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孔德((Auguste)社会学家、哲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西方社会学奠基者。1814—1816年就学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17—182 4年为圣西门(ClaudedeRouvroySaint-Simon,1760—1825)秘书,一度受其影响。后因意见分歧而分手。1 826年起自设讲座,传布实证主义,自命为一种新哲学。1831年受聘回母校任教。1848年创建实证哲学协会。晚年致力于创建实证宗教“ 人道教”。通过对人类心智发展的历史研究建立其思想体系。认为人类(和个人)心智(思想、知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三 个阶段,这是一条普遍的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规律,无论整个人类心智还是每个个人心智或每门科学的发展都如此;与此三阶段相应,人类社会发展也 经历了军事、法权、工业三个阶段。认为只有直接的感觉经验或现象才是确实可靠的即“实证的”;科学只是描述经验、现象或事实之间的联系的, 这种联系即规律;但科学并不说明这些现象或事实,并不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故观察、实验和比较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手段。首创“社 会学”一词,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称社会学是人类发展的最后也是最复杂、最重要的一门科学,认为其理论已将社会学 建立在经验事实基础上,从而使社会学进入实证亦即科学阶段。又将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从纵横两方面系统论述了社会学 的基本原理,被看作社会学的创始人。又将实证主义扩展到宗教,晚年将实证主义变为宗教信条,试图以崇奉人道、人类之爱的人道教取代传统基督 教,并设计了一套礼仪制度,建立人道教教会,自任大主教。认为建立上述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共同的信念,克服当时精神上的混乱状态, 稳定社会秩序。其实证主义学说在欧洲广为传播。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6卷)、《实证政治体系》(4卷)、《实证教义问答》等。勒普 勒(PierreGuillaumeFrédéricLePlay,1806—1882)法国社会学家、矿业工程师。青年时期就读于巴黎工 艺学校。后在法国中央矿业部任职。1855年起从事社会学研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状况可以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和稳定性得到 测量。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只有当社会结构能满足日常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时,才会出现社会繁荣的景象。以访问的方法对工人家庭情况做了大量专 题研究,对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欧洲工人》、《法国的社会改革》、《家庭的组成》、《人类的基本政体》等。勒蓬( GustaveLeBon,1841—1931)亦译“黎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医学博士。以研究群众心理和民族性格著称。认为种族或民 族有优劣之分;历史是种族或民族性格的产物;在社会发展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情绪,现代生活日益表现出集群特征;在集群场合,群众心理处于支配 地位。主要著作有《人类与社会的起源及其历史》、《群众心理学》等。塔尔德(JeanGabrieldeTarde,1843—1904) 亦译“达尔德”。法国社会学家。早年学习法律。1900年任法兰西学院现代哲学教授。对早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认为不存在任何 超越个人心理体验的实体,一切社会过程都是个人之间的互动。提出以模仿和适应来说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 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模仿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人类总是定期地出现群体的模仿创造,由此又形成较多人接受这种模式,因而形成 社会结构。他用几种可能引起模仿方向之间的矛盾来说明社会的冲突,认为模仿可以是合于逻辑的模仿和不合于逻辑的模仿、内部模仿和外表模仿、 时尚的模仿和习俗的模仿、一个阶级内的模仿和一个阶级对另一阶级的模仿。认为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种类的模仿就可以得出模仿的规律,如模仿是由 里向外的,即最容易发生的是内在的模仿,然后才是外表形式的模仿,如对宗教,先有对宗教精神上的模仿,然后模仿其仪式。还有容易发生的是下 层群众模仿上层人物,如平民模仿贵族的生活方式。主要著作有《模仿的定律》、《社会规律》、《舆论和群众》等。迪尔克姆(EmileDur kheim,1858—1917)亦译“涂尔干”、“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历任波尔多大学和巴黎大学 社会学教授。在西方社会学界被奉为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第一个明确提出社会学具体研究范围和特定研究方 法,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提出集体意识概念,作为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的来源。认为社会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由社会中的共同意识形成。承认经济 条件对社会现象形成的作用,心理的、艺术的、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因素也具有相同的作用,故意识形态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宗教来源于集 体意识,宗教崇拜的对象是社会,是对事物的象征性的符号表达,所崇拜的对象并无内在的被崇拜的性质,只是集体意识使它成为崇拜对象。认为宗 教的功能是创造和保持社会的凝聚力,其象征性符号使社会团结的集体意识成为每个人的共识,起一种规范社会、整合社会、维持和加强社会团结的 作用。从功能主义观点看宗教,认为即使社会文化达到高级阶段,宗教系统的功能仍然需要,那时是否称其为宗教只是一种语义上的问题。主要著作 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教育与社会学》等。莫斯(MarcelMauss,18 72—1950)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迪尔克姆的外甥,曾协助迪尔克姆编辑《社会学年报》,后任主编。1902年在巴黎大学高等研究院 讲授原始宗教,1925年创办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所,1931—1939年在法兰西学院任社会学教授。主要贡献是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 的关系作出创造性的比较研究。在《论赠与》(1925)一书中,对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土著居民的交换形式和契约形式进 行研究,并就赠与、接受及报偿等行为的宗教的、法律的、经济的、神话的等方面予以探讨。指出赠与的社会特点说明交换不是在个人之间,而是在 集体之间进行的;赠与的形式包含有竞赛因素;交换的对象不只是物质的东西,而且有非物质的东西,即仪式和节日庆祝,这种现象称为“全面给予 ”。莫斯的研究表现出与迪尔克姆研究方法的不同,迪尔克姆试图把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原为简单的社会现象,如把社会现象一般地还原为社会与个人 这两个层次;莫斯则分析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大量中间层次和不同方面,如语言、象征、心理、宗教等,对结构功能学派人类学有重大影响。福克内特 (PaulFauconnet,1874—1938)法国社会学家。师从迪尔克姆。1921年任巴黎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法律社会学和道 德社会学。以迪尔克姆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刑罚的最终目的不是对犯罪的制裁,对犯罪者进行惩罚是为了恢复被其破坏的集体的统一性和完整 性,维护社会的秩序。主要著作有《责任论》等。古尔维奇((GeorgesDavidovichGurvitch,1894—1965)法 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生于俄国,1921年去布拉格,1925年后定居法国。曾就学于圣彼得堡、海德堡和巴黎等大学。在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 堡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建立巴黎社会学研究中心,任主任。称自己的观点为“辩证超经验主义”,认为组成社会实在“微观要素”的个人意识的整体 ,乃是社会联系的基础。社会学的作用在于解释,应把人的经验解释为人的各种素质的不断更新能力。认为社会学对象是“完整的社会现象”,应对 其结构化、解构和消失过程的各个方面同时加以研究。指出社会发展的矛盾性,认为阶级之间的对立是“根本不可调和的”,社会对抗不可避免。他 从“多元的和已分散的集体主义”观点出发,证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主要著作有《法律社会学》、《社会学与辩证法》等。弗里德曼(Georg esFriedmann,1902—1977)法国社会学家。194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国立工艺学院教授、巴黎大学高等研究 院院长、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等职。主要学术活动围绕劳动社会学展开。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机械化给人类带来的道德与文化方面的变动、 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运输通讯、闲暇时间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和P.纳维尔主编的《劳动社会学文集》成为这个学科中一部较有 影响的著作。其他主要著作还有《机器时代的人类问题》、《人类劳动往何处去》、《细分的劳动》、《权力和智慧》等。阿隆(RaymondA ron,1905—1983)亦译“阿龙”。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授、 《费加罗报》编委会主席等职。长期从事社会制度模式的比较研究。倡导专家治国和技术统治论。主张用经济增长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性质作为描述当 代社会特征的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必将超越不同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对立,走上以生产力为中心的趋同道路。主要著作有《社会学主要思潮》、 《民主与极权》等。利奥塔(Jean-FrangoisLyotard,1924—1998)法国哲学家。曾当过中学教师。1968年作为 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和农泰尔学院的讲师,参与五月学生运动。1971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2年被聘为巴黎第八大学的哲学教授,此 后又在欧美多所大学任教。以后现代思想闻名。认为传统哲学导源于“元叙事”或解放的、启蒙的“宏大叙事”这样一种错误。“元叙事”指叙事者 一方面可以从转述别人意见的立场上说话,另一方面又可以从评判者的立场上评判别人的意见,这种以某种立场代换其他立场的行为将部分扩大为整 体,将条件性的叙事视为基本的、“元(mela)”叙事。解放的、启蒙的“宏大叙事”指混淆描述性的认知陈述和祈使、命令式的伦理陈述,把 认知上自足的陈述当作是正确的、放诸四海皆准的命令;将人的行动建基于知识和理想之上而不考虑人的当下处境和多元发展意向。认为后现代就是 强调角色的差异性、解释的多元性和不可被他者同化的“异争”状态,以便在政治上对抗现代性的极权主义。但后现代并不是现代性的绝对对立面, 而是现代性的一部分,二者涉及的内涵有重合,只是态度不同而已。主要著作有《公正游戏》、《后现代状况》、《异争》等。德勒兹(Gille sDeleuze,1925—1995)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毕业于巴黎大学哲学系,后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教授。认为 哲学实质上就是价值论,即重估一切价值,一切有价值的哲学都是创造概念,哲学史就是创造概念的历史。主张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逻各斯传统的解构 和重构。倡导以多元视角对传统的人类主体论视域解辖域化。提出差异与重复的理论,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差异的出现,差异是空间的外在性和时间的 相继性。差异与重复联系在一起,差异在重复中产生,并通过重复表现。重复不是同一物的再现,而是有差异的再生,在差异中不断向上发展。反对 奥地利弗洛伊德对奥狄浦斯情结的解释,认为无意识中的奥狄浦斯情结就是欲望,人在欲望中生活,人就是一台欲望机器,它由工作器官、无器官的 躯体和二者的联系部分主体构成,即主体以躯体为依托通过工作器官而实现其欲望。欲望可能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制,内部压制来自躯体,外部压制 来自社会。这种观点被称为欲望哲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精神分析学的神秘性,把人的本能的欲望冲动与社会生产联系起来。主要著作有《差异 与重复》、《福柯》、《感觉的逻辑》等。福柯(MirkelFoucault,1926—1984)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19 4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后又攻读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1963年任巴黎大学哲学教授,1970年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反对 用生产方式或时代精神给历史分期,认为历史是一些结构的交替。认识范围内的这种结构叫做认识型。认识型是一种无意识的、静止的、同时性的、 彼此独立的结构。知识的发展由认识型决定,社会的发展由社会的形式决定,因此人在认识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中都不起作用,人就消亡了。认为权 力形式是一种知识形式,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知识也能给人一种权力。权力不仅是消极的压制,而且有一种创造功能。权力并 不如人们所认为的体现于国家机构中,为国王、政府所掌握,而是在基层有充分的体现,如地方机关的管理条例、法院的法律、学校军营的训育方式 等。认为权力不是从上面贯彻到下面,而是从下面体现到上面。下层的权力结构使上层权力合法化。下层的权力结构被称为微观的权力,上层的权力 结构被称为宏观的权力。主要著作有《疯狂的历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话语的秩序》等。鲍德里亚(JeanBaudurill ard,1929—2007)亦译“布希亚”、“博德里拉”等。法国思想家,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代表。20世纪80年代,从最新科技构成的当 代环境出发,勾勒了由“拟象”、“类象”、“超真实”所构成的全新经验领域以及全新历史阶段和社会类型。对大众传媒作了深刻分析,指出包括 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对拟象、类象等加以复制,共同塑造了一种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真实”;通过娱乐的“狂欢文化”复制大众口味、幻想和生活方 式,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经验加以一体化;把大众塑造成“黑洞”,塑造成漠不关心的“沉默的大多数”;使个体在交流网络中成为终端和组成 部件;使主体性、意义、隐私和内在生活的时代消失,淫秽、迷恋、晕眩、瞬间性和透明性的时代出现;削弱知识分子的地位,使之丧失批判职能。 主要著作有《消费社会》、《象征交往与死亡》、《论诱惑》、《类象与仿真》、《致命的策略》、《冷漠的记忆》、《冷漠的记忆(第二卷)》等。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早年曾到阿尔及利亚服兵役。198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院士。把结构方法引入社会学,主张从结构与惯习的交织作用中来理解实践。认为实践的重要特征是紧迫性、经济必须条件的约束、模糊性以及总体性,把握这些特征必须从对规则的关注转向对策略的重视。提出“惯习”、“场域”等概念。认为惯习是一种生成结构,它塑造、组织着实践,并生产着历史,而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场域则是一种带有权力(资本)的关系网络,是一种争夺和投入的空间,是人为的社会建构。他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认为三者间的兑换是分析社会再生产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著作有《区隔》、《实践的逻辑》、《语言和象征权力》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