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课题成果汇报引言对于3~6岁的小朋友来说,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以及人格形成的最为关键时期了,其主要的表现是可塑性强,可是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情况下,对于自我调节和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好坏,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
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吸吮手指、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幼儿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因此。各地幼儿园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相继拉开了幼儿心理
健康教育的序幕。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孩子对自己感到满意而快乐,很快地适应周围环境,与小伙伴和平共处,充分发挥幼儿时期幼儿性格的聪慧和机敏,是幼儿形成性格的关键时期,甚至影响幼儿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但是就目前而言,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一一进行分析和解决。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意义2.1保障幼儿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
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也说过“拥有良好的心情会比吃药更能解除人身上的痛苦”,这也佐证了心理健康可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1]。2.2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阶段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构建期,能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不能树立必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不能学会必备的独立生活能力,能不能掌握进退有度的社会交往能力等,关键在于能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心理
健康教育。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心理教师、家长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学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作
为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争取最大限度地让幼儿接受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当前,在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当中,一直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导致这方面很匮乏,而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更不要说构建心理教育体系了。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相对固
定的教育时间保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很茫然,虽然想对孩子进行心理维护,却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从下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当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出现时,教师们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进一步加剧了幼儿不良的心理。(二)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在过去,很多人总是认为只有吃得好,睡得好,没有任何疾
病就是非常健康的。可是在近些年来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很大的变化了,即由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健康或疾病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不断互动的结果,任何一种因素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且能产生一定的
影响。幼儿健康意味着幼儿身心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具体到幼儿健康我们认为应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没有身体缺陷,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及对环境的较快适应能力。但目前在我们一些幼儿园中危害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问题不少。上海一份资料显示,教师常体罚辱骂孩子,儿童在行为、情绪、注意力、性格等方面有障碍以及有心身疾病的儿童占左右。另一份资料指出,目前我国幼儿中主要有六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小儿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性格问题、情绪问题、不良习惯、学习上的问题。心
理学家指出,许多成年后出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幼儿园没有心理健康档案,更没有幼儿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模糊不清。这一问题和心理健康看不见、摸不着、不好判断的特点有关,同时也和人们不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三)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现在我国出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现在很多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何为“四二一”家庭呢,简单的说就是,男方双方父母,女方双方父母,四个人,自己和老婆以及孩子是“二和
一”,这种模式直接导致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
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攻击性强等;而家长们并不认为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明显滞后。(四)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正确
以前很多人都一直以为对于幼儿的语言和活泼开朗的程度,就采取他们越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就经常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促使他们有更多的锻炼自己开朗的性格。而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应该正面引导他们,既要保持他们活泼开朗的一面,又要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录性。根据报道某地发生幼儿园老师用剪刀剪小朋友的事件,后来在调查这件事的时候,又有个别的孩子说“老师也用剪刀剪过我”、“老师剪是没有真剪过,可是经常吓唬我”。试问,我们成人面对剪刀指向我们时,我们也害怕被剪刀戳伤,何况幼儿园
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能不受到伤害吗?我想这件事对这位小朋友的伤害决不仅仅是表面的伤害,而是内心深处的伤害,正是这一伤害,使得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孩子变得内向沉默。如果那位教师冷静一些,就不会让孩子的心长久地痛了。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个幼儿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感情倾向,每一
位幼儿从幼儿园回到家,家长肯定会问一个问题:“老师喜欢你吗?”如果听了孩子说“某老师喜欢我。”那么家长显然心里是高兴的;如果听到孩子说“老师对我一点都不好,他们都喜欢某某小朋友”时,家长和孩子的心里肯定是失落的,有一种不被别人重视的感觉。在以上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可能就会出现变化,他们会觉得反正老师不喜欢我,我做什么事情她们都不会表扬我,然后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不能象好的孩子学习,动手打人、上课不专心这样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而有些老师喜欢的幼儿,他们会可
能因此而骄傲,他们会认为反正老师喜欢我,我做什么事情她们都不会批评我,以前各方面表现都好的幼儿也会因此而退步。偏偏幼儿心理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现象在幼儿园也是十分普遍的。因此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五)教师的言语不恰当1、先入为主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当中,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教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反而常常带着有先入为主,以点带面的看法和做法。下面本人就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吧。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平时表现特别不好的、调皮、捣蛋,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
的幼儿。教师似乎因为这些行为已经“看死”了这些幼儿,如果今天他与别的小朋友吵架或发生矛盾了,那我们的许多教师在处理时就会带有偏见,潜意识里认为一定是他错了,有的则不分清红皂白,马上在其他幼儿面前批评指责一番。此时,下面的孩子一定是积极的地拥护老师。有的会说“把他送到小班去”,有的会说“告诉他的爸爸妈妈”、有的会说“我们都不要和他好了”,还有的会乘机嘲笑。到最后有些老师还会来个总结:“你呀,看看谁,他多少乖,你该向他学习”。我们都知道,这位老师是想通过集体让他的行为有所改变,但是这样的教育对那幼儿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
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 —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羞辱他。2、不注意批评的语言形式对于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孩子很容易犯错,而老师面对这些事情,导致经常都要批评孩子门,而每位教师在教育或者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都要经过大脑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会不会太重了,是否会伤害幼儿的心灵。但是能做到每位孩子都这样,真的很难实现到,对于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却又是不容忽视的。相信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面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幼儿都曾经说过“还没有
想好是吗?那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样说的,好么?”这时候字要仔细观察刚刚回答不出的幼儿,就会发现尽管老师的态度十分温柔,那坐下的幼儿的心里还是非常难受的,
因为他从老师的话语中分明感受到了自己不如别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我们的教师却还浑然不知。3、不会意识字的言行如果说教师在无意中的话会幼儿的心理,那么还是有点值得原谅,因为毕竟是无意的,反之如果有意呢?是不是也应该值得原谅呢?就像有一位幼儿在拿积木时,不小心没有拿稳,结果积木洒了一地,这时候如果老师只是叫他捡起来就没事了,但是有一位老师却说“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早饭没有吃呀,真不知爸妈是怎么生你的?”,这样的话对于这样的幼儿来说是多么难受
呀!所以,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往往没被许多幼儿教师所意识到。我们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也应做深刻的反思,以免在不经意中多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四、多维视角分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4.1从教师角度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幼儿园能够长期发展的核心,只有让幼儿园老师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比如,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幼儿相关心理问题的考核,审核教师是
否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再比如,每周五开展一次“幼儿讨论会”,每个班级的三名教师要开会讨论这一周幼儿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体察童心,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了解自己班级幼儿的大致性格,对于性格或状态有重大改变的孩子,老师要及时关注,并联系家长,共同解决问题。4.2给予幼儿自信在活动中发言的经常是一些喜欢说,会说的孩子,他们积极的展现自己。但是有的小朋友在活动中默默无闻,不主动与他人交流。教师应该知道每一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渴望被关注
的。他们也一样想在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他们也想获得老师的称赞,获得同伴的掌声。所以,教师应该毫不吝啬的对幼儿进行鼓励表扬,经常性地给予幼儿积极正面的语言,比如:“你真棒,继续加油哦” “你唱的歌可真好听” “你说的很好,下次声音大点就更好了” … …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获得自信的力量。幼儿在行为上是最容易受到教师的行为语言暗示。比如在画画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都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个幼儿只画了一条线,愁眉苦脸。教师应该进行鼓励和引导:“哇!这条线弯弯曲曲的,像什么呢?”这时孩子立马在下方画上了爪子,说:“我要画龙”,然后他又画上了太阳
和蓝天说:“我喜欢龙。”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兴趣,勇敢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增强幼儿的勇气与信心。教师还应该要注意,对于培养幼儿的自
信心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每个幼儿的个性能力都各不相同,为了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获得自信,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幼儿设置不同的任务[2]。4.3家园合作,不断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家园合作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幼儿园与家庭加强沟通,教师与家长增强交流,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会得到不断提高,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才会得到极大改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才更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目的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才会大幅度提质增效。在家园合作中,家长、教师、幼儿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各自的优势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在合作互动中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这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将产生极大的推动力。4.4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离园时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应,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
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
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能够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一个温馨浪漫的校园活动空间能够为幼儿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外界事物,更容易与人亲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在营造校园环境时,应该注意环境色彩的搭配,活动设施的设计,这些都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幼
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都能够建立温馨和谐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幼儿使在学前教育中的形成心理上的依赖,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结束语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助力,高素质的教师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而家庭教育是建立孩子健康心理的首要场所。幼儿园要联合家长一起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共同努力为孩子建设美好的生活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