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于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2023-08-03 | 阅:  转:  |  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学方法,其以具体、可操作的“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自主地拓展既有经验,开展长期有组织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也常被翻译成“基于项目的学习”)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在国内外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创新

意识培养、沟通能力塑造、责任意识形成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在传统项目式学习中,从项目方向的确立到项目经验的总结,一个项目的周期往往会横跨数周乃至数月,能综合锻炼学生的长期自主探索能力。不过我国当下的高中教学环境并不适合采取这种长跨度的项目设计。课时压力大、班级学生人数多等均是限制项目式学习开展的客观因素。浓缩项目内容、对项目环节进行缩减、突出项目重心的“微项目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调性更加切合,更好地满足正常的教学进度需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微

项目学习”通常以课时或单元为基本单位,由教师确定项目主要方向,在课上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微课教学与校外线上小组讨论,打造校内外一体的互动式语文教学模式,在保证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与实践探究的机会。

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创新能力成为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因此,新课标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重要的目标。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

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是指学生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具备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学生具备坚韧的意志和自信心,在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新课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了重要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

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

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发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发展。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单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索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过去我们的教学状态是: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素质轻素养、重技巧轻通法、重效率轻效益。在

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大班教学中,淡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教师则是参照考纲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会考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新常态是:德育为先、素养为重、以生为本、多学少教、能力素养并重。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学习为中心,用项目组织单元学习,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组织起来,将枯燥的知识情境化、生活化、现场化,激发深度学习的教与学,让核心素养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内化为学生成

长的持续性动力。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取的文章,第一组是当代散文,包括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二组节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是当代散文;第三组是

古代散文,包括苏轼的《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单元教学前期准备(一)梳理大概念在进行教学前,我们需要基于单元导语、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依据学生基础水平和思维特点,进行单元内容的构建重组,主要从学科知识和生活情境两个角度扩充课外资料,同时设定真实情境主题。进入高中阶段,必修上册第一、三、七单元均属与“文学阅读与创作”课题组,所以需要学生在感受和语言欣赏方面有一定

的基础,也包括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的不同学段呈螺旋上升,本单元是第一阶梯,即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其他年级的教学中进阶,展开根据“关键句”概括“一段话”,体会“思想感情”,把握“主要内容”。不同的是,前两单元只涉及了诗歌和小说,学生是从这一单元开始接触散文,对于散文的这种体裁并不孰悉,也没有学习过散文鉴赏的方法。散文由于其自身特性,文章较为晦涩,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高一的学生年纪相对较小,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对于散文中所蕴含的请感在理解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本

单元时产生畏难请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音加强对丁散文鉴赏的指导,并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创设一定的真实情境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散文这种文体,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并体会其中的请感。

(二)预设教学目标寻找到大概念后,要确定大概念的学习要求,即学生在理解与运用大概念具体的表现。大概念的学习要求反映学科素养,也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反映。大概念的“大”需要主要问题作为切入口来联结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通过教学目标来落实大概念的学习要求。由此,以大概念为中介,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内容标准、大概念的学习要求、主要问题、教学目标之间在逻辑上形成如下的目标层级:在探索主要问题过程中,需要落实较大的教学目

标,它们是理解与运用大概念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获得达成大概念学习要求所需要的层级目标,从“向上”立足于“生活价值”的宏观思维与“向下”体现单元目标落实的微观思维两个角度阐述本单元的目标设计,主要体现为学习迁移、理解含义(大概念)、掌握知能的三层学习结果。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围绕“大概念"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其一是各个小概念之间的关联及逻辑顺序;其二是要围绕大概念建构小概念,小

概念一定要上升到大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习得的知识得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迁移。除了宏观思维外,教学设计还应该有微观思维,是指“向下”的思维,即考虑单元目标的落实同题,体现为目标撰写时要将三层预期学习结果一体化。在目标中引入大

概念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达成。以本文选取的教材为例,在项目主题和内容设计中,必须明确基本问题和驱动同题,把基本问题纳入单元内容,在驱动问题上促进整个单位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在“自然情怀"的人文主题下,单元内选取的五篇文章是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写景名篇,五篇文章都是在写景中进而抒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可将本单元的主题定为“自然情怀+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这也构成了本单元的逻辑结构,由此可明确单元教学内容,在单元主题确定的情况下,适当创设

请境确定项目主题,编写项目简介。本单元所指向的语文认知相关的概念知识是关于写景抒情类散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而人文性概念指向自然引发的人生思考,根据概念性知识设计基本问题,要体现学生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在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出了“选取文章片段拍摄小视频”的任务,可以根据这个小任务,设计单元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创作一个情景交融的视频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实践去主动解决问题,达到“做中学”的效果。在项目成果展出交流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形式,力求客观、准确。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以“自然情怀”为主题,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中,它不仅仅是现实存在,也融入了入类的精神世界。本单元的学习基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孰悉的身边生活出发,设定语文学

习的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传递语文学科知识,启发学生会思考、乐于表达、热爱实践,围绕主要问题组织和创设学习活动。大概念: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或载体大主题:我为家乡代言大任务:创一本家乡手绘,做一回演讲者大情境:海选“家乡代言人”基于以上活动任务,进行如下设计,分为“内容构建—课时进程—本质同题—真实情境—学习活动”五步骤的学习过程。

1.单元目标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主题和目标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展开深度学习。主题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和多样化,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的机会。主题演讲、主题征文、主题演绎、主题调研等都属于活动范畴,教师要结合单元教材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基于此,确定单元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青文章脉络,体会写景类散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分析

不同作家笔下景物的特色,学习常用的表达手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感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趣味,启发学生对自然、哲理的思索,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增强学生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尝试进行散文创作。

2.教学重难点根据单元目标,确定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语言艺术及写作特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价值;掌握文学语言与文字运用。3.教学规划第一,课时安排。此单元规划13个课时完成,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项目发布(1课时),第二阶段为项目实施(10课时),第三阶段为项目成果展示及课程总结(2课时)。第二,小组安排。根据班级入数灵活安排,4- 6人为一组,

组内分工由学生自己决定。第三,教具安排。包括幻灯片、视频拍摄所需的设备。第四,场地安排。校园内包括教室、操场等,校园外包括街道、公园、景点等。(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单元教学实施1.第一阶段:项目发布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向学生发布项目任务,并对项目流程进行介绍,为学生在之后的项目活动中提供指导;学生根据发布的项目任务,在组内自由分工,列出项目计划书。

2.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项目一:鉴名家经典任务任务l:朗诵文本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任务2:文章梳理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进行梳理,针对《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中的重难颅字词,对照注释,逐字逐旬翻译,理解全文。任务3:文本研读从描写景色、特点、氛围、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文本中描写景色之美,学习散文的鉴赏方法。任务4 :情青感体味

深入文本内容,分析“情与景”或“情与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景外之情和情外之理,也可以搜集一些其他文本与教材文本进行比较,发掘其背后的情思和文化内祜。项目二:视频我来拍学生可以选取教材中的精彩段落,也可以选取其他优秀的课外名篇,为其拟写视频脚本,搭配音乐,拍摄小视频,体会“情与景”的完美融合,拍摄与制作课下完成。项目三:我心诉我情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选取一处感兴趣地点或景色进行描写,

可根据单元学习任务3中的题目,也可以自己选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作品,组内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交流。3.第三阶段:项目成果展示及课堂总结成果展示:单元学习结束后,对三个项目任务的成果进行

汇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单元作品集,可邀请其他教师、家长或其他社会成员参加,小组对其作品进行解说展示。课堂总结:通过小组间展示交流,同学、老师及其他人员可以针对各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完善项目成果。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和教学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项目与单元相融合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思维,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的提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

献花(0)
+1
(本文系燕虞昊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