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其他国家社会学家汇总简介
2023-08-03 | 阅:  转:  |  分享 
  
其他国家凯特勒(LambertAdolpheJacquesQuetelet,1796—1874)一译“凯特莱”。比利时统计学家、数学家。数理
统计社会学创始人之一。1819年获根特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任比利时皇家学院终身秘书等职。以将数学运用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著称。倡导利
用经验的数量资料和统计的方法来确定社会生活的规律性,描述和预测一定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主要著作有《社会物理学》、《社会体系和控制
它的规律》等。龚普洛维奇(LudwigGumplowicz,1838—1909)奥地利社会学家。生于波兰犹太人家庭。就学于克拉科夫
大学和维也纳大学。1875年起任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以宿命论观点解释社会规律和历史必然性,认为个人及其个人的自由是虚伪的,实为社
会或社会集团的规律所主宰。他把社会看作是相互之间为争夺统治地位而斗争的各群体的总和,试图以彼此冲突的群体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社会过程
。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结群和发展共同情感的需要,初民的团体是自给自足的单位,由心理因素构成,团体间的冲突引起奴隶的出现,从而产生社会团
体的不平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不断发生冲突。认为社会也有生长、衰老、消灭的过程,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历史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个人不能改
变社会与历史的命运。这些思想对社会群体理论和冲突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种族与国家》、《社会学大纲》、《社会学和政治学》等
。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于法国,1858年回国。曾在都灵大学攻读数
学和物理学,后任铁路工程公司工程师、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等职。在经济学上提出“最优状态”的概念,奠定了福利经济学基础。晚年转向研
究社会学,认为社会学是法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历史学、宗教历史学等专门社会学科的综合,其目的在于研究人的行为、社会结构、社会均衡、社
会变动的决定力量。认为每个社会均为精英分子所统治,这种统治一方面依靠权力,一方面要求民众的服从,两种因素的平行就达到社会的平衡。但
下层的人可以成为有能力的人,而上层的人也可能失去其能力,因而发生精英循环,上下层相互转换。认为精英分子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冒险家,
他们从事于重新结合与组合,另一种是维持现状,他们的兴趣是维持原来的聚集状态。这两种类型也是他“剩余物”概念中的两种类型。他认为剩余
物是感觉、情绪、本能、心理状态和意向的基础,它是天生的、内在的生物动因,决定社会行为。一类是组合的本能的剩余物,它总是积极地去重新
组合,影响社会的变化;另一类则是使组合物恒定不变的剩余物,其本性是保守的,不接受新事物,对变化采取敌对态度。这种变化与保守的斗争决
定欧洲的历史。主要著作有《普通社会学》(2卷)、《事实与理论》、《民主的转换》等。摩斯卡(GaetanoMosca,1858—19
41)意大利社会哲学家。就学于巴勒莫,后在巴勒莫、罗马、都林等地执教,并任国会议员。认为有组织的社会包含进行统治的少数人和被统治的
多数人。社会按照不同的原则组成,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的官僚阶层构成统治阶级的重要部分,以保持社会的继续不断的行政治理。认为社会秩序并
非由武装力量维持,而是由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政治制度来维持,这种制度使社会结构合法化。他把统治阶级与在政治组织中占有控制和管理职
位的人们等同起来,有时又认为统治阶级就是一群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精英人物,认为没有统治阶级一切社会组织形式都是不可能的。强调以议
会政府、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规定为特征的开放社会是最好的社会,因为在这种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
性。主要著作有《政治学原理》等。佩切伊(AurelioPeccei,1908—1983)意大利未来学学者、社会活动家。早年攻读经济
学。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未来学研究。为世界经济、科学发展对心理、政治、社会、生态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穷国与富国之间
的鸿沟明显加深等表示忧虑。1968年2月发起创立罗马俱乐部,以研究上述问题。指出世界面临知识快速增长,人口压力增大的状况,并形成一
种恶性循环。认为必须发动一场“人的革命”,彻底改变人的思想、立场和看问题的方法,制定全球政策和战略,使南北方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协作。
主要著作有《世界的未来》。施态因米兹(SebaldRudolfSteinmetz,1862—1940)荷兰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社会
志学创始人。曾对战争进行过历史的、哲学的和社会学的研究。1913年创立社会志学,即利用统计资料等手段对一定时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状态,进行社会的经验叙述的学问。主要著作有《战争的哲学》、《战争的社会学》、《社会学提要》等。奥索威斯基(StanislawOss
owski,1897—1963)波兰社会学家。曾任华沙大学社会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力于重建具有本国特色的波兰社会学。在对阶级
进行社会学分析中,提出“二分法”、“多元社会”和功能观念。还阐述了波兰社会的地位分层理论。主要著作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结构》等。利
林费尔德(PaulvonLilienfeld,1829—1903)俄国社会学家,社会有机论代表人物之一。生于俄国的比亚韦斯托克(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归波兰)。在圣彼得堡学习后,曾在俄国任职多年。1897—1898年任国际社会学会主席。他把细胞理论运用到人群组合的
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上,并进行了机械的类比,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生物有机体来研究。主要著作有《对未来社会科学的思考》、《社会病理学》、
《捍卫社会学的有机方法》。恰金(BopMcArekcaHIpoBIyHaryH,1899—1987)苏联社会学家、哲学家。1920
年加入俄共(布)。1931年毕业于红色教授学院。194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起为教授。1960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3年起任列宁格勒大学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曾任《哲学问题》、《哲学科学》杂志编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是哲学科学,与一般地解决
世界观问题有关;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学,构成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方法论的职能,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主张把客观
因素理解为一定的历史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乃是物质的、社会经济的、政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们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但在
主观因素的影响下会变化和发展。认为主观因素表示历史过程的动力,其实质在于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条件的变化。主要著作有《苏联社会学思想史
纲要(1917一1969)》、《社会意识的结构和规律性》等。艾森施塔特(ShmuelNoahEisenstadt,1923—)以色
列社会学家。生于华沙。早年就读于希伯来大学,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后在伦敦经济与政治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51—1967
年任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曾任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苏黎世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受M.韦伯和帕森斯等人影响,对古典和现代
社会学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性总结。认为任何社会结构或“制度安排”都是通过具有不同文化取向的社会行动者的互动——某种包括权力与符号要素
在内的交换过程建构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或现代化受各种基本社会力量的影响,如社会文化传统取向、各种精英特征、经济一政治生态环境、与其他
文明的碰撞等等。要把文化历史因素和比较文明、历史研究引入结构功能分析和现代化理论之中。认为在一定背景条件下,社会必然产生冲突与失序
,社会通过发展出更为特殊的结构回应这些冲突,由此产生社会分化,社会系统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一些子系统,社会系统的不同功能部分同时也是有着不同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群体,它们在履行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追求着自身的利益,为控制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争斗。社会结构不仅是功能关系结构,也是利益关系结构,社会的结构功能分化过程也是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分化过程,社会的结构必然带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主要著作有《现代化:社会的分析和分层》、《传统·变迁·现代性》、《革命与社会转变》等。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9393l...首藏)