化、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步骤2:从A处改通入氧气,观察到硫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堵住A口,将导气管伸入液面以下,双手紧握U型管

B. 实验结束时,继续通入气体,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把导气管移出液面

C. 步骤1中,硫粉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D. 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含量的高低是影响硫燃烧现象的因素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硫粉燃烧现象分析。

【详解】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堵住A口,将导气管伸入液面以下,双手紧握U型管,若导管口出现气泡,装置气密性好,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结束时,为了防止倒吸,继续通入气体,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把导气管移出液面,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步骤1中,硫粉燃烧是化学变化,硫粉熔化是物理变化,C错误,符合题意;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是明亮的蓝紫色比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反应剧烈,现象也不同,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氧气含量的高低是影响硫燃烧现象的因素之一,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21. 空气的各种成分在生活中都具有广泛用途。

(1)食品的包装袋中充满氮气可以防止食品腐坏,利用的氮气性质是_____。

(2)燃料的燃烧离不开氧气。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

【答案】 (1). 化学性质稳定 (2).

【解析】

【详解】(1)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氮气可填充于食品包装中,用于防腐;

(2)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2. 水是宝贵的资源。

(1)天然水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生活中常用的区分硬水和软水的物质是_____。

(3)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可电解水得到氢气,收集到氢气的试管是_______(填“a”或“b”)。



【答案】 (1). 混合物 (2). 肥皂水 (3). a

【解析】

【详解】(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

(2)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出现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的是软水;

(3)电解水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a管得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

合理使用消毒剂可以减少致病微生物的数量,甚至将其杀死,降低人体的发病率。请回答23~24题。

23. 医用酒精是75%的乙醇(C2H6O)溶液,主要用于皮肤和小件物品表面的消毒。

(1)乙醇中含有氧元素。如图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由图中信息可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



(2)乙醇易燃,因此使用酒精时要远离火源。乙醇燃烧反应过程中,物质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上图中,A的化学式为_____,B的化学式为_____。

【答案】 (1). 16.00 (2). 8 (3). O2 (4). H2O

【解析】

【分析】

(1)根据在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格的含义、在原子中质子数等原子序数等于电子数分析回答;

(2)根据微粒的构成写出化学式。

【详解】(1)由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左上角的数字为8,表示氧的原子序数是8,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外电子数为8。故填:16.00;8;

(2)由微粒的构成可知,A的一个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O2;B的一个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H2O。故填:O2;H2O。

【点睛】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微粒模型图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24. 过氧乙酸适用于室内空气、医疗器械等的消毒,由于其稳定性较差,不易长期保存,可以采用临时配制的方法得到。配制方法如下:

A瓶中装有硫酸和冰醋酸,B瓶中装有过氧化氢。使用时将两瓶液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可得到过氧乙酸,同时生成水。

(1)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请描述其分子的构成:_____。

(2)A瓶和B瓶溶液混合得到过氧乙酸的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答案】 (1). 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 (2). 化学

【解析】

【分析】

(1)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题意,A瓶中装有硫酸和冰醋酸,B瓶中装有过氧化氢,使用时将两瓶液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可得到过氧乙酸,同时生成水,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过氧乙酸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故填:1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

(2)A瓶中装有硫酸和冰醋酸,B瓶中装有过氧化氢,使用时将两瓶液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可得到过氧乙酸,同时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含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普阅读理解〗

25.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随着矿物燃料消耗量的增加,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给地球环境带来严重影响。目前,矿物燃料仍然是主要能源,因此,减少CO2排放量或将产生的CO2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又称CO2再资源化),已成为人类所关切的世界性问题。

CO2再资源化方法的关键是能否将CO2高效率的转化以及方法的能耗和经济问题。研究人员将磁铁矿在一定温度下经过H2活化处理,制得缺O2-磁铁矿,该缺O2-磁铁矿可直接分解CO2,将其转化为碳。

用汽油发动机排放气和缺O2-磁铁矿进行CO2分解实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测得不同温度下反应过程中装置内气体压强变化(压强高代表CO2含量高)如图1、图2所示。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Fe、缺O2-磁铁矿进行CO2分解实验,测得CO2的分解率如表1所示。

表1 分别用Fe、缺O2-磁铁矿实验时,CO2分解率(300℃)

物质 CO2分解率(%) 4h后 10h后 缺O2-磁铁矿 98 99 金属Fe 1.3 2.5 由此可见,用缺O2-磁铁矿分解CO2的方法具有反应温度低、反应效率高、磁铁矿廉价易得、生成物碳可再资源化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CO2是由_____种元素组成的。

(2)CO2再资源化方法的关键是_____。

(3)O2-属于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4)对比图1、图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

(5)由表1数据推断,在相同条件下,更有利于提高CO2分解率物质是___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矿物燃料消耗量的增加不会对地球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B在一定温度下,用H2活化处理磁铁矿可制得缺O2-磁铁矿

C CO2分解只得到一种产物——碳

D用缺O2-磁铁矿分解CO2的方法有应用价值

【答案】 (1). 2 (2). 能否将CO2高效率的转化以及方法的能耗和经济问题 (3). 阴离子 (4). 温度越高,二氧化碳分解速率越快 (5). 缺O2-磁铁矿 (6). BD

【解析】

【详解】(1)由化学式可知,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2种元素组成;

(2)由资料可知,CO2再资源化方法的关键是能否将CO2高效率的转化以及方法的能耗和经济问题;

(3)O2-带负电荷,属于阴离子;

(4)对比图1、图2可知,温度越高,压强减小的越快,说明二氧化碳的分解速率越快;

(5)由表1数据推断,在相同条件下,更有利于提高CO2分解率的物质是缺O2-磁铁矿;

(6)A、随着矿物燃料消耗量的增加,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给地球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不符合题意;

B、在一定温度下,用H2活化处理磁铁矿可制得缺O2-磁铁矿,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CO2分解除了得到碳,还能得到含氧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D、用缺O2-磁铁矿分解CO2的方法具有反应温度低、反应效率高、磁铁矿廉价易得、生成物碳可再资源化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符合题意。

故选BD。

〖生产实际分析〗

26. 利用精盐水生产氢氧化钠(NaOH)、氯气(Cl2)和氢气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精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_。

(2)氢氧化钠属于_____(填序号)。

A单质 B化合物 C氧化物

(3)电解槽中,氯化钠与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两种气体,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4)氢气与氯气可以化合形成一种常见的化工产品,推断该产品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有_____。

【答案】 (1). NaCl (2). B (3). 氯化钠+水氢氧化钠+氢气+氯气 (4). 氢元素、氯元素

【解析】

【详解】(1)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NaCl;

(2)氢氧化钠(NaOH)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3)氯化钠与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两种气体,根据图示可知两种气体是氢气和氯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化钠+水 氢氧化钠+氢气+氯气;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氢气与氯气化合成一种产品,那么该产品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氯元素。

27.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气体,可用于制备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工业生产84消毒液的主要流程如下:



(1)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由上述流程可推知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

(3)残余氯气必须回收处理,原因是_____。

【答案】 (1). +1 (2). 易溶于水 (3). 会与氯气反应 (4). 氯气有毒

【解析】

【详解】(1)次氯酸钠(NaClO)中,钠元素显+1,氧元素显-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2)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由上述流程可推知的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有会与氯气反应;

(3)残余氯气必须回收处理,原因是氯气有毒。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28. 请判断下表中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倾倒液体

滴加液体

读取液体体积 (1)_____ (2)_____ (3)_____

【答案】 (1). 错误,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 (2). 错误,胶头滴管伸入到试管内 (3). 正确

【解析】

【详解】(1)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故填:错误,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

(2)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胶头滴管伸入到试管内;故填:错误,胶头滴管伸入到试管内;

(3)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要放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正确;故填:正确。

【点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实验室中,可用多种方法制取氧气。请回答29~30题。

29.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研究其性质的实验。



(1)试剂a为_____。

(2)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_____。

(3)图2实验中,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答案】 (1). 高锰酸钾 (2).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3). 生成黑色固体 (4).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图1中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氧气,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故是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故试剂a为高锰酸钾;

(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3)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0. 实验室中,可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1)实验室中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2)收集氧气选用装置是_____(填“A”或“B”)。

(3)检验氧气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操作是_____,该方法利用的氧气性质是_____。

【答案】 (1). 过氧化氢水+ 氧气 (2). B (3). 将带火星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或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剧烈燃烧,说明已集满) (4). 助燃性

【解析】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 氧气。故填:过氧化氢水+ 氧气;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因此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故填:B;

(3)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使燃着的木条剧烈燃烧,借用这些现象变化可以用于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故填: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或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剧烈燃烧,说明已集满) 助燃性。

31. 补全蜡烛燃烧实验的实验报告。

装置及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1)将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 蜡烛漂浮在水面上 蜡烛难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 (2)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将其迅速平放入火焰中 火柴梗接触火焰部分,两端最黑,中间无明显变化 ______ (3)_____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水 (4)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______ 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二氧化碳

【答案】 (1). 小 (2). 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4).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

(1)根据蜡烛漂浮在水面上,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蜡烛漂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故填:小;

(2)温度越高,木条碳化越快,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将其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火柴梗接触火焰部分,两端最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水;故填: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二氧化碳;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査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旳现象、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 用如图装置进行有关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开始后,将胶头滴管中的氨水挤入试管中。



(1)实验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_____。

(2)设计图1、图2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_。

【答案】 (1). 喷有酚酞溶液的小纸花变红 (2). 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解析】

【详解】(1)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纸花处时,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喷有酚酞溶液的小纸花变红;

(2)图1、图2温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故设计图1、图2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33. 某小组同学用图1所示方法收集到一瓶呼出气体,用图2装置测定该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2)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前,集气瓶中气体压强_____(填“>”“=”或“<”)大气压强。

(3)若要测出瓶中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需要测定的数据有量筒中水的体积的变化值和_____。

【答案】 (1).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 (3). 集气瓶的容积

【解析】

【分析】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红磷然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测出瓶中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故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瓶内压强减少,所以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前,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大气压强;故填:<;

(3)利用红磷在呼出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要测出瓶中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需要测定的数据有:量筒中水的体积的变化值和集气瓶的容积。故填:集气瓶的容积。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用燃烧法测定呼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

34. 拔丝苹果等拔丝类菜肴因成菜糖丝绵长、甜脆可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技术关键是将白砂糖加热熬制到能拉出长丝的最佳状态。小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影响拔丝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水拔和油拔是两种常用的拔丝方法。其中,水拔是将蔗糖加水熬制;油拔是将蔗糖加油混合熬制。

【进行实验】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药品及装置 序号 A组 B组 Ta/℃ 混合物A中现象 Tb/℃ 混合物B中现象 1 146 熔融,产生大量气泡 146 沸腾,产生大气泡 2 158 几乎无气泡,淡黄色,出短糖丝 158 有小气泡,淡黄色,出短糖丝 3 160 几乎无气泡,淡黄色,出长糖丝 160 几乎无气泡,黄色,出长糖丝 4 162 几乎无气泡,深黄色,出长糖丝 162 几乎无气泡,深黄色,出长糖丝 5 164 有小气泡,棕黄,糖丝易断 164 有小气泡,棕黄,糖丝易断 6 166 有大量小气泡,棕色,出丝差 166 有大量小气泡,棕色,出丝差 7 176 糖液明显变黑分解 176 糖液明显变黑分解 【解释与结论】

(1)A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2)加热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混合物,其目的是______。

(3)为保证水拔效果最佳,加热时应将糖液的温度区间控制在______。

(4)该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结论:“水拔、油拔对拔丝效果没有影响”。

①混合物B中,a=______。

②得出上述结论的实验证据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5)没有继续升温进行实验的理由是______。

(6)水拔过程中,若没有温度计,可用于推断糖液是否达最佳温度区间的现象除了糖丝长短外,还有______。

【答案】 (1). 对照实验 (2). 使混合物受热均匀 (3). 160℃~162℃ (4). 20 (5). 水拔,油拔的实验现象相似 (6). 糖液明显变黑分解,无持续加热的必要 (7). 糖液颜色以及气泡的大小多少

【解析】

【详解】(1)A组和B组互为对照实验,A组实验的目的是对照实验;故填:对照实验;

(2)加热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混合物,其目的是:使混合物受热均匀;故填:使混合物受热均匀;

(3)对照表格中数据和现象可知,出长糖丝的温度区间在160℃~162℃,为保证水拔效果最佳,加热时应将糖液的温度区间控制在160℃~162℃。故填:160℃~162℃;

(4)①由于对照实验除了研究对象“油拔、水拔”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由于混合物中A中白砂糖质量为20g,所以混合物B中,a=20;故填:20;

②得岀上述结论的实验证据是水拔,油拔的实验现象相似。故填:水拔,油拔的实验现象相似;

(5)没有继续升温进行实验的理由是糖液眀显变黑分解,无持续加热的必要。故填:糖液明显变黑分解,无持续加热的必要;

(6)水拔过程中,若没有温度计,可用于推断糖液是否达最佳温度区间的现象除了糖丝长短外,还有糖液颜色以及气泡的大小多少。故填:糖液颜色以及气泡的大小多少。

〖生产实际定量分析〗

35.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至此,整个系统55颗卫星织成一张“天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常规燃料有偏二甲肼(C2H8N2)、液氢,助燃剂有四氧化二氮(N2O4)、液氧。

(1)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偏二甲肼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写出求算四氧化二氮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

(4)ag四氧化二氮与32g氧气中氧元素质量相等,则a= 。

【答案】(1)60;

(2)7:2;

(3);

(4)ag四氧化二氮与32g氧气中氧元素质量相等,



故填:46。

【解析】

【分析】

化学式的认识与分析。

【详解】(1)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2+8+14×2=60,故填:60;

(2)偏二甲肼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4):8=7:2,故填:7:2;

(3)四氧化二氮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故填:;

(4)见答案。



献花(0)
+1
(本文系考试真题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